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历史背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杜甫草堂历史背景,第1张

  1、背景: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

  2、概况简介

  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3、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后世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别”等。

1、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失去了控制诸侯的权力,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开始越来越激烈,人民死伤惨重。

2、经济上: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诞生,井田制开始瓦解,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人民有空闲时间进行思想学说的提炼。

3、文化上:面对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家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

扩展资料: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的思想体系。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法则,是哲学中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概念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它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仍然要遵循规律法则。

“道”之所以被老子看做是万物的根据和法则,其原因在于,无论是“道”创造万物的过程,还是“道”创造完万物之后与万物的关系,都是完全自然的结果,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必然。

这样的观点推论到治理国家上仍然成立。所以老子认为:在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方式上,最好的统治方法是老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没有压抑感。

参考资料:

-道家学派

参考资料:

-百家争鸣

伊山寺位于伊山脚下。《大明一统志》山川篇载:“伊山在府西三十五里,晋桓伊读书处,亦名桓山。” 又载:“桓伊故居在府治西伊山寺,西(误,应是东晋)晋桓伊读书于此,宋向子忞居焉”。清道光九年《重修伊山碑记》载:“因桓伊读书于此遂得名,创自晋太元间慧持禅师,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

伊山寺前有云锦峰,后有日华峰,左有凤岭(亦称仙鹅嘴),“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山涧远流,双岗若凤,是为凤岭。尝有蛟出寺井,号为龙塘龙泉。水迳寺西流,南入石狮涧水”。山不甚高,却重峦叠峰,遍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花开于丛林,鸟鸣于深谷,山间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寺内古金钱松挺拔,生机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晋代遗风,欲觅犹存。

伊山寺创自晋太元间(约384年-390年)慧持[慧持禅师,慧远母弟也年十八,与兄同事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安公在襄阳,遣远与持东下,遂止庐山徒属三百,持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持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去聚。隆安三年(399)辞兄入蜀,至成都,居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后憩陴县中寺。义熙八年(412年),卒于寺。春秋七十六。]禅师,因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谯国铚县人(今安徽宿县西人)官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破苻坚后封永修侯。”太元末,晋孝武帝 “迁伊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卒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大明一统志》卷之四十九载:桓伊墓在南昌府城南门外,(桓伊生平可祥见本人博客之《桓伊生平》)]“幼年读书于此遂得名”。 “伊山寺,南岳崔嵬”,伊山自“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后以“景德名山”为誉号(摘自乾隆四十一年《重塑韦驮像碑记》)。清康熙时,“国朝初平定两潘王慕,阿盘禅师[南京徽州婺源县人,俗姓汪,讳智珠,字阿盘,别号遽(笔者辩碑猜测之字)宿,其父寓居湘潭,母梦月轮入室即孕,崇祯已已年正月十五日辰时生康熙癸亥六月念日午日殁,著书若干]法旨大兴栋宇,广置廊房,嘉庆年间殿宇倾,佛相圯,故宫禾黍”。清道光九年已丑季住持朗明氏永鉴得邑侯徐断令之助,重修伊山。据考证,清曾四次大修伊山。据传,历史最大规模前后三进,前进(土改时改造成田)屋檐水滴入港中。民国十三年甲子冬月修山门,山门有“天下伊山寺”题字。

伊山位于名山岣嵝[据《一统志载》“岣嵝峰在县(今衡阳市)北五十里”。《湘中记》云:“岣嵝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九域志》载:“衡阳有岣嵝山。”“《湘中记》 又云:衡山南有峰名岣嵝,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一统志》载:“岣嵝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右。”《明史地理志》载:“县北有岣嵝,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岣嵝廻雁二峰为最著”。]之西南不足二十里。因桓伊幼年随父桓景(任丹阳尹,长社侯)宦游(宦游为本人妄断)蒸湘(晋时为湘南县),寓居于此。伊山,成了桓伊读书习武之处。“伊幼年喜游野王岭(今云锦峰)”(摘自清衡州府志)。“伊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字仲祖,哀帝哀静皇后之父,官司徒左长史)、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所知,频参诸府军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南犯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桓伊与大将谢玄,谢琰以八万精兵破前秦百万大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打败秦将苻融,苻坚中箭受伤,逃回北方,此战稳定了东晋偏安局面。时桓冲[(328-384)晋谯国龙尤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初从兄温累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温死,谢安执政,冲任中军将军,杨豫二州刺史,宁康三年解扬州刺史职,出为都督江荆诸州军事领荆州刺史[摘自《晋书》]“拥重兵而无所作为,太元九年]闻谢安大破苻坚渐病而死”[摘自《康熙字典》]。

桓伊喜笛(唐杜牧樊川集三润州诗之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创作笛曲《梅花三调》[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改为同名琴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权辑《神奇秘谱》,收琴曲三十六首,改为琴曲,名改为《梅花三弄》,后李芳园编《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附编《初学入门》,收入桓伊《梅花三调》,定名为《梅花三弄》]。

