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羊肺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羊肺简介,第1张

《中医大辞典》·羊肺羊肺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肺。性味归经甘,平。入肺经。功能主治补肺,止咳,利尿。治肺痿咳嗽,消渴,水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煮食。化学成分每100g约含蛋白质202g,脂肪28g,钙17mg,磷66mg,铁93mg,维生素B1001mg,维生素B2015mg,尼克酸04mg。《辞典》·羊肺出处《别录》拼音名YánɡFèi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份每100克约含水分76克,蛋白质202克,脂肪28克,灰分12克,钙17毫克,磷66毫克,铁93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04毫克。性味甘,平。①《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平。"②《本草图经》:"温平。"③《本草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补肺气,调水道。治肺痿咳嗽,消渴,小便不利或频数。①《别录》:"补肺,主咳嗽。"②《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止渴,治小便多,伤中,补虚不足,去风邪。"③《本草纲目》:"通肺气,利小便,行水解毒。"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入丸剂。附方①治久嗽肺燥、肺痿:羊肺一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两,白蜜二两。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食之。(《十药神书》辛字润肺膏)②治渴,止小便数:羊肺,并小豆叶,煮食之。(《唐本草》)③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莨菪子一升,羖羊肺一具。上二味,先洗羊肺,汤微煠之,薄切, 作末,以三年大醋渍莨菪子一晬时,出,熬令变色,热捣如泥,和羊肺末,蜜合捣作丸,如梧子大。以麦门冬饮服四丸,日三,以喉中干、口粘、浪语为候,数日

详见百科词条:羊肺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19:07:48 共104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伤科补要》卷三:补气养血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补气养血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回春》卷六 41 组成 42 主治 4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5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 51 组成 52 功效 53 主治 54 加减 6 《揣摩有得集》 61 组成 62 主治 6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补气养血汤 1 拼音

bǔ qì yǎng xuè tāng

2 《伤科补要》卷三:补气养血汤

21 处方

人参、白术、甘草、白茯苓、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耆、肉桂。

22 功能主治

气血兼补。主跌打损伤,营卫不足者。

2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河水煎服。

24 摘录

《伤科补要》卷三

3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补气养血汤

31 处方

生黄耆15g,首乌15g,白芍15g,川续断15g,当归12g,丹参12g,黄精12g,生地12g,五味子12g,生甘草9g。

32 功能主治

补气养血柔肝。主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者。

3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转氨酶长期不降,舌质红者,加土茯苓15g、大枣10枚,或土贝母15g;舌质淡者,加白芷9g;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长期不正常者,每日加服河车大造丸1丸;血浆蛋白倒置者,加龟版、鳖甲各12g;肝肿大,加延胡索、草河车、泽兰各9g;脾肿大,加生牡蛎15g、地龙9g;食欲不振,加山楂、白术各9g;牙出血,加小蓟、血余炭各12g。

34 摘录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

4 《回春》卷六 41 组成

人参、黄耆(蜜炒)、当归、白术(去芦)、白芍药(酒炒)、艾叶、炙甘草、阿胶(炒)、川芎、青皮(去瓤)、香附(炒)、砂仁各等分。

42 主治

妇人小产气虚,下血不止。

4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44 制备方法

上锉一剂。

5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 51 组成

生黄耆15g,首乌15g,白芍15g,川续断15g,当归12g,丹参12g,黄精12g,生地12g,五味子12g,生甘草9g。

52 功效

补气养血柔肝。

53 主治

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者。

54 加减

转氨酶长期不降,舌质红者,加土茯苓15g、大枣10枚,或土贝母15g;舌质淡者,加白芷9g;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长期不正常者,每日加服河车大造丸1丸;血浆蛋白倒置者,加龟版、鳖甲各12g;肝肿大,加延胡索、草河车、泽兰各9g;脾肿大,加生牡蛎15g、地龙9g;食欲不振,加山楂、白术各9g;牙出血,加小蓟、血余炭各12g。

6 《揣摩有得集》 61 组成

黄耆3钱,潞参1钱半,白术1钱半(土炒),归身1钱半(土炒),白芍1钱(炒),枣仁1钱半(炒),冬虫草1钱,附子片5分,上元桂5分(去皮,研),蔻米5分(研),炮姜5分,法夏1钱,橘红5分,降香3分,炙草8分。

