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本关于大理国的发展史的书给我,谢谢
《新唐书》《白史》、《国史》 南诏国与大理国---大理的历史
南诏的由来
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 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白蛮众多部族和部落,649~902年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一般认为,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其中有六个势力最大的乌蛮部落,史称“六诏”(“诏”之意即王),即蒙舍、蒙嶲、浪穹、邓赕、施浪及越析;或称“八诏”,则加石和、石桥二诏(《新唐书》作时傍、矣川罗识)。蒙舍诏地处各诏之南,故又称南诏。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遣使入贡。武则天时,其子逻盛亲自入朝。蒙舍诏原居蒙舍(今云南巍山西北),至唐玄宗时,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又迁羊(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738年,唐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封云南王。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即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势力,向东消灭踞有今云南中部、东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澜沧江以西的寻传、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区。南诏在境内发展生产,沟通本地区及中南亚与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南诏之统一六诏,本由唐朝促成。统一后,南诏向外扩张。时唐设置姚州(今云南洮安北),建安宁城(今属云南),向今云南各地发展势力,与南诏发生矛盾冲突。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开始抑制南诏的扩张。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太守张虔陀等贪狯无谋,进一步激化双方矛盾。750年,阁罗凤发兵攻陷姚州,杀虔陀,遂背唐而附吐蕃,752年,吐蕃封之为“赞普钟”,意为吐蕃王之弟,给金印,号称“东帝”。时杨国忠为唐相,调全国各地兵十万征讨,但为南诏所败。其后安史之乱起,吐蕃东进,唐无力应付西南,南诏乘机扩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 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阁罗凤孙异牟寻时南诏势力最盛,曾以二十万兵力与吐蕃并力攻袭剑南西川。吐蕃以南诏为属国,向其征发兵、赋,又派兵驻其境,南诏王异牟寻不堪其扰。787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不断进行争取南诏的工作。789年,吐蕃与回鹘争夺北庭,征发南诏兵力,引起南诏不满。794年,南诏终于与吐蕃决裂,与唐恢复盟好,并与唐联军大败吐蕃,异牟寻接受唐的“南诏王”的封号, 但基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掠夺人口以充奴隶,南诏仍不时向周围地区发动战争。829年,南诏攻陷成都,掠子女工匠数万而去。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唐朝国力也十分衰弱,南诏既无西北后顾之忧,对唐境的侵扰更为频繁,成为晚唐最严重的边患。
南诏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响,其初期官制有六曹,即兵曹、户曹、客曹、法曹、士曹和仓曹,基本是沿袭唐朝地方官制。后期改六曹为三托、九爽。三托是:乞托,主马;禄托,主牛;巨托,主仓。九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其相称为清平官,决国事轻重。地方军政制度则有六节使、二都督、六睑。“睑”犹如唐之“州”。
南诏文化教育制度亦多模仿中原。南诏多次派王室、贵族子弟往成都、长安就学。凤迦异、异牟寻、异梦凑 (寻阁劝)祖孙三代并以被俘的唐西泸县令郑回为师,后又任郑回为清平官。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等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内。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不少工农业生产技术。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自是南诏工巧埒(相等)于蜀中”。南诏王劝龙晟时佛教盛行。蒙氏王族不仅提倡佛教,而且信奉三宝。丰佑母还出家,法名惠海。大理崇圣寺及三塔即为南诏时所建,至今仍矗立于苍山之麓。
南诏晚期,由于频繁发动战争,赋役繁重,生产凋敝,各种矛盾激化。897年,南诏王隆舜只知畋猎饮酒,不理国事,为其臣杨登所杀。902年,权臣郑买嗣(郑回七世孙)利用民怨沸腾之机,杀死南诏王舜化真,夺取王位,另建政权,南诏亡。自649年细奴逻称王至此共二百五十四年,传十三主。
大理国的兴起
大理国是宋代以白族为主体在今云南建立的民族政权。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贵族郑买嗣灭蒙氏自立,改国号为"大长和"。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杨干贞灭郑氏,拥立赵善政,改国号为"大天兴"。天兴国存在仅十个月。 杨干贞即废赵氏自立,又改国号为"大义宁"。杨干贞"贪虐无道,中外咸怨"。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口号,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的反抗势力,驱逐杨干贞,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氏之所以取得胜利,在于他的"减税粮、宽徭役"的政策和"更易制度、损除苛令"的改革,得到人民广泛支持。
