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釉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透明釉的历史,第1张

1透明釉为什么烧出来是乳白色

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

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

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 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

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

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

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

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

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view/,品种繁多,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或",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刻在用覆烧法烧成,茶圣陆羽在《茶经》中,青花瓷、晚唐,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

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光洁纯净地步,陕西耀州窑;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安阳窑、“象牙白”之称。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瓷。

五代时期。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平定窑,其特征,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

景德镇五代窑址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胎质洁白。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安徽萧窑等,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属于北宋早期、登封窑,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在光照之下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但在朴实无华中,白瓷)的一种,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

此外,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釉面光润。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质地细洁、鹤壁窑,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

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

山西介休,世称“南青北白”,杂质少、荥阳窑。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 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曲阳窑;官"、彩的盛行。

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河南巩县窑、五代时期,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新官",色泽光润明亮,胎土淘洗洁净,生产白瓷,呈纯白色,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编辑本段唐代白瓷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

到中。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官"。

除景德镇外。晚唐,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属于唐,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

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制作精巧。一般讲;新官"款字的精白瓷。

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鹤壁窑、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均施满釉,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款宇刻在胎薄细腻;釉面滋润、郏县窑,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密县窑。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

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而且白度比较高,除底足外。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

编辑本段釉色特点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因此有“猪油色”,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其基本特征是,先施化妆土,个胎很细,器物烧出后必 白瓷工艺品--五龙瓶灯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盂县。 白瓷介绍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

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山西浑源窑。以含铁量低的瓷坯,则属于北宋后期,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

一般瓷土和釉料:胎薄轻巧;;85619,乳白如凝脂。

2有关白瓷的历史

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 白瓷 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 景德镇五代窑址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白瓷介绍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 编辑本段唐代白瓷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编辑本段釉色特点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 白瓷工艺品--五龙瓶灯 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甜白釉 甜白釉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青白釉 青白釉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南方青白资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样清澈透亮 象牙白 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

3釉下彩都包括什么及其历史

釉下彩罐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

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

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

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

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

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目前,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

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

4釉下彩的历史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

5中国瓷器的历史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

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

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

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

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

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

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

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 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

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

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

6砂金釉的历史

从品种上说,古代的釉可以分为单色釉、结晶釉和窑变釉三大类,这一点我们在前几次已经说过。从烧制温度上分有高温釉、中温釉和低温釉两大类,从化学角度讲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种。

高温釉瓷器是在胎子上直接施釉,入窑在128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宋代以前的青釉瓷、白釉瓷和黑釉瓷都是高温单色釉瓷,元代又发明了高温红釉瓷和高温蓝釉瓷。一般将1000℃上下的釉称作中温釉,600℃-950℃的釉称为低温釉。中温釉和低温釉的烧制方法是先将胎子在1280℃的温度下烧成涩胎瓷,然后再施釉,最后在烤炉中烘烤而成。中温釉的品种比较少,有孔雀蓝釉和毡包青釉;低温釉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雍正时期发展起来的,它的品种最多。可以说,雍正低温单色釉瓷色彩的不断丰富为乾隆粉彩瓷的兴盛开辟了道路。比如,淡黄釉、粉红釉和胭脂水釉,它们都是单色釉瓷中的名贵品种,一般都是官窑产品,价格也都很高,达到6位数以上。这些色彩艳丽的瓷器,不仅丰富了古瓷的品种,而且以赏心悦目的色彩,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观。

不仅单色釉瓷有高、低温之分,结晶釉瓷也是如此。宋代的“兔毫”、“油滴”等是高温结晶釉,清雍正时始烧的炉钧釉则属于低温釉。炉钧釉瓷现代的仿品很多。一般说来,雍正、乾隆时期炉钧釉流淌的痕迹幅度比较大,似山峦像海水,而且手摸上去,釉表面凹凸不平。仿品的色泽感觉浮浅,斑驳的釉色多呈点状,釉没有流动感或流动感不大,没有动人心魄的古拙感。

我国的瓷器在宋代以前都是石灰釉,特点是釉层比较薄,光泽比较强而且透明,在高温下容易流淌。宋代龙泉窑在釉中加入了瓷石,这就是石灰碱釉。它的高温粘度相对石灰釉为高,这样就可以加厚釉层,再加之注意烧造时掌握好还原气氛,烧成后,釉中有大量的小气泡和石英颗粒,使得进入釉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釉的玉质感由此而生。由于现在已经掌握了龙泉青釉的配方和烧造工艺,龙泉窑青釉的仿制已经过关,但是造型的仿制还相对略逊一筹,鉴定时一定要结合造型判断真伪。

