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研制的痛风新药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辽宁大学研制的痛风新药是什么?,第1张

痛风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湿热痹阻型

此类型的痛风主要症状有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方用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2)血瘀痰阻型

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着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舌多见紫色瘀斑,脉细涩。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20克,五灵脂9克,川芎9g,没药9克,香附9g,羌活12克,秦艽12克,牛膝20克,生甘草6克。痰瘀久留者加全蝎6克、蜈蚣1条、乌梢蛇10克、蜂房6克,以活血化瘀,搜邪通络,若有皮下结节者加白芥子10克,僵蚕10克,以祛痰散结。

(3)寒湿痹阻

寒湿痹阻型痛风的症状主要有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4)肝肾亏虚证

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驼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舌淡白,脉沉弱。或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口干心烦,纳少,舌质红少苔,脉细。

中医验方

独活寄生汤加味。独活、防风、秦艽、当归、川芎、地黄、芍药、杜仲、牛膝各10~15克,细辛3克,肉桂5~10克,茯苓、桑寄生15~30克,人参5~10克,甘草6克。

1寒凝痹阻证

(1)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2)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3)主方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4)方药制草乌、熟附子、干姜、麻黄、细辛、桂枝、甘草。

若寒甚加制草乌;痛偏上肢加羌活、威灵仙,千年健;痛偏下肢加独活、牛膝、防己;痛偏于腰加桑寄生、杜仲、川断、*羊藿。

2风寒痹阻证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2)治则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3)主方乌头汤加减。

(4)方药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甘草、蜂蜜。

若风胜者加羌活;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川芎;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桑寄生、川断;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牛膝。

3寒湿痹阻证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2)治则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3)主方附子汤加减。

(4)方药熟附子、白术、白芍、云苓、人参、肉桂、细辛、川椒、独活、秦艽。

寒甚者加乌头,湿重者加薏仁、苍术。

4风寒湿痹阻证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2)治则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3)主方蠲痹汤加减。

(4)方药羌活、独活、桂心、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广木香、甘草、细辛、苍术。

痛甚加威灵仙、防己;风偏胜者加防风,改用秦艽;寒胜者加附子;湿胜者加防己、薏仁、萆薢。

5痰瘀痹阻证

(1)证候痹病日久不愈,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淤斑,肢体顽麻,面色暗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淤斑苔白腻,脉象弦涩。

(2)治则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3)主方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4)方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陈皮、半夏、云苓、炙甘草、没药、五灵脂、地龙、秦艽、羌活、怀牛膝。

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酌加制南星、白芥子以豁痰利气;如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炮山甲、白花蛇、蜈蚣、土鳖虫,以搜风散结,通络止痛;痰瘀痹阻多损伤正气,若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可加党参、黄芪;肢凉畏风冷者,加桂枝、附子、细辛、防风,以温经通痹。

6肝肾阴虚证

(1)证候筋肉关节肿胀,骨节烦痛,入夜更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日久关节变形,形体消瘦,或咽干耳鸣,头昏视物不清,或失眠多梦,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3)主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4)方药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生地、白芍、人参、云苓、炙甘草、川芎、桂心、生姜。

若疼痛较甚者可酌加制川乌、地龙、红花以助祛寒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重者,酌加附子、干姜;湿邪偏重者,酌加防己、苍术、薏米。

7肝肾阳虚证

(1)证候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最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2)治则温补肝肾,祛寒除湿,散风通络。

(3)主方消阴来复汤加减。

(4)方药鹿茸、附子、补骨脂、菟丝、枸杞、益智仁、小茴香、木香、当归、生姜、大枣、牛膝、狗脊、独活。

寒重者加川乌、草乌、麻黄;湿胜者加薏米、云苓、苍术。

答案:A

根据题干所述,可以明确诊断为腰痛,证型为寒湿阻滞证。寒湿痹阻,气血不通,经脉不利,故可出现上述症状。风寒表现为腰部冷痛,遇寒痛甚,见有风寒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苔白,脉浮紧等。瘀血表现为腰部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等。湿热表现为腰部重着热痛,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肾虚表现为腰部隐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头晕耳鸣,目眩,舌红少苔或舌质淡,脉细数或沉细无力。