段思平传十二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四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在位二年去世。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据《元史·地理志》,"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大理前期在此广大区域内设首府(大理地区),二都督(会川、通海),六节度(弄栋、银生、永昌、丽水、拓东、剑川);二都督有时也称节度,因而共为八个,所以有"云南八国"之称。大理后期曾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八府是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阐(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统矢即弄栋(今姚安)、会川(今会理)、建昌(今西昌)、腾越(今腾冲)、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四郡是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镇是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后理国时,分封高氏子孙于八府,世袭驻守;四郡的统治者有高氏,亦有他姓。
大理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王称骠信,下设清平官,有坦绰、布燮、久赞、彦赞。其中彦赞为大理所增设。清平官下有"九爽"。
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桂海虞衡志》说:"大理地广人庶,器械精良"。峨眉进士杨佐到大理买马路过姚州时,看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见到云南(今祥云)青湖的"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之野";白崖(今称渡红崖)地区居民辏集,禾麻蔽野,赵川甸(大理凤仪)有神庄江贯于其中,溉田千顷,以故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灾。畜牧业亦颇为发达,大理产马,每年都有数千匹经贵州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用象皮制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颇有名。冶铁业水平甚高,云南刀 "吹毛透风",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视。冶铜技术纯熟,工艺精巧。今存大理的铜佛像显示了冶铜规模的宏大和造型艺术的高超。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和繁荣。大理对外贸易相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东至戎州(今四川宜宾),西至身毒国(印度),东南至交趾(今越南北方),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与中原贸易有四川、邕州(今广西南宁)两条道路。以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的互市榷场最为繁荣。当时大理商人输往内地的商品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理、善阐、威楚、永昌等城市。善阐成为与祖国内外密切联系的枢纽。元代统一云南并建为行省后,即以之为省会。
大理王族自认是汉人的遗裔,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南诏时已用于写作,但广泛使用则是大理时期。这时产生了用白文写作的《白史》、《国史》等历史著作和诗歌、曲本、传说等文艺作品。转韵体的白文诗较著名,其结构是每章十联,每联两段,每段四句,前三句七字,后一句五字,每段最后一字押韵。
大理描工张胜温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绘的《大理画卷》(亦称《张胜温画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卷中诸像,相好庄严,傅色涂金,并极精彩"(清高宗跋)。 "笔笔工细生动,金碧灿烂,光彩夺目,天南瑰宝也"。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其《造幢说》是研究大理历史的宝贵资料。石雕共有大小神佛二百多尊,最大的天王像高达一米多,最小的座像仅十多厘米,神情姿态各不相同,面部表情严肃而不呆滞,衣冠服饰细致逼真,比例匀称,造型优美,刀痕遒劲,极备精巧,为滇中艺术之极品。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大理统治者好佛,对佛教在云南的传播有深远影响。段思平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据《南诏野史》载,大理段氏二十二传,竟有八人避位为僧,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亦称 "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其政权和宗教虽不能说完全合一,但界限几乎泯灭了。
大理三百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北宋初年,王全斌平蜀,大理奉牒庆贺。宋太宗赵徽时,大理首领百万(王)乞内附,册封为"云南八国都王"。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诏黎州"造大船于大渡河以济西南之朝贡者"。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赵佶赐大理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大理国王。"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在邕州(今广西南宁)置市马场,交易盛极一时。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大理人李观音得等到邕州议马匹交易,换回大量汉文书籍。他们在给当地官府的文书中附有诗句说:"言音未会意相和,远隔江山万里多。"表达了大理各族与内地人民亲如一家的心情。
