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有20万部,古典知识如何完整传承下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文明也慢慢被大家淡忘,使得我们的文明和历史被遗忘,不过也理解,毕竟记录我们文明和历史的古籍数量太多了,高达20万部,也正是因为它的体量大,所以在我们使用起来的时候也是非常不便,当大家需要阅读的时候也是没有统一的途径,所以自然使得古典知识的传承受到了威胁,那么对于这些知识文明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传承呢?个人觉得可以讲这些知识点进行数字化、电子化,并建立对应的古典知识库,这样大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阅读以及使用了,不但很好的保存了这些内容,也更加有利于传承。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它的便捷性,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这样他的价值才能最大化,下面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下,网络所带来的改变。
首先是生活更加便捷,现在因为网络化的普及,网路上有了很多便民门户网站,很多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办理,比如购物、比如观影、比如娱乐、比如办理相关事件,只需简单的一个电脑或者是一个手机,我们就能足不出户轻松搞定了,非常的方便、快捷。
其次是可以更好地分享,网络的另一功能就是全方位的传播,通过网络,可以把很多新闻很多内容进行快速的分享和传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更快速的吸收和了解对应的内容,影响非常的大,范围也是非常的广。
当然凡事都是有利和有弊的,自然网络也不例外,关键还是需要看我们如何正确的对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利用网络。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内容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凝结出的精华
《天工开物》的内容主要是聚焦于农业和手工业,其中提到非常多的内容,是长久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总结。《天工开物》并不是某一个人的科学著作。虽然他是有一个人书写完成,也体现了这个人知识渊博到令人震撼。但其中蕴含的各科知识,是长久以来老百姓在劳动生产中发现的,可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之一。
在风俗方面的价值。每一本古籍都一定有历史研究价值,由于这一本书成书时间和特殊功能,显然相当大的研究价值,我们甚至可以从书中看到处于萌芽期的资本主义,对于还原当时社会人民生活确有极大帮助。
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即使是到了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天工开物也具有实用价值。除了直接使用它,更多的是它带给我们的影响。这一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而且这本古籍。还被翻译成多个版本在全世界各地流传,在中国所有的古籍当中算是少有的热门被翻译作品。作为被国际上普遍认为是一项伟大的著作,《天工开物》几乎可以算作我国的一项门面。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毁于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扩展资料:
1、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2、《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
(1)统治意义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2)文献意义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乾隆一朝致力编修《四库全书》,但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艺术价值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火烧圆明园
-四库全书
大年初一央视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社会对于《尚书》的反响巨大,影响力极强,“尚书”一词甚至一度登上热搜。“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家也记住了华夏九州是“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记住了伏生是守护《尚书》的第一人,记住了伏生将《尚书》传给了晁错,而《尚书》至今依然在被传承,记住了伏生的老家在山东,记住了……而这些内容曾经都是记录在古籍里,而现在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了,让古籍里的智慧为今人所受用,让古籍里的内容代代相传,这是古籍的使命,也是古籍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尚书》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尚书》也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经典,研究《尚书》的学问,叫“尚书学”,是一个非常专门、非常庞大的学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学者为之皓首穷经,相关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用现场表演、嘉宾对话的方式展示《尚书》传承中的一些关键点,感人至深,特别是伏生传经的故事,让很多人流下热泪。
