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耳鸣简介
中医·耳鸣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即耳中鸣响,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耳鸣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耳鸣、耳聋的发生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耳窍闭塞有关。除先天性耳窍失聪外,多因急性热病,反复感冒,以致邪热蒙窍,或因痰火,肝热上扰,以及体虚久病、气血不能上濡清窍所致。外有风热上受,客邪蒙窍;内有痰火,肝热,蒸动浊气上壅;或因久病肝肾亏虚,脏真不足,或脾胃气弱,清阳不升,不能上奉清窍,病因颇为复杂。实证多由血瘀、肝火或痰火上逆所致;虚证多由肾阴亏损或中气下陷所致。慢性耳鸣、耳聋,病因无论内外,多与精气不足有关。如《济生方·耳论治》云:“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从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瞆耳鸣。”所以,劳伤精气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之一。五脏之中,耳病与脾、肾、肝、胆关系较为密切。尤其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宗脉之所灌注,内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沛,髓海得濡则听觉正常。肾精耗损,则髓海空虚,发为耳鸣、耳聋。此外,少阳经脉上入于耳,肝胆之火,循经上壅,易成鸣、聋。但肝为肾之子,肝火上炎或因肾水不济所致,且肝火内郁,尤易汲伤肾阴,导致耳鸣耳聋加甚。脾主输精,功在升运,脾弱则清气不能升奉于耳,耳窍反为浊气所蒙,同时,脾虚则运化不健,湿浊不化,痰液内生,痰
详见百科词条:耳鸣 [ 最后修订于2019/8/16 15:21:25 共128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头痛头痛(headache)为病证名。亦称头疼。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凡六*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条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若属某一种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证,不列入本条讨论范围。古人论述本病证历代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于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黄帝内经素问》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引起头痛。《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在《黄帝内经素问》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尚有头风一名,实际上仍属于头痛。故《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
详见百科词条:头疼 [ 最后修订于2018/6/5 9:27:58 共2278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耳鸣简介
本文2023-10-04 16:21: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