元初郭松年《大理行纪》说:"宋兴,北有大敌,不暇远略,相与使传往来,通于中国。故其宫、室、楼、观、语言、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这一概说,简要而确切地说明了西南边疆的大理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
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南诏,唐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又往往被忽略的西南古邦。由于资料比较稀少,传承说法很多,南诏究竟是从何而来?究竟南诏这一名称是什么含义?如何演变壮大,以及他们是不是后来宋代大理祖先?今天对这个古代西南地区的邦国依然充满各种猜想,显得十分神秘。 今天云南洱海的南诏风情岛 一、「 ”诏”是什么意思?南诏究竟是什么部族? 唐朝前期原本生活有六诏,今天一般都解释相当于六个部落,可以这样认为,但不能认为他们是六种「 ”族群”。 「 ”诏”不是族名,诏的本义相当于「 ”王”,六诏就是指六个部落王,顾名思义,南诏就是称南边部落的「 ”王”。而这一部落正式名称是蒙舍诏,所以,南诏完整准确的含义是「 ”蒙舍部落的王”,而蒙舍也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从人名延续的部落称谓。 既然六诏并非族名,那么南诏与这些诏究竟是什么部族? 其实,他们是历史上乌蛮与白蛮的一部分,六诏,只是中原方面对西南诸部的一个概括性称呼,这与川西当时有「 ”西山八部”一样,这西山八部是西南羌族部落,被列入《旧唐书》「 ”南蛮西南蛮”中。 乌蛮与白蛮,是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时间逐渐演变,形成相对比较强大的六诏部落。其中属于白蛮的有越析、磨些等族,与川南的一些部族有关,他们接近隋唐管辖地区,文明程度略高。六诏中,白蛮部落占了四个。 唐代时期云南部族分布示意图 而南诏祖先乌蛮,学术界倾向于是原本生活在昆明东川区到昭通巧家县一带的古爨人分化,其中有孟族,可能出自三国孟获一族,孟获不是汉姓,而是部族称呼。另有乾罗罗族等,后来他们移居到洱海南部地区。只有洱海以南与哀牢山的蒙舍和蒙嶲两诏是乌蛮后人。 另外,早期哀牢山一带有古王族的首领被称诏隆,意思是大王。下属各部落首领称呼哀隆或哀牢,就是大哥或头人,今天普遍认为是傣语泰语「 ”哀隆”一词转音。南诏的部族构成,就是古哀牢人和乌蛮部族融合而成。 隋朝后期,哀牢后裔舍龙(据说含义是老虎)在衰微之际,领族人投奔建宁豪族张乐进,避居巍山(今巍山县地界,位于大理州西部),是第一代正式的蒙舍诏,其姓氏为蒙。 张乐进家族世代居建宁(由三国蜀汉建宁郡分化而来,隋唐时大约是曲靖市味县、陆良县一带),也是部族出身,传说是诸葛亮收服西南诸部时封家族祖先为首领,赐姓为张,记于《南诏野史》(该书真正作者还没有完全定论,目前倾向于杨慎编辑,由清代乾隆时期的湖南人胡蔚进行增订)。 贞观二十三年(649),张乐进与蒙舍龙都向李世民称藩入贡,受封为首领大将军。当时西南各部林立,张乐进为了巩固力量,与蒙舍龙互相联姻,这就是南诏的正式开端。 二、南诏和唐朝关系的变化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653),蒙舍龙的儿子细奴逻在位,派儿子逻盛炎出使,高宗封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在吐蕃力量朝东拓展时纷纷归附。唯有南诏相对偏远,始终附唐,一直得到扶持。 古籍南诏野史 唐玄宗开元中,皮逻阁继位,以响应唐朝打击河蛮为名拓展势力,封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史书记载皮逻阁扩张与获得封赏,时间有点混乱,归纳来说,先后打败的有邓赕诏、石桥诏、石和诏以及河蛮。唐朝杜佑《通典·南蛮上》「 ”松外诸蛮”说:「 ”有杨、李、赵、董等数十姓,各据地方……自称本来是 ,自滇池以西,都说是庄蹻之后裔。”河蛮是早期 与当地部族融合的后裔。 以《新唐书》记载,约开元二十五年(737),皮逻阁打败河蛮,占据太和城(今大理城南下关镇太和村一带)和大厘城(也作大厘城,今大理市北面喜洲镇),迫使河蛮向北迁徙至浪穹诏。几个月后,皮逻阁赶走外甥咩罗皮,占大厘城,将其赶回邓川。皮逻阁因受唐朝扶持封王,个人野心开始膨胀。 随着南诏势力逐渐扩大,唐朝为了防范其不服约束,也曾用兵给与警告。如《新唐书》记:「 ”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安宁城原属于浪穹诏(在六诏中属于西北方向),河蛮迁居在此,而安宁城则属于今洱源县以北与安宁市相邻一带。 唐朝扶持南诏消灭其他几部,将其他部族进行安置,南诏势力开始逐渐北上,天宝以后,剑南节度使章仇(复姓)兼琼遣使至云南协调。这次出使,章仇兼琼在西川刚打退吐蕃对安戎城(今四川茂县、汶川西面某地)进犯,希望南诏能配合防守西南,但协商很不顺利,史书没有记载皮逻阁的正式态度,透露双方摩擦的前兆。 章仇兼琼是玄宗年间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居然两唐书没有留下传记,据说他与杨贵妃、杨国忠一家关系匪浅,因为他在蜀地发掘了杨国忠。杨国忠接替李林甫当宰相,推荐过去在蜀地恩人鲜于仲通做剑南节度使,与南诏的关系发生了转变。 这一年是天宝十载(751),另一大将高仙芝也在西北塞外同大食交锋,无独有偶,西北与西南两处用兵,唐朝都以失败告终。 据说写《新唐书》的欧阳修等人痛恨杨国忠招来祸事,故意夸大其词,鲜于仲通实际应该没有从京师征调兵源,剑南方面有约六万人,除了留守,真正到南诏只有三四万人。引发南诏对抗的姚州都督(今姚安县,云南历史上最重要的古城之一)张虔陀,约天宝七载开始任职,坚守顽抗,最后身死(一说是服毒死)。鲜于仲通失败,史书称杨国忠以败为胜,欺瞒皇帝上奏表功。南诏转而与吐蕃交好,被赞普称为「 ”钟”,意思是弟弟。 影视剧中的唐玄宗形象 云南大学方铁先生早有考证,新旧《唐书》记张虔陀引起唐朝与南诏关系巨变,原因不近情理。他向阁罗凤索要贿赂,对南诏蛮横的事迹并不见《蛮书》《德化碑》等记载。 如《德化碑》记,南诏的确是把张虔陀作为反抗的主要责任人,但原因并不是索要贿赂和态度蛮横,恰恰张虔陀忠实执行唐朝的策略才导致矛盾尖锐。似乎有些不大容易理解,只有拉长时间审视唐朝的边疆策略才能找到原因。自太宗李世民以来,对于各部就是功利心,需要时加以扶持,一旦发现可能产生威胁就转变态度遏制,在西北有薛延陀,在东北就是契丹,在西南就是南诏。 