一部典籍,一个故事,走进典籍,从而更好地理解典籍背后的故事,以及典籍所蕴涵的无穷无尽的历史智慧。解读一部古籍,了解一段历史,弘扬中华文化。让我们用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经典、解读古籍,传承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的活起来,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写中国历史的作者数不胜数,推荐几本著名且有意思的有关书籍吧。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这部书基本上大家都听过,记载的是黄帝时期至汉武帝元狩元年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纪传体。全书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籍典籍之一,这等名号也不是浪得虚名,这部通史为研究中国历史有极高的价值,在严谨之余,司马迁有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使这部书读起来很有意思,风格上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强烈的传奇色彩,气势宏伟,比起小说来也丝毫不逊色。之所以说司马迁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可以从其刻画历史人物所用的语言看出来,举个栗子,最精彩的项羽本纪,项羽并不是帝王,但是司马迁将项羽放在十二本纪中,包括对其中对项羽事迹的描写,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后的霸王别姬,最后悲壮的乌江自刎,遣词造句中让人感到司马迁对项羽是欣赏的,敬佩的,虽然对其狭隘,轻信他人之处没有过多的隐瞒,但是整体上看起来项羽这个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就是一个英雄。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史记》,文言文并不是很难读懂,其中的故事很有意思,人物形象很丰满。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与《史记》一样,是纪传体,但是《汉书》是断代史,记载的事件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止于王莽四年,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其实这本书可以跟《史记》一起对比着看,汉代这块的历史,两者都有写,但你会发现,两个人的写法有很大出入,在《汉书》里,项羽不在本纪之列,而是在传里,两人对刘邦的描写也不同,《汉书》中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更高。这部书风格上公整凝练,崇尚典雅,跟《史记》对比明显。《汉书》中常用古字,多为骈体,读起来没有《史记》容易,但是当时汉代的文学主流已经由俗趋雅,骈体文受到追捧,所以当时对《汉书》的评价甚至要高于《史记》,不管怎样,都是值得去翻看的。
还有很多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如果你想全面的了解,建议将二十四史都翻翻,前面所列的都在二十四史之列,当然这是在你有时间的情况下,如果只是想粗略了解的话,看完《史记》后,再寻几本汉代之后的历史看就可以了,再遇到感兴趣的历史再着重研究。
可不可以给个赞,码字很不容易呢,撒花~~~
中国最大的系列代码四库百科全书,它的编纂和时期,最庞大的古代系列几乎是以前的一个系列,在政治、军事、艺术、天文学、历史、地理、农学、文献学等学科中都很有价值,根据《四库百科全书》的综合目录,专门编纂《四库全书》的四库全书厅应运而生。
四库拳是完成的,其中包括戴智、朱淳、王宁孙、任大屯等几位当时著名的学者。组织和主持人是乾隆皇帝。关于四库百科全书编纂的原因,乾隆解释说:“四库书的研究不是以德博古的名字命名的,而是以张子祖云的名字命名的‘为了天地,为了人民的生命,为了追求研究,为了每天的和平,徐瑜是部门。’乾隆皇帝重新发行四库百科全书,一方面是为了宣传满清的文化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后世传播。另一方面,也有政治意义。参与《四库全书》写作的学者多为汉族。他们的参与是清政府包涵汉知识分子的政策的延续。
《四库百科全书》的写作历时十多年,是一项极其复杂复杂的工程。其编纂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国图书搜索,方法是搜索“名石屋”和全国各地。正如乾隆所说,“除了方工业的销售时期的文章,以及无用的民间家谱、连续剧,阶级,除了那些流传了很久的古书,澄清了性教义,涉及到世界心灵的人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带走的。”“所以如果你玩这个游戏,就要评估法律,旁边还有九百个家庭的歌词,这些都是有用的”,所有区域都在处理具体的收集问题。
起草流程、顺序、小顺序和案例。《四库收入百科全书》的所有古籍都要写下来,这本书分为四大类,每一类的第一类都要按一般顺序呈现,“对它的起源和积极发展略作描述,以改进程序”;每个分部的子类都有一个前言来划分条目;在小类下,仍然有分子级,这是非常不方便的。
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一本史书最著名,那一定是《史记》。鲁迅先生曾评价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记》的地位之一斑。司马迁忍辱负重编写史书的事迹也让后人不断追捧。
但有这么一本书,被发现的时候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却没有得到重视,还被视为异端,流传千年之后消失不见。它就是《竹书纪年》,中国极具争议的史书。
历史的见证者
有这么一个故事,崔杼谋杀了国君,但害怕自己的罪行传出去,于是叫来史官太史伯,想让他掩盖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史官严厉拒绝,并且在如实记载。崔杼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古代的史官是世代继承的。
太史伯弟弟太史仲继承了哥哥的官位,相同的做法,让崔杼怒不可遏,太史仲也死在了崔杼的手中。三弟太史伯也是同样的下场。崔杼意识到这样下去毫无结果,于是放下了对继任的史官,四弟太史弟的杀心,允许他如实记录历史。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年,很多细节都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第一点,史官和当时的阶级继承制度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了世袭制度。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史官是必须对历史进行如实记录的。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影响,都必须保证历史的正确性。这样,后人才不会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知。
第二点非常的重要,因为这可以进一步说明了一点——古代的史书一定是基于真实历史编纂的。那么我们就基本可以确定,那些流传下来的史书比如《史记》《春秋》等,可信度都还是相当高的。而且作者也非常有名,不太可能会有捏造历史的现象发生。
所以,诸如《史记》等著名的史书记载的历史被奉为正史,成为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乃至唯一的途径。但一批竹简的出现,给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没有名字,后人将其命名为《竹书纪年》。
意外出土
《竹书纪年》的出土时间是在西晋时期。那么它是怎么出现的呢?
