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舍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气舍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气舍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气舍穴的定位 45 气舍穴的取法 46 气舍穴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气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气舍穴主治病证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气舍穴的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413 进展研究 5 经穴别名·气舍 51 神阙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神阙穴的定位 56 神阙穴的取法 57 神阙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神阙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神阙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神阙穴研究进展 5131 镇痛作用 5132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513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5134 治疗五更泻 5135 治疗慢性腹泻 5136 治疗产后尿潴留 5137 治疗皮肤瘙痒 5138 治疗荨麻疹 5139 治疗关节炎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气舍 1 拼音

qì shè

2 英文参考

Qìshè ST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què CV8 [中国针灸学词典]

qìshè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气舍:1经穴名;2经穴别名。

4 经穴名·气舍

穴位 气舍 汉语拼音 Qishe 罗马拼音 Chishe 美国英译名 Energy House 各

号 中国 ST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E11 富耶氏 德国 M1 英国 S11 美国 St11

气舍为经穴名(Qìshè ST1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气指呼吸之气,舍即舍宅,穴在气管旁、有如气之外舍,故名气舍[1]。主治咽喉肿痛,喘息,咳嗽,气喘,咽喉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哮喘,百日咳,支气管炎,呃逆,瘿气,瘰疬,颈项强痛,颈项强急,瘿瘤,项强,喘逆,饮食不下,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膈肌痉挛,消化不良,食难下咽,食道炎,颈淋巴结结核,落枕,颈椎病,颈项强直等。

41 出处

《针灸甲乙经》:气舍,在颈直人迎下,挟天突陷者中。

42 穴名解

气指呼吸之气,舍即舍宅,穴在气管旁、有如气之外舍,故名气舍[1]。

气,《说文》:“云气也。”《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舍,有宅舍之义。《鬼谷子·本经阴符》:“神归其舍。”此穴在“天突”穴之旁,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陷凹中,为治气结、留聚之病的要穴。[2]

43 所属部位

颈[3]

44 气舍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气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4][5]。

气舍位于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端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6]。

气舍位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取之[1]。

气舍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气舍穴的位置

气舍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气舍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气舍穴的位置(肌肉)

45 气舍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在锁骨内侧端之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位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取之[1]。

正坐仰靠位,在人迎直下锁骨内侧端上缘,距天突约15寸处取穴;或在人迎直下,锁骨的上缘外取穴[7]。

快速取穴:先找到人迎(正坐,头微侧,从喉结往外侧量约2横指,可感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即是),直下,锁骨上缘处即是[8]。

46 气舍穴穴位解剖

气舍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骨舌骨肌、颈动脉鞘。有颈前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前支及舌下神经袢支。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内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支外,还有颈外浅静脉、颈静脉弓和颈阔肌,该肌由面神经颈支支配。针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入胸骨舌骨肌,并深进至气管前筋膜。在颈根部,胸廓上口的前缘深部,左右侧有无名静脉,在右侧静脉下方,有无名动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在这些血管的深面,两侧均有胸膜顶和肺尖,因此切勿深刺。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1]。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5]。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和颈横神经分布;深层有迷走神经干和颈总动脉经过,并有面神经颈支分布[5]。

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及舌下神经襻肌支;并有颈前静脉通过,深层为颈总动脉[6]。

47 气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气舍有清咽利肺,理气散结的作用。

气舍有清肺利咽,消肿散结的作用[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诸病源候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喉痹、瘿瘤皆为本穴所主。

48 气舍穴主治病证

气舍穴主治咽喉肿痛,喘息,咳嗽,气喘,咽喉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哮喘,百日咳,支气管炎,呃逆,瘿气,瘰疬,颈项强痛,颈项强急,瘿瘤,项强,喘逆,饮食不下,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膈肌痉挛,消化不良,食难下咽,食道炎,颈淋巴结结核,落枕,颈椎病,颈项强直等。