阁罗凤不能忍受唐朝从扶持变为压制,所以起兵攻打张虔陀,因为他是代表唐朝的当事人,这才是《德化碑》数落张虔陀六大罪的原因。南诏攻姚州,唐朝于天宝十三载(754)由李宓领兵出击,再次失败。阁罗凤就在太和城中立《德化碑》,表明南诏与唐朝交兵是不得已的反抗,另一方面就为了说明事实真相。 三,南诏与唐朝的相爱相杀 安史期间,南诏经常与吐蕃联合行动,势力已经进入巴蜀。如肃宗时,吐蕃进犯川西维州、松州等地,严武接任剑南节度使,积极防范吐蕃与南诏的联合。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名将李晟在大渡河大破吐蕃与南诏联军共十万之众,见于《资治通鉴》《新唐书》,可能数据有水分,但这一战的确又是南诏态度的转折点。因吐蕃怨恨败绩,取消与南诏的兄弟称呼,南诏王异牟寻不满,就希望恢复与唐朝友好。 异牟寻之父凤伽异原本很武勇,在昆明筑拓东城,一度被称为南诏副王,还数次参加战事。由于凤伽异死于阁罗凤前,所以由孙子异牟寻继位,迁居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清平官郑回( )劝说:「 ”中国有礼义,对属国很少苛责索求,不像吐蕃那么贪婪刻薄,不如脱离他重归顺唐廷。” 保留在今大理太和村的南诏德化碑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剑南节度使韦皋安抚西南,异牟寻就决定归顺唐朝。贞元九年(793),异牟寻与韦皋夹攻吐蕃,得铁桥等与吐蕃相邻的十六城。铁桥城原位于中甸县,今云南省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著名的香格里拉市境内,可见恢复与唐朝关系后,南诏继续向西部扩张,这一番交好维持二十年左右。 文宗大和三年(829),因长年与南诏相安,剑南节度使杜元颖武备废弛,苛待将士,南诏收买雅州(今四川雅安市)方面唐军,乘虚而入攻到成都外城,杜元颖毫不知情,掠走数万人。要不是梓州方面郭钊(为重臣郭子仪的孙子)前来救援,杜元颖估计都被活捉。李德裕接替出任剑南节度使:「 ”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这期间,南诏由王嵯巅揽事。王嵯巅早年参加过异牟寻时的一系列做战,成为北部重要的弄栋节度使(隶属于姚州都督,今楚雄州姚安县)。 王嵯巅能崛起是他除掉南诏王劝龙晟,但这一举动不能说他就是反派野心家,劝龙晟年纪轻轻当王也想与唐朝翻脸,率军攻打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市南部犍为、峨边一带)。士卒都不愿打仗,劝龙晟编了一个「 ”飞天神将入嘉定”弥天谎言。 王嵯巅站了出来,扶持劝利晟继位,赐姓蒙氏,还称「 ”大容”,就是认宗兄大哥的意思。劝利晟仅二十出头病死,另一个弟弟劝丰祐继位,长达三十多年。而劝丰祐与王嵯巅相处也不错(大理著名的崇圣寺和三塔是这一时期扩建修缮),算是南诏中兴的阶段,所以王嵯巅不算跋扈揽权的反派。 李德裕来西川整顿,王嵯巅把握时机归还俘虏的蜀人,双方继续修好了十年左右。偏偏唐宣宗登位以后一反武宗与李德裕的策略,发生古宗之战。 武宗时期名相李德裕塑像 关于古宗当时究竟指什么说法不一。一般在云南历史上,古宗并不指地名,而是部族称呼。在南诏方面指不同于乌蛮、白蛮的西南其他部族,在吐蕃方面指臣服的西南诸部。古宗似乎是既臣服南诏,也臣服吐蕃,介于他们之间的某种族群。 而古宗大体生活在盐源附近,史学界推测是在今四川凉山州盐源县一带。换句话说,古宗之战表面上是唐朝与南诏之间争夺古宗,实际代表双方争夺盐源地区的战事,因为产盐地区对唐朝、吐蕃和南诏三方来说都是命脉,这是唐宣宗会出动大军的真正动因。 唐军这次达十万人,为历年与南诏交战人马最多的一次。王嵯巅带领王太子世隆出马,南诏以逸待劳,取得大胜,「 ”杀唐兵数万人,立铜柱于界上”。《南诏野史》说,「 ”古宗之战,唐帝惧世隆为患,妻以宗室女,伺察其所为”派去和亲女子充当间谍。 之后,南诏进一步让骠国成为附庸,这一幕也非常有戏剧性。南诏出兵的时候,西南方面狮子国带着象兵也朝骠国进犯。王嵯巅对南诏王劝丰祐示意让将军段宗牓(是大理段氏段思平的五世祖)领军相救, 南诏名义上成了保护者,顺利进军骠国与狮子国开打。南诏是能与唐朝、吐蕃一较高下的,狮子国怎么能相比? 骠国事后信守承诺,不但给了巨大的酬劳,还答应臣服。段宗牓得意洋洋返回南诏时,地位急剧提升,他对王嵯巅也开始动心思了。《南诏野史·劝丰祐传》写「 ”牓回至腾越,闻嵯巅篡位”,段宗牓听到传闻王嵯巅要自己当国君,于是设计除掉,他是一个忠心功臣。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试想王嵯巅年富力强的时候,接连扶持几代南诏王,长达四十年揽事,他什么时候夺位不好?要等到年过七十才来这么一出? 王嵯巅的死是南诏与唐朝关系再次转变,也是南诏本身走向衰亡的重要导火线。 王嵯巅时期扩建修缮的崇圣寺和三塔 四,南诏的衰亡 唐宣宗与劝丰祐先后死于同一年。 《新唐书·南诏传》记:「 ”会宣宗崩,使者告哀,是时丰佑亦死。坦绰(指嵯巅)立酋龙(世隆),恚朝廷不吊恤,又诏书乃赐故王。以草具进使者而遣,遂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懿宗以其名近玄宗嫌讳,绝朝贡。”南诏不再向唐朝称臣,也成了西南的皇帝。 世隆其名与唐朝两个重要皇帝李世民、李隆基都犯忌讳,其人曾是王嵯巅亲自栽培,之前打败狮子国,受骠国臣服,开始膨胀,建号大礼,自认为礼仪之邦,也就是后来大理的名号渊源。 段宗榜杀王嵯巅,过去不少人认为是段氏揽权的开始,事实并非如此。南诏豪酋大姓势力众多,且世隆本身也有相当能力。《蛮书》作者樊绰评价说:「 ”伏以故南诏蒙异牟寻嗣孙酋龙,不守祖训,既违明誓,自掇祸殃。尚未悛心,犹恣狂暴。全驱蚁聚之众,攻劫邕、交之人。五载兴兵,三来虏掠。顾生灵之何负,受涂炭之辛苦。”显然对世隆与唐朝为敌的策略是很不满的。 另一方面,唐懿宗继位贪图玩乐,以至于南诏攻破安南交趾城。当地唐军退守岭南,向朝廷求援。咸通五年(864),宰相夏侯孜举荐高骈为安南都护兼经略招讨使,先进峰州(今越南河内市相邻富寿省一带)大破南诏军,进而收复交趾。 髙骈率军在交州斩敌将张诠,攻破波风三壁,李溠龙率万人投降;又打败南诏杨缉思,斩酋迁、脆些、诺眉,向唐朝献上三万敌军首级;又打败归附南诏的邕州(广西南宁一带)土蛮,杀死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一万七千人。 南诏后期大将段宗牓塑像 南诏决心反击,世隆督大军向四川进发,直趋成都。唐朝博野将曾元裕在新都打败南诏军,斩二千级。大将宋威率忠武军斩首五千,获马四百尾。南诏初战不利,撤退星宿山(具体地点有争议,但大战在成都附近,倾向于成都市北郊十里左右的升仙山,升仙与星宿这一说法在古代文化有紧密联系,再从升仙山顾名思义,后来该地就发展为成都著名的磨盘山公墓),将领宋威进驻沱江驿。