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共有几种诫子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6收藏

古代一共有几种诫子书,第1张

①三种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

“诫子书”,顾名思义,诫是告诫、劝告,子是儿子,书是书信、家书。《诫子书》主旨是劝诫自己的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华历史长河中几篇“诫子书”的佳作,以飨读者,与君共勉。

诸葛亮《诫子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家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原文大意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作者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后,对促成孙刘联盟和成立三国鼎立的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忠于蜀汉政权的自我评价,因此他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的代表。

作为一名智者,诸葛亮自然知道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封诸葛亮的最后一封家书成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家书品读

《诫子书》的主要作用就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建功立业等。作为诸葛亮临终之言,应该说这封信是诸葛亮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去教育儿子。作为一位才学渊博、品格高洁的父亲,诸葛亮对儿子有着无限期望,他教育儿子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在这些简练严谨、智慧理性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天下为人父母者的爱子之情。作为教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的这封家书言简意赅,在教导儿子做人治学的道理时,着重论述了“静”可以让人成功,而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启迪和思考。

羊祜《诫子书》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家书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咨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之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讽诵之!

原文大意

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能写字的年龄,他就教我学那些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文籍;到了九岁,便教我学《诗经》、《尚书》,但是那时还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称誉,还没有特别的才能。今天我所得到的官职地位,可说是皇帝误把恩惠赐给我罢了,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到的。我远不如我的父亲,你们又不如我。见解高深,志向远大,恐怕你们兄弟还没有这个能力;才能非凡,智慧通达,看来你们也没有这样的天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谨慎是行事的基础。希望你们言语忠信,行为笃敬。不要随便许给别人财物,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不要偏听诋毁或浮夸的一面之词。听说了别人的过错,可以听,但不要再去宣扬,三思之后再决定如何去做。如果言行不讲信用,势必身受很多指责唾骂,甚至落得以刑罚论处,自取灭亡。我难道只是在为你们怜悯痛惜吗?我是担心要给父祖们也带来耻辱啊。好好想想你们父亲的话,听从你们父亲的教诲,每个人都要认真温习和背诵它。

作者简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西晋大臣。羊祜出生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我国古代教子家训中的这篇经典之作《诫子书》就是他留下的。

家书品读

羊祜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但是并没有在乡里得到“清异”的称誉。在信中,他语重心长地向儿子讲授了人生的处世哲学,训诫儿子要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诚实守信,待人宽厚,不随便许人钱财,不传无根据的闲话,不轻易听信诽谤之词,真正做到“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整封信中都包含着他对后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盼。

人们历来推崇的恭敬、谨慎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严格要求自己。“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察其德”。谨慎做事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坚定;谨慎说话,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关系熟了以后,很可能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导致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人处世不管什么时候都一定要态度恭敬、言行谨慎,不乱说,不妄行。如果一个人不知礼节,即使态度恭敬,也不免劳顿;虽然行为谨慎,却有可能变得胆怯;而如果性情勇敢,又不免莽撞。现今社会,我们仍然应该学习古人对“恭敬”、“谨慎”人生哲学的理解和阐述,这必将大有裨益。

萧嶷《诫子书》勤学行,守基业家书原文

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已年老,前路几何。居今之地,非心期所及。性不贪聚,自幼所怀,政以吾兄弟累多,损吾暮志耳。无吾后,当共相勉励,笃睦为先。才有优劣,位有通塞,运有富贫,此自然理,无足以相陵侮。若天道有灵,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无失也。勤学行,守基业,治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圣主储皇及诸亲贤,亦当不以吾没易情也。

原文大意

人生在世,本不是什么平常的事,我年纪大了,还能走多远呢?能有今天的地位,已不是我所能想象的了。我生性不爱聚财,这是我自幼的志向,但却因为你们兄弟的事受到牵累,有损我的晚节。我死后,你们要互相勉励,团结和睦。人的才干有优有劣,地位有高有低,命运有通有塞,这都不过是自然之理,不足以因为自己的优势而欺侮别人。如果老天有眼,你们各自修养自己,卓越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勤奋学习并付诸于行动,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如此这般,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皇帝、储君及各位亲朋好友,也不会因为我没了而有所改变。

作者简介

萧嶷(444年—492年),南齐豫章王,字宣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弟。萧嶷为人宽仁弘雅,父亲萧道成特别宠爱他。最初萧嶷担任太学博士、长城令,后来担任尚书左民郎、钱唐令。萧道成击破薛索儿后,改萧嶷封邑至西阳,以先爵赐为晋寿县侯。