气舍穴主治咽喉肿痛、喘息、呃逆、瘿气、瘰疬、颈项强痛[5]。

气舍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急,咳嗽,气喘,瘿瘤,瘰疬等[6]。

气舍主要用于治疗胸肺及颈项等部疾患:如咽喉肿痛、瘿气、瘰疬、项强、喘逆、饮食不下,以及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咽喉炎、支气管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等[1]。

气舍穴主治瘿瘤,瘰疬,颈项强直;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呃逆,食难下咽[7]。

呼吸系统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喉炎,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

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

其它: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落枕,颈椎病。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5][7],局部有酸胀感[7]。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6]。

492 灸法

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1]。

艾条灸3~5分钟[6]。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10 气舍穴的配伍

气舍配扶突、人迎、合谷,有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瘿瘤。

气舍配扶突、人迎,治瘿瘤[7]。

气舍配中府、膻中,治咳喘[7]。

气舍配魄户,治咳逆上气[7]。

411 特效

用中指指腹按揉气舍,每次1~3分钟,力度适中,可保护肺脏,预防感冒[8]。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瘤瘿,气舍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颈项强不得回顾。

《外台秘要》:主咳逆上气,瘤瘿气,咽肿,肩肿不得顾,喉痹。

413 进展研究

针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气舍、天突等穴,可使颈围逐渐缩小,尿碘降低,尿中固醇类物质增加,但对血浆蛋白结合碘,碘131吸收率,血浆胆固醇及基础代谢均无明显影响[1]。

5 经穴别名·气舍

气舍为经穴别名,即神阙穴[1][6]。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

穴位 神阙 汉语拼音 Shenque 罗马拼音 Shenchueh 美国英译名 Spiritual Shrine 各

号 中国 CV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C8 富耶氏 德国 KG8 英国 Cv8 美国 Co8

神阙为经穴名[9](shénquē[4]CV8,RN8) 。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9]。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9]。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51 神阙穴的别名

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脐中(《针灸甲乙经》)

气舍(《外台秘要》)

脐孔(《千金翼方》)

气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维会(《循经考穴编》)

命蒂(《经穴纂要》云出《危证简便》)

5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脐一穴。《外台秘要》: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

53 穴名解

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9]。

神,指人之元神与脐神。《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而万物之始也。”阙,宫阙,门观,又同缺,空的意思。神阙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黄庭内景经》注:“脐中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脐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惧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穴当脐孔,脐为先天之结蒂,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名为命蒂。[2]

54 所属部位

脐中[10]

55 神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4]。

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仰卧取穴[9]。

神阙穴位于脐正中[11]。

神阙穴在任脉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肌肉)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内脏)

56 神阙穴的取法

仰卧,于脐窝中点取穴。

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仰卧取穴[9]。

仰卧位,于肚脐正中取穴[12]。

57 神阙穴穴位解剖

神阙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9]。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和腹壁上、下动脉吻合支分布[13]。

58 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

神阙穴有回阳固脱、健运脾胃等作用[9]。

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14]。

脐位于上、下焦之枢,临近胃肠,所以神阙穴又有健脾和胃、理肠止泻之功,可治疗腹痛、水肿、久泻、脱肛等[14]。

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14]。

神阙穴具有回阳固脱、健运脾阳的作用,施以灸法善治真阳衰败之虚脱证及中焦虚汗之证[14]。

针神阙穴有回阳救逆、开窍复苏、利水固脱之功。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2]

59 神阙穴主治病证

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9]。

神阙穴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13]。

神阙穴主治久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虚脱,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水肿,疝气,四肢厥冷,中暑,中风脱证,角弓反张[12]。

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禁刺[9]。

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13]。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针之所。”

5102 灸法

宜灸。

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13]。

用温灸或隔盐灸[9]。

可灸,强身保健可用隔盐或隔姜灸[12]。

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茍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缭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证,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 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2]

