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出,中国古书亡!此书的存在是对还是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四库全书出,中国古书亡!此书的存在是对还是错?,第1张

近些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四库全书》热,各路学者高度赞扬四库全书对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精装本、线装本等一出再出,有点铺天盖地的气势。然而,对于《四库全书》,鲁迅的评价却非常低: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在鲁迅看来,可谓是“四库全书出,中国古书亡”。那么,四库全书究竟有何罪过,让鲁迅给予如此低的评价?

所谓“四库”,即为经、史、子、集,所谓“全书”,即为集中历史上的全部书本之意。如果光看名称,的确应该是一次文化盛世,既然如此鲁迅为何那么评价呢?其实很简单,四库全书一点也不全!

首先要看一个问题,就是乾隆为何要修四库全书?说到底,这不是为了保护华夏文化,而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用现在话说,就是“统一思想”,让天下人理所当然的服从满洲统治,增强愚民和奴化教育的思想教育。

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正如LC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乾隆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在这一目的之下,《四库全书》是一本什么样的全书,就可以理解了。

《四库全书》的编修纲领,就是要突出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但四库全书中的儒家学术,除了基本经典儒家著作外,主要是程朱理学里讲究“君君臣臣”的这一套,非常有利于统治,也是最僵化的儒学思想。

在这一纲领之下,具有民主色彩,其他开明的儒家学派,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以及宋元明艺术作品(小说、戏曲等)之类,自然要被排斥在外。至于科技作品,除了天文、农家、医学等少量著作之外,其他著作一般不收录,尤其西方科技作品,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所以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差,也别总怪传统文化。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排斥在外或不收录的作品,很多成了禁书,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被封禁,直到近代在日本发现,中国人才知道明朝人写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科学著作。

鲁迅说的“四库全书出,中国古书亡”,究竟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四库全书编修过程中,至少有三个大“罪过”!

第一,四库全书一共收录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但明令焚毁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专家研究认为,估计禁毁6766部,93556卷,超过收录数字,还不包括民间害怕文字狱而主动毁掉的书籍。显然,这是最直接的“古书亡”。

第二,本来四库全书只是整理古书,但乾隆却要求“删改削减”古书,不利于清朝的词句一律删改。而且,这种“删改削减”规模非常旁大,不仅是正规史书、文献,还包括地方志、野史、小说等领域。无疑,这就让后人带来很多难题,古书自然因此而亡。

第三,晚清有学者指出,“《晋书》以次,则讹字不可枚举”,即为《晋书》之后的史书上错字连篇。为何?其实这是故意让乾隆看到,然后产生一种“我比你们聪明”的感觉,但问题在于,乾隆没多少时间看,所以就造成了“司事者虽明知其讹误,亦不敢擅行改刊矣”。

正因如此,四库全书与其说是一本中国式百科全书,不如说是一本灾难之书,由此鲁迅才给予四库全书超低评价。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灾难。

朱棣编修《永乐大典》时,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相反《四库全书》却是有选择、有目的编修,毁掉的书籍超过收录的书籍,实在让人感慨!

尽管有不少学者歌颂四库全书的伟大成就,但就四库全书以上的问题,对华夏文明而言,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是利大还是弊大,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1 “老子当年不跳江,你们连三天假期都      没有”,在网络时代,屈原跳江竟成      为了一个梗,意味着三天假期…

2 都说秦始皇坑儒,可谁知道那是四百个    江湖术士行骗在先,就连《史记》记载    的也是坑杀方士,秦始皇也没有躲过游    戏的摧残

3 程咬金历史上他的家境殷勤,出生于官    员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小说和影    视里缺成了山野猛夫

4 张飞历史上本事一个颜值很高,会写诗    吟诵的人,女儿还嫁给了刘禅,结果被    罗同志写成了一个五大三粗的猛夫

5 世人皆称其阿斗,可谁知选贤任能、君    臣同期,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    敢于中原争鼎力国家安定百姓乐业

6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      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隘,总想着      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      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性格暴躁,政      治、军事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      亮活活气死的人,而历史上真实的诸      葛亮却是一个德才出众,堪为中国古      代天男人的楷模,洋溢着汉代风骨和      中国崇高的节气之美,慷慨之气、忠      义之气的优秀男人,而且还是中国历      史上少有的军事奇才。

何谓“四不全”?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一、焚毁。《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估计禁毁6766部,93556卷),禁毁数超出收入的总数,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这实在是空前绝后一场文化大浩劫。

二、删削。只举几例,据黄裳先生考证:乾隆四十一年诏令:书籍内如有只须删改的字句,就不必因此而废掉全书;乾隆四十四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十五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诗、演戏曲本、小说等俗文学领域;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李自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

三、篡改。鲁迅先生就说过:“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病后杂谈之余》) 不但与清代统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明人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两宋。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因为“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最荒唐可笑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与犯忌的“胡”“戎”“夷”“虏”等并不相关,可是奴才们害怕专制*威,为保险起见“觉悟高”,须知“狗总是跑在最前面的”。