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四川二》载:「 ”沱江驿在(新都)县南。唐置驿于此,以沱江为名。” 南诏听说凤翔、山南军朝四川而来,打算挫其锐气,再次挺进,迎战于新都毘桥(今新都毗河一带),当时是成都通向广汉、绵阳,进出四川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一次颜庆复为东川节度使,领军赶到设伏,宋威也从沱江驿北上合击,南诏为被唐朝大败,前后死七八千,伤者不计其数。史书称当地百姓都拿着棍棒参与围攻南诏军,可见南诏多次袭扰西川引起民愤极大。 当时从军在兴元(即陕西汉中,山南节度使所在与四川密切联系,山南军一度支援东川救援成都)的诗人唐彦谦为此写了《奏捷西蜀沱江驿》一诗。 乾符元年(874),高骈到西川任职,指挥步骑五千越过大渡河,活捉酋长数十人,送成都斩杀。髙骈派人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在南诏进军要路各置兵数千驻扎。 多次战败使南诏「 ”屡覆众,国耗虚”,世隆并不醒悟。乾符三年(877)进犯黎州(今四川汉源县)再次大败,退至巂州(今凉山州越西一带)景净寺,世隆羞愧恼恨而死,年三十五岁。由于世隆连年出征,史料称「 ”弩藏不给,横剑于民,上下俱困。” 世隆儿子隆舜继位。乾符六年(879),西川节度使高骈为了趁机笼络,奏请和亲。右谏议大夫柳韬、吏部侍郎崔澹认为有辱身份。高骈到荆南以后仍然上奏和亲。隆舜探听到消息,派赵宗政往唐朝进贡,代其朝拜唐僖宗。唐朝派岭南节度使辛谠的幕僚徐云虔前往南诏,隆舜还向徐云虔请教《春秋》,表明结好的愿望。 唐僖宗因躲避黄巢到成都,陈敬瑄等再提议和亲,于是许婚宗室女安化长公主,公主是唐懿宗之女,僖宗的妹妹。君臣对公主远去南诏有一些犹豫不舍,加上当时避乱,以礼仪用度没有准备好,有些拖延。 光启元年(885),隆舜再派宰相赵隆眉、清平官杨奇鲲(一作杨奇混)、段义宗三人往成都行宫朝见,准备迎接公主。高骈上言:「 ”这三人是南诏的心腹,该把他们留下鸩杀,蛮人可控制。”《新唐书》认为唐僖宗采纳建议,鸠杀赵隆眉等三人,其实不可信。 高骈是力挫南诏,好容易恢复双方和睦的重臣,而且也是在世隆死后,最先提议与南诏新君和亲的,为什么会在僖宗同意和亲之后,南诏也非常重视,来迎亲的时候故意破坏?而且僖宗还在成都,不惜将唐朝卷入战事?如此不识大体,不顾僖宗安危的拙劣计策,这种事情想想也知道很不靠谱。《新唐书》的说法主要采自五代孙光宪的笔记史料《北梦琐言》。 孙光宪之所以会记「 ”高太尉请留蛮宰相”故事,主要是错记段义宗的生平事迹,他后来遇害与南诏时出使的顺序混为一谈。当时南诏和亲虽然波折,最后应该是成功了。高骈上书请多留三人不假,主要是因为这三人是南诏重臣,希望僖宗君臣多加笼络。三人出使中还留下一些诗歌,也表达了友好的意愿。 但隆舜毕竟是末代君主,喜好游猎,赵隆眉与杨奇鲲不久相继身故。郑回的后人郑买嗣当上清平官,拉拢蒙氏近臣杨登杀死隆舜,另立舜化贞为君,仅仅几年再次杀掉,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就此覆灭。 金庸影视剧中浪漫化的大理段氏形象 五、大理兴起与南诏的渊源 段义宗是仅存的南诏旧臣,可能郑买嗣与段义宗关系较好,还提为宰相。郑氏家族对南诏王族十分严酷,号称杀八百多人,南诏毕竟是多部族聚居,郑氏的做法不得人心。随着唐朝被灭,郑氏与王建的前蜀还发生过摩擦,段义宗出使成都,这才因此被扣留毒害。 郑氏时期,杨氏等其他宗族势力依然不小,如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南诏后期设东川郡,当时含四川凉山州的会东、宁南等地,辖区很大),以扶持白蛮赵氏的赵善政为名,除掉郑隆亶,没多久废掉自立为大义宁王。杨氏当了几年皇帝,这时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杨干贞出逃,携家人隐居剑川(今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也算平稳着陆。 南诏时期,段氏先祖就地位显赫(如异牟寻时大将段俭魏,服狮子国骠国的段宗牓等),段思平之父段保隆也是宰相,杨干贞十分忌惮,所以将段思平弄到相对偏远的通海为节度使。 通海位于滇南,实际上是回到南诏发家地区,段氏出身在白蛮、乌蛮中都有渊源,加上自己文武双全,号称有滇东黑爨等三十七部借兵支持他反对杨干贞。《南诏野史》记载他们结盟于秀山,至今留有石碑。赶跑杨干贞以后,段思平就建立大理,改通海为秀山郡,改秀山为玉隐山。相传段思平出家还法号「 ”玉隐”。因为段思平的确十分英勇,使金庸创造了大理段氏为武学世家的艺术化形象。 段氏是得到白蛮、乌蛮部族支持上位,所以对部族大姓有优待,算是恢复南诏部族大姓豪酋的利益,如白蛮高氏不仅封侯,几乎一直是大理宰相世家。 大理与南诏的关系是很容易产生误解,有必要梳理澄清一下,总的来说两者是有渊源,但不是传承和延续的关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大理这一名号是来自南诏后期世隆建号大礼的变异,可以理解相通,但不是直接的延续。古代儒家经典希望崇尚礼仪,最理想的社会为「 ”礼治”,而理与「 ”礼”「 ”治”分别通音和通义,所以段氏定号为大理。 第二,从身份来说,段氏家族并不是南诏蒙氏的王族,连偏远支系都算不上,段氏与蒙氏可能有过联姻,但就史料看也很少记载。段氏与大理的其他权贵基本是白蛮居多,如赵氏、杨氏都是白蛮出身,而南诏的蒙氏王族则是乌蛮,所以从出身来说,大理段氏也不是南诏蒙氏的延续。 第三,从其他方面说,南诏时期云南地区各部族百姓相对原始落后,南诏权贵属于开拓阶段,崇尚武功策略,到后期才逐渐受唐朝影响,转向文治,包括推崇佛教。而段氏大理时期,西南地区基本有了较深的中原文化影响,大理崇尚文治,中原宋朝也崇尚文治,双方相对都比较安宁。除了大理内部有过一些争位,几乎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虽然民众很多是南诏各部后人,但两者治理方式也颇为不同,所以大理本身文化方面,与南诏方面只有间接相似(如崇佛),但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要看什么书关于南诏大理的古书有哪些 关于云南的南诏和大理国,历史上有很多记载。 在《新唐书·两爨蛮传》中,就记载着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多民族共同杂居的情景:“群蛮种类,多不可记”。在里面就有关于南诏的详细记载。 南诏是乌蛮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要统一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要看什么书关于南诏大理的古书有哪些(商都文化频道配图)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
