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清心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二:黄连清心饮 21 黄连清心饮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黄连清心饮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内经拾遗》卷二 31 方名 32 黄连清心饮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黄连清心饮的用法用量 3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清心饮 1 拼音
huáng lián qīng xīn yǐn
2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二:黄连清心饮21 黄连清心饮的别名
黄连清心汤(《古今医鉴》卷八)。
22 处方黄连 生地(酒洗)归身(酒洗)甘草(炙)茯神(去木)酸枣仁 远志(去骨)人参(去芦)石莲肉(去壳)
23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养血宁心。治筋痿,白*。
24 黄连清心饮的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25 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二
3 《内经拾遗》卷二 31 方名
黄连清心饮
32 黄连清心饮的别名黄连清心汤
33 组成黄连、生地(酒洗)、归身(酒洗)、甘草(炙)、茯神(去木)、酸枣仁、远志(去骨)、人参(去芦)、石莲肉(去壳)。
34 主治白*,遗精,精滑。
35 黄连清心饮的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后服。
36 附注黄连清心汤(《古今医鉴》卷八)。《观聚方要补》有川楝子。
古籍中的黄连清心饮 《校注医醇剩义》:[卷四诸痛]舌痛此心阳炽盛也。先用生蒲黄三钱,泡汤频漱,再服黄连清心饮。黄连清心饮(自制)黄连(五分)蒲黄(一钱五
《医学实在易》:[卷七怔忡(惊悸、健忘同治)]遗精心火而后及其余,宜黄连清心饮、茯神汤加减。”黄连清心饮黄连生地甘草当归人参茯神枣仁远志莲子水煎服。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病根。梦遗火盛,饮苦寒以清心,樗柏樗根最妙;黄连清心饮黄连、生地、当归、甘草、茯神、酸枣仁、远志、
《医学从众录》:[卷三遗精]诊法心火,而后及其余。宜黄连清心饮、茯苓汤加减。黄连清心饮黄连生地甘草当归人参茯神枣仁远志莲子(各等分
《杂病广要》:[脏腑类]遗精目录 1 拼音 2 《保婴撮要》卷四 21 组成 22 主治 23 人参黄连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人参黄连散 1 拼音
rén shēn huáng lián sǎn
2 《保婴撮要》卷四 21 组成人参2钱5分,黄连1钱5分(炒),炙甘草5分,竹叶20片。
22 主治小儿心经蕴热,夜啼。
23 人参黄连散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古籍中的人参黄连散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总论(一)寒五九)一柴胡饮(新散一)二柴胡饮(新散二)人参黄连散(小十七)四柴胡饮(新散四)五柴胡饮(新散五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小儿
香官桂(各一钱)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人参黄连散(十七)治心经蕴热夜啼。人参(二钱半)黄连(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总论(一),宜生脉散、导赤散;火之甚者,宜朱砂安神丸、人参黄连散。苦肝胆热甚,木火相搏者,宜柴胡清肝散。大都
《保婴撮要》:[卷四]夜啼段并去足翅)上为末,分四服,用钩藤钩汤调下。人参黄连散治心经蕴热夜啼。人参(二钱五分)黄连(一钱五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下列方]胎前备用良方三十五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 5 姜黄连的性状 6 姜黄连的质量要求 7 黄连的性味归经 8 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9 姜黄连的炮制作用 10 黄连的炮制研究 10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0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 姜黄连的贮存方法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姜黄连 1 拼音
jiāng huáng lián
2 英文参考prepared RHIZOMA COPTIDIS with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juic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姜黄连为黄连的炮制品,方法为姜炙法。黄连的炮制唐代已有,见《千金翼方》。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1]。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
4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唐代有润切和熬(炒)(《千金翼方》)法[1]。
宋代炮制方法有较大的发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还出现了微炒(《太平圣惠方》)、炒焦(《博济方》、制炭(《史载之方》)、酒炒(《扁鹊心书》)、酒蒸(《丹溪心法》)、姜炒(《旅舍备要方》)、蜜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蜜泔制(《小儿药证直诀》)、麸炒(《圣济总录》)、吴茱萸制(《圣济总录》)、巴豆制(《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炮制方法,炮制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烧存性”等要求[1]。
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心法》)、童便制(《原机启微》)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朴硝制、干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医学纲目》)、黄土姜酒蜜制(《本草汇》)、胆汁制、槐花炒(《景岳全书》)、酒萸制(《增补万病回春》)等[1]。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本草纲目》)[1]。“白痢加茱萸炒,赤痢用湿槐花炒,去槐花”(《先醒斋广笔记》)[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吴茱萸炙等[1]。
