为陈氏宗亲送上果石庄上保源流记
上保庄是义门果石庄的守祖庄,大部分族民分布在湖北省阳新县洋港镇洋港村,上保东邻江西省瑞昌市肇陈镇,南靠幕阜山系余脉之鼓鸣尖山,面向上保畈,上保河逶迤而西,群山环绕,土地平展,上保村陈姓世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思洪公第十四世孙,实公第十三世孙任远公为上保一世祖。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合修真良谱序》写道:“思洪公居果石,盖在豫章鄂渚南北之交,至任远公宅上保,世其义者,不替甫十余世,子孙蕃衍散居于兴邑南北及武昌、大冶诸县者,皆一本也。”“总而计之,颍川其始盛也,江州其再盛也,上保其又盛也。合修者,近在远公以下十余代,亦犹汉唐后之济源、渤海、陇西、河南诸郡之为合姓纪也。”
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谱序写道:“今仍照甲辰真良谱序谱例,我上保派则以在远公为一世。”“夫亦以我实公派与北庄,湖口、肇陈三族,并驾齐驱者,赖有上保,即吾祖洪公之果石,犹未失为果石者,亦赖有上保之至近也
咸丰庚申(1861年)《德星谱序》写道:“以宣公为义门一世祖,以思洪公为果石一世祖,以任远公为上保一世祖。”
义门果石庄宗同座落在上保,宗祠的正堂祖位上供奉着澄、洪公祖像以及二公之下各大支派列祖牌位。二公祖墓今由街林迁新坟林,立有新碑
任远公,讳天寿,号静山(1314-1388)·公元1353年自果石始迁上保。
上保,下居西边头(今洋港村)。任远公老屋旧址至今尚存的上马石敦还保留在老屋西侧
公娶夏氏生子三:子宜、子善、子俊,又娶李氏生子一:子贤。继发孙十七,曾孙五十有一,自是公之后商众多,占籍广阔。
子宜公生子五:祖、宗、先、文、聪。绍祖公居上保,后裔遍居阳新、大冶、通山、折州、成宁各县乃至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绍宗公迁潘山、保安、大王、大冶、英山等地:绍先公迁桂源黄沙,公之商孙繁茂,播迁退迩,占籍广阔:绍文公生子三:甫、福、寿,迁徙不详:绍聪公迁北山下(洋港镇田畔村北山下
子善公生子二:原、青。绍原公外迁,其子孙多迁大冶关山等地,其第五世伯密公迁大冶还地桥镇,土库村胡家塘,伯应公落业上白水洞(龙港范围),公之曾孙希顺、希章迁英山杨柳湾享子,绍青公留守故地
子俊公生子三:环、贵、潭。公外迁,其子孙多在陕西。
子贤公生子七:礼、义、政、智、信、忠、恭。公外迁,公商孙多迁居通山杨林、沙店,大冶的陈铁、陈鉴、陈镜,鄂州的糍粑杠
泥湖、司徒庙、陈盛
上保庄由中间屋、夏屋园、西边头、湾子、湾子后背屋、鄢坑
那口、黄冲口、石湖、片地、华家泉、油榨、瓦片屋、大石下、北山下、半山等自然村 组成
中间屋。其落业祖为任远公曾孙,绍先公第 十子由桂源黄沙返迁上保故地,生子四:新、苍、刚、柔(后二公迁未 云崇详)茂苍公分居夏屋园,茂新公子孙伯意公迁武宁黄坊,伯达公迁武宁石灰坳下大庄,才贵公迁四川保宁府(一说通山县金溪河)
具长相铺,继琏、锈、珪三公迁陕西,才峦、满二公迁云南杉木青 于生公迁陕西,才美、才艾二公迁陕西,汝腾、汝哲三公迁陕西安康才和、勉、全三公迁陕西,汝麟、瑞、泰三公迁陕西,汝趾公迁陕西
安永安才久二公迁陕西旧城…
安永安, 才久二公迁陕西旧城里
夏屋园。茂苍公落业此湾,其后裔有伯俊公迁芦湖西岸陈家大南山下, 宗隆公迁江西瑞昌下巢湖陈家塆,宗谟公迁阳新仁义里湖田屋,希正公迁丰义里马鞍山、半山(即阳新半壁山)
西边头。 落业祖为任远公, 公之子孙繁衍极盛,势必先后向外播迁。首先分居上保其他自然村塆,再由各村塆向外地迁徙。也有直接
从老屋外迁远地的 如献佐生伯枢, 伯枢生子五
钧。陈钥公次子德 迁大冶罗桥陈家湾,献万之孙陈贯公迁武宁,献 钦
清之子伯春迁大冶矿山陈凤竹。献胜之商孙汝忠迁陕西鲁家敏佑公迁本川军山白沙、中保、杨家咀。现在西边头的族民都是任远公第七世伯倍公的后商
伯倍公生 言,训,谅,谒、话。
言、 谅、 话三公留居老屋,后谅全家迁江西。其商昆亦有外迁的。远公六代孙献万公落业地,献万公生子二:伯文、伯秀伯文公迁武宁, 伯秀公留守故地, 生子 其中二公迁大冶燕窝铺湾子后背屋。献胜公五代孙敏政公由西边头迁来落业。公生子六: 汝位、汝攀、汝柱 (迁宁州)、汝栋、汝梁(迁宁州)、汝材(迁宁州)
鄢坑。绍先公第六子云 公之子茂舟公落业。其子孙有迁龙港镇石潭庄、通山梅田等地
献胜公五代孙敏坤公落业郡口。公后昆承信乾隆年代迁四川健为县清流乡甘子桥 (一说四川达县威权县),承佳迁陕西黄冲口,子善公为落业祖,绍青、云岳、茂塌、仕迪、献宗、伯万历代诸公守居祖业,经青公长子云岳公以下裔孙有迁陶港镇长乐园柏树湾港下陈竹林陈港边园、柏树湾、港下陈、竹林陈、港边陈,伯万公之曾孙良辅公迁大冶陈贵镇燕窝地。献宗子伯迁,伯迁公之子珠兴迁鄂州陈家塆百子畈仕傅公生献胜。献胜生伯震,伯震子松兴迁大王镇大王街,桂兴迁黄双口三州村。献秦公之子应祈迁贵州大定县。子宜一云样一茂修一仕旺一献珏一伯滔。伯滔公为落业祖。伯滔公生祥迁大冶金湖思岐庄,罗桥陈吉山庄、福迁大冶金湖港墙庄(计九门十三庄),裕迁金湖汪仁镇新屋庄、天井咀庄,祯迁韦源口、金潮、下陈,祐居石湖。陈祐公生宗澜迁大治朱山:宗济居石湖,宗嘉、宗溟后二公未详。
云样一茂修一任旺一献珊一伯贤一陈朴居洪青、陈杨琚、守居片地。华家泉。绍宗公为落业祖。后裔迁通山县燕厦乡潘山村、枫树下村。伯山公生子三:陈瑶迁四川。
陈旧、陈新守业。
绍先公第九子云台公十二代孙思作、思伴三公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排市镇下桥村新田庄返迁上保油榨落业。