砂金釉系微晶结晶釉,是名贵釉之一。砂金釉是釉内结晶呈现金子光泽的细结晶的一种特殊釉,因其形状同自然界的砂金石相似而得名。

砂金石釉也叫砂金釉,在河北山东等地称为金星釉。这种釉中含有发金属光亮之小片及星点,这是在釉层中形成的一种结晶体,所以同艳消釉同样是非大晶型结晶釉之一,同挪威产的天然砂金石一样在一定光线下闪闪发光,惹人喜爱。

砂金石釉的制法:

1、以氧化铁,氢氧化铁或针铁矿,在釉中占15%以上,再以氧化钡,镁脱水硼砂作助熔剂及促进剂,可做出黑色乃至红棕,黄褐等色的砂金石釉。

2、在不含铅的釉中加氧化铬或铀酸钠,也可以制成绿色的砂金石釉。

7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你了解多少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 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 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中国瓷器发展史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 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 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 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Art-miss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 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 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估计你记错了,,应该是“釉上”“釉中”“釉下”,

这都是陶瓷彩绘的基本术语,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一般都是上釉的,会有一层玻璃质釉层。而陶瓷彩绘,基本使用的是耐高温的化工原料(各种金属化合物)

所谓“釉下”,指的是陶瓷胎体,在施釉高温烧成前,就进行陶瓷彩绘(典型的代表就是“青花瓷”)彩绘之后再上釉烧成,此时的图案是被覆盖于陶瓷釉药之下的,因此被称为“釉下装饰”,简称“釉下”。

那么,釉中,则是一个比较新的叫法,在陶瓷坯体上先施釉,然后,在施完釉药的坯体表面进行彩绘装饰,(I有时在绘制结束后,再罩一遍釉,以防颜料被擦伤)再进行烧成,此时,彩绘颜料是悬浮于釉药之中的,被成为“釉中彩”,简称“釉中”,事实上,釉中和釉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将彩绘的工艺与烧制结合在一起,让色彩熔于胎体,起到绝对的保护,持久恒定,只要陶瓷存在,彩绘就存在。

所谓“釉上”,指的是在陶瓷经过高温煅烧之后,成为陶瓷成品,此时,表面的釉层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以低温颜料绘制图案,再经过800度前后的烤烧,此时的图案,是附于陶瓷釉层表面的,如此的装饰工艺,叫做“釉上彩装饰”,也简称“釉上”。釉上彩绘,由于附在表面,在强烈的物理摩擦下或者数百年长期的风化作用下,可能会受到磨蚀。

以上就是对于这几个词汇的解释。。。应该足够清楚了。

绿釉在古代陶瓷中未能成为重要而普遍的釉色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制作技术的难度:绿釉的制作需要严格控制氧化还原环境,同时还需要掌握特定的矿物质配方和烧成温度,这些都使得绿釉制作难度较大。

2、稀有的矿物质资源:一些产生绿色釉的矿物质并不常见,例如铜矾、钴矾等,这也使得绿釉的制作成本较高。

3、与其他釉色的竞争:在中国古代,青花、白釉等釉色已经成为主流,而绿釉则相对较少使用,因此并没有形成其他釉色那样的广泛市场需求。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

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福建德化是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它的釉色白如凝脂,德化白瓷又称象牙白。瓷塑是

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明代时就有著名艺人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人。德化白瓷早于明清时期就以其特有“象牙白”、“中国白”闻名中外。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流传欧洲后,外国人又称之为“鹅绒白”。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白瓷狮面铺首炉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白瓷观音像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

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相传唐朝开元年间,杨贵妃因其天生丽质、柔媚婉顺而得唐玄宗极尽宠爱。为讨贵妃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最著名的典故。

杨贵妃精通音律,不仅擅长歌舞,还是个击磬高手。一日杨贵妃与玄宗饮酒赏乐之时,贵妃失手将白瓷酒杯打碎,坠地之声“泠然如玉碎”,于是甚为喜欢。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命人以白瓷造为编磬,供贵妃赏玩娱乐。然而官窑所炼造的白瓷虽然莹白细腻,敲击之音却浑浊暗哑,贵妃甚为不悦。

