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霞、彭蠡烟、武夷峰之赤城、彭蠡、武夷所在何地
此句出自李东阳的对联,全联如下: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潮,匡庐瀑布,含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青莲诗,摩诘画,右军书,左氏传 ,南华经,马迁史,薛涛笺,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轩窗。
李东阳(1447-1516)明诗人。字宾之,号西涯,有《怀麓堂集》
赤城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山,秀异孤立,在天台群峰中独具特色,赤城山不仅山石色赤,而且叠石如城,赤城山因此而得名。
赤城霞,因为赤城山石色赤如霞,故有“赤城霞”之称,而非赤城山上的晚霞。
东晋孙绰的《游天台赋》:“赤城霞起而建标”的句子。唐代李善为此句作注引“孔灵符云:‘赤城,山名,色皆赤,状如云霞’。”这是对赤城霞的最初解释。
明代王思任在《游唤天台》中有更明确的说明:“万山俱雄青雌碧,独此(赤城)山壁立数千仞,赧面横扫,中有绿间,遂若霞气。”
彭蠡,即彭蠡湖,为鄱阳湖古称,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
彭蠡烟,指的是鄱阳湖上烟水茫茫,水天浑然一色的状观景象。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武当山的名气最大,其古建筑群在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和都江堰一起,在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湖北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鄂西北的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的道教名山,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主峰紫霄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势奇特,雄浑壮阔。有72峰、36岩、24涧、3潭、9泉、构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秀丽画境。山间道观总数达2万余间,其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文物丰富的道观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间主要景点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观、天乙真庆宫等近百处。四川青城山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又名赤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千米处,海拔1600米,其36座山峰,如苍翠四合的城廓,故名青城山。这里林木青翠,峰峦多姿,向有“青城天下幽”之誉。青城为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张天师)曾在此创立五斗米道,因此,历代宫观林立,至今尚存38处。著名的有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官等,并有经雨亭、天然阁、凝翠桥等胜景。江西龙虎山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西南郊20千米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源远流传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现今所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构成了这里自然、人文景观的“三绝”。龙虎山的著名景点有天师府、上清官、龙虎山、悬棺遗址和仙水岩等。安徽齐云山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海拔高度为585米,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主要景观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方腊寨、五青峰、云岩湖等。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该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代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 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 分丰富,为道教正一派发源地,有著名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子孙历代张天师世居这里的天师府。武当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 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 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里限于篇幅,简单介绍的一部分。泰山,五岳中之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道教称其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为东岳天齐仁圣帝。泰山主峰玉皇顶,上建有玉皇庙。其他道教胜迹有碧霞祠、斗姆宫、王母池和岱庙,岱庙主殿天祝殿有《泰山神也巡图》巨幅壁画,闻名于世。另有长春观,相传是邱处机女弟子訾守真修道之处。衡山,五岳这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县西。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其神名南岳司天昭圣帝。道教遗迹有传说是晋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修道地的黄庭观、徐灵期修行处的上清宫,以及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和五代道士聂师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观(旧名白云观)。华山,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南。道教称其为第四小洞天,其神名为西岳金天顺圣帝。道教遗迹有相传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处机修炼处的四仙庵。著名道士陈抟亦隐居于此山。还有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等3个全国道教理点宫观。恒山,五岳之北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道教称为第五小洞天,其神名为北岳安天元圣帝。相传道教茅山派祖师茅盈曾于此山修道,唐代道士张果也曾在此山修炼。嵩山,亦名“嵩高”,五岳这中岳,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道教称其为第六小洞天。其神名为中天崇圣帝。黄盖峰下的中岳庙,为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相传晋道士鲍靓曾于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谦之、潘师正等曾于此山修道。龙虎山,位于江西贵溪县西南,道教称其山为第三十二福地。山上道教胜迹颇多,上清宫为祀神之所。此外,有建于南唐保大年间的正一观、别名演法观,建于宋嘉年间的真应观,建于元代的乾元观、崇禧 观、玉清观、冲玄观、先天观、佑圣观、繁禧观。有相传张陵得异书的壁鲁洞,亦曰驻仙岩,至今仍有丹井、丹灶、飞升台等遗址。离山不远处的上清镇。