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汉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五个正统王朝。它们的排列顺序是:唐朝(618年-907年)之后有宋朝(960年-1279年),元朝(1271年-1368年)灭宋朝,明朝(1368年-1644年)灭元朝,清朝(1636年-1912年)为最晚的封建王朝。
中国各个朝代的先后秩序排序(从古到今):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的划分:
“朝代”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朝代”理论也都不是近代学者发明的,也是古代官方为了区分某政权的历史时期所定的既有划分法则。
最明显的就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指一个“朝”,而是由多个不同政权,如晋朝、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相同名字的朝代,历史学家加上“东西南北”等字眼,予以区分。
在家天下的观念下,中国的君王家族、通过轮替、成为天下的支配者,“改朝换代”就是更换统治家族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天下共主时、才敢称朝,而古人认为称朝与称朝前是不一样的,所以秦朝统一后称”朝”了,而秦还未称朝前就是秦国,仅是一个地方政权。
春秋战国诸国也没有称朝,当时的朝是周王室。夏商周状况一样,他们在还没称朝前虽已是独立政权,但因为还没成为天下共主、也没称朝,所以夏商周三朝的历史、都只从“推翻前朝成为共主后”、开始计算。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不管是否统一天下、都称朝,只是、这些分裂的政权、往往都不会承认对方有称朝的资格。
以上内容参考 --朝代
唐宋八大家的诗人介绍如下: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 ,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唐宋八大家的历史背景: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人类社会自从出现文字后,便出现了承载文字的书写材料。书写材料的变化,影响了装帧方式的演变与更新。唐末至两宋时期为中国书籍装帧方式从卷轴装发展至册页装的重要变革期。那么深受唐宋影响的日本的典籍装帧与唐宋的不同呢?
一、中国典籍装帧的主流演变及宋版装帧的方式特点
中国的书写材料发展至竹木简后,出现了与之并行的材料——兼帛。帛书的装帧方法可以理解为与简策书相似,称为“卷轴装”,唐与唐之前的典籍主要为这种装帧形式。帛书上下设有边栏,模仿简策书的编绳,两行文字之间绘有竖线,类似于两简之间的间隔缝。卷轴装在书尾装一木轴,以轴为中心,从后往前卷起,并在中心系绳带防止散开。造纸术的发明与运用逐渐取代了竹木简和廉帛,但传统的手写方式及卷轴装装帧方式仍然盛行。
二、日本平安时代的典籍装帧历史及其形式
平安时代主要包含“唐风文化”“国风文化”以及“院政期文化”三种文化类型。在装帧历史方面,因不同阶段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卷轴装、粘叶装、缀叶装、大和缀等主要装帧方式,这四种装帧方式同为日本装帧史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变的重要代表。
三、从装帧形式、历史渊源探究两国典籍装帧方式的异同
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文学、绘画、佛典等以卷轴装为主,日语称“卷物”“卷子本”,施有绘画的称为“绘卷物”。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绘卷物为平安末期的《源氏物语绘卷》,因文字与绘画两者交叉式出现于同一卷轴内,也被称为“交互绘卷”。
比较两国的卷轴装,可以得知,受遣唐使制度的影响,平安初期尚属于唐风文化,日本以唐盛行的卷轴装为模板学习其装帧方式。但因现存遗物有限、装帧方式相似度较高,所以关于卷轴装,该时期两国的差异难以断定。即使至桃山、江户时代,卷轴装改为册页装的事例也不为多见,卷轴装一直使用至19世纪末。此外,平安初期旋风叶、经折装不如卷轴装普及度高,在日本,经折装主要用于石碑的慕刻和拓本,也不排除用于佛典及习字的写本,与我国在使用领域略有不同。
综上所述,平安初中期,主要收集唐、北宋时期的典籍并学习效仿其装帧方法,又因雕版印刷尚未出现普及,仍为以手写本为主的昌盛期,这一点是影响两国装帧方式不同的关键原因。比较敦煌遗书的装帧方式后可以断定,日本册页装帧方式的粘叶装、缀叶装及大和缀,毫无例外是以唐、五代时期的手写本和宋版装帧为基准发展而成的产物,并非日本原创的装帧方式。
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为唐宋八大家。
1、柳宗元
字子厚,汉族,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2、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等。
3、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4、苏洵
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5、苏轼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6、苏辙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7、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8、曾巩
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柳宗元
—韩愈
—欧阳修
—苏洵
—王安石
—曾巩
—苏辙
唐宋之间经历是五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1、后梁
后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期间909-913年建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大唐,是为庄宗,史称后唐。后梁开始处于劣势,梁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923年)闰四月末,唐军乘梁军西攻泽州(今山西晋城),派大将李嗣源率骑5000袭郓州(今山东东平),次日清晨占之。
后梁启用王彦章为帅,段凝为副帅,调集精兵10万北讨后唐。唐庄宗亲自率军与梁军苦战于杨刘(今东阿)。后王彦章兵败中都县(今山东汶上)被俘斩。923年11月19日唐军达开封城下,开封随即降唐,梁亡。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2、后唐
后唐(923—936年 )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定都洛阳,历三世四帝,国祚共十四年。它取代了后梁,不久又为后晋所取代。
后唐的前身是唐末五代十国初期的晋国,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册立为晋王。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李克用拒不承认,仍奉唐天祐正朔。
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梁,定都洛阳。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后唐末帝任命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杨光远为副使,率大军讨伐石敬瑭。
唐军包围了太原,筑长围以围困晋阳。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亲率五万兵马增援石敬瑭,唐军与辽晋联军大战于团柏谷,唐军大败,死伤万余人。
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途中先锋指挥使安审信、振武守将安重荣、彰圣指挥使张万迪等将纷纷归降石敬瑭,后唐统治岌岌可危,处于即将全面崩溃的前夕。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见大势已去,带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后唐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南越江汉;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