黄连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1]。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为: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1]。
5 姜黄连的性状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1]。质坚硬,气微,味极苦[1]。
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1]。
6 姜黄连的质量要求黄连总灰分不得过50%,含小檗堿以盐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36%;姜黄连总灰分均不得过40%[1]。
7 黄连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中药大辞典》: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中华本草》: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
《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8 黄连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药炮制学》: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1]。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证治准绳》)[1]。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证治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1]。
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1]。如治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的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
《中药大辞典》:黄连具有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的功效。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中华本草》: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名医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9 姜黄连的炮制作用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证治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1]。
10 黄连的炮制研究黄连中含有小檗堿,黄连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甲基黄连堿,木兰花堿等[1]。
10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实验表明,黄连切制时,宜在水温较低时进行,并尽量减少在水中的浸润时间,否则损失药效[1]。目前实际应用中,黄连多在用时捣碎,以避免在切制过程中成分的流失[1]。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主要化学成分小檗堿、巴马汀、药根堿含量均无明显变化[1]。但也有报道证明,随着炮制温度升高,黄连中小檗堿含量有所降低,但炮制又可提高小檗堿在水中的溶出率[1]。生黄连中小檗堿的溶出率为5817%,酒、姜汁、吴茱萸炮制后溶出率约为85%,说明炮制对小檗堿在煎液中的溶出率有促进作用[1]。但也有报道与上述结论不同,认为萸黄连水煎液中总生物堿含量比生黄连水煎液降低868%,小檗堿降低1935%,巴马汀降低345%,认为这与吴茱萸汁制后降低黄连寒性的传统认识相一致;黄连用不同方法炮制后,小檗堿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黄连炭最为显著;但黄连拌酒晾干后,盐酸小檗堿含量比其他加热酒制法炮制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黄连以不同用量的白酒、黄酒炙炒后,对黄连盐酸小檗堿含量影响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却明显高于生品;微量元素Mn、Ca、Zn煎出率酒炙品也明显高于生品[1]。因此推论炮制加酒量和加热温度对黄连中生物堿含量及溶出率均有影响[1]。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堿型生物堿——小檗红堿[1]。生药加热到130℃、1小时,或180℃、20分钟时开始生成,其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小檗堿相应减少[1]。加热也能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等发生结构变化[1]。提示要注意研究黄连加热与质量变化的关系[1]。
10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小檗堿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抗溃疡、利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降低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1]。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现了炮制前未有的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1]。此外,黄连经姜汁制后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并优于其他炮制品[1]。
11 姜黄连的贮存方法目录 1 拼音 2 《东北药用植物志》·土黄连 21 土黄连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土黄连的药理作用 3 《陜西中草药》·土黄连 31 土黄连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4 《辞典》·土黄连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土黄连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性味 47 功能主治 48 土黄连的用法用量 49 附方 410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土黄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土黄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土黄连 1 拼音
tǔ huáng lián
2 《东北药用植物志》·土黄连土黄连为中药名,出自《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救荒本草》记载的白屈菜之别名[1]。
21 土黄连的别名土黄连、山黄连、断肠草、雄黄草[2]
22 来源及产地**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江苏、江西、四川、新疆、陜西等地[2]。