家书品读

魏晋时期政局混乱,萧嶷也历经了众多人事悲欢离合,然而在这封信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丝毫的悲悲戚戚,反而看到的是一位知足、恬淡的普通人形象。既然是临终诫子,信中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让人感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浓烈感情。“互相勉励,团结和睦”,“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仍是教导后代的良言。

1 关于家书的文言文有哪些

林觉民《与妻书》。

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2 谁给我推荐一个文言文的父亲给儿子的家书,长辈给晚辈

诸葛亮的 诫子书⑴

夫君子之行⑵,静以修身⑶,俭以养德⑷。非澹泊无以明志⑸,非宁静无以致远⑹。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⑺,非学无以广才⑻,非志无以成学⑼。慆慢则不能励精⑽,险躁则不能冶性⑾。年与时驰⑿,意与日去⒀,遂成枯落⒁,多不接世⒂,悲守穷庐⒃,将复何及⒄![3]

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 谁给我推荐一个文言文的父亲给儿子的家书,长辈给晚辈的也可以,要

吾妻,蔡英。

犬儿教导无方,家男深感内疚,汝下嫁于我,乃吾家门大幸。 家男谋生在外,小儿难训,心虑之,悲悲切,狠铁难成钢。

尤可敬,为师也,我等狼虎之人皆敬之,劣子还乳, 皆以常存敬畏之心。长风破浪终有时,其聪,其灵,望妻倾教之。

夫出,异乡为客,夜拌床塌,假寐,尚思为家戎守。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君子坦荡荡,其身正,不令而行。

望妻切莫费思,夫必自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夫明其理,但使襄城飞将在,大事必成矣。 夫妇齐眉 庚寅年一月二十一日陆游家书: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之)为忧,不可以(之)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躁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殆后悔。

4 那些古文适合用来教育孩子

杀猪示信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

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

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

济阳之贾:

原文:

济阳之贾人,渡河南亡其舟,栖于浮直之上,号焉。有淦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人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淦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淦者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日:“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日:“盍救诸?”渔者日:“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来。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他们站在旁边袖手旁观,商人淹死了。

————————————

季札挂剑

原文: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5 写给从事教育事业儿子的家书

写给封安全家书

:

辛苦我每能见面间流水般短暂影响工作我理解作矿工矿山工肩重任矿山各面条件都相艰苦既接替父亲班家、企业发展必须勇敢坚持替我完我未曾完事业

新已经矿区处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充满吉祥、谐节气氛看切我思绪万千似乎非要说说我作父亲同作名矿工我知道千家万户幸福易、我、我全家幸福别家幸福我想要再提醒家创造财富企业职工我家庭未希望矿工作定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能任何麻痹意思想能蛮干、瞎干做工精力定要高度集除自要违章违纪外同要关工友命安全做四伤害刻刻记住自及工友父亲、母亲、妻、兄弟姐妹、牵挂企盼每都能高高兴兴班平平安安家

都肉谁想念自父母谁记挂亲骨肉我知道自古忠孝难全现家繁荣富强财富创造者处家、企业力华虽候节假都能放假、休息我难起团聚起拉拉家像别家享受伦乐我母亲都没怨言没奢望都能理解、支持矿山工作说

虽矿山井工作环境差、产任务重……我知道些困难都难倒名 员思想进永服输工作负责任论何都必须记住工作再忙安全忘句新万家团圆候我母亲想说句

千万没平安都千万没安全都没工作安全、平安事我母亲唯奢求要记住做我家庭幸福、快乐、富家庭我妈妈幸福父母

6 用傅雷家书 书信全文 来 说如何 教育儿子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对祖国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这些家属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是给予指点,特别是经常给他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相信很多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中心思想:《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勉励,鼓励儿子不要丧失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要骄傲。

7 600字家长给孩子的教育家书怎么写

给孩子写什么?