62 主治

小儿气虚血瘀之慢惊、急惊。

6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核桃1个(带皮打碎)为引。

古籍中的补气养血汤 《古今医彻》:[卷之四女科]小产论

大补气血。而兼以去瘀可也。一小产下血不止。用补气养血汤。心腹疼痛。用补血定痛汤。一胎气不固。时常小

《万病回春》:[卷之三]鼓胀

泻。腹胀脾胃气血俱虚者,宜半补而半消也。行湿补气养血汤治气血虚弱,单腹鼓胀浮肿。人参白术(去芦)茯

《续名医类案》:[卷十]痞

,又因饮食失节,腹胀如初,用前药勿效,与行湿补气养血汤,二十余剂始安。因嘱曰∶病虽愈,体未复元,务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保产下]大便下血

)加黄连一钱。水煎服。若血崩不止是谓重伤,宜补气养血汤。补气养血汤人参黄(蜜炙)当归白术(蜜炙)白

《万病回春》:[卷之六]小产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三焦俞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三焦俞的定位 10 三焦俞的取法 11 三焦俞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三焦俞的功效与作用 13 三焦俞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三焦俞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三焦俞研究进展 181 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182 治疗腰痛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焦俞 1 拼音

sān jiāo shù

2 英文参考

SānjiāoshūBL22 [中国针灸学词典]

Sanjiao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riple Warmer 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ānjiāo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三焦俞 汉语拼音 sanjiaoshu 罗马拼音 sanchiaoshu 美国英译名 Triple Burner Locus 各

号 中国 BL22 日本 22 法

国 莫兰特氏 V22 富耶氏 V22 德国 B22 英国 B22 美国 BI22

三焦俞为经穴名[1](Sānjiāoshù[2]BL2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三焦俞是三焦的背俞穴[1][2]。三焦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三焦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1]。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胃脘痛,腹胀,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肠鸣,泄泻,痢疾,水肿,腰背疼痛,泄痢,鼓胀,黄疽,癃闭,现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腰肌劳损等。

4 三焦俞的别名

悬极俞、大仓窬(《医心方》)。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头痛,食不下,肠鸣腹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6 特异性

三焦俞为三焦之背俞穴。

7 穴名解

三焦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三焦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1]。

“三焦”为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下焦。《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处之空松处。三焦,古作三瞧。《集韵》:“三瞧,无形之府,通作焦。”又肉之空松处为瞧。《淮南子·天文》:“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羸昽膲。”故三焦有无形之说。《难经·第三十七难》谓: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以三焦为通调水道的决渎之官。故三焦俞是三焦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升阳益气、决渎行水,内应全身之俞也。[3]

8 所属部位

腰部[4]

9 三焦俞的定位

标准定位:三焦俞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寸半”(《针灸资生经》)

三焦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三焦俞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3个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1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三焦俞穴[7]。

11 三焦俞穴位解剖

三焦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十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腰背筋膜为胸背筋膜的深层,在腰背部增厚,其纤维组织致密,呈腱膜性质。因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起始腱而增强。所以针经该膜时,有阻力感。在骶棘肌前与后面两层筋膜,在该肌外侧缘愈合,形成骶棘肌鞘。该外侧缘的鞘膜为腹肌起始的腱膜。筋膜上部介于第十二肋和第一腰椎横突之间特别增厚,则称腰肋韧带。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分支、第1和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并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通过[5]。

12 三焦俞的功效与作用

三焦俞有调三焦,利水湿的作用[1]。

三焦俞具有调理三焦,利水强腰的功效。

三焦俞位于第1腰椎旁,是三焦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三焦乃水液代谢之通道,取之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而致的一切疾病[9]。

经脉循行于腰背部,三焦俞又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背痛[9]。

三焦俞内近于下焦,故以治疗肝肾疾患为主[9]。

三焦俞与人体上中下各部脂膜相应,而为之俞,有调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症聚。凡痛之有关脂膜者,俱应取此,以舒三焦郁滞之气也。[3]

13 三焦俞主治病证

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胃脘痛,腹胀,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肠鸣,泄泻,痢疾,水肿,腰背疼痛,泄痢,鼓胀,黄疽,癃闭,现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腰肌劳损等。

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1]。

三焦俞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8]。

三焦俞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水肿,小便不利;腰背疼痛[6]。

三焦俞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痢,水肿,鼓胀,黄疽,遗尿,癃闭,腰脊强痛等[5]。