23 性味苦,寒,有毒[2]。
24 功能主治
镇痛,止咳,利尿,解毒[2]。
1治胃痛,腹痛,泻痢,慢性气管炎,百日咳,黄疸,肝硬化腹水。煎服:15~6g[2]。
2外治水田皮炎,疥癣,疖肿,毒虫咬伤,青年扁平疣。捣汁局部涂擦[2]。
25 化学成分本品含白屈菜堿、原阿片堿、小檗堿、黄连堿等生物堿。还含芸香苷、槲皮苷、强心苷和多量维生素C等[2]。
26 药理作用流浸膏对小鼠有轻度祛痰作用,煎剂有平喘作用。白屈菜堿能轻度镇痛,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与**堿相似而稍弱,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2]。
3 《陜西中草药》·土黄连土黄连为中药名,出自《陜西中草药》。为《陜西中草药》记载的黄三七之别名[1]。
31 土黄连的别名土黄连、太白黄连[3]
32 来源及产地毛茛科植物长果升麻Souliea vaginata (Maxim) Franch的根茎或全草。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陜西[3]。
33 性味归经苦,凉。入心、肝、胃[3]。
34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清心除烦[3]。
1治眼结膜炎,咽炎,口腔炎,热病心烦,痢疾,肠炎。煎服:6~9g[3]。
2治痈疮肿毒。研末调敷[3]。
4 《辞典》·土黄连 41 出处《滇南本草》
42 拼音名Tǔ Huánɡ Lián
43 土黄连的别名鸡足黄连(《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三颗针(《四川常用中草药》)。
44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九莲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茎叶。
45 原形态①九莲小檗,又名:石妹刺(《滇南本草》),蠔猪刺。
常绿灌木,高至2米。小枝微有棱,幼时带**,次年黄灰色或黄褐色。小枝具刺,刺坚硬,3分叉,长1~3厘米。叶簇生;硬革质,窄椭圆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8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刺状锯齿,多少反卷,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网脉不显。花鲜**,15~30朵,簇生,花梗长5~20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针形;萼片6,2轮,外轮披针形,内轮卵圆形,较花瓣长;花瓣6,卵圆形,先端微凹;雄蕊6,与花瓣对生;雌蕊1,卵状矩圆形,子房上位,柱头无柄.浆果,卵状矩圆形,长约7~8毫米,蓝黑色,表面被白粉,有短而明显的宿存花柱。
生于低山丘陵地带。分布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②湖北小檗
叶窄披针形,长2~3厘米,宽8~11毫米,有波状刺锯齿。花3~10朵簇生。浆果卵圆形,长8~10毫米,柱头几无柄。
生于山地灌丛中。分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46 性味《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
47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小便。治腹泻,赤痢,火眼赤痛,齿龈肿痛,咽喉炎,热淋,痄腮,丹毒,湿疹。
①《滇南本草》:"泻小肠经实火,胃中实火,利小便。止热淋疼痛,牙根肿疼,咽喉痛,小儿乳蛾,痄腮。"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亦痢,劳伤吐血,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48 土黄连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2~3钱,茎叶1~2两。外用:乳汁泡点眼或研末调敷。
49 附方①治暴亦火眼,肿胀疼痛:土黄连为太,泡人乳点之。(《滇南永草》)
②治急性肠胃炎,口腔咽喉炎,眼结膜炎:三颗针茎叶2两,煎水代茶饮。(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无名肿毒,丹毒,湿疹,烫伤,跌打瘀肿:三颗针根、茎适量,刮去租皮,切片焙干,研细末,水调敷;或用麻油、凡士林调成30%软膏,凉一薄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410 摘录目录 1 拼音 2 《回春》卷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清上明目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清上明目丸 1 拼音
qīng shàng míng mù wán
2 《回春》卷五 21 方名清上明目丸
22 组成归尾6钱,川芎6钱,生地黄5钱,黄连5钱,黄芩5钱,大黄5钱,黄柏5钱(酒炒),连翘5钱,桔梗5钱,薄荷5钱,防风5钱,荆芥5钱,羌活5钱,独活5钱,白芷5钱,菊花5钱,草决明5钱,木贼5钱,甘草5钱。
23 主治一切肿痛,风热眼疾。
24 清上明目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白汤送下,早、晚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清上明目丸 《万病回春》:[卷之五]眼目草、柴胡,去薄荷;大便实加大黄、川芎、桔梗。清上明目丸治一切肿痛,风热眼疾。归尾川芎(各六钱)生地
《眼科秘诀》:[卷之二注孙真人眼科秘诀后]辨点眼法等药,反助火邪上升,云翳日增,补之不可也。服寒凉清火之剂,又伤脾胃气血,泄之不可也。所以然者,肝、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五]五十二·血灌瞳人外障坠翳明目丸。点摩挲石散立效。诗曰∶眼因射刺五轮亏疼痛眶中若受锥好眼卧将安著枕便流恶血隔光辉可怜清净无
《银海精微》:[卷上]黄昏不见药桑螵蛸茺蔚子菟丝子青葙子密蒙花枸杞子肉苁蓉石决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盐汤
《银海精微》:[卷下]审症应验口诀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六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茵陈黄连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黄连汤 1 拼音
yīn chén huáng lián tāng
2 《圣济总录》卷六十 21 方名茵陈黄连汤
22 组成茵陈蒿1两,黄连(去须)1两,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锉,炒)1两,甘草(炙,锉)半两,人参半两。
23 主治天行急黄,身如金色。
24 茵陈黄连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茵陈黄连汤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时气门]时气发黄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茵陈黄连汤治天行急黄。身如金色。茵陈蒿(一两)黄连(去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黄胆门]急黄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治天行急黄,身如金色。茵陈黄连汤方茵陈蒿黄连(去须)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二]小儿胎疾胎热甘草黄连汤。胎寒去连加桂方;胎黄甘草加茵陈,胎惊辰砂一味良;胎瘦胎肥浴体法,胎怯五软用地黄。此