建有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处“天师府”青城山,又名赵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道教称为第五洞天。相传天师张道陵于此山传五斗米道,故此山在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建有众多宫观,至今尚存遗迹38处之多。现存主要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另外,还有传说为晋道士范长生得道处的长生风、有张道陵“降魔”的掷笔槽、试剑石、天师池、银杏树、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杜光庭隐修之处白云溪、读书台、唐薛昌丹蝇、五代天师等道教遗迹。青城山的“贡茶”、“洞天乳酒”、“白果炖鸡”、“泡菜”等道家食品亦名闻遐迩,誉为“四绝”。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冈山、句曲山、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为道教茅山派发源地,在道历史上亦有重要地位。传说西汉景帝四年(前153),茅盈和其弟茅固、茅衷由陕西咸阳至此修道,得道成仙,因改名为“三茅山”。继之,许多著名道士如葛玄、葛洪、杨义、许穆、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都曾于此山修道,而帝王亦以能受茅山符录建有“三宫五观”。曾有这样的描述:“秦汉神仙符,梁唐宰相家。”抗日战争时期,茅山曾是新四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后宫观大多被日军烧毁,仅剩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现在宫观得到修缮,所留存下的“镇山四宝”(玉印、执圭、哈砚、镇心符)均为宋代珍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皂山,位于江西省清江县,道教称其为第三十六福地。相传三国时,道士葛玄曾于此建卧云庵,炼制九转金丹,唐宋时,建有宫观达1500多间,现仍存建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的鸣水石拱桥。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有“岭南第一山”之谓。道教称其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晋著名道士葛洪晚年在此山炼丹著述。白鹤观相传是葛洪东庵,黄龙洞(孤青观)为其西庵,酥醪观故址为其北庵。冲虚古观为全国重点宫观。罗浮山还是东江抗日战争根据地。终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为秦岭主峰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传说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及北五祖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人均于引修道。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太岳山,位于湖北省均县南。全山遍布道教宫观,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之称。以八宫二观为主体的建筑群,约有160余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相传道教所奉神)枣真武大帝曾于此山修炼42年后得道飞升。东汉阴长生、晋代谢允、唐代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代张三丰等均曾在此修炼。明代极盛,在宫观三百余处,太和宫、紫宵宫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崂山,又名牢盛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滨临黄海。传说秦台皇曾登此山。唐道士王景、李遐于此炼丹修道。唐玄宗时,曾改山名为辅唐山“。元时邱处机、明代张三丰曾于此修炼,留有遗迹。崂山道教宫观颇多,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其太清宫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巍山,又名巍宝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据道教史籍记载,五斗米道曾传播到巍山一带。巍山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20余座,以清微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最大,主祀老君、斗姥、吕洞宾、张三丰等。巡山殿山主祀土主神细妈罗。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华里处,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秦汉时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炼。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崆峒山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当时,全山有较大庙观42座有八台、九宫、十二院的称谓。除宫观外,道教遗迹还有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广成洞、许米仙洞、七真观等。崆峒山一直是全真道龙门派道士修真之地,开山真人苗清阳,按龙门派百字派单为第十代,现已传至三十代。崆峒山虽是道教胜地,但山上也有佛教庙宇和僧人。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县南,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道教称为第十六洞天。《异仙录》载,始皇二年,有神仙降于此山,曰:“余为武夷君,统录群仙,受馆于此。”传说汉代有张垓坐化于大王峰;魏时有王子骞、张湛等12人隐于山中得道;晋、唐进有许昔、詹真人、孔庄叶三仙女,宋人有白玉邹道人、李陶真、元代有金志阳,明代有蔡双发等道一此山修道。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始建道教宫观枣天宝殿,南唐时名为“会仙观”,宋时改名冲佑观。历史上武夷山道教宫观有九十九观的说法。现仅武夷宫和档源洞保存了旧貌。千山,原名华山、积翠山亦称行朵莲花山。是长白山的支脉,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自古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的称誉。隋唐以来,便逐渐成为道教胜地。宫观庙宇始于隋唐,明清时达到极盛,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五大禅林”之称。现存主要道教宫观有:无量观、五龙宫、普安观、太和宫、慈祥观、鎏金庵等。其中,无量观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道教圣迹不有一楼、二洞、三塔、三台等。
1 红叶谷
位於群马县上野市的赤城山脚下,红叶谷一年四季景色迷人。秋天来到,红叶谷就成了全年最为美丽的季节之一。走在地上阶的路上,你可以看到从红、黄、绿到褐色的漂亮红叶,感受著秋天的魅力。
2 赤城神社
位於赤城山中腹部的赤城神社是在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中相当有名的神社之一。当你来到赤城山上面的赤城神社时,你可以看到神社的建筑和景观都相当优美。此外,这里也是很多当地人来祈求幸福和好运的地方。
3 赤城温泉
如果你想有个放松的假日,那麼赤城温泉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多种不同类型的温泉,像是露天温泉、岩盤浴、足汤等等。在浸浴时,你可以轻松享受周边的美景,缓解疲劳和压力。
4 赤城西峰铁索桥
赤城西峰铁索桥是一座建於悬崖上的吊桥,这里的风景非常的优美,且从桥上可以俯瞰整个山脉。在上面走一圈,你不仅能够享受美好的风景,还能体验到不一样的刺激和惊险。如果你喜欢刺激和乘著高度,那这里一定不能错过!