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
3、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公元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十二年,另别称为石晋,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后迁都开封(今河南开封)。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
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公元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
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
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4、后汉
五代时期的政权,高祖刘知远建立,都城开封。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
西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即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至此灭亡。共历二帝,立国仅四年。
5、后周
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至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定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历经三帝,享国10年。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郭威是刘知远临死时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 他奉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镇叛乱。郭威登基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减轻和免除了许多徭役,同时整顿军纪和管理机构内部的腐败。柴荣继位后不久亲自领兵抵抗北汉的进攻。
在高平之战中他亲临战场,在出师不利、己方右翼溃退的情况下扭转战势,击败北汉军队。随后乘胜追击,一直攻到太原。
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称号、几乎将所有长江以北地区割给后周。959年柴荣再次北上攻辽,军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到幽州。
不久柴荣病逝,其幼子柴宗训登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结镇、定二州将谎报说辽国和北汉联合进犯,领兵到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后周首都是开封,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五代
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
1、韩愈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2、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3、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人,出生于绵州。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
4、曾巩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人,后居临川。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之一。
5、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6、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7、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8、苏辙
苏辙,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大家。
一、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分为唐四家和宋四家两个时期。唐四家为韩愈、柳宗元、李商隐和杜牧,其中前三位的成就主要在古文方面,杜牧的成就在诗歌方面。宋四家为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其中苏轼和苏辙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王安石和曾巩的成就在古文方面。
二、唐宋八大家的划分
唐宋八大家的划分是根据历史贡献和成就来划分的。唐代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北宋初期和中期的文坛代表人物,王安石和曾巩则是北宋晚期的文坛代表人物。这些人在古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成为文坛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唐宋八大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唐宋八大家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唐代是诗赋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古文运动开始的时代。宋代则是诗歌复兴的时代,同时也是古文运动发展的时代。这些大家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
唐宋八大家的风格和特点
1、韩愈
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语言简练有力,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他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柳宗元
柳宗元的散文则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见长。他的作品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3、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则以浓郁的情感色彩和精炼的语言见长。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杜牧
杜牧的诗歌则以清新自然见长。他的作品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5、苏轼
苏轼的诗歌则以豪放奔放、清新自然见长。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6、苏辙
苏辙的诗歌则以淡泊宁静见长。他的作品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7、王安石
王安石的散文则以严谨精炼见长。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8、曾巩
曾巩的散文则以平易自然见长。他的作品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宋元明清汉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本文2023-10-04 14:40: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