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霜是什么?古籍中有哪些关于它的阐述?
铅霜,金丹家称之为“玄白”,即醋酸铅。铅粉制造工艺的第一步产物,即为醋酸铅。唐代《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十七记载:“玄白法:九鼎第八服丹法诀,以玄黄若玄白一斤布釜底,以水银置其上,故须作也。取铅泻为挺,作板。依水银一斤,铅三斤,真金六两。消铅金,乃内汞,鼓以为银板,悬华池中,七日一发。未发当密覆华池瓮口。发之,取其流白者,纳青竹筒中,漆固其口,注华池中,三十日成水。又法:铅一斤,金一斤,两鼓之为板,薄锻如绢。置木盘中,以布幕其下,纳左味中三十日,皆为玄白。”这种方法是先将铅制成铅汞金三元合金或铅金二元合金,然后悬于华池中以醋熏,即可生成白色的醋酸铅。唐代的《玄霜掌上录》则是一篇专门介绍铅霜制法的丹经。其中说:“取上好黑铅一、生者二斤,汞半斤。先于铫子中扑铅令细,绝灰,便将汞投在铅中,熟搅,泻作埚子大小。临时用瓷瓶子一口,表里通油者。便取上好醋五升,贮在瓶内。……便安瓶子于坑内,其口与地平。将铅埚安瓶口上,更以纸三四重,纸上又安瓷碗盖之。若是阳极时,七日一度取出其埚,上如垂雪倒悬,见风良久自硬。扫取后,其瓶内醋损,即须换。如此重重取至一斤霜。”这段文字记载的制铅霜方法与《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记载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这里用的是铅汞二元合金。《玄霜掌上录》还说铅霜“其色如春雪,如面勃,其味甜淡甘美,捻在口中冷如春冰。”这是对醋酸铅性质极为正确的描述,为中国化学史和医药史上的珍贵史料。北宋苏颂等在《本草图经》中说:“又有铅霜,亦出于铅。其法以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亦谓之铅白霜,性极冷。入治风痰及婴孺惊滞药,今医家用之尤多。”苏颂等记载的铅霜制法与《玄霜掌上录》记述的方法相同,但其用汞量变得较小。唐代金丹家沈知言在《通玄秘书》中记录的“华盖丹”是以铅片子悬于米醋瓮中熏制而成的铅霜。这种以铅一味直接用醋熏制铅霜的方法至明代已为医家普遍采用。《本草纲目》卷八记载:“以铅打成线,窜成串,瓦盆盛生醋,以串横盆中离醋三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阴处,候生霜刷下,仍合住。”这种方法可制得比较纯的醋酸铅。
既然楼主的师傅藏技,那百度的朋友就来帮忙~呵呵
1、国产漆,意思就是国内生产的汽车漆,国产面漆不但质量不高,易粉化、防腐性能差,而且颜色种类少,但是由于便宜,不少JS都拿国产漆冒充进口漆。目前上海有几家国产漆质量还算可以。
2、2K漆, 2K漆从低到高又分为纯色漆、金属漆、珍珠漆、多工序漆(做完颜色再做清漆,看上去很饱满,很舒服)纯色漆白色最便宜,蓝色和红色最贵
3、金属漆,又叫金属闪光漆,是目前流行的一种汽车面漆。在它的漆基中加有微细的铝粒。光线射到铝粒上后,又被铝粒透过气膜反射出来。因此,看上去好像金属在闪闪发光一样。这种金属闪光漆,给人们一种愉悦、轻快、新颖的感觉,所以现在十分普遍。改变铝粒的形状和大小,就可以控制金属闪光漆膜的闪光度。在金属漆的外面,还加有一层清漆予以保护。因为这种漆里掺配了金属粉末,不但可以让经过涂装后的钣件表面看起来更闪闪动人,而且在不同的角度下、由于光线的折射,会让车色、甚至轮廓都会有所变化,让整车外观造型看起来更丰富、更有趣,这是为什么“金属漆”会愈来愈普遍的道理之一。
现在的汽车油漆分为高温烤漆和低温烤漆,所谓高温烤漆也就是原厂生产的车辆本身的油漆,该漆的好坏也要看油漆的供应商的;低温烤漆呢就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碰擦、全车。。。)要给车辆上色的油漆,粗略的区分也有2K和硝基的两种,后者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楼主的对立面---消费者角度上说: ) 白色和黑色车,觉得撇开个人喜好,经济方面就是如果碰擦,修补比较便宜、简单。(不要被人砍,用品牌漆,不过市场百分之90以上的修补漆都是假货或者掺杂假货。。。--)。黑色就是纯黑,白色要稍微微调一下。顺便说一句,国际品牌的进口车都有世界通用色号,直接从门、引擎盖、或者后箱找到色号,用菲林片就能查到配方,调出颜色。但是国产的就没有,比如上海大众。
再来说说金属漆,很多4S店说,金属漆和纯色漆要补1000元差价,个人认为这个价格不算黑,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假如4S要更多的费用,那就让他见鬼好了。金属漆让人感觉有金属的光泽,看上去也要比纯色漆绚烂不少,同样的,在车辆需要做金属漆的时候,价格也会相应上涨,因为金属漆要做二道工序,第一道用金属漆喷涂,第二道用光油清漆罩上。这样完了以后就有光泽了。
所谓的珍珠漆呢?是不是也这样呢?呵呵,是的,同样双道工序,但是由于珍珠的反光面不规则,所以看上去要更加炫一点,比如蓝色珍珠和红色珍珠,绝对挑战眼球。更有甚者,变色珍珠,如:正面绿色,侧面红色。(不过变色珍珠建议做三道工序以上的,价格么。。。)
铅霜是什么?古籍中有哪些关于它的阐述?
本文2023-10-04 17:19: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