5 赤城湖
赤城湖是赤城山中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众多游人来到此处最喜爱的景点之一。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湖的四周被怪石嶙峋的山峰环绕著,美不胜收。此外,在赤城湖边上,还有著许多不同的活动和游乐项目,让你的旅程更加丰富多彩。
6 赤城山顶
如果你来到赤城山,一定要登上赤城山顶,这是整个赤城山最高的地方。当你走到山顶时,你可以看到整个周边的美景和风景,让你感到宁静和平静。此外,你还可以看到下面的整个赤城山,也可以在上面拍摄到非常美丽的照片,让你充满回忆。
7 赤城高原
赤城高原是赤城山脚下的一个大型旅游区,这里有著大量的田野和草原,外还有非常多的动物和植物。这里是朋友和家人一起来参观和度假的最佳之地。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非常丰富的户外活动,像是山地越野、滑草、钓鱼等等。
8 古利根红叶祭
赤城山脚下的上野市有著一个古老的节日,那就是古利根红叶祭。在每年十一月的时候,当地会举办大型的庆祝活动,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前来参观。当时会有表演和各种美食活动,这些都是必须不能错过的。
流域内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南面以雁荡山为屏,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最高峰。椒江水系由西向东流经市区入台州湾。沿海区有椒北平原等三大平原为台州主要产粮区。
源头至上游仙居县内,永安溪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境内全长116公里。两岸支流平行排列,自南、北向主流汇集。全县地形从外向内倾斜,略向东倾。各支脉斜交、层叠,构成多级梯状平台。平台上缓丘起伏,围限成大小不等、错落相间的谷地和盆地,适宜农耕。其中下各、城关、田市、横溪等4个河谷平原面积较大。其河谷底部大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地面略有起伏,是本县水稻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地区。丘陵山地多由火山岩和碎屑岩组成,全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产物。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和节理较为发育,相变强烈,岩性复杂。在漫长的地壳演变中,形成多变的山岳景观。奇峰幽洞,比比皆是。著名的仙居八景:“南峰钓艇”、“东岭晓钟”、“石龙霖雨”、“水帘瀑布”、“景星望月”、“锦凤冲霄”、“麻姑积雪”、“苍岭丹枫”,各领风姿,令人神往,骚人墨客,游迹遍至。清翰林院编修潘耒记道:“天台深幽,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2C°,1月份平均气温为56C°,7月份平均气温为285C°。由于地形复杂,位置不同,各地气温略有差异。全年无霜期240天左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768毫米,呈双峰型分布,前峰为梅雨,后峰为秋雨。6月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达233毫米;11月是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只有759毫米。降水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双季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发展茶、桑、油茶、柑桔等经济作物。但盛夏伏旱,梅雨季与台风季的暴雨以及冷空气带来的低温霜冻,对农业有严重影响。
仙居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在永安溪中下游两岸的河谷平原上,就已聚居着仙居人的祖先——瓯越族人。 战国时,仙居为越国领土。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鄞县回浦乡。东汉时,仙居已是国内高僧名道涉足之地,兴平元年(194)建造的“石头禅院”,遗址尚存。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仙居立县,名乐安。隋、唐间几经废置,至吴越宝正五年(930),改名永安。宋时,仙居是国内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今名。
上游天台县境内,天台山脉由县西向东北蜿蜒,西南绵亘大雷山脉,形成四面环山中部较为平坦的丘陵盆地。东部最高的苍山顶海拔1113米,北部华顶山海拔1110米。始丰溪两岸河谷平原海拔50-120米。天台盆地呈三角形,低山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81%,河谷平原和台地占19%。溪流分属椒江、曹娥江、白溪、清溪、珠游溪5个水系。始丰溪贯穿天台盆地,全长1327公里(境内长685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11154平方公里)。天台县,以境内天台山得名,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地处北纬28°57′02″-29°20′39″、东经120°41′24″-121°15′46″之间。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070平方公里。
天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1320mm,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县地处台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四地区的交接地带,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上三线”(上虞至三门)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天台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热量充足的气候特征。又因四周山体环绕,中间低平,小区域气候特征显著,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色彩。