因为一起盗墓案。西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十分猖狂的盗墓贼,名字叫做“不准”(音同“否标”)这人也就是武侠小说当中的江湖大盗。此人十分猖狂,手段高明,**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的墓葬。
此人在盗掘魏襄王的墓时候,行踪被人发现了。等到当地的政府官员赶到的时候,墓中大量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值钱的东西都已经被搜刮一空。但是留下了一堆竹简。在盗墓者眼中,竹简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垃圾罢了。
赶到的官员粗略查看了一下这些竹简,文字形似蝌蚪。这引起了官员的注意。要知道,蝌蚪文使用的人非常少,早在西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过了。在《水浒传》当中,更是被当作上天使用的文字。
官员们将这些写有蝌蚪文的竹简搬出墓室,总量达到了十车。但这还不是全部,这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因为火把熄灭,直接烧掉了一部分竹简来照明。
这些竹简数量庞大,内容也非常可观。最终,当时的“考古人员”从这些竹简当中整理出十几种先秦时期的古书,这在当时可是巨大的文学发现。
西晋御用秘书荀勖、和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了翻译,得到了初步翻译的版本,又称“荀和本”。两人还没仔细研究便先后驾鹤西去。直到晋惠帝登基即位之后,秘书丞卫恒和佐著作郎束终于完成了修订版本——“卫束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惨绝人寰的“”焚诗书,坑术士“。这让许许多多先秦的史书都消失不见,或者仅保留一套,留在了阿房宫。但是项羽的一把大火让这些仅有的留存也消失不见。后世能够研究历史的古籍,就只有《史记》、《春秋》等。
从魏襄王墓中得到的这些竹简内容之多,种类之丰富,世所罕见。因为其写在竹简上,并且记载了大量的上古资料,所以被称之为《竹书纪年》。
“学术异端”
当时的研究员在对《竹简纪年》深入研究之后,发现《竹简纪年》当中的内容非同小可,因为它记载的历史足以推翻当时人们对于上古历史的了解。这里举一些例子:
例如,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华大地上的首领分别是尧舜禹,启继位后,夏朝建立。前三位帝王是通过禅让制来实现权力的交接的。这点符合儒家思想。
但是在《竹简纪年》当中,舜帝将年老痴呆的尧帝放逐,还不允许他和自己儿子相见。也就是说,在《竹简纪年》的历史当中,舜帝相当于是通过谋朝篡位获得权力的。
再例如,在《史记》当中,西周末年的帝王周幽王为讨妲己的欢心,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攻陷镐京,周平王东迁于洛阳定都,史称“东周”。但是在《竹简纪年》当中,周平王是外公申侯所立,而还有一位帝王叫做周携王,是被大臣拥护的周幽王的弟弟。
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很多,绝大部分都和现有的知识相违背甚至截然相反。这让一直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大臣和读书人纷纷认为这是“异端”,对其嗤之以鼻,恨不得当时盗墓贼全部烧了。
迷雾重重
《竹简纪年》在北宋的时候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为什么?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肯定知道,西晋延续的时间并不长,之后便是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
在国家富强,社会和平稳定的时代,文学,经济等才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一旦社会陷入动荡,这些都显得无足轻重了。而《竹简纪年》也正是因为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争,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虽然《竹简纪年》竹简和抄本都消失不见了,但还是有些内容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前文已经写到,史官作为为国家记述历史的重要乃至唯一人物,记载的真实性是非常高的。能够成为魏襄王的陪葬品,说明其在魏国的权威之高。那为什么会和《史记》有如此大的冲突?谁也不知道。或许《竹简纪年》记述的历史才是真实的?
中国古籍有20万部,古典知识如何完整传承下去?
本文2023-10-04 16:54: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