《医学摘粹》:[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太阴经提纲而里有实寒,以四逆汤主之。里有寒而上有虚热,以黄连汤主之。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表未解
《丹溪手镜》:[卷之中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撤热除黄〕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雅连的性状 5 关于黄连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雅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雅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雅连 1 拼音
yǎ lián
2 英文参考Yaren (the capital of Nauru)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RHIIZOMA COPTID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雅连为中药黄连商品的一种。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
4 雅连的性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中药大辞典》:雅连(《本草从新》)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4~8厘米,直径约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有多数须根残痕、叶柄残基及鳞片,"过江枝"较味连为少。质坚实,断面不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峨嵋、洪雅)。
《中华本草》: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5~10m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5 关于黄连黄连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质坚硬,气微,味极苦[1]。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1]。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1]。萸黄连色泽黯**,味苦,略带吴萸的辛辣味[1]。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毛黄连 31 毛黄连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毛黄连的药理作用 4 《辞典》·毛黄连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毛黄连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性味 48 功能主治 49 毛黄连的用法用量 410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毛黄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毛黄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毛黄连 1 拼音
máo huáng lián
2 英文参考Szechwan adonis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毛黄连
毛黄连为中药名,出自《辽宁经济植物志》,为《东北药用植物志》记载的鲜黄连之别名[1]。
31 毛黄连的别名细辛幌子、常黄连、毛黄连、朝鲜黄连[2]
32 来源及产地
小檗科植物鲜黄连Jeffersonia dubia (Maxim) Benth et Hook f 的根茎,分布东北地区[2]。
33 性味苦,寒[2]。
34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胃止泻[2]。
1治发热烦躁,口舌生疮,扁桃体炎,吐血,衄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肠炎,痢疾。煎服:3~6g。[2]
2治眼结膜炎。煎水洗眼。[2]
35 化学成分本品含小檗堿等生物堿[2]。尚含药根堿、去氢二松柏醇及其糖苷,它们有抗炎作用[2]。
36 毛黄连的药理作用粗提取物与小檗堿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结核菌疗效差[3]。体外能抑制某些病毒、真菌、钩端螺旋体、滴虫、草履虫等[3]。黄连复方较单方用时产生抗药性的机会少;静脉注射有降低血压、增加冠脉流量、抗心律失常、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等作用[3]。对肠胃道、支气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3]。小檗堿有轻度利胆、降血清胆甾醇、消炎等作用;还报告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及轻度抗癌、抗放射等作用[3]。黄连煎剂和小檗堿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3]。对脑损伤亦有一定保护作用[3]。口服后血浓度不易维持[3]。毒性很轻[3]。黄连生药受热愈高,则小檗堿含量降低愈多[3]。
4 《辞典》·毛黄连 41 出处《陜西中草药》
42 拼音名Máo Huánɡ Lián
43 毛黄连的别名毛连
44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蜀侧金盏花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净,阴干。
45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暗褐色,生多数细根。茎直立,高25~40厘米,单一,稀分枝十互生,常生于茎中部以上,有柄,叶片三角状卵形,3全裂;裂片卵状披针形,羽状深裂或具缺刻。花单生枝顶,两性,**,直径35~4厘米;萼片5~8,花瓣状,短于花瓣;花瓣5~16;雄蕊多数;心皮多数,分离,有胚珠1颗。聚合瘦果近球形。
46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山脊巖石上。分布陜西、四川等地。
47 性味昧苦,性凉,有小毒。
48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健胃,镇静,强心。功用同黄连。治痈疮肿毒,目赤肿痛,呕吐泻痢,心悸不眠,癫痫。
49 毛黄连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撒。
410 摘录黄连清心饮简介
本文2023-10-04 15:27: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