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扩展资料: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坪(大致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参考资料:
-大理崇圣寺三塔
以游安徽全椒三塔寺为题写一篇作文
全椒旅游景点 吴敬梓纪念馆 位于全椒县城西北隅。
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县城荷花塘畔。
1964年闭馆后改作它用。
现馆为1984年10月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
建有东西展厅及古朴回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大厅前立有吴敬梓一尊铜像,高45米,重500千克。
馆内收藏有《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以及吴敬梓的其他著作,如迄今发现最早的刻本《卧闲草堂本》、民国时期的《增补齐省堂本》以及《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还有其七言古诗手迹《奉题雅雨大公出塞图》的缩小件(原件大约长2米、宽1米,是我国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等。
东西展厅还陈列了中外专家学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和其故居的部分文物、石刻以及国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神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全椒县以西20公里处,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
属北亚热带低山丘陵,最高峰海拔395米左右。
山名由来无考,但唐神山寺建中年间,滁州刺史韦应物有《寄全椒山中道士》诗、山上所存神山寺,可证明1000多年前,佛道均在此争建庙宇道场,颇有“神仙气”。
神山群山环抱,林深水秀,九座山围绕神山主峰,故称“九龙盘珠”。
兼之涧壑幽深,石嶂奇竣,溪水绕山而过,甘泉破石而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融秀水、奇石、溶洞、古寺为一体,是一独特而幽雅的森林公园。
其森林覆盖率达90%,植被多为天然阔叶林与人工长绿针叶混交林,各种树木有400种之多。
主要景点有白石泉、神山湖、览胜塔、御溪桥。
仙人洞、团山洞、龙洞、青牛洞等,还有充满象形神山石的黑石芤和距今已存1200多年的神山寺。
碧云湖(黄粟树水库) 建于一九五九年,是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
也是全椒杰出的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度假区。
正面库堤长270米、高322米、集水面积26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亿立方米,常年水面168平方公里(约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
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
距县城仅二十公里。
柏油路直通。
整个湖面坐落群山环抱之中,碧水蓝天,一年四季乌语花香。
常年气温比县城低3-5度。
两岸群峰争秀;混交的阔叶林和常生的针叶树郁郁葱葱,湖水清澈透底。
龙山寺(宝公庵) 位于全椒县西35公里,龙山西麓,管坝境内,沿合宁高速公路大野道口两公里直达寺龙山寺院。
古寺山峦重叠,林郁景奇,苍松翠竹,黛色参天,岩山幽洞,瀑洒千峰,小桥流水,终年不息,冬暧夏凉气候宜人。
殿宇亭榭,清磐悠钟,千古胜地。
迎驾桥,积善桥,放生池,宝公亭,一线天,石林、塔林,撑腰石、仙人洞,龙洞,龙井,夕阳照、母子檀、百子檀、龟驮姐妹树、连理枝,五龙宫、美人山等三十六景。
遥相呼应,自然成趣,尤为主峰娘娘顶,远眺长江如带,美景庙宇,浑然一体,置身其间,如入仙境。
古有诗云: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
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
明刘瑜诗云:爱此西山矗矗青,几来马首轧须停,从谁乞得愚公力,移得南窗作画屏。
又有清吴国缙诗: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
三塔寺 省级重点保护寺庙,江淮名刹。
在全椒县城西北18公里处六镇东北侧。
创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
明洪武年间,因谒泗、凤两陵,取三塔之砖造毛坦桥,塔被毁。
天启年间重修。
抗日战争期间,寺门被日本侵略军毁坏,后又险被国民党军拆庙以建碉堡,经住持僧力保才得以幸免。
解放前夕,该寺房产被利用兴办“全椒县农业职业初级中学”。
文革中,寺庙建筑被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庙重修,佛像重塑,香火再振。
现有殿宇五进,廊房回曲,规模宏大,是全椒规模最大、佛像最多的寺庙。
寺内大悲楼下有千年黄杨一棵和绝世牡丹百余株。
每年花开之时,有文人雅士来做“牡丹诗会”。
明进士吴国龙《三塔寺》诗云:“偶过萧关息,悠悠爽到秋。
鸟为松子下,我以树香留。
冗底观松简,嚣余觉寺幽。
更欣新再足,恰称小溪流。
”清有白衣道人方定国居此,杭州知府薛时雨有《白衣道人行》行世,三塔寺遂更知名。
小学一年级写大理三月街的作文100个字左右
我的老家在大理洱源,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就是大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爷爷奶奶带我回老家大理赶过一次三月街。
三月街在大理古城三塔寺旁边,过节时街上有很多人在卖土特产,还会有精彩的特色表演。