玄宗为换爱妃一笑,遂下令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有造出白瓷编磬能发出清脆婉转之声者,赏金千两并封为御用瓷窑。诏书下发三月,所贡白瓷编磬数不胜数,虽然皆洁白胜霜雪,却尽不能得。

此时,一座瓷窑派人不远万里从福建德化而来将所制白瓷编磬献上,贵妃敲击这“类银类雪,轻且坚”的白瓷编磬,“犹如金振玉声”,甚为欢喜。玄宗见爱妃开怀遂大悦,赏金千两并赐御用官窑金印一块,当时称为金印良瓷、金印瓷。

德化白瓷也以声如磬、白如玉而闻名天下。 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其装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梅花、玉兰、荷花、八仙、龙凤等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中国灿烂的汉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刻划

系用竹签或篦笔等在器物湿坯上直接刻划出各种纹饰。纹样主要有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牡丹等图案。上釉烧成后,形成釉下暗花,常见于盘、碟的内底或杯、炉、尊等的外壁。其花纹纤细,构图疏朗,手法轻快简练,自由豪放。

除一般花卉图案外,德化窑还常用铁刀或竹签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书、行书或篆书的美好诗句来作装饰,诗赋文句的内容人多与器物用途相结合,如灯盏铭刻“舒眉六冬春”,香炉刻铭“一柱清香”、“风香流万里”、“烟飞古篆浮,香霭净玉堂”,杯刻“两人对酌山花开”、“寒夜客来茶当酒”、“醉倒南山人”,执壶刻铭“清泉吸满涧”、“江上引清风,山间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洁白如玉的质地美,将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素净高雅,颇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印花纹饰有阳印和阴印两类,以阳印纹饰为主,纹样丰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装饰纹样有充满生机的各种花卉以及活灵活现的飞禽、游鱼等类。元代的印花装饰纹样,除继承前朝的各种纹饰之外,以莲花纹饰居多,并新增了“福”、“寿”、“福山寿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继承宋元时期印花技艺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纹饰大多仿古铜器的饕餮、夔龙、风鸟、蟠虺、八卦等等。

此种技法,多流行于仿青铜器造型的炉、簋、觚等器物卜。

(3)堆贴

堆贴,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堆花是用毛笔蘸泥浆,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堆画成图案;而贴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丁已修好的器物胎体上。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其流行纹饰有:梅花、玉兰、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铺首、八仙、龙鹤、小鹿等等。

德化白瓷纹饰装饰,大多采用堆贴技法,尤以炉、杯、洗、人物、罐、瓶等居多,堆贴花装饰与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显示出德化窑装饰技艺的高超。如堆贴狮首、象头等双耳香炉、花瓶以及梅花罐,梅花椭形杯等。尤其是堆贴梅花椭形杯,其口沿外侈,外壁的一边贴有数朵盛开的梅花,枝叶挺拔,富有生机;一边贴梅枝及花萼,衬托着几片叶子;杯底有一梅花枝杆成架形附着,既起装饰作用,义当杯的足架;足架与杯底虽略有空隙,但却融为一体,显得朴实庄重。贴螭壶,壶体直筒状,小平口,子母盖,盖面贴拱身昂首螭为钮,壶腹中部饰结带两道,一只四爪螭贴壶壁,转首向外仰望,张口吐舌作流;另一螭头下俯,翘尾作鋬,姿态牛动,造型奇妙。双螭耳三兽足炉,炉肩部贴饰12个变形夔纹,近底周壁模印瓣形回纹,炉底承三兽面蹄足,通体施白釉,极为莹润,做工精细,造型既新颖又古朴典雅。螭龙烛台,烛台上端盘状,犹如一片盛开的荷叶,盘下圆柱连着分立的三兽面足,绕柱间堆贴蟠龙,通体施乳白釉,莹润细腻,造型奇特,为同时代窑口中所仅见。这一时期的堆贴装饰纹样与晶莹润泽的釉色,十分协调和谐,各种花卉塑造得生机勃勃,秀丽多姿。