511 神阙穴的配伍

神阙穴配灸天枢、大肠俞治慢性肠炎[9]。

神阙穴配灸足三里治痢疾[9]。

神阙穴配灸百会、关元治虚脱[9]。

神阙配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神阙配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神阙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神阙配石门、天枢、气海,治少腹疝气[12]。

②神阙拔罐,配刺天枢、足三里,治泄泻。

神阙配足三里,治肠鸣腹痛[12]。

神阙配关元重灸,治中风脱证[12]。

神阙配水分、气海,治绕脐痛[12]。

神阙配灸三阴交,治五淋[12]。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针灸甲乙经》:水肿大平脐,灸脐中,无理不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绝子,灸脐中,令有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水肿,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腹痛绕脐,小儿奶利不绝,脱肛,风痫,角弓反张。

《类经图翼》:主治阴证伤寒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惫,肠鸣泄泻不止,水肿鼓胀,小儿乳痢不止,腹大,风痫,角弓反张,脱肛。妇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脱胎。

《类经图翼》:故神阙之灸,须填细盐,然后灸之以多为良,若灸之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则时或暂愈,后恐复发,必难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脐,乃不宜灸。

《万病回春》:治阴证冷极,热药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肾囊缩入,牙关紧急,死在须臾,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

《神灸经纶》:凡卒中风者,此穴最佳。罗天益云:中风服药,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为良。盖不惟追散风邪,宣通血脉,其于回阳益气之功,真有莫能尽述者。

《医宗金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又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等证。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3 神阙穴研究进展 5131 镇痛作用

艾灸神阙对治疗关节炎和缓解关节疼痛疗效明显。对弗氏佐剂诱发的关节炎大鼠,观察艾灸对关节肿胀程度、炎症病理过程及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发现艾灸“神阙”后,关节周围软组织坏死情况、炎症反应程度均比较轻,血浆内中分子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2]

5132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有人艾灸神阙,对老年人头发中的锰、锌、钙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艾灸可使老年人发锰的含量显著增高,锌、钙的含量也有显著增加,发现铜、铁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12]

513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神阙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老年人保健灸2个月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保健灸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数值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的形成率,差异显著;并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使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含量显著增加。[12]

现代研究表明,隔盐灸神阙,可提高正常小鼠脾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针灸神阙穴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

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之内迅速升高,72小时和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时间。

5134 治疗五更泻

用中药外敷神阙穴,取肉桂、鸡内金各3g,硫磺、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新鲜葱头3~5节,捣烂,加醋共调成糊状,平摊于神阙,用纱布覆盖,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

5135 治疗慢性腹泻

隔药饼灸,取丁香、肉桂、甘松、山柰各等分,加入适量面粉,用温水合成药饼(用针将药饼刺数孔),药饼置神阙上,再将鸡蛋大小艾绒置药饼上,灸3~5壮,次日按原装,并加灸中脘穴即可。

5136 治疗产后尿潴留

将盐炒黄填入神阙穴,再将葱压成03cm饼状置盐上,将艾炷置饼上,灸1~4壮。

5137 治疗皮肤瘙痒

隔药灸神阙,取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量研细填神阙,每日1次,即可取得较好疗效。

5138 治疗荨麻疹

用闪罐法,每日1次,可连续治疗3次。

5139 治疗关节炎

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是非常的那么容易,因为青蒿素是生长在山石上的青蒿类型,青蒿素含量比较高,普通的野草是从民间走进古籍,又从古籍走向世界,青蒿素是从青蒿当中所提炼出来的,在开花期的时候,青蒿素含量是比较高的,所以要掌握采摘的时间。

青蒿素最重要的功效就是抗疟疾,具有低毒和速效的特点,被世界公认为抗疟疾类的药物,主要是青蒿素在活化之后会产生自由基,能够破坏疟疾原虫的膜结构,对治疗有一定的作用,除了对抗疟疾之外,青蒿素的抗肿瘤作用也很强的,比如乳腺癌、大肠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经研究发现,使用一定剂量的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存在的情况之下,能够帮助人体抑制T淋巴细胞丝裂原,可见青蒿素还具有着免疫调节的功效,对于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有着非常好的治疗作用,所以大家要合理利用青蒿素的功效和作用。