赞赏、鼓励和理解

“长大后,写给他关于快乐的建议”、“不要晚婚晚育提早规划人生”、“要独立、要自信,因为爸妈不会陪伴你一辈子”……翻开父母写给孩子的书信,记者看到,快乐、自爱、感恩、独立、懂事等字眼最为多见。很多家长表示,家书是深度、平等沟通的方式,对于家长来说,也能反省、梳理内心。

杨先生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至今他写给儿子那些长长短短的书信已经接近百封。杨先生说,这些家书里全部是关于读书、生活、爱情、家庭、事业和梦想的感悟,作为父亲,他相信自己的家书更为理性和具有概括性。“爸爸给孩子写信,不单单只有温情脉脉的耳语,更多是人生的指导。”杨先生相信,父亲多与孩子沟通,孩子在人生之路上会走得更加坚定。

在信中,与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是家长们保持写家书的最大动力,特别是因为忙碌而时有忽视孩子的家长更是这么认为。“最近你结识了好朋友,我可以带你们上山爬树。”从小学起就给儿子写信的匡先生说,实践证明,无论大小道理,只要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进行训导,孩子都会接受。立志与女儿当终身闺蜜的Sarah说,在书信中多表扬女儿的表现,女儿也变得更加自信活泼。

专家建议

除了表达赞赏,还可以适当示弱

家书应该写什么?心理咨询师嘉嘉说,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建议在不同阶段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6岁以下的儿童时期,更多的是教给孩子分享、感恩和快乐;7-14岁的少年时期,鼓励孩子进行社交,告诉他们要体谅、尊重他人;15岁以上的孩子要多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这个过程中,父母适当示弱,让他们体会父母的不易,懂得感恩、坚强和自立。

8 纪晓岚家书 教子之术翻译

父母有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负:担负,承担)现在(古文中今讲为现在)我居住(寄讲为寄居,旅讲为居住)在京华(北京)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道德教育(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你等的责任。妇女大多有偏爱之心,竟不知道(殊不知),你以为是对他好的办法,可却害了他。这些道理是什么呢?大约(不肯定翻译为大约)是:一要戒掉赖床(晏起:很晚起床)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关爱众人);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谓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规则(金科玉津:谓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规则)。你应该永不忘记(铭诸肺腑:永不忘记),时时刻刻用(它,之,代词,代他)来教育子孙(古文中的三往往须指)。虽然只有16个字,但浑括无穷,你要仔细的领会,后代的成功立业的方法,都在这里面!最后一句不知其意!

本人不才

1 文言文 诫子书

《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所有这些,对我们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一、勤于开卷,敏于探索。《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也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干部,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与不学习的干部相比,往往有明显的区别。一个不学习的干部,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也决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来积聚人气、开拓事业。一是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这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本质的学习。有些人之所以 “翻身落马”,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二是要开阔知识眼界。事业无穷期,学习无穷期。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认为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不能认为自己经过院校培养,有较高的学历,知识化、专业化已不成问题;不能认为自己有实际工作经验,底子厚实,学不学关系不大。三是要密切联系实际。立足实际,弄清上情、掌握下情、联系国情和世界发展大背景,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发展对策和根本实践,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和发展实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远。清廉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高远是领导干部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可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不能忘了是先辈给了成长成才的空间,不能忘了是党和人民给了执政一方的权力。我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人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思想境界决不能低,精神气节决不能废。一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掌权为民。任何时候都不忘艰苦奋斗,任何地方都不忘民生民本,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珍惜和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二是要涵养淡泊,甘守宁静。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各级领导干部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三是要经受考验,廉洁自律。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以是维护党的形象。

三、勇于开拓,敢于作为。《诫子书》中说得好:“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肩负改革发展光荣使命的各级领导干部,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一是要创新执政理念。为政一方就是要对一方的民生负责,对一方的资源负责,对一方的发展负责,既要立足当前求发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二是要坚持集思广益。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一个人的见识总有不足,领导干部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三是要力求开拓创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守旧观念,在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观念,在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他山之石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做事而不“作秀”,为民而不扰民,惜民力、解民难,办实事、求实绩。

2 诫子书的阅读和答案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下面是我整理的《诫子书》一文的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对《诫子书》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6分)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④则不能励精⑤,险躁⑥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①行:操守,品德。②淡泊:不追求名利。

③宁静:安静,集中精力。④*慢:*,过度;慢,怠惰。

⑤励精:振奋精神。⑥险躁:暴躁,与“宁静”相对而言。

⑦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1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老师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 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3分)2《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3分)答案:1学习和做人。

2可以围绕全文总谈,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谈,但不要脱文而空谈。

3 谁知道诫子书的全部及意思

< 又诫子书 >∶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唉,世界上宁愿像蚕(那样为别人吐丝做衣)而不是像蜘蛛(那样织丝结网为自己牟利)的人实在太少了! 之:助词,译为“的”,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个主谓短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的时候,在这个短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其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以便于读者理解。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读好书: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所以要读。