(4)透雕

又称镂空,足将某一器物绘好图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纹的装饰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炉、仿铜香炉、笔筒、花瓶等产品上就已采用。香炉主要用于盖上的花纹图案部分,所饰花草仪留线条,中间刻成空洞。博山香炉亦刻玲珑剔透的奇石,炉内烧香时,缕缕烟气从孔中冒出,缭绕升腾,香气四溢。笔筒整体以交叉花卉组成,除花、枝、叶外,全部镂空,成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种特色产品。清代以来,博山香炉、八卦香炉、狮子香炉等的装饰仍用透雕于法制作。

釉料本质是一种矿物原料。它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好之后,磨制成釉浆,用在胚体表面。经过高温煅烧之后,会在陶瓷制品的表面形成有色或无色的玻璃质薄层。使得瓷器不仅美观大气,便于清洗,整体抗腐蚀能力也得到加强。

在景德镇的名瓷中有一种叫做"开片"的产品,有人叫做裂纹釉或者纹片釉陶瓷装饰品种。其产品釉面比较特别,布满许多裂纹,纹路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纵横交织,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不小心失手跌碎或者是烧坏了“次品”,而这种烧成中的所谓缺陷使形形色色的纹路线条在瓷器的表面形成了一种别有风味的装饰。风韵别致,高雅古朴,被称之为摆脱了矫揉造作,装饰浓艳的一种新形式美,受到人们一致好评。

景德镇的裂纹釉是渊源于龙泉的"哥窑"。浙江龙泉的"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瓷窑之一,《处州府志》有如下的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时。"这里所说的"百圾碎"就是哥窑出产的一种著名的裂纹釉。

哥窑纹片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南宋时期,浙江龙泉深山八都那块地方,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都是烧瓷器做生意的,其中哥哥的产品销路特别好,生意兴隆。弟弟则生意清淡,很不景气,久而久之,弟弟心里很不舒服,于是想起了坏主意。一天,趁哥哥的产品倾泼进去,只听得刚刚熄火停烧的窑里响起了一阵阵"毕哩叭啦"的响声,那本来很晶莹光洁的瓷器便布满了裂纹。哥哥开窑取出一看,伤心行大哭一场,他还以为是烧窑的温度过火,更不知道破坏分子正是他的亲弟弟,不过,哥哥倒也聪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再把这些破瓷器统统加工:用墨水把纹路浸透擦洗,那纵横交错的纹路嵌进墨水后形成明显的纹片,产生一种自然的破碎美,当地把这些颖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卖,吸引了许多人,生意特别好,其纹饰不假人工而超类绝响,真是妙手偶得。其实真的人工倒未必能描刻出这纯乎自然逸品。

传说毕竟是传说,并无科学道理,实践证明用冷水来浇热瓷器,使之形成裂纹是根本不见效的,弄不好还会使瓷器"粉身碎骨",历来人们对裂纹釉的配方及烧成工艺技术十分保密,有"只传其子,不传其女"之说,裂纹釉产生的原因,简单地说来,就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在加热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从而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仿佛一个大胖子穿了小衣服,迫使外层釉面涨碎,布满裂纹,变成外观如一件和尚的百衲衣。

现在景德镇陶瓷色釉技艺人员除仿龙泉哥窑的纹片外,还研制了很多新品种,如蓝纹片、绿纹片、黄纹片等彩色纹片釉,笔者在家父指导下还试制了"象形开片",即纹片釉的定型定位,就是对开片的位置、大小和疏密等,可以任意控制,使开片区的外貌像一条龙或者其它动物。同时"开片"常用于颜色釉的综合装饰以及谷物和动物的雕塑造型装饰。这类产品愈来愈受到人们欢迎。特别是看厌了鲜艳俗丽的彩瓷,再来欣赏这种平淡自然,高雅古朴的裂纹釉产品,别有一番意味。

古代瓷器的釉色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着色剂、助熔剂、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窑炉中的化学气氛、釉料的粗细、釉中的微量元素、釉层的厚度、施釉工艺、釉配方的比例和瓷胎的色泽。

现举如下三种情况说明:

第一,同一种釉色中,釉层厚的釉色相对较深,反之则浅。

第二,如果釉层的厚薄不同,有的釉色会发生质的变化。

第三,窑炉中的化学气氛不同导致釉的色泽不同。以南宋官窑瓷为例,虽然它们都是石灰-碱釉,且釉质如美玉般滋润,但在氧化气氛中烧出的釉是青色,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的釉是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