郁证发微———郁证麻木论

蒋 健

麻木是以自 觉局部或全身 肌肤肢体发麻、 蚁走感或无知觉为特征的常见病证。 古医籍多设专篇独立论述, 病因病机以风、 湿、 热、 痰、 瘀、 虚为主, 概治以补益气血、调和营卫、 祛风除湿化痰、 活血化瘀。 但有关郁证性麻木的证治却长期受到临床忽视, 虽有古贤零星论述, 然迄今仍未获足够重视。 以致于部分麻木长治不愈却不知其所以然, 部分麻木治愈之后亦仍不知其所以然。

1 麻木的病因病机分类

清代顾靖远在《顾松园医镜》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麻木的病因病机: “麻木之症……亦有因气虚, 因血少,因气滞, 因死血, 因湿痰之不一, 各有的症可凭, 详审投剂, 庶不致误。”

1. 1 气虚气滞 李东垣在《续名医类案》中指出: “麻者, 气之虚也, 真气弱, 不能流通, 至填塞经络。” 其在《兰室秘藏》中又云: “如绳缚之久, 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 良久则自 已。 以此验之, 非有风邪, 乃气不行。 主治之, 当补其肺中之气, 则麻木自 去矣。”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载: “气虚麻木, 用黄芪益气汤。”此外, 气滞亦可致麻木。 《诸病源候论· 风不仁候》谓不仁乃因“卫气实……使血气行不宣流”。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类证治裁》 均有按“气实麻木”“气滞麻木”辨治者。

1. 2 血虚失荣 明代汪机《医学原理· 痹门》云: “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木者, 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 以致经隧凝涩而作麻木者。”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载: “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气血不至, 所以不知痛痒。 盖气虚则麻, 血虚则木。”认为气虚、血虚与麻木密切相关。

1. 3 营卫不和 《素问· 痹论》曰: “荣卫之行涩……皮肤不营, 故为不仁。”《素问· 逆调论》载: “荣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 荣卫俱虚, 则不仁且不用。”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云: “今夫麻木之证, 正经谓其不痛不仁, 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痛。”以上气虚、 气滞、 血虚、 营卫失和的病因病机互相密切关联。

1. 4 痰瘀阻滞 气虚、气滞均可导致痰饮、瘀血; 痰瘀既成, 可通过阻遏气血流通而发为麻木。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根据麻木的持续性将有关的病机分为瘀血和痰饮: “木则非惟不知痛痒, 气亦不觉流行, 常木为瘀血碍气, 间木为湿痰。”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 麻木》则根据麻木程度将病机分为瘀血和痰饮: “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清代俞震《古今医案按》也持类似观点: “若麻木兼作, 则有寒湿积痰死血之殊。”

1. 5 风湿痹阻

1. 5. 1 风寒湿痹阻 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载: “夫痹之为状, 麻木不仁, 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云: “风寒湿邪, 客留肌体, 手足缓弱, 麻痹不仁。” 明 代李梴《医学入门》 云: “盖麻犹痹也, 虽不知痛痒, 尚觉气微流行, 在手多兼风湿, 在足多兼寒湿。”

1. 5. 2 风湿热痹阻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卷一》载:“风热成历节, 攻手指, 作赤肿麻木。”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认为: “三妙丸, 治湿热下流, 两脚麻木, 或如火烙之热。”明代龚信《古今医鉴》云: “麻木者, 因风湿热下陷入血分, 阴中阳道不行……治以参芪能助阳道,以当归能行阴道, 二术、 苓、 甘、 柏以除湿热, 柴、 升、 芍药以升提之。”

1. 6 情志抑郁 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麻木即为郁证性麻木。 其中, 情志不遂为病因, 气机郁滞为病机, 也包括因气机郁滞所衍生出来的诸如以上气滞气虚及痰瘀阻滞等诸种病机在内。 情志抑郁的病脉证治有其特有的规律, 作为本文之重点讨论如下。

2 郁证性麻木病脉证治概述

2. 1 病因 《内经》早曾提出惊恐可致麻木。 《素问·血气形志》载: “形数惊恐, 经络不通, 病生于不仁, 治之以按摩醪醴。”隋代医家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释道: “惊恐伤肾, 形多惊惧, 邪客筋脉, 筋脉不通, 肾之应也, 痛生筋脉皮肤之间, 为痹不仁, 故以按摩醪醴。”清代医家薛雪在《医经原旨 》中亦注释道: “惊者气乱,恐者气下, 数有惊恐则气血散乱而经络不通, 故病不仁。 不仁者, 顽痹弱也。”《中藏经》进一步指出凡愁忧思喜怒等七情变化均可导致麻木: “气痹者, 愁忧思喜怒过多, 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 则伤肺, 肺伤则生气渐衰, 则邪气愈胜……冲于右则右不仁。 宜节忧思以养气, 慎喜怒以全真, 此最为良法也。”金元时期朱丹溪《丹溪手镜》认为忧思可致麻木:“忧思者, 肌肉濡渍, 痹而不仁。”