表演开始了,节目有唱歌、赛马、跳舞、弹大三弦和打霸王鞭。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看,三月街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边看边想着,这么好看的节目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看到,所以好想多看一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陆续有人回家了,爷爷奶奶也要带我回家。
可是我很不想走,心情很激动,直到回到家里脑海中还记着那表演的热闹场面。
唉,不知道下次的农历三月十五三月街的表演又会是些什么内容呢?
石竹山 作文
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湄洲湾,壮丽的赤壁瀑布,风景宜人的张家界。
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的石竹山。
正月初九,我们一家兴冲冲的来到了这片神气的土地。
快到大门了,我们加快了脚步,进了大门,一阵清新的空气扑而来,舒服极了。
路旁栽满了竹子,也许,这就是石竹山名字的由来吧。
我门走呀走,不知不觉我门来到了山林间,山林里松涛滚滚,美丽极了!有铺青叠翠的参天古木,也有树影婆裟的白桦,树下还有色彩斑斓的小野花竞相开放,有红的,白的,紫的,蓝的,它们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
石竹山可真会打扮自己啊:古木为衫,白桦为裙,野花作绣花鞋。
山林见还是鸟的天堂,静下来听,还回听到鸟儿门在窃窃私语呢。
我爬上台阶,忽然看见了一可小松树扎根在悬崖峭壁上,让我想起了郑燮写的一首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不禁哼了起来。
是啊,它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我往下一看,哇,石竹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晶光闪耀,美丽极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见太阳就要下山了,我门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石竹山。
鸡足山游记作文700字
鸡足山,多么美的名字啊!原来是:鸡足山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故名鸡足山。
是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游鸡足山呀,你可别忘了登上金顶看日出。
鸡足山看日出要赶早!我们头天晚上就登上金顶住下。
第二天凌晨4点,人们就陆陆续续的起床。
5点左右,金顶寺门口就已经人山人海了。
四周一片漆黑,万籁寂静,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日出。
过了一会儿,对面山顶浮云中露出一片鱼肚白,而且不断升腾、扩大,上部渐渐泛出了淡淡的红 。
随着那红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把整个东方都变成了浓浓的红色。
顿时人生鼎沸,太阳出来了。
山顶像是一双巨大的手拉开了天边的帷幕,比红色的云雾更火红、更光亮、更鲜艳的大火球露出了一条边弧,并缓缓上升。
圆弧的底部好象拖着一根系在山顶的粗大红线,随着“火球”不断上升,那根红线越来越细,直至扯断。
太阳终于露出了她圆圆的、红红的脸盘,光芒四射,映红了天地江河、映红了山峰树林、映红了金顶观日出的你我他…… 金顶观日出的人们沉浸在拍照摄像的欢乐之中,我也为登上金顶观日出而感到自豪。
鸡足山日出确实是一幅难得赏见得绝妙图画。
振风塔作文400字
振风塔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安庆市这一座秀丽的小城,在长江北岸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振风塔。
据说振风塔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明代以前,安庆文风凋弊,一些星相学家觉得应建一座塔来重振文风,振风塔建成后果然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大书法家邓石如等。
振风塔共八角七层,各悬铜铃,风起时“沙沙”作响,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谣。
塔有三个特点:一大,二高,三妙。
传说抗日战争时期,安庆市一些资料就放入振风塔的第三层,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拿出来时依然完损无缺。
塔呈圆锥形,从外面看,像是龙宫里的定海神针,插入云霄。
里面层层都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
我和爸爸登上了第一层,我欢快地叫着,向塔下的妈妈挥手,我又开始向上登爬。
四岁的我一手抓住栏杆,一手紧紧地抓住台阶,爸爸在后面托着我。
到了第四层,我怎么也不敢再往上爬了,只是往塔下瞟了几眼,整个安庆城尽收眼底,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
振风塔一年一年地看着家乡的变化。
我爱振风塔,更爱我的家乡。
游月山寺作文
周六,我很早就起来了,因为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月山寺。
刷刷牙,洗洗脸,吃完早饭,我就开始准备东西,需要带什么呢?对,我要带趣多多、巧克力、金丝猴牛奶糖、面包、香肠、牛肉……都准备好了,出发!来到集合地点,哇,好多人呀,还有十几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
在车上,小朋友们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看书,还有的在玩耍……你问我在干什么?告诉你吧,我在思考月山寺是什么样子的。
到了月山寺,爬上高高的108级阶梯,就到了“转山渠”。
沿着渠边的小路,我们很快就见到了月山寺四大奇景之一——“柏抱椿”。
苍翠的柏树根部冒出了一棵高大的椿树,它们的树干底部紧紧地靠在一起。
听导游阿姨说,“柏抱椿”是自然形成的,可能是很多年前有一颗椿树种子落在了小柏树根部的泥土里,慢慢地,椿树种子发芽了,和小柏树一起长成了今天的“柏抱椿”。
月山寺的第一座大殿里供奉着汉白玉弥勒佛,他笑嘻嘻的,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进殿之前,导游提醒我们说:“庙的门槛就如同佛的肩膀,所以一定要跨过去,女的迈右脚,男的迈左脚。