现代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潴留,遗精;

3 其它:腹水,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6]。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8~1寸[1]。

直刺1~15寸[5]。

注意:三焦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6]。

14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三焦俞的配伍

三焦俞配身柱、命门,有温补肾阳,强壮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脊柱炎。

三焦俞配石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小便不利。

三焦俞配大肠俞、气海、中极、足三里,治急慢性肾炎[6]。

三焦俞配肝俞、脾俞、阳陵泉,治黄疸、呕吐[6]。

三焦俞配脾俞、胃俞、中脘,治消化不良、耳鸣[6]。

16 特效

常用食指指腹点揉按压三焦俞,每次3~5分钟,可缓解腰痛,保护腰椎[7]。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食不下、肠鸣腹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拘急,腰脊强。

《针灸大成》:泄注下痢。

《备急千金要方》:脏腑积聚胀满……不能饮食,灸三焦俞随年壮。

《循经考穴编》:三焦俞,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长脊各一寸五分……三焦热壅,气不升降,口苦唇裂,消渴。

18 三焦俞研究进展 181 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针刺三焦俞配肾俞、京门、天枢、气海,对泌尿系统结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大部分有效,半数可排出结石[6]。

182 治疗腰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胃胀的症状 5 胃胀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6 关于胀病 61 分类 62 病因病机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胃胀的穴位 2 治疗胃胀的方剂 3 治疗胃胀的中成药 4 胃胀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胃胀 1 拼音

wèi zhàng

2 英文参考

stomach distens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plenitude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gasteremphraxis [朗道汉英字典]

gastric disten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胃胀(stomach distension[1])为病证名[2]。是指以长期脘腹痞胀作痛、嘈杂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胀病之一[2]。

4 胃胀的症状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5 胃胀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医醇賸义·胀》:“胃为水谷之腑,职司出纳。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当平胃祛寒,温中平胃散主之。”

6 关于胀病

胀病指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的疾患[3]。简称胀[3]。《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载有五脏六腑胀病症状[3]。

61 分类

《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3]。胀病有虚实之分[3]。

62 病因病机

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3]。

7

本文作者:赖敏莲中医师

很多人都有消化功能不良的经历, 进食以后胃里面饱胀感特别明显 ,如果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会出现。 那就要考虑是不是消化功能差了 。

平时老百姓也经常会泡泡山楂水,大麦茶,症状轻微的话,一般也有缓解。可是, 对于长期消化不良的人来说 ,只吃消食的中药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削弱胃的生理功能。

众所周知,胃是受纳水谷的主要脏腑,胃里的食物,是在脾、肾、肝等其他脏腑的综合作用下来消化的。 脾气的运化,肾中阳气的温化,肝主疏泄分泌胆汁等等 ,都会影响到胃的功能。

所以消化不良,除胃本身的病变以外,还应该考虑到肝脾肾脏腑功能是否失职。

01 脾的运化失常。

饮食不洁,饱餐或饥饿过度,劳倦伤脾,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均可以损伤脾胃, 使饮食积滞,壅堵中焦,气机阻塞 ,致使脾运失健,胃降失常而发病。

当然这类病人还有 脾虚的其他表现 ,比如精神容易疲倦乏力,四肢手脚无力等。

02 肝的疏泄失常。

肝失疏泄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而成。如此反复,脾与肝互为因果。

有些人在食用肉食以后,消化不良的情况明显加重。这是因为,肝之余气形成胆汁,肝气顺畅,则分泌胆汁正常有序; 肝的疏泄失职,则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

因此这类患者 常表现为 肝区不适,厌油腻,两胁胀痛等。

03 肾阳的温煦失常。

肾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它为脾胃提供“火”的源动力,肾阳充足,则脾胃的功能一般良好。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也就正常。 肾阳不足,则胃消化的原动力不足,没有正常的食欲 ,患者经常有可吃可不吃的感觉,而且自觉胃里发凉。

综上, 脾气虚弱是发病的基础,肝气郁滞是发病的条件,而胃失和降则是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诸症的原因。

中医药治疗消化功能差,具有标本兼治的优势。 下面介绍几张常用的方剂和两种外治法。

01 香砂六君丸

药物组成: 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主治功能: 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主治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痰等症。