伊山之胜境,历朝文人墨客,“游[碑上本字辨认不清,笔者加入,由《荀子·劝学》中有“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士骚人争咏其胜”。唐张祐游伊山读书台咏诗曰:“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枉是读书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清易相翎题“鹿鸣凤山”。[鹿鸣:诗小雅篇名,为宴会宾客时奏的乐歌,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国语鲁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此处借代音乐—桓伊之《梅花三弄》,凤山,即凤岭,这里借代伊山,为觅晋代遗风之意]。清程景题铁篆“六朝胜境”,现嵌于山门。山门石槛嵌王闿运题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笔者批注;《梅花三弄》笛曲),白云长对六朝山[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为南朝六都。宋史张守傅:‘建康自六朝因建都于北方,称北六朝。后来三国至隋南北两方,也泛称为六朝。这时借代东晋传承下来的伊山]。明徐霞客游楚,与伊山失之交擘。其在游记中仅记《志》书所言。

伊山八景:云锦峰 (又名桓山、伊山、野王岭)、弄笛楼[又名皇妃楼(清有皇妃在此戴发修行,伊山被封为皇庄地)、晒日楼]、逆流洞、千僧塔、青龙桥、翠颖阁(翠颖阁前系花园,原伊山八景诗有“翠颖阁前花滟滟”之句)、读书台、双凤井(龙塘、龙泉二井。现存龙泉,龙塘被石板封井口掩埋)。(原八景有仙鹅嘴之句,青龙桥句中含古潭水景,原作者难于考证,原句亦难于觅得)。

伊山有古罗汉果树一棵(1973年砍伐),古金钱松一棵(现存,树龄达300多年),古银杏树一棵(上个世纪五十年砍伐)。古潭(水清而深,碧水一潭)岸有七棵古枫,树杆大至三人牵手难围(1958年砍伐)。

古迹有千人钟、万人锅(1958年毁),宋时有向子忞居于桓伊故居(即桓伊读书台)。古籍若干(上世纪60年毁)。宋徽宗敕赐之“景德禅寺”之“圣旨牌”毁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四周雕龙),现悬于寺门楣之圣旨牌系2004年仿刻。

伊山冲有老鹰岭(巨石如鹰嘴故名),龟山,豹子岩,凤凰山,云锦峰,日华峰,仙鹅嘴,白石岭。(凤凰山与仙鹅嘴合为双凤)另有三座横岭挡住伊山冲去路,更显伊山寺之藏!

伊山,六朝胜境,因名宦桓伊被载入史册,是名僧慧持在湘南唯一创建的最早的寺院。它的创建,早于湘南任一寺院,所以,完全可以说,伊山寺是岣嵝(古南岳)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她的创建,对南方佛教的传承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尽改旧制:废除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的相国职位,设立分掌官员太尉、承相、御史,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由朝庭直接派放官吏治理等一系列新政。实行新政以后,仍有许多儒生怀念三皇五帝,周文、武时代,屡有以应效仿古制,分封子弟等劝说秦始皇者,秦始皇对此十分反感。战国时期本就重武轻文,恰在此时,术士卢生、侯生等惧怕秦始皇翻脸无情而相约逃遁;朝中儒生淳于越等又再次提恢复古制的建议,终于使秦始皇动了杀机。承相李斯又乘机上奏章申请焚书,于是一场惨烈的焚书坑儒运动得以实施。

  李斯是新政的设计者与坚决的执行者,面对众多儒生的非议,他力排众议,定要将新政推行到底。他在奏章中说道:丞相李斯昧死上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刺面成文为黥,即古墨刑,城旦系发边筑城,每旦必与劳役,为秦制四岁刑。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庞言息而人心一,天下久安,永誉无极。谨昧死以闻。

  这篇奏章正好符合秦始皇心意,于是由始皇亲加手笔,批出了一个“可”字。李斯当即奉了制命,号令四方,先将咸阳附近的书籍,一体搜索,视有诗书百家语,尽行烧毁,依次行及各郡县,如法办理。一面将书籍陆续献出,一面把书籍陆续烧完,只有曲阜县内孔子家庙,由孔氏后裔藏书数十部,暗置复壁里面,才得保存。

  术士卢生狡猾多智,曾多次晋见秦始皇,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屡受封赏。但他自知自己说的都是鬼话,免不得暗地心虚,于是与卢生乘机逃走。秦始皇闻知大怒,更把火气撒在儒生身上,颁下诏旨,命令御史拿问众儒生。御史等禀承秦始皇意旨,严刑审讯,屈打成招,一律定为死罪,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尽驱入深谷中,上面抛掷土石,霎时间将谷填满,一班读书士子,冤魂相接,统入枉死城中去了。

杜甫草堂历史背景

  1、背景: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