汉晋之际,高道葛玄、名僧昙猷先后来天台山建筑庵传法。陈隋高僧智居天台22年,建12刹,开创佛教天台宗,成为影响海内外的一代创教大师,于是天台山就成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唐朝,僧一行抵国清寺学算编写《大衍历》;诗僧寒山子隐居天台70余年,晚年曾来苏锡一带,有《寒山集》传世。(现在,欧美等国已掀起一股寒山研究热。)最澄等90多位日本僧人来山求法,使天台山名声远播。此后,日本、高丽(朝鲜半岛)僧人来山求法礼佛者不绝于途,国清寺被日韩等国奉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宋朝,张百端开创道教紫阳仙派,后世尊为道教南宗始祖,桐柏山遂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的本山。赤城山玉京洞和灵墟、司马悔山也分别载入道书成为天下第六洞天和第十四、六十福地。禅僧济公降生于天台城关,他擅长诗文,戏佞济贫,被民间尊为“活佛”。现在,济公出生地石墙头建有济公亭,济公少年读书处赤城山建有“济公佛院”。梵宫道院既为胜境增彩添色,又使天台山获得了“佛宗道源”的美誉。天台山文化不愧为中华民族传说文化的集中体现的一个缩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典范。“佛国仙山”还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中游临海市境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浙江省第三大水系——灵江,由西向东横贯本市中间掠过。从仙居县而下永安溪,从天台县而下的始丰溪,在临海西边的版图上,成“Y”形,在永丰镇三江汇合,进入灵江。括苍山、大雷山、桐峙山等3支山脉,逶延盘踞在境内西部、南部和北部。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诸山环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中部是断陷盆地,东部为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境内峰峦层叠,山丘延绵,河流阡陌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全年积温5370℃,无霜期241天,平均蒸发量12314毫米,属湿润地区。1月平均气温58℃,7月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1550毫米,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频繁。
从夏朝开始,临海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和属地演变情况。夏、商、周时,临海属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六国后,属闽中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为东部都尉治,属会稽郡,县治于章安,属会稽郡。公元222年,分章安北部置始平县,分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公元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郡治在章安;公元323年,临海郡辖章安;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郡,章安、始丰、宁海、乐安并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一年(591年)移县治于大固山;公元1227年,设台州路总管府;公元1368年,台州路改为台州府,隶属浙江省。自唐至清,临海历来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1949年5月,临海解放,同年10月,成立台州专区,驻地在临海。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临海一直为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临海撤县设市。
下游黄岩区境内,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自西向东延伸,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铅、锌及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境内百条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灌溉黄岩、椒江、路桥、临海、温岭5市(区)百万亩农田,解决三百多万人民生活用水。城区永宁江、南官河、西江河、东官河“一江三河”穿城而过,方山、翠屏山、松岩山众山环绕;西部山区是台州城市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境内大寺基森林公园总面积241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73%,长潭水库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库容达732亿立方米。著名风景区有划岩山、黄岩大瀑布群、富山大裂谷、浙东十八潭、船山大峡谷、松岩山、黄岩石窟、九峰公园、永宁公园、院桥鉴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其中九峰山和松岩山旅游风景区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划岩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区。
