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临终前让儿子不要投降清朝,儿子怎么没遵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李定国临终前让儿子不要投降清朝,儿子怎么没遵守?,第1张

清朝在平定江南之后,继续向西南进军。

此时西南地区由一支抗清的队伍,使清军非常的头疼,就是李定国率领的明军。

在清朝攻打四川时候,张献忠率领大西军抵抗,虽然张献忠经营农民军几十年,但是此时清军是攻无不克,战斗力非常强大,因此大西军很快被清军击败,张献忠也在一次战争中阵亡。

李定国原本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部下,在张献忠遇害之后,李定国与孙可望等人,决定联合明军,率领大西军参与的部队,加入了明朝。

共同抗击清朝,掀起了轰轰烈烈西南抗清运动。

长河东流李明饰演李定国

笔者认为,虽然李定国与明朝是敌人,但是当清朝侵占中原与江南之后,汉民族政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李定国等人决定放弃前嫌,与明朝联合,体现了李定国的强烈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的大局观,诚然李定国是中华好男儿。

此时,明朝很多将领,例如左良玉等人纷纷投降清朝,而李定国选择与清朝奋战到底,这展现了他不服输的民族气节。

此时明朝已经完全偏安一隅,中原等广大土地,已经被清军占领。清军首先采取招降的策略,当然被李定国断然拒绝。

李定国湖南、广西以及四川南部地区,多次击败清军,这使得清军南侵以来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因为,李定国不仅非常忠诚,而且军事能力同样是出类拔萃的。

要知道明朝几十年与清军对抗,很少有胜利。

图:李定国剧照

两厥名王,威镇西南

虽然,清军多次被李定国击败,但是毕竟人家有心理优势,因为清军取得了太多的胜利。

孔有德率领清军向西南进攻,李定国选择暂且撤退战术,以麻痹清军。

孔有德不知道这是计策,因此盲目的追击,并占领了桂林。

当孔有德欣赏美好的桂林上水的时候,李定国已经悄无声息的将孔有德团团围住,孔有德意识到危险时候,为时已晚。

李定国看到了战机,命令士兵四面出击,骄傲的孔有德陷入四面楚歌与八面埋伏的境地。

最终孔有德自杀,清军全军覆没,损失四万多人,这也是清军向西南进军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图:李定国剧照(来源于网络配图)

笔者认为,李定国之所以能够率领大军取得了桂林之战胜利。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麻痹敌人,清军在长期战争中,已经形成了屡战屡胜的固态的心理优势,当李定国选择战略撤退的时候,清军还认为明军是畏惧自己,因此不顾一切的选择盲目的追击,结果陷入了李定国早已经设计的天罗地网中;

二是李定国能够鼓舞士气,在明史之中,记载李定国能够与自己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士兵都愿意为他卖命,这样的部队才具有战斗力。

联想起明朝将领骄横,对士兵非常的苛刻,如果明朝的将领能够如同李定国一样对待自己的士兵,那么也不会落到屡战屡败的境地,毕竟在武器上,明军占据优势。

三是李定国的出色的战术,他知道如果与孔有德直接对抗即使获得了胜利,损失也是非常的惨重的,因为李定国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侦测,借助于清朝的将领目中无人,然后再团团包围清军,最后完成了全歼对手。

图:清军将领剧照

孔有德殒命沙场之后,使得清朝非常的震惊。

全军覆没,在清朝历史上还是首次。

清朝不甘心失败,由亲王爱新觉罗尼堪亲自率领3万八旗军进攻西南,要知道在东北地区,清军往往死伤几十人,就歼灭明军数千人,战斗力非常强大,而八旗军就是清朝起家的本钱。

当然尼堪此次出征,目的就是一举歼灭李定国的明军。

但是,李定国并不是无能的明军将领。尼堪来到衡阳,击败了李定国的前锋部队,李定国选择撤退。

虽然有孔有德前车之鉴,但是尼堪还是自大的认为,明朝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结果尼堪有被李定国诱敌深入了,尼堪以及3万八旗军被全歼,这使得清朝朝野大惊,清朝自从起兵以来,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的惨败。