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一方面是在治病救人上起了作用,是中医中药研究中的一个重大成果,此外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中医药科学水平也有重要意义,屠呦呦获奖不仅是个人荣誉,也是中国人的荣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外奇穴名·中空 31 中空穴的定位 32 中空穴主治病证 33 刺灸法 4 经穴别名·中空 41 次髎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次髎穴的定位 46 次髎穴的取法 47 次髎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次髎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次髎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膀胱的影响 4132 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4133 用于结扎术 4134 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4135 治疗妇科炎症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空 1 拼音

zhōng kōng

2 概述

中空: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3 经外奇穴名·中空

中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31 中空穴的定位

中空穴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1]。左右计2穴[1]。

32 中空穴主治病证

中空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1]。

3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4 经穴别名·中空

中空为经穴别名,即中髎穴。《针灸大成·胜玉歌》:“腰痛中空穴最奇”。注:“‘中空’穴,以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所说分寸有误。

穴位 次髎 汉语拼音 Ciliao 罗马拼音 Tzuliao 美国英译名 Secondary Bone 各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2][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3]。又名中空(《针灸大成》)。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41 次髎的别名

中空(《针灸大成》)。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次髎主之。

43 穴名解

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4]。

44 所属部位

骶部[5]

45 次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6]。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2]。

次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肌肉)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骨骼)

46 次髎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7]。

47 次髎穴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个体略有不同。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3]。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8]。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2]。

48 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次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次髎穴位于腰骶部,近于肾脏和胞宫,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可治疗妇科病及男性病,还能治疗前阴病[9]。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和下肢,故次髎穴可治疗腰腿病[9]。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9]。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9]。

49 次髎穴主治病证

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3]。

次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8]。

次髎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阳痿,遗精;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疝气[10]。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2]。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3]。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15寸[8][2][10][3],骶部有酸胀感[10]。

若治疗妇科病,针尖应刺入2寸,使小腹内有热感[10];

若治疗前阴病,针感应放散到会 [10];

若治疗肛肠病,针感应向尾骶部放散[10]。

注意:次髎穴针刺不能过深,以防穿过骶后孔,刺伤膀胱及肠管[9]。

4102 灸法

可灸[3][10][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1 次髎穴的配伍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次髎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次髎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治痛经[10]。

次髎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痛、下肢痿痹[10]。

次髎配肾俞、气海、百会、足三里,治直肠脱垂[10]。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快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夹脊陷中,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413 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次髎对膀胱功能有一定影响,一般可使膀胱收缩,对下肢轻度瘫痪的患者,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10]。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使膀胱收缩[4]。对下肢轻瘫患者,针之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其针刺产生的效应随手法加重而加强[4]。

4132 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针刺后有增强子宫收缩能力、缩短产程的功效[10]。

针刺本穴对分娩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使宫缩增强,产程缩短[4]。

4133 用于结扎术

次髎等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针刺麻醉效果,加以水沟、承浆,其针刺麻醉的Ⅰ、Ⅱ级率可达914%,用三阴交、次髎的Ⅰ、Ⅱ级率可达855%,说明次髎配合其他腧穴,对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0]。

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针麻效应,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 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4]。