黄岩故地在夏、商、周为东瓯地,春秋战国为东瓯王国,秦代属闽中郡,汉代属回浦县、章安县、永宁县,三国、两晋至南朝属临海县,唐代上元二年(657)始设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名为黄岩县,因中国道教名人王方平隐居之山顶有黄石而得名。1980年析东部以工业重镇海门为主的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和东山公社,成立海门特区(过二年撤海门特区设椒江市)。1982-1984年,划归椒江市。198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黄岩市(县级市)。1994年12月,台州地区撤地易地设市,黄岩撤市设区(县级),所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路桥、金清、新桥、横街、蓬街、下梁、峰江、桐屿、黄琅、螺洋共8镇2乡划出设立路桥区,同为台州市的主体城区之一。自此,原黄岩县全境一分为三(三区:黄岩、椒江、路桥)成为台州市市区,撤市分区后的黄岩,总人口5673万,面积988平方公里。
黄岩历史悠久。自古有“小邹鲁”之美誉,史有“十八进士共一家”之盛,曾产生“南宋第一相”杜范、诗人戴复古、文史学家陶宗仪等一大批俊杰贤人。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涌现了“两弹一星”功勋陈芳允、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罗宗洛等8位黄岩籍“两院”院士,以及革命家、艺术家陈叔亮等。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五代沙埠青瓷窑址、北宋始建瑞隆感应塔、瑞岩净土寺塔、五洞桥、孔庙等5处省级文保单位,以及委羽山中国道教“第二洞天”、佛教日本曹洞宗祖庭瑞岩寺、翠屏山朱熹讲学堂遗址等名胜古迹。博物馆馆藏文物达8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件,拥有量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5部馆藏古籍善本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黄岩翻簧竹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盛产“黄岩蜜橘”、“东魁杨梅”驰名中外,早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开始种植柑橘,是世界宽皮柑橘和东魁杨梅的始祖地,获得“中国蜜橘之乡”和“中国东魁杨梅之乡”的美誉。被誉为“中国茭白之乡”、“中国紫莳药之乡”。
入海口椒江区境内,东濒大海,西接黄岩,北界临海。海域面积600平方公里,椒江水域16.89平方公里,内河水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椒江区域属浙东最大的温黄平原北部。地貌主要类型为沿海海积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65%。余为低山丘陵、滩涂和海岛。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受海洋水体调节,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裕且雨热同季,夏鲜酷暑而冬无祁寒。椒江将辖区分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有主干河道82条,总长度359.24公里。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灌溉方便,一派江南鱼米之乡景象。
椒江就有古人类居住,在山麓带从事原始渔猎生活。 先秦时期,统称越地,属闽中郡。 公元前85年,即西汉始元二年,在章安设立回浦县,同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此后的温州、台州、处州三府。 东汉建武(25~56)年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阳嘉元年(132)农民起义军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县驻兵防守,为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始有地方驻防军队的最早记载。 章安历史上作为浙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港埠兴旺,人文荟萃。佛教文化始传入境内,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之一灌顶和尚,即为章安无碍寺出家的僧人。高宗赵构从舟山移驻章安,并游览枫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词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 元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事,义军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国东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 明嘉靖(1522~1566)间,连年倭寇入侵,参将戚继光率戚家军数次驰援,驻守海门,终于荡平剧寇。座落东山西麓的戚继光庙,是全国著名的抗倭纪念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历史人文教育意义的古迹。 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以来,沿海经济迅速恢复。时在葭沚设立海关机构,后迁海门,称台大关。并加强海防建设,大力兴修水利,筑塘围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从18世纪中叶起,葭沚商埠渐兴,一度形成闽货的主要集散地。同时,台州列岛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陈形成浙东沿海岛屿最兴旺的渔业集镇,居民最多时达万余人。清末,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于光绪二十七年(1910)建立最早三安川码头,开通椒江至上海、宁波、温州等客货航线,并创办各类实业。货商毕集,市场兴旺,成为台州最繁荣的港埠。至民国间,遂有小上海之称。
赤城霞、彭蠡烟、武夷峰之赤城、彭蠡、武夷所在何地
本文2023-10-04 16:37: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