”迈过了这道门槛,我们就正式进入了月山寺。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天王殿,了解了四大天王,认识了四大奇景中的“连环井”和“七星塔”,登上了“凤皇台”。
一路上,导游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月山寺的点点滴滴。
不知不觉中,我们游览完了整个寺院。
旅途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四大奇景中的“金鸡叫”十分著名,在山门外的108级台阶下就可以听到。
我们站到指定地点,然后按照导游的指挥使劲鼓掌,果然听到山间传来隐隐约约的鸡叫声,看来“金鸡叫”果然是名不虚传啊!这真是一次快乐的月山寺之旅。
参观张良庙作文
张良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
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
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作文《振风塔》
安徽省安庆的振风塔是坐落于长江边上,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
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有400多年的历史。
振风塔,又称浮图、佛图。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华大地上耸立起座座佛塔,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佛教建筑文化。
塔本来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顶膜拜的对象,一座塔往往成为一座寺院的主体建筑,后来随着佛殿建筑的兴起,逐渐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导致塔的消失,相反,内容丰富的中国园林吸引了塔这种建筑形式,一个园林中,塔往往作为主景。
迎江寺雄峙于城东大江之滨。
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
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宏伟,为沿江名刹。
寺由殿、堂、阁、楼、房、塔、园等古建筑群组合而成,占地22万平方米。
临江的山门上嵌有清光绪帝手书的“迎江寺”3个楷书金字,雄浑稳健,光彩熠熠。
汉白玉石的门券上嵌有四爪神龙浮雕,翘首扬尾,势若扑江。
山门左右分置大铁锚,重约3吨,为众寺院所不有。
步入山门即为天王大殿,弥勒佛端坐神龛内,四大天王分列两侧,神态各异。
拾级28阶而上,为赵朴初手书匾额的大雄宝展。
殿内,如来佛慈眉善目,阿难、迦叶祥和稽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4大菩萨和药师大佛、阿弥陀佛及降龙伏虎十八罗汉,各具神韵,栩栩如生。
后为毗卢殿,神佛毗卢遮那和帝释、大梵两大天王,神色庄严,雄踞殿中,殿后是四海龙王朝观音的“海岛”群雕。
第四殿为藏经楼,珍藏有明光宗敕赐描金《妙法莲华经》和素描观音大士像等瑰宝。
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还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御赐的金字匾额“善狮子吼”和“妙明园镜”等。
数百年来,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辈出。
僧徒多时达千人,故有青铜铸“千人锅”遗存寺中。
历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莅寺观光揽胜。
寺内供香客、游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阁楼,可细品“贵者难尽识,但觉巧烹调”的传统素食素菜。
掩映在花木丛中的“宜园”、“可亭”、“望塔亭”等都是别具一格的。
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柏林寺作文400字怎么写
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中文名: 四祖寺
描写安丘青云山作文400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1谢谢。
今年“五、一”节,我和妈妈一起游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青云山位于安丘市东,是沂蒙山的余脉,东北西南走向,半绕安丘城。
听了导游阿姨的介绍,我恨不得马上变成小鸟,飞到青云山。
当我们来到青云山脚下,抬头仰望,整个山都被雨雾笼罩着。
山上,金碧辉煌的寺庙若隐若现。
我们开始爬山了。
青云山有很多名胜古迹,像“接云寺”。
“揽月塔”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接云寺。
接云寺是由正殿、偏殿、麦姑庙,魁阁四个部分组成。
我们先到了正殿,里面供着三皇圣祖,又来到了偏殿,里面有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医。
看完接运寺,我们需要过一个吊桥,游人都在桥上用力摇晃桥,把桥弄得东倒西歪,我脚下一滑,摔倒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过了桥就到了少数民族村寨。
在那里。
我饱览了傣族,佤族,哈尼族的风俗特色。
他们载歌载舞地欢迎游客。
看到了他们的房屋,他们的服装。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自有各自的风俗,特点。
我喜欢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课。
我会记忆犹新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传说
大理州古董市场,有两个:①大理市下关镇大理州博物馆旁边,即在宾川路与兴盛路交叉口,这里是比较固定的古玩市场,运气好,可能还于是拍卖会。②大理市大理镇古城武城庙旁边,这个市场比较小,一般是石雕等古物。
介绍一本关于大理国的发展史的书给我,谢谢
本文2023-10-04 16:50: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