是一张常用的方剂,我也常将它作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方。

02 枳术丸(二味枳术丸)

药物组成: 枳实(炒)、白术(炒)。

主治功能: 简单的两味药,可却能健脾消食,行气化湿,用于消化不良。

枳术丸是健脾消食的基本方。在临床上,它对老年体弱和小儿的消化不良尤为适宜。

用枳术丸配合消导剂治疗消化不良的食积证, 对不思饮食、脘腹胀满且痛、呕吐、大便干燥等症状能迅速缓解 。也是一张基础方,可广泛加减运用于胃肠疾病。

03 保和丸

这张由朱丹溪创的消食剂非常有名。

药物组成: 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主治功能: 消食,导滞,和胃。主要治疗食积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值得一提的是,体虚无积滞者不宜服用,孕妇慎用。

04 厚朴温中汤

药物组成: 厚朴、 陈皮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 干姜。

主治功能: 温中理气,燥湿除满。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脾胃着寒停食。

05 艾灸

患者选择仰卧位或俯卧位,选 天枢、关元、脾俞、中脘、三阴交、足三里 等穴及附近寻找热敏化点。

手持调控点燃的艾条,在距离选定部位皮肤表面3厘米左右高度先行回旋灸2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2分钟加强热敏化,循经往返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如果没有专业医师做治疗,患者也可以自行在家用艾灸(谨防烫伤),作为内服中药的补充。

06 穴位敷贴

中医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中药穴位敷贴法属中药外治法 ,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将健脾和胃、行气消胀的药物贴敷于体表局部或穴位,通过发挥经络穴位效应,作用于人体。

当然,临床上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和经验不同,肯定有自己偏好的治疗方法,只要是行之有效的,都可以借鉴学习,加以运用。

另外,有胃肠疾患的患者,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也必须小心谨慎,毕竟药物治疗在胃肠康复中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去爱惜。

我们提倡,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消化功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及睡前进食过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餐方法;加强 体育 锻炼;特别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饮食方面: 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低脂肪饮食,宜摄入含蛋白质或钙质较多的食物,如乳类、乳制品、瘦肉类、鱼虾、鸡蛋黄、咸鸡蛋、松花蛋、豆类等。忌烟戒酒。少食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以及咖啡、巧克力、土豆、红薯和酸性食物。

赖敏莲

中医内科 中医妇科 消化内科

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师承江西名中医项凤梅博士,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脾胃肝胆科和妇科方面传承了纯正中医的学术思想。擅长治疗咳嗽,胃炎,胃溃疡,腹泻,消化不良,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虚劳、失眠等症。

平时喜欢阅读中医古籍和各名家用药经验,在字里行间体会中医的智慧,博采众方,回馈患者!