2. 2 病机 明清以降, 更多医家发现情志不遂可致麻木。 黄元御《伤寒悬解》指出其病机在于肝气郁结: “肝气不达, 郁而生热, 归于阴股, 与下之阴气两相郁动, 令身不仁。”

陈士铎《辨证录》亦持相同观点: “人有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 两臂麻木, 或大便闭结, 或皮肤赤晕, 人以为风热之病也, 谁知是恼怒所致, 因郁而成者乎……然非无因而至, 因肝气不伸, 木克胃 土, 则土虚而不能化食, 遂失养于臂指经络之间, 而麻木不仁之症生……治法必须通大肠而健胃, 又必平肝以补血。”

李用粹《证治汇补》 补充了 心神失养致麻木的病机: “眩晕麻木, 有遍身 麻木, 随即眩晕不省, 良久方苏者, 其症有三, 或风中于外, 或痰动于中, 或心虚所致。盖心之所养者血, 所藏者神, 气虚则营运不到, 而血亦罕至, 由是心失所养而成昏晕。” 根据其所描述的遍身麻木伴眩晕、不省人事的情况来看, 可能包含了 中风、痰厥(类癔症性发作)。

2. 3 治疗 对于郁证性麻木的治疗, 陈士铎《辨证录》

提出 “平肝以补血”。 明代薛已《内科摘要》记载: “一妇人, 善怒, 舌本强, 手臂麻。 余曰: 舌本属土, 被木克制故耳。 当用六君加柴胡、 芍药治之。” 其所用方药与上述陈士铎《辨证录》中所提出的证治亦相符合。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主张用疏肝理气、 解郁开结的方药治疗七情六郁所致的手足麻木: “一论妇人七情六郁, 气滞经络, 手足麻痹。 宜开结舒经汤(紫苏、陈皮、香附、台乌、 川芎、 苍术、 羌活、 南星、 当归、 桂枝、 甘草, 上锉, 生姜三片, 入姜汁、 竹沥服)。” 其在《万病回春· 卷四》中进一步说明开结舒经汤主治“妇人情志不遂, 气滞经络, 手足麻痹”。

李梴《医学入门》 则提出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乌药顺气散(乌药、 陈皮、 麻黄、 白 僵蚕、 川 芎、 枳壳、甘草、桔梗、白芷、 干姜) 治疗“心抑愦乱”之手足麻木。 其云: “凡觉手足麻木, 肌肉蠕动, 如有虫行, 心抑愦乱, 宜乌药顺气散。”该方与开结舒经汤大同小异, 主要功能在于疏肝理气、解除六郁。

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 指出: “妇人因悒郁气结者, 致发麻痹者, 当舒郁, 逍遥散加香附、川芎。”俞震《古今医案按》记载: “江篁南治一贵妇寡居。月候不调, 常患寒热, 手足或时麻木, 且心虚惊悸, 或心头觉辣诸治不效, 诊其肝脉弦出左寸口, 知其郁而有欲心不遂也, 乃以乌药、香附二味投之, 二服诸证俱减。”

难能可贵的是, 古人对郁证性麻木提出了 疏导情志的非药物疗法。 例如, 明 末清初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 对《素问· 血气形志》篇“治之以按摩醪醴”句解释道: “形体劳苦, 数受惊恐, 则亦不乐, 其经络不通,而不仁之病生。 如重不知寒热痛痒也。 当治以按摩,及饮之酒药, 使血气宣畅。” 《中藏经》“宜节忧思以养气, 慎喜怒以全真, 此最为良法也”一句则明示, 对于郁证性麻木(气痹)的治疗而言, 节忧思、慎喜怒以保持良好心态, 或许较之服药更为有效。