图:李定国剧照

笔者认为,李定国之所以能够打败表面上不可战胜八旗军的原因,一是由于士兵作战勇敢,使得八旗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抵抗,意志崩溃。

二是李定国指挥有方,使得清军中计;三是广大的明军爱国的情怀,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李定国两厥名王,使得清军胆寒,也暂时的消除了清军对西南的威胁。

孤立无援,回天无力

在取得桂林、衡阳大捷之后,李定国原本想要与郑成功共同攻击南京,但是此时郑成功将重点放在了台湾上,因此这个策略以失败而告终。李定国率领自己士兵,从广西出发,一路东进,相继攻占了两广多个城镇。

但是在攻打广东时候,陷入了清军30万大军的包围,李定国率领大军击毙敌人数万,自己伤亡也非常巨大。

清军援军不断的支援广州,而此时明军发生了内讧,李定国只好选择撤退,在东征过程中,李定国的明军损失大半,自此失去了清军抗衡的能力。

图:李定国抗清连环画

笔者认为,虽然李定国是非常出色的将领,能够斩杀清军多名大将。

但是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清军所占领,而李定国率领的明军,力量毕竟弱小,虽然李定国具有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但是在现实目前,李定国仍然不得不面临着回天乏力的局面。

李定国看着遍地牺牲的明军,泪水止不住往下流,自己虽然复出一切,但是也难以改变战争结局。

广州之战失败后,李定国向广州城瞥了最后一眼,似乎要告诉世人,自己还要打回来,但是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

图:李定国抗清连环画

血战磨盘,英雄作古

在东征失败之后,李定国率领的明军仅仅有万余人,而此时明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在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李定国不得不一再选择撤退。

吴三桂等人率领清军数十万人,进攻云南。此时李定国再次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试图全歼吴三桂一军,但是被叛徒出卖。

埋伏被清军发现,在关键时刻,李定国决定与清军精锐决战,明军只有4000多人,而清军达到30000多人,尽管双方实力差距是非常大的,但是李定国指挥明军与敌人硬抗。

在磨盘山中,双方进行了一上午的厮杀,战场终于安静下来,双方死伤都是非常惨重。因为敌强我弱,所以李定国不得不率领明军撤出战场。

对于胜利的清军来讲,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在这场战争中,明军阵亡4000人,其中有2000人被清军炮击杀伤,即使炮击使得明军伤亡三分之一,但是明军依旧给予清军带来了1万人杀伤。

虽然清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参加本场战役的主将却受到惩罚,原因就是士兵伤亡太大。