1关于中医的古诗词

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2有大神能帮助我描写一首关于针灸治病神奇的诗句吗

要原创么?不要原创的我复制一首给你,要原创的话再回

《古哲曲》

混沌初开鸿蒙出

奇门遁甲显异术

先秦周易卜彖辞

临兵斗者皆数组

飞针引线绕蜀绣

连山归葬二易丢

慧孛将临白泽走

黄河水浊朱厌留

象爻二卦含真谶

天行健而地势坤

乾兑坎离巽震艮

天泽水火雷山风

自强不息非空言

厚德载物容人间

焚膏继晷兀兀然

中国古学传千年

3关于中医的古诗词有哪些

1、休闲之人

出处:无

金箔河车千里光,使君夜合卧蛇床。

闲观木槿垂盆草,小坐莲房五味尝。

2、赞誉红娘

出处:无

红娘笑立南星夜,鬓插金钗石决明。

忘却防风传蜜语,含羞大力助张生。

3、小园观景

出处:无

蝴蝶双双飞紫菀,时当半夏赏丝瓜。

满园玉果金钱草,荷叶浮萍映日斜

4、有功之臣

出处:无

天丁大戟穿山甲,铁脚灵仙鬼见愁。

十大功劳金不换,红花月季上乌头。

5、有备无患

出处无

六月雪飞夏枯草,常山独活白头翁。

余粮小豆陈仓米,故纸防风静守宫。

4为了弘扬祖国医学一位老中医把针灸常用的穴位编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

临床常用单穴位歌

尺泽喘咳痛肋胸,列缺头痛咽肿宁,

合谷面口鼻齿患,曲池肩臂痛必松,

肩禺臂痛无力举,迎香鼻塞即时通,

地仓口歪不能语,颊车齿痛与中风,

下关耳鸣上牙痛,天枢泻痛气上冲,

三里主治肚腹病,内庭胀满牙病停,

脾胃生育三阴交,水肿腹坚找阴陵,

神门失眠心惊悸,后溪肩背并耳聋,

听宫亦治耳中病,攒竹一刺目即明,

脏腑俞穴皆在背,都治该脏与腑病,

腰背委中求最灵,昆仑头痛目眩终,

太溪一补滋肾水,曲泽烦热呕吐宁,

内关胃痛心胸满,外关头痛热病清,

翳风耳鸣颊肿好,瞳子寥治眼病灵,

风池感冒头痛用,听会治病同听宫,

环跳能治腰腿痛,风市冷庳瘫痪动,

阳陵肋痛鹤膝肿,绝骨手足不遂行,

侠溪胆火头目晕,太冲肝阳上亢平,

命门火衰用艾灸,大椎泻热功最洪,

哑门专治不语症,百会脱肛尸厥醒,

人中神志不清醒,关元益气壮阳功,

神阙回阳能固脱,中脘胃病吞酸停,

咳逆暴喘寻天突,坛中理气又宽胸,

经穴皆治本经病,局部临近远端同,

诸穴又治本脏腑,泻热急救十二井,

穴位主治要熟记,临床应用方从容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分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端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端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

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阳陵,

阳陵居膝下,一寸外廉中。

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

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

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

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

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5有没有人给点关于中医的朗朗上口的古文句子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 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 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 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廖,体重不摇心事妄, 疟生振粟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 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喎疟又伤, 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 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 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小肠主真心客 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肾之主膀胱客 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艰履,若人捕获难躲藏, 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膀胱主肾之客 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男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 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三焦主包络客 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 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包络主三焦客 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 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肝主胆客 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疝苦腰疼,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 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

胆主肝客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 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 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八穴治症歌 公孙 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番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痛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内关 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后溪 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申脉 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临泣 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外关 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列缺 痔疟变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番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

与你的胃病无关,用手摸或按左面肋骨如果痛,则是肋骨的问题(这可能不是胃的小毛病)。

常人胃肠道内存在100毫升一150毫升气体,分布于胃与结肠部位。当胃肠道存在过量的气体时,即称为腹胀。腹胀常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了解引起腹胀的病因,对于指导挂号就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类及常见疾病

引起腹胀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6种:

1.胃肠道疾病

(1)胃部疾病:常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及幽门梗阻等。

(2)肠道疾病:常见于肠结核、痢疾、肠梗阻及习惯性便秘等。

(3)其它:胃肠神经官能症。

2.肝、胆与胰腺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胰腺炎等。

3.腹膜疾病 常见于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等。

4.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心力衰竭、肠系膜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梗塞等。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亦可反射性地引起腹胀。

5.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败血症、重症肺炎及伤寒等。

6.其它 可见于手术后肠麻痹、肺气肿、哮喘病、低钾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脊髓病变、药物反应、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结缔组织疾病及甲减等。

如何挂号就诊

上述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腹胀,那么,就诊时如何区分科别呢一般根据病史及伴随症状即可一目了然。

1.消化内科 腹胀伴暖气、反酸,进食后加重或有腹泻的病人,应挂消化内科。

2.普通外科 急起的腹胀、腹痛,伴呕吐或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挂普通外科。慢性腹胀伴右上腹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者,亦应挂普通外科。

3.妇科 经常腹胀伴腰酸、白带多的病人,应挂妇科。

4.肝炎科 腹胀伴厌油、黄疽的病人,应到肝炎科就诊。

5.结核科 经常腹胀伴低热的病人,应挂结核科。

6.心脏内科 有心脏病史,经常腹胀者,应到心脏内科就诊。

7.神经内科 有下肢瘫痪的病人,经常腹胀,应到神经内科就诊。

腹胀之人宜吃以下食物。

金橘

能理气、解郁、化痰、除胀、醒酒。《本草纲目》称它“下气快膈。”《随息居饮食谱》亦云:“金橘醒脾,辟秽,化痰,消食。”无论气滞型腹胀或是食滞型腹胀,均宜用金橘煎汤喝或泡茶饮。民间习惯做成金橘饼,腹胀时嚼食一、二枚。