4134 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3]。

4135 治疗妇科炎症

2019年6月1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永炎名医传承工作站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医药院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共计600余名代表,围绕着中医学「 ”形神一体”、「 ”心身并调”的整体观主题,对中医心身医学的原创理论和新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学术会议开幕式由主任委员郭蓉娟教授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俊德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刘金民教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王永炎院士的弟子王玉来教授分别致辞。 学术交流环节以特邀主题报告、学术报告及与会代表讨论等形式,就中医心身医学的传统理论、现代新医学模式、临床相关疾病及其现代化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上午的特邀主题报告中,在刘金民教授、王显教授、张允岭教授、杨明会教授的主持下,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从中医形神一体生命观的角度论述了心身医学与中医学、中医体质学的关系,并通过临床验案、现代研究等肯定了中医药在指导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主体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教授重点论述「 ”有序性环境因子快速增强健康计划”,及与之相应的SIR健康新医学模式,以形成规模化中医现代化方案,用以提升健康人及各类慢性患者的功能态水平,为未来医学提供了新的模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以「 ”新时代,新征程”为主题,从慢病防治的背景、严峻性、发展模式等方面指出了双心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脏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从中医五神学说的角度出发,引经据典将五脏与五神相关联,并通过实例来论证心为五神与五脏之中心。四位中西医大家的专题报告,既包括中医学原创性理论,又涵盖现代医学之新医学模式,深入浅出,融贯中西,给参会代表带来了一场国内最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下午分别组织了失眠抑郁、双心和肿瘤心身三个分论坛进行分组讨论,20余位专家在分论坛进行学术报告交流。失眠抑郁论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杨秋莉教授担任主席,张捷教授、庞铁良教授、姜荣环教授、张伯华教授、李秀玉教授、陈剑华教授、孔军辉教授、纳贡毕力格教授担任主持人。蔡焯基教授着重讲述了抑郁症治疗的规范化治疗及量化治疗,其中关于难治抑郁症的讲解也使与会者对抑郁症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最新进展有了深入的了解。郝万山教授将少阳生发之气与抑郁症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分析其临证医案,使得对于阳不足导致抑郁等病机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何裕民教授从中国古籍及传统文化的心理资源出发,探讨了心理咨询的本土化问题,认为因人而异的中医「 ”心疗”将会在临床中大有可为。王新志教授从《素问·逆调论》中「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发,讲述了脾胃与睡眠障碍及多种疾病的密切关系。王广海博士根据他多年儿童睡眠障碍研究积累,展示了睡眠问题与儿童认知、智力、情绪发展的关系,为儿童心身健康相关研究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何丽云教授团队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失眠疗效评价研究工作中的先进试验设计理念,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杨秋莉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叙事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她将中医学与叙事医学结合的最新研究展示给听众,强调了共情与反思在心身医学诊疗中的重要性。郭蓉娟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其团队通过动物实验探索醒脾解郁方治疗抑郁症的效应机理的研究成果,提出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这一创新性假说,为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及作用靶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中西医结合双心分论坛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显院长担任论坛主席,心血管内科张立晶主任担任执行主席,李瑞杰教授、薛梅教授、张立晶教授、刘洪旭教授、秘书长赵鹏博士共同主持。郭维琴教授带来《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与养心益智操》以及开创的养心益智操教学视频;姜红岩主任讲述《冠心病PCI术患者的精神心理评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等前沿知识,赵明镜教授讲授《心衰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和机制研究》;霍艳明教授分享了《中医情志疗法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肿瘤心身分论坛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黄立中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李顺民教授、彭宏顺教授、刘华教授、邓天好教授、陈小中教授、石青教授、王昊教授、阳军教授、颜艳阳教授、詹行闻教授担任主持人。论坛伊始,黄立中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心身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赵志付教授刚柔辨证学术思想及对中医心身医学的贡献。田雪飞教授解读经典方治疗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效果。王清贤教授从医院肿瘤科患者常见心理疾病和状态,提出整合医院治疗的理念。李东芳教授从肿瘤患者及家属常见心理提出杂合而治,并分享医院临终关怀等经验。王院春教授总结分享导师王希胜教授治疗心身疾病的处方用药,具有较强临床指导意义。梁慧教授从乳腺癌患者常见心理疾病或状态出发,分享治疗方案。周旭辉教授是心理专业教授,从心理专业角度分析,常见心身疾病的处理方案。肖长江教授重视双心医学,分享了中国传统文化、养心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曾普华教授分享了从基础实验、临床研究到肿瘤临床真实世界大数据库的三个角度研究中药对肝癌的疗效。邓奕辉教授介绍了与心理情绪症状密切相关的甲亢治疗新模式。 本次年会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节奏紧凑,内容丰富,既有全国中西医届的名老专家不顾年高前来指导后学;更有中青年学者饱含对中医心身医学的热情和执着前来学习和交流。大会学术气氛热烈,会后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学术年会对其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为今后中医心身医学的发展和创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并注入了新的动力。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梁丘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梁丘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急性胃痛 182 治疗急性腹泻 18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梁丘 1 拼音