云祥公次子茂德、第五子茂郁二公落业油榨落业瓦片屋。茂德公子大文、 大正 迁安徽金寨县槐树塆乡,曾孙伯高公迁大冶陈贵镇上良壁、下良壁、坳下陈庄,伯峰公迁大冶灵乡镇陈思谱庄,伯杰公子陈岳公迁排市陈岳庄。思作、思伴三公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排市镇下桥村新田庄返迁上保油榨落业瓦片屋。
任远公落业上保历650余年,传20余代,公之后嗣棋布海内外,蕃衍盈升,瓜绵长,代有人才出,光辉耀前贤。
任远公讳天寿,行二,号静山。生於元朝延祐甲寅年(公元1314年),进士,于元至顺辛未年1331年自果石始迁上保,乃实公十三世孙,藏“虎谷谱”传世。娶夏氏,李氏,生子四:宜、善、俊、贤。咸丰《德星谱序》确认,“以伯宣公为义门一世祖。以思洪公为果石庄一世祖,以任远公为上保一世祖。”远公裔孙众多,约占果石庄总人口半数以上
子宜公,字有义,行大四,号乐山,远公长子。生于元至正辛已年八月十三日,(1341年)勅封文林郎,妻柯氏勅封正七品孺人。生子五:祖、宗、先、文、聪。绍祖,字世功,号尚古,勅封文林郎,明洪武以人材荐拔福建延平府将乐县知县。生于元至正丁酉年,(1357年)娶柯氏,吴氏,皆勅封正七品孺人。吴氏生云样,样生子五:修、德、柏、叔、郁。修五世孙伯滔公为上保石湖庄一世祖。生子五:样、福、裕、祯、佑。样迁大冶金湖思岐庄、罗桥陈吉山庄、福迁大冶金湖港庄(计九门十三庄),裕公迁金湖,汪仁镇新屋庄、天井嘴庄,祯迁大治金湖:阳新韦源口、下陈,祐之子宗润迁大治朱山:修之后裔落业在洋港洪青庄,片地庄,茂德,茂郁落业洋港石下庄,德之子大文迁安徽金寨县槐树均乡,曾孙伯高迁大冶陈贵上,下良壁,坳下陈庄:伯峰迁大冶灵乡陈思谱庄,伯杰之子陈岳迁阳新排市陈岳庄。
茂叔公四世孙伯倍公为上保西边头守庄祖,公生有五子:言、训、谅、谒、话。言、谅,话三公留居老屋,后谅全家迁江西泰和县六都河永乐村陈家湾,谅后又奉旨入黔发展黔文化定居贵筑。伯枢公四子陈钥之次子德,迁大冶罗桥陈家均:伯春迁大冶矿山陈风竹:陈贯公迁武宁:汝忠公迁陕西:敏佑迁本川军山白沙中保杨家咀,献万公为上保湾子落业祖:后裔文公迁武宁
伯倍18世孙陈军 敬撰
胡公满。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据《通志·氏族略》所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陈氏三元堂祠堂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三元里。它是肇庆陈氏宗族的族祠,也是肇庆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宗族祠堂建筑。
该祠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经过历代扩建,现有祠堂面积达到2200余平方米。祠堂坐北朝南,进深三重,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中轴线上一进一厅三间,殿宇对称,布局严谨。祠堂内的古木、石刻等艺术珍品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端州八里”碑和清代石刻花瓶等。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大水法遗址
全盛时占地5200多亩,周长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这座名园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动掠焚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惨痛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将圆明园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经过多年整修,遗址公署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再现了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江南景致。园内有数十万株树木,复建的少量园林建筑重现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遗址得到保护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楼为代表的宏大遗址群落。
石舫遗址----位于别有洞天
原园中建有石、砖、木结构的程式园林桥梁一百余座,现仅存上图单孔石拱残桥。
分类: 地区 >> 四川
解析:
家们好!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一、陈姓迁变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陈姓由发源地向南迁移,始于西晋太尉陈伯,他举家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县。后来,他的孙子陈世达做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于是陈姓人又迁居到了浙江。陈霸先建立南朝陈,使陈氏家族显赫一时,遍布长江和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唐高宗时候,陈姓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等地。五代十国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又有大批陈姓人南迁,甚至向海外发展,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江南陈姓人的队伍。今日,陈姓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五大姓,台湾第一大姓。
