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入侵的意义是什么? 真的搞不懂啊?!清朝时的传教运动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文化入侵的意义是什么? 真的搞不懂啊?!清朝时的传教运动引发了义和团运动。,第1张

错了,清朝时的传教运动引发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是反对洋人并且还烧教堂的。洪秀全在西方基督教基础上传教,很快发展了大批教众,最后在金田宣布起义,这就是清朝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传入我国,并且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排斥当地文化,利用其文化侵蚀当地人,让当地人的思想逐渐演变,这就是文化入侵,也叫文化侵略。其实外来文化可以进入我国,我们也可以接受,但是这种文化要对当地起到好作用,并且不能排斥当地文化,而要与当思文化融合才对,我国的历史就是不断融合各种文化的历史。

文化侵略早在满清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面积扑面而来了,首先是那些遍布全国各地的教堂,他们是西方国家侵略别的国家的开拓者,在各地收集详细资料,就如同当年的唐僧为了保命偷渡西域各国进入天竺做了同样的事,记录各地风情,因为是偷渡,唐僧详细记载了西域各国的军事布防,这才是他为唐代开疆扩土最珍贵的资料,至于迷信的一些取经说法只是掩人耳目罢了。

接着就是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当初以鲁迅和胡适为首的几个二逼青年直接要灭了华夏文化,他们的口号就是:“汉字不灭,华夏必亡。”以此危言耸听扰乱国家文明秩序,直接导致了后来将西方国家的日历照搬过来直接成了我们的日历,并把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生拉硬套套进了西历当中,每个节令每年都不同日期。

再就是1958年的汉字简化方案,照搬了日本的一些汉字作为我们的文字,很多汉字都脱离了汉字本身的意义。例如:刘氏的姓氏,刘从镏,是古代兵器。然而,1958年一群胡编滥造的伪专家把刘改成了如今的刘,当代很多刘姓族人还振振有词的说什么文刀刘,这不是忘祖,是当代文化的错误。

还有就是,我国为了加速去中国文化,规定新生儿必须填写所谓的阳历生日,禁止使用我们从汉代用到现在的农历日历。在一八年之前,我们的日历上根本就没有传统节日,全都是外国我们根本就不懂得意义的节日。

接着就是教育,外国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工具,不适合全民学习。然而,我们的教育部,把英语提升为主科,英语不合格直接影响中国人升学的资格。我自己亲身体会,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于西洋文化本来就非常反感,我的英语补考三次,实在考不过去,最后是怎么过的我都稀里糊涂的。我老婆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英语非常好,能阅读,看**都不需要翻译。可是,我老婆现在在家出租房子,需要英语学的那么好做什么?我家是五线城市,十年二十年也看不到一个外国人,需要英语有用吗?

“侵略”定义:是一个国家或种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的征服行为。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侵略;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被占领国民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等来改变。要征服一个民族,就要征服她的文化,要征服她的文化,就要征服她的人,而要征服她的人,最有效的就是征服她的儿童,从小改变孩子们的价值观,淡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他们屈服于外族的文化,最终让他们抛弃自己的民族。

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他们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

文化入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文化优势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垄断文化相对弱势的国家文化市场,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

文化入侵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这是与西方国家对外颠覆战略紧密相联的。

1、企图把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东西带进我国校园,使我国大学生背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

2、极力美化、鼓吹西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念,从生活方式上影响人们,使之逐步接受并追捧西方的价值观念;

3、试图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进攻面前被征服和同化,动摇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他们宣传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人的理想信念,从精神上对人进行彻底的“洗脑”。

扩展资料

反对文化入侵的措施

面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要学习,但是要有目的的学习、借鉴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令各国关系更加密切,大家都从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中尝到了甜头,全球化虽然丰富了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紧张。

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渗透了所有国家的文化市场,侵蚀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大投资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

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符号,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不见了,那传承弘扬该从何谈起。

其次,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它的优良成分。为了使我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我们就得善于消化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

而且,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难免鱼龙混杂,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后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而彻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会促使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不可能纳入完全的社会控制。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此问题上要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采取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一来,二者才能取得平衡。

再者,要借助各种手段实现文化推广,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繁华商业区,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中,西方文化也大举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也可学习这些推广的方法,在繁华商业区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结合时尚,又或者在**、电视、音乐中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提高人们对它的接受度。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体制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忽略传统文化的授课,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开设一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孔子学堂、国画、象棋等等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从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种文化总是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总的来说,对待西方文化,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西方文化就是要这样。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严谨辨别能力,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择善己者用之,去其糟帕。

牢记把繁荣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对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平遥古城是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古城池总面积225平方千米,至今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的历史风貌。  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周长64公里,大致呈方形,南北各开一门,东西各开两门,四角各建有角楼,被形象地比喻为龟城。墙体内筑夯土,外包城砖,环周共有敌楼72个,垛口3000个,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城墙四周还开有护城河。  城内现存县衙、市楼和六大寺庙建筑群(文庙、武庙、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清虚观)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除此以外,城外还有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双林寺和镇国寺,保存着从五代到清代的数千尊彩塑艺术珍品。  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微妙维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平遥古城在19世纪中后期,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机构最集中的地方。一段时期,曾经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平遥古城在票号兴盛的100多年中,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另外,在近代的历次大型的战争中,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但不是太大;岁月的痕迹造成的损坏在客观上还是存在的: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城墙上还留有在战争时期修筑的炮楼等问题;又如:1976年夏天,平遥地区天降暴雨,洪水也给古城造成了一定的损坏等总之,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老百姓的保护,保存还基本上是完整的

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何没有炸毁平遥古城,也是历史上的一个谜。

民国27年(1938)2月13日,日军第二十师团从太谷、祁县出发,再次进攻平遥。时任国民军第十七军(高桂滋部)五O一团骑兵营营长的史殿杰奉命率部抗击。史作战勇敢,指挥灵活,能使双枪,在洪善、大阎村一带,凭借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率全营战士多次冲杀。终因寡不敌众,由沿村堡、金庄、西郭村一线且战且走,退入平遥城内,封门固守。日军从洪善村兵分两路,一路经沿村堡、庞庄、东郭村、尹回村到道虎壁包围县城,一路从游驾村、侯郭村一线逼近城池。

  是日中午,日军集中火力开始攻城。史殿杰率领城防部队,与由总队长赵子游领导的刚成立不久的平遥县人民武装自卫队500余人协同作战,用步枪、冲锋枪、手榴弹等,连续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日军伤亡100余人。面对日军强大兵力和猛烈攻势,为保存抗日力量,史殿杰与总队长赵子游等决定撤退主力,城内只留下由史殿杰率领的部分士兵与自卫队员100余人坚守城池。下午4时,日军用重炮轰开东南隅城墙,蜂涌而入。此时,守城士兵多已伤亡,但史殿杰仍手端机枪,只身坚守城墙缺口。在枪弹不继的情况下,最后身中数弹,遂拔枪自尽。日军侵入县城后,残杀城内军民达1000余人。占领平遥古城并将古城作为防御工事。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咱们国家很多古城墙都遭到了破坏,然而平遥古城未得到破坏也是因为当时拆迁费用不足,政府没有资金,所以也就幸免于难,否则今天我们是无法看到平遥古城的历史遗迹的!

文化入侵的意义是什么? 真的搞不懂啊?!清朝时的传教运动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错了,清朝时的传教运动引发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是反对洋人并且还烧教堂的。洪秀全在西方基督教基础上传教,很快发展了大批教众,最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