liáng qiū

2 英文参考

Liángqīu ST34 [中国针灸学词典]

liángqi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梁丘 汉语拼音 Liangqiu 罗马拼音 Liangchiu 美国英译名 Beam Mound 各

号 中国 ST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E34 富耶氏 德国 M34 英国 S34 美国 St34

梁丘为经穴名(Liángqīu ST34)[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1]。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1]。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

4 梁丘的别名

跨骨(《中华针灸学》),鹤顶[2]。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梁丘,足阳明郄,在膝上二寸。

6 特异性

梁丘是足阳明经胃经的郄穴。

7 穴名解

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1]。

梁,有屋梁、车梁之义。丘,丘陵,陵起为丘。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阴市下1寸许,两筋间,屈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犹小丘,穴在髌上,因名“梁丘”。[2]

8 所属部位

大腿[3]

9 梁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屈膝,梁丘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4][5]。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1]。

梁丘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2寸处[6]。

另说梁丘在膝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6]。

梁丘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梁丘穴的位置(肌肉)

梁丘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10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膝盖外上缘直上2寸处取穴;或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下1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正中处即是[8]。

11 穴位解剖

梁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血管、神经分布同阴市(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前皮支双重分布。(参看阴市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的外侧[1]。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

同伏兔穴[5]。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通过[6]。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梁丘有调胃降逆、祛风化湿的作用[1]。

梁丘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是本经气血深聚的部位,有疏肝和胃、通经活络作用,善治急性胃痛[7][2]。

足阳明经筋结于膝,膝关节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本穴可治膝痛和下肢不遂[7]。

乳痈多由胃经积热,郁于 所致,阳明经脉经过 ,郄穴又为经脉气血深聚之部位,故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并能降胃火、散结滞,而善治乳痈[7]。

梁丘近于膝关节,故治膝关节痛,使之屈伸[2]。

梁丘与足三里都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梁丘穴擅长治疗胃酸过多,足三里长于治疗胃酸缺乏[7]。

“阴经郄穴多治血,阳经郄穴多治痛”,所以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7]。

13 主治病症

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5]。

梁丘主治脾胃、股膝等疾患:如胃脘疼痛、肠鸣泄泻、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乳痈等[1]。

现又多用梁丘治疗急性胃炎、乳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梁丘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6]。

梁丘穴主治急性胃痛,腹泻;乳痈,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冷痹不仁[7]。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泄;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1~15寸[5][7],局部有酸胀感[7],扩散至膝关节[7]。

一般直刺08~12寸[1]。

直刺05~1寸[6]。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

注意:不能 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

14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

梁丘配曲泉、膝阳关,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筋挛,膝关节不得屈伸。

梁丘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急性胃痛[7]。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痛。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治膝关节痛[7]。

梁丘配中脘、内关、公孙,治胃溃疡[7]。

16 特效

梁丘治疗急性病效果好。如急性胃炎、肠胃炎引发的突然 痛,或者突然膝盖痛时,赶紧揉一下梁丘,就会马上缓解。[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胫苕苕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太平圣惠方》:冷痹膝痛。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急性胃痛