佛手柑

能理气、化痰,也能消食解酲。《本经逢原》中就说它“专破滞气”。《本草便读》亦载:“佛手,功专理气快膈。”《随息居饮食谱》又称它能“醒胃豁痰,辟恶,解酲,消食止痛。”所以,凡是腹胀之人,无论是气滞或食滞引起,均宜用鲜佛手12~15克,或干品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槟榔

能下气除胀,又能消食解酒。《用药心法》中说:“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鹤林玉露》曾指出:“岭南人以槟榔代茶,醉能使之醒,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饱能使之饥,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凡气滞或食滞腹胀者均宜。然槟榔毕竟是破气耗气之物,适宜身体壮实之人短暂食用。

萝卜

能健胃消食、顺气宽中。《四声本草》中载:“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本草纲目》亦云:萝卜“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甚效。”可见,萝卜对食滞腹胀者尤宜,或捣汁饮,或煎水服。除新鲜萝卜外,萝卜子、萝卜叶、老萝卜根(即地骷髅,萝卜的老根)煎水服用,也适宜食滞腹胀之人。

胡荽

有消食下气作用,中医常用以治疗食物积滞。崔禹锡《食经》称:“调食下气。”《食疗本草》说它“至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日用本草》亦认为,胡荽“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所以,对食积腹胀者尤宜。

青菜

能通利肠胃,无论气滞腹胀或食滞腹胀者皆宜。青菜含丰富的维生素和食物纤维,能刺激胃肠的蠕动,通利二便,帮助消化,消除腹部胀满不适。

豇豆

含多量的食物纤维和维生素,有帮助消化的作用,对食滞腹胀者尤为适宜。《四川中药志》中记载:“豇豆健脾胃,消食,治食积腹胀。”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还介绍治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茸泡冷开水服。”

山楂

能消食积,特别是能消化肉积。《滇南木草》中说:“消肉积滞,下气。”《日用本草》亦载:“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了邻居小儿一案,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取山楂食之,“至饱,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凡食积腹胀者,均宜多吃些山楂。

大麦芽

能和中、消积、下气,对脘腹胀满者,食之颇宜。《医学启源》曾说:“补脾胃虚,宽肠胃。”《本草汇言》亦说:“大麦芽,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结,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

杨梅

能和胃消食,唐代食医孟诜认为杨梅“和五脏,能涤肠胃。”现代《中国药植图鉴》亦载:“治心胃气痛有效。”《泉州本草》载有一方:“治胃肠胀满,杨梅腌食盐备用,越久越佳,用时取数颗泡开水服。”

啤酒花

能健脾消食,适宜消化不良之人腹胀者服食。民间多用啤酒花10~15克,开水泡茶饮,对气滞腹胀或食滞腹胀者有效。

紫苏叶

是一种调味品,并能解鱼蟹毒,有理气除胀的作用。《日华子本草》称:“治心腹胀满”。《本草纲目》载:“紫苏叶行气宽中。”《本草汇言》中还说它“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所以,凡气滞腹胀者,尤为适宜,可用紫苏叶10克煎水服,或开水冲泡代茶饮。

砂仁

为民间常用芳香性调味品,能行气、和胃、除胀,适宜脘腹痞胀、不思饮食之人食用。明·李时珍就曾说它“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凡气滞腹胀,尤其是受凉后寒气腹胀者,尤为适宜。每天可用砂仁3~5克,捣碎,煎水服,或开水冲泡当茶饮用。

白豆蔻

是一种芳香健胃调味品,能行气、暖胃、消食、宽中、除胀,功与砂仁同。凡气滞腹胀或食滞腹胀者,均宜用白豆蔻3~5克,煎水代茶。

此外,腹胀之人还宜吃胡萝卜、橘子皮、刀豆、大白菜、芹菜、蕹菜、冬瓜、瓠子、番茄、苦瓜、茴香、薤白、橙子及茶叶等。

中医·水肿水肿(edema)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水肿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水肿是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中医药学名词》(2010):水肿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古人论述水肿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方论》对水肿称为“水气”。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

详见百科词条:水肿病 [ 最后修订于2018/9/4 12:01:26 共1606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羊肺简介

《中医大辞典》·羊肺羊肺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肺。性味归经甘,平。入肺经。功能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