四、错讹。戊戍变法时支持新法的陕西进士李岳瑞,在其笔记《悔逸斋笔乘》中提到乾隆御制、四库馆臣校订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曩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惟《史》、《汉》、《国志》校勘无愧精审,《晋书》以次,则讹字不可枚举。”是四库馆臣的疏忽吗?不是。这是四库馆臣、内府官员、太监共同表演的取悦皇帝的“哑剧”——故意留下些容易看出的错误,等待喜欢校书的乾隆看到后标出,再对馆臣的“不学”降旨申斥,从而“龙心大悦”,觉得自己的学问也在“皆海内一流,一时博雅之彦”的四库馆臣之上。“然上虽喜校书,不过偶尔批阅,初非逐字雠校,且久而益厌。每样本进呈,并不开视,辄以朱笔大书校过无误,照本发印。司事者虽明知其讹误,亦不敢擅行改刊矣。”

从上述可以看出,毁、删、改,包括留下的大量错讹,都是蓄意而为。深究缘由,就不得不剖析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真实意图了。

在费正清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中,他鲜明地指出了清朝统治者编纂《四库全书》的真实用意:“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正如LC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

唐朝毁在自己的制度上,大明宫乾宁三年毁于兵乱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原名永安宫,唐帝国近三百年政治中心,龙朔二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毁于兵乱。

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宫的毁灭并不是由于自然和地质环境而造成的,而是人为的故意损毁,毁于兵燹。

从大明宫挖掘的遗迹来看,有明显的火烧痕迹。要证明现场有没有经历过火烧,就要看砖瓦的颜色,如果是被火烧过,残留下的砖瓦就是红色或者黑色的焦痕,大明宫的火烧范围很广,说明这里曾经经历过一场大面积的烧杀。

大明宫的消失是由于人为的损毁,那么究竟是谁踏破了这座曾经固若金汤的城池宫殿呢。

到了唐朝晚期,由于政治的腐败,宫廷的斗争,使得民不聊生,大唐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就在这时,一支由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军踏入了长安城,踏进了这个曾经只有君王将相才能进入的皇家禁地,大明宫,随着起义战争的打响,大明宫就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场起义一把大火点燃了大明宫,这就是我们发现遗址中为什么有火烧的痕迹。虽然这场战争带给大明宫的是一场巨大的劫难,但是我们发现,导致大明宫的消失毁灭并不只是这一场劫难,而是经过多次的浩劫。因为我们发现大明宫里到处有地砖被撬,石像被搬走的历史遗迹。

黄巢为何要火烧大明宫后,还要进行抢劫式的掠夺呢,这些地板石块又有何用处呢。

据文献记载,黄巢攻打进长安城后不久,多地爆发农民起义,长安城就再也没有消停的时候,今天这个被赶走,明天那个又攻入,大明宫此时也成为了一座废城。最终,后唐大将朱温在洛阳谋朝篡位,自成为帝,临走时,命令将领撬走大明宫里的一砖一瓦,移去了洛阳。

要说这大明宫里最遗憾的事,当然就属大明宫的毁灭了。经历了多次浩劫,曾经富贵奢华的大明宫变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废墟之城。经过了上千年的尘土掩埋,这座宫殿也就完全消失在了地平线上。但是站在今天的这片废墟上,我们似乎还能依稀看到盛唐时代那段辉煌绚烂的历史印记。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军进入长安,与唐军交战三年,使得长安城“宫、庙、寺、署,焚荡殆尽”。大明宫也遭到极大破坏,此为大明宫所经第一次焚毁。

黄巢起义平息不久,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七月,李茂贞的岐山军“犯京师,宫室间舍,鞠为灰烬,自中和(881年)以来,葺构之功,扫地尽矣”。“中和年以来,葺构之功”,指黄巢兵退后,对包括大明宫在内的长安城进行过修复,然而不过五年,李茂贞的一把火又使此番努力“扫地尽矣”。此为大明宫所经第二次焚毁。

李茂贞兵退后,唐昭宗任命华州节度使韩建为修宫网使,整饰长安宫室,当时已无力修复全部建筑,主要是修整太极宫,好景不长,天复元年十一月,强蕃朱全忠西入潼关,宦官韩全诲劫昭宗西去凤翔,然后“火焚宫城”。

天佑元年,朱全忠下令彻底废毁长安城,此为对大明宫的第三次焚毁,这一次给己经破败不堪的大明宫致命一击,除一些体积较大、搬不动的砖石类建筑物以外,其余全荡然无存。

至宋代,大明宫的晚唐遗物要么被当地官府征为他用,要么被附近居民拆走作为建筑房屋的材料,所剩无几。从此,大明宫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

大明宫 (唐朝皇宫)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

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大明宫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战乱。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宫原址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朝时的都成长安唐长安城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城区、东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较大部分,面积达831平方 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参考资料:

唐朝大明宫网页链接

四库全书出,中国古书亡!此书的存在是对还是错?

近些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四库全书》热,各路学者高度赞扬四库全书对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精装本、线装本等一出再出,有点铺天盖地的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