有报道以梁丘为主穴,病邪犯胃加内关、公孙,肝气郁结加太冲,胃热盛加内庭,治疗急性胃痛。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针刺梁丘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梁丘配胃俞、针刺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5分钟,留针期间间隔捻转,经治73例,镇痛起效时间快,平均7~分钟,疼痛减轻或消失约12~15分钟。

182 治疗急性腹泻

取左侧梁丘,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腧穴上,每壮灸至患者感觉发热时拿掉,每次7~9壮,每日1次,可治疗急性腹泻。

18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灵台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灵台穴的定位 9 灵台穴的取法 10 灵台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灵台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灵台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灵台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灵台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灵台 1 拼音

líng tái

2 英文参考

Língtái GV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língtá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灵台 汉语拼音 Lingtai 罗马拼音 Lingtai 美国英译名 Spiritual Terrace 各

号 中国 GV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9 富耶氏 德国 LG9 英国 Gv10 美国 Go10

灵台为经穴名( Língtái GV10,DU10)[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别名肺底[2]。属督脉[1]。灵即神灵,台即亭台,此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故喻为心的神灵之亭台,故名灵台[1]。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4 灵台穴的别名

肺底(《医学原始》)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六椎下间主脾热。《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灵台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6 穴名解

灵即神灵,台即亭台,此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故喻为心的神灵之亭台,故名灵台[1]。

灵指心。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本穴在第6椎下间,内应于心,喻该穴为心灵至尊之地,即中医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内应神志。《庄子·桑庚楚篇》注文:“灵台者,心也。”凡属有关神志之病,可以取此。俾以加强感通之力,而调性灵之能,故喻本穴为灵台。[3]

7 所属部位

胸椎[4]

8 灵台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灵台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下凹陷中[5]。

灵台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俯或伏卧取穴[1]。

灵台穴位于背部,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2]。

灵台穴在督脉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灵台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灵台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俯或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上推1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灵台穴[7]。

10 灵台穴穴位解剖

灵台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六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六肋间动脉后支[2]。

11 灵台穴的功效与作用

灵台穴具有清热化湿、止咳定喘的功效。

灵台穴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作用[1]。

灵台穴有清热化痰之功,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背痛项强,以及心神疾患[3]。

《针灸大成》云:“禁针,可以多灸。”治气喘不得卧者,火到便愈,盖以兴奋其阳也。但虚人或多寒湿及精神不振者,宜之。[3]

12 灵台穴主治病证

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及胸胁胀满、胃痛、疟疾等[1]。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疗疮、脊背强痛[8]。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痈疽,疟疾,身热[6]。

现代多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等[1]。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背痛,痈疽,疔疮;以及胆道蛔虫症,疟疾等[2]。

气喘,咳嗽,背痛,项强,疔疮,肺炎,支气管炎,蜂窝织炎,疟疾 。

13 刺灸法

《针灸大成》:“禁针,可以多灸。”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1]。

向上斜刺05~1寸[8][2]。

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6]。

注意:灵台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9]。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14 灵台穴的配伍

灵台配合谷、委中,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疔疮,风疹。

灵台穴配委中点刺放血治疗疮、丹毒[1]。

灵台穴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1]。

灵台配合谷、委中(放血),本穴针刺拔罐,治疗疮[6]。

灵台穴单刺或配阳陵泉治胆道蛔虫症[1]。

灵台配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治胸胁疼痛、胆道蛔虫病[6]。

灵台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6]。

15 特效

经常用 槌,在灵台穴处轻轻敲打,可以提高睡眠质量[7]。

16 文献摘要

《针灸聚英》:先儒谓心曰灵台,经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岂主病同手少阴神门,而针刺浅深,艾壮多寡,同至阳、神道欤?

《针灸大成》:今俗灸之,以治气喘不能卧,火到便愈。

《类经图翼》:今俗以灸气喘不能卧及风冷久嗽,火到便愈。

《普济方》:西方子云,主热病脾温疟汗不出。

17 灵台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气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气舍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