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对联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对联什么意思?,第1张

初,

瞅了大半晌,

方将原稿整理如下——

上联: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仄)

下联:沧海归来,信手抄成正气集(平)

个人觉得:

原稿下联中“钞”应该是“抄”;

然则,

除字数不对外,

怎么看也不能将其与“对联”扯上丝毫关联;

经过一番搜索,

终于找到其正宗原版对联——

上联: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

下联: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头老去,新居营就浩歌堂

一、字词释义:

平生服膺:这辈子衷心信奉……

明季三儒:即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香山一老:指唐代诗人自居易;

浩歌堂:即对联作者陈去病会客之所;

二、整联释义:

上联:

本人这辈子衷心信奉“明季三儒”所提出的理论和主张(有关“反清复明”的革命主张),

身经一系列的风风雨雨,

对他们的主张更是深有体会,

便将相关的重要内容摘录成册(即《正气集》);

下联:

人到中年,

机缘巧合之下,

品读白居易所著的《浩歌行》,

欣然神会……

虽垂垂老矣,

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遂取名落成的新居为“浩歌堂”;

这是民国的对联,上下联反了,作者叫徐世昌,曾任过总统,与袁世凯同时代,并称一文一武。

徐世昌(1855-193966),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水竹邨人,远祖浙江省鄞县人,落籍直隶天津卫(古属东海郡),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今汲县县城内曹营街寓所)。1879年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授翰林院编修。后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诗、书、画俱晓,书画作品颇有声誉。清末、北洋政府官僚,北京国民政府总统。

落款:水竹邨人

阴文章:世昌之印

阳文章:弢斋书画

如果是真迹有保存价值,价位应该在万元上下。

以春联古诗的手抄报 古诗的手抄报-

关于诗词对联的手抄报

4k纸画的对联手抄报 对联手抄报

趣味古诗对联手抄报对联手抄报

小学生楹联为主的手抄报 小学生手抄报

小学生对联大全四年级手抄报小学四年级手抄报

云端漫游对联世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小学生楹联手抄报楹联手抄报楹联手

古莲花池楹联手抄报 楹联手抄报

诗句对联手抄报

小学生对联为主的手抄报 小学生手抄报

小学生对联春联手抄报

春节有对联的手抄报

有关楹联的手抄报 楹联手抄报

春节对联手抄报大全

楹联手抄报大全

小学生对联手抄报大全

关于楹联手抄报

关于春节楹联手抄报设计最新对联手抄报大全

春节对联春联对联天地word边框花边手抄报电子小报

古诗手抄报关于古诗的手抄报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面就是我整理的简单又漂亮对联手抄报,一起来看一下吧。

  “对联”的由来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千百年来深为我国人们熟悉和喜爱。

 对联在艺术形式上最显著的特征是由对仗工整的两句话组成(以后又有了横额也叫横披或横批),这两句话的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表达两个相对称的意思。

 对联起源予我国古代的“桃符”。古时候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门旁都要挂上两个桃木削成的“桃人”。桃树在古人心中,是个吉祥物,它色鲜味美的果实,被当作“仙果”,“寿桃”。古人还把桃木视为驱鬼避邪的神物。据《山海经》记载;上古时,东海度溯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枝叶覆盖三千里。树的东北面有座“鬼门’’,由两员神将——神茶和郁垒把守。众鬼慑予二神将之威力,不敢由此出入危害人问。于是,二位神将成了古人心目中的“保护神”。他们被雕成“桃人”,新年伊始挂于门上,让他们镇鬼驱邪,保佑合家平安。这就是最初的“门神”。后来又把雕像换成了桃木板,画上二神将的图像。以后又进一步简化成“桃符”,在桃木板上写上他们的大名或者画些弯弯曲曲的符咒。但严格地说,桃符还不是真正的对联。当“桃符”,演变成对偶的两句话时,对联才真正诞生了。

 对联的产生与我国古典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诗文,汉赋和魏晋南北朝的骈文体都十分讲究对偶句,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段。唐代律诗兴起,对联也做为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随之产生了。对联以五言句和七言句居多,这与唐诗五言诗、七言诗的艺术形式不无关系。故有人认为对联是由律诗发展演变而成的。    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副对联,为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作;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副对联之所以有名,也许是宋人认为这是两句谶语,预示着宋将灭蜀。因为在第二年(公元965年),后蜀就被宋朝灭亡了,宋朝大臣吕余庆到此任成都知府,正所谓“新年纳余庆”;而“长春”又是宋人的“圣节”。这一历史巧合,使此联被载入史册,成为传世第一联。由此可以推断,对联产生的年代要早于五代,即使从孟昶的传世第一联算起,至今也已历时千载。

 对联在宋代始为流行,种类也日益增多,出现了门联、婚联、寿联、挽联、庙联以及口头对联等多种形式。大文学家苏轼就是当时作对联的好手。有一次,他到文人刘攽家去做客,中间有事要回家,刘攽说;“幸早里,且从容。”让他别急着走。苏东坡答道;  “奈这事,须当归。黟没办法,我得回去。这是一副有趣的'谐音对联,出句和对句各谐三果一药;杏、枣、李(或梨)、肉苁蓉,蔈(一种苹果)、蔗、柿、当归。

 对联一出现,就以其义美、形美、声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宋代为它的发展期,明清对联的多样化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所以,应当说对联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演化、变异而独立成体的;它兼有各种文体的某些优点,又别具一格,故有“诗中之诗”之美誉。

 明代对联的兴盛,与明太祖朱元璋的爱好不无关系。朱元璋戎马一生,粗通文墨,他格外喜好作对联。在攻打姑苏城时,朱元璋以“口天”二字出题,让谋士刘基来对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刘基却以“人王”为题对道:  “人中王,人边王,意在全任”。这副对联既谈了战略方针、大计,又巧妙恰当,富有情趣。

 朱元璋称帝后,时常微服私访。一天,他来到一个酒馆,遇到一个重庆籍书生,就一边饮酒一边跟他对起对子来。朱元璋说;“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书生见这位长脸大汉气度不凡,心里明白,马上对道: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了满心高兴。后来还把这位书生请进宫,赏了好些钱。既然“圣上”偏爱,文人学士们便纷纷效法,作对联一时成了时髦之举。

 清末以后,对联随着华侨的足迹,还传到了海外。到了民国革命时期和解放以后,对联仍然盛行不衰,形式也更加新鲜、活泼。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通用春联大全

 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

 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上联:日日财源顺意来

 下联: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上联:事事如意大吉祥

 下联: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

 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上联:天地和顺家添财

 下联: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

 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

 下联: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

 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