好读书:好好读书,才能成人。读书好:书读的越多,人的思想就越成熟。

“知识就是力量”。

4 与《诫子书》有关的语文题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5 急求《诸葛亮“诫子书”》译文文言文翻译参考书目:新编高中文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良好的道德。

不淡泊名利就不可能表明志向,没有安静平和的心境就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6 《诫子书》全文是什么意思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溜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译文

人要求进步,但进步的方法、途径,关键在于他定立的志向。在追求的过程上,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速成;此外,勤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这样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山溜,即是山间的滴水,是柔软之体,但凭这柔软之体却可穿过坚石。木里的蠹虫是十分细小的昆虫,但却可以破坏巨木。水滴原不是坚石的凿子,蠹虫原不是钻木的工具,但是它们却能以自己羸弱之体,轸过坚硬的木石,这不就是因为逐渐累积所造成的结果吗?古人说:“单单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并不值得多誉,反而学以致用才值得表扬。”所以,学者要修炼自己多种多样的品行。

7 请介绍一下《诫子书》

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注释: ⑴夫(fú) :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泊: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⑻励精:奋发向上。

⑼险躁:冒险,暴躁。 ⑽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 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 才须学也:才:才干 ⒅意与日去:意:意志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工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8 诫子书的重点字词和含义

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 “立德” “修身”。

“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俭”。

为什么“静”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后才能心情安宁;心情安宁,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获。

可见,想最终有所获,首先是要心“静”。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受世俗功名利禄太多的诱惑,可能将一事无成。

因此,“静”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有了“静”才可能“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静”是“修身”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要想“养德”还必须“俭”。

那么“俭”何以能“养德”呢?史载:“宋高宗时,孙懋入觐,尝论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

’问:‘何以生廉?’曰:‘俭生廉。’”由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节俭生廉洁之心,有廉洁之心才会生公心,有了公心才会“生明”,即公则生明。

诸葛丞相书“静”与“俭”极浅显二字于篇首,可谓用心良苦,立意玄远。 接下来,又从反面进一步谈“静”在“明志”中的作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了“静”心才会明确、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然后,又阐发“静”与“学”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 庇搿跋赵辍保蘧残模藓阈模蚴乔笱в胄奚碇伞Qμ秆и┯谇厍啵宰愣枪椋ز蛔愣蠓担焕盅蜃痈衅淦拗裕熬杞鹩谝啊保案椿怪找怠保笱в兴桑还苣扔懈钕伲笥泄檀遣痪透吖僦校粘纱笕濉K姓庑┦吕 薏凰得鳌熬病痹谇笱в胄奚碇械闹匾饔谩?在篇末,又叮咛后生晚辈,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矣。

这篇家训,可谓是辞约意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

9 请介绍一下《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扩展资料: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澹泊 一作:

 淡泊;*慢 一作:

 慆慢)

 翻译: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慢:过度的享乐,懈怠。*:过度。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明志成语解释">淡泊致远成语解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成语解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成功之母成语解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老大徒伤悲成语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的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左传》有言曰:“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纵观诸葛丞相一生,可以说“三立”兼备。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年青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刘相蜀,成为蜀汉的决策者。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的政策。曾五次出兵北上,争夺中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其名作《出师表》为世代所诵,有《诸葛亮集》传世。以此观之,他的《诫子书》与其说是言教,更不如说是身教,也可以这样来说,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都没能跳出诸葛亮的掌心。

 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 “立德” “修身”“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俭”为什么“静”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着《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后才能心情安宁;心情安宁,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获。可见,想最终有所获,首先是要心“静”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受世俗功名利禄太多的诱惑,可能将一事无成。因此,“静”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有了“静”才可能“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静”是“修身”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要想“养德”还必须“俭”那么“俭”何以能“养德”呢?史载:“宋高宗时,孙懋入觐,尝论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问:‘何以生廉?’曰:‘俭生廉。’”由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节俭生廉洁之心,有廉洁之心才会生公心,有了公心才会“生明”,即公则生明。诸葛丞相书“静”与“俭”极浅显二字于篇首,可谓用心良苦,立意玄远。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诫子书》又称《诚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这封家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这是一封诸葛亮教导儿子要“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的家书。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传至今,对年轻人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原文: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翻译: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

古代一共有几种诫子书

①三种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