3 郁证性麻木的临床特征

3. 1 具有情志致病的特征 如同古代文献所指出的,

凡愁忧思喜怒、 惊恐、 肝气不达不伸、 悒郁气结、 善怒、心抑愦乱、心虚惊悸等七情六郁皆可致麻木发生; 病机依次涉及肝、心、肾、肺以及脾胃等脏腑, 并与经隧络脉不通畅有关。 当代中医亦有许多有关情志不遂导致或加重麻木的临床报道 [19-21] 。 郁证性麻木通常多伴有失眠、多梦、焦虑、 烦躁、 头晕、 心悸、 胸闷、 气短、 健忘、 周身疲惫乏力等神经衰弱类症状 [22] , 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临床表现的特征 [23] 。

3. 2 麻木症状具“怪异性” 郁证性麻木主要有以下

“怪异性”特点。 ①麻木的部位异乎寻常, 通常不符合神经支配区域或解剖分布原则, 如周身麻木 [24] 、麻木范围与面积较广 [25] ; ②麻木的消 长异乎寻常, 呈游走性 [22] , 具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性; ③麻木的程度轻重变化异乎寻常, 时显时止, 日 轻夜重, 通常可随患者情绪或自身注意力的变化而异 [25] ; ④麻木的起止、发作异乎寻常, 如卧则周身 麻木 [24] , 或呈现出周期性、 复发性, 如经期鼻唇舌麻而经后消失 [26-27] ; ⑤麻木的伴随心不遂也, 乃以乌药、香附二味投之, 二服诸证俱减。”

难能可贵的是, 古人对郁证性麻木提出了 疏导情志的非药物疗法。 例如, 明 末清初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 对《素问· 血气形志》篇“治之以按摩醪醴”句解释道: “形体劳苦, 数受惊恐, 则亦不乐, 其经络不通,而不仁之病生。 如重不知寒热痛痒也。 当治以按摩,及饮之酒药, 使血气宣畅。” 《中藏经》“宜节忧思以养气, 慎喜怒以全真, 此最为良法也”一句则明示, 对于郁证性麻木(气痹)的治疗而言, 节忧思、慎喜怒以保持良好心态, 或许较之服药更为有效。

组成:土茯苓、川萆薢、金钱草、苍术、何首乌、稀莶草、泽泻、白芥子、地龙、白僵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临床使用多年,治痛风确有良效,治愈者无数。

痛风食疗方—祛风通络粉: 白茯苓,莲子,芡实各150克。炒杏仁100克,薏仁200克,低温焙熟磨成粉,每日早晚各取50 克,以开水冲调成糊,加入白糖、蜂蜜调味服。补肾气,祛风湿,通经络。连服半年痛风可愈。

中医治痛风

(一)、湿热痹阻型: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 热除湿、活血通络。

方用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 *羊藿、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 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脾虚湿阻型:症见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数。治宜健脾祛湿、泄浊通络。

方用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羊藿、白术、川牛膝、石苇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生薏仁30克,土茯苓50克,桂枝5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三)、肝肾亏虚型:症见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则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宜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桑寄生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四)、寒湿痹阻型: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方用乌头汤加减:制川乌、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薏苡仁、*羊藿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 克,生姜3片,水煎服。

中医外治法:

1大黄粉、蜂蜜各适量,调敷患处。

2太乙紫金丹(紫金锭)用醋调敷患处。

3如意金黄散,在红肿热痛未成脓时,用茶水和蜂蜜调敷;欲化脓者用葱汁同蜂蜜调敷患处。

特效痛风汤

治痛风、湿疹、牛皮癣 :

土茯苓120克、萆薢、威灵仙、生黄芪、泽泻各30克、生薏苡仁50克、车前子、苍术各15克、泽兰、当归、桃仁、红花、僵蚕、全蝎各10克。每曰一剂,水煎分3次服。1—2个月愈。治湿热蕴毒性痛风、湿疹、牛皮癣均效。土茯苓、威灵仙、萆薢三味为主药,有显著排尿酸作用。威灵仙辛散宣导,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对改善关节肿痛确有殊功。此为老中医朱良春拟方,经专家临床多方应用验证,疗效确切《杏林新传》

专家奉献——痛风汤特效处方

土茯苓、萆薢、 薏仁 、车前子各30克、泽泻20克、威灵仙、苍术、山慈姑、胆南星各15克、桃仁、红花、泽兰叶各10克。此方为朱良春老中医拟定,以土茯苓、威灵仙、萆薢三味为主药,有显著排尿酸作用。威灵仙辛散宣导,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对改善关节肿痛确有殊功。经中医专家临床多方验证应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辽宁大学研制的痛风新药是什么?

痛风中医治疗辨证论治(1)湿热痹阻型此类型的痛风主要症状有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