二、陈姓辉煌耀乾坤
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陈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 的***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 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
三、陈姓名人
1。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陈胜、吴广决定起义。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来,发现了这块白绸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悄悄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加又惊又怕。
陈胜、吴广见起义时机成熟了,于是杀掉带领他们的两个军官,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接着陈胜派兵攻打赵、魏等地,并派主力进攻关中地区,但由于秦军优势兵力的反扑,陈胜兵败后被叛徒庄贾杀害。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师从著名学者谯周,成年后在蜀汉任卫将军的属官主簿,后来成为皇帝身边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员。蜀汉后期,他被刘禅降为无级别的文书小吏——书佐。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又举他为孝廉,让他负责编修国史。他所著《三国志》被视为史学名著“四史”之一。
传说陈寿将要编纂《三国志》的时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仪、丁兄弟的后人。陈寿非常傲慢地对他说:“如果你给我一千斛米,那么我就给你的父辈们写一个非常好的传记。”那位刺史对他未加理睬,于是陈寿竟真的没有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此,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事鄙薄其为人。不过陈寿所著《三国志》,文笔简洁,记事详实,是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成为后世《三国演义》的蓝本。
3。醉眼丹青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明末著名画家。
陈洪绶幼年即喜爱画画,传说他五岁时,母亲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筛,他见舅舅家新粉刷的墙案,忍不住登案画起了关羽像。画中关羽一手捋须,一手执《春秋》,长八九尺,神采奕奕,吓得舅舅直叩头。陈洪绶10岁时,拜著名画家孙伙、蓝瑛为师。据周亮工《读画录》上说,陈洪绶少年时曾把杭州府学李公麟所书的七十二贤石刻拿回家来反复进行临摹,并拿摹本向蓝瑛征求意见。蓝瑛说很像了,他很高兴;再进行临摹后又问,蓝瑛说,不像了,他反而更高兴了。由此可见,陈洪绶自幼就领悟出摹古不能拟古,而要从学习前人成就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来。
陈洪绶的习画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画。14岁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钱购买。15岁时他就应邀为人作寿图、寿文。他的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被名工木刻,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陈洪绶虽然是明末杰出的画家,但一生境遇坎坷。他年轻时曾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不得已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后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败,就拂袖而去。清朝政权建立后,有位王姓朋友劝陈洪绶去应试,他在诗中写道:“二王莫劝我为官……一双醉眼看青山。”他对明王朝既留恋又绝望,终于落发为僧,死时55岁
为陈氏宗亲送上果石庄上保源流记
本文2023-10-04 14:22: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