图:李定国抗清连环画

这是李定国的最后一战,也是明朝抗击清朝的最后一战。

后来李定国在得知明朝皇帝被吴三桂害死之后,吐血而亡,在死后告诉自己部下,宁愿饿死在荒野,也绝不投降清朝。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1a20cf431adcbef484d61cea7af2edda2cc9ff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如果比较军事才能的话,李与郑两人相当。但郑成功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击败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在历史定位上,符合近代以来的反殖民、民族独立、反帝国主义的思潮。相比之下,李定国这方面由于战略形势和内外矛盾的各方面原因,没有形成阶段性的巩固成果,所以郑成功名望更高一些。我们现在说起郑成功,肯定第一反应是台湾,而不是江宁之役嘛。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a504fc2d5628535b799cde99bef76c6a6ef63f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至于为什么是收复台湾,我觉得有两方面因素,都与近代民族主义叙事密切相关。台湾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概念――甲午战败、割让台湾,这是民族危机的高潮,台湾这一区域成为了民族主义叙事中承载了民族痛苦记忆的一个符号。郑成功在此战胜殖民者的事迹便因此被唤醒,成为民族主义叙事中的英雄。第二,被战胜的是欧洲殖民势力,这也与民族主义叙事反击殖民入侵的主题相呼应(毕竟我们当年也是打败过欧洲国家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2166d224f4a20a4430d230f9b529822730ed0e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事实上当时以广东沿海地区为大本营,与清朝进行军事对抗的海盗还有好几支,其中像杨彦迪等人还曾远征中南半岛。当然他们都没有像郑成功长江之役那样对清朝造成那么大威胁,但民族主义叙事完全不管他们扬威南海的事迹,把他们扬弃了,仔细想想还是颇有原因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00fd9f9d72a60593e03fed22334349b023bbae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再说李定国两蹶名王,后又险些灭掉吴三桂大军(因内奸泄密,计不成)。从当时的时势来看,李定国对清军的杀伤更大,更是清廷的心腹大患,恢复明汉国祚的可能性也最高。就战略着眼点来讲,也更可行,只是,李定国也就他这么一个,也是南明最后的指望和依靠了。李定国病逝后,一个时代也就过去了。就时势影响而言,当时的李定国在郑成功之上,只是,清朝的历史是清朝的史官写的,自家的伤心事和大敌怎么会多加褒奖,好歹人家郑经最后也降了,也封侯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75c10385343fbf29c48b9ebbb7eca8064388f9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因为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更是经人记录才流传后世的,。再加上现在的台海情况,宣传郑成功也有现实意义。但对李定国这样的一代名将,我更欣赏,更敬佩。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9fcc3cec3fdfc030501fc70df3f8794a5c226f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李定国很少宣传的原因有三:

一是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实在太多太多了,二是李定国最后复明结局是失败的,三是功绩的高度在内斗上。功绩对比从一整个民族角度来说可能也许略低,比如郑成功被宣扬的是抗击荷兰并且收复台湾实现大一统,但郑成功的抗清事迹并没有被大力宣传。

因为满清的存在,24史中没有李定国的位置,在一般主流历史记录中李定国确实没法出名,但是在南明史中是有记载的,算是一个补缺吧,只是南明史自身的知名度并不高。

人物评价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的他称“我(李定国)自为王,安用请”,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不听孙可望的南征命令,弃小西天的胜利不顾而折返,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

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复合假消息更吓到洪承畴绝望辞职,若非定国不通筹划使得“孙可望之兵心懒矣”又导致叛徒(这一级别的官员按明朝正常议政程序根本参与不到)泄密加上清军已经开始搜山,几令吴三桂及八旗全军覆灭。

1近代中国反殖民侵略战争中的英雄(确定全部是);促进古代文明和平交流发展的历史人物(部分是);岳飞一类古代历史人物,不是。

2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成为历史事实之后,岳飞等人救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了,民族英雄多半指的是近代阶级革命范式历史研究中的反对殖民侵略的英雄。

民族英雄这个概念是个感情色彩很浓的历史哲学术语,促进一个文明的发展与和平交流的历史人物也可以被称为民族英雄,如西汉的张骞,明朝的郑和等。但是习惯上不会把王昭君立为民族英雄,这也是缺乏对游牧文明研究的结果,导致了无法认同其是否为文明,甚至根本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不处理这个问题,有古代父系社会的史书标准来记录民族英雄。所以很多人缺少西方历史哲学式的思维,试图通过中国古代学者的古籍考证来证明这些术语,先后有不少文章,都不了了之。

3爱国将领:

这个概念很简单。基本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保护人民(注意这个是概念)并为之战斗的将领。但是应用的范畴多在防守性战争方面,因为这是历史哲学方面的评价。

所以,在中国近代反殖民战争中与敌人英勇作战的将领都属于这个范畴。

在古代历史方面,只要是热爱其国家的,就是爱国将领,比如热爱宋朝的岳飞。金兀术也是为的金国作战,立下汗马功劳,爱国否?金国历史上对他进行奖赏可能就是对金兀术的行为的认可,但是历史哲学否定他,因为他造成的掠夺战争导致了人民的伤亡,生产的破坏,导致了人道上的损伤,相对层面更加导致了人的异化与社会发展程度的暂时倒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