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第1张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成语典故(通用18篇),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典故 篇1

 开卷有益

 出处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成语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成语典故 篇2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成语典故 篇3

 推心置腹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成语典故 篇4

 暗无天日

 清朝康熙年间,盱眙县知县朱宏祥被提升为闽浙总督。他到广东不到半载,就使广东全省利兴弊除。

 然而,在朱宏祥到广东以前,这里的往来商旅不知死了多少,但就是找不到凶手,一个个都成了无头冤案。譬如:朱肇运主仆两命尽丧;吴学伊主仆3命尽丧;谢俊卿男女5命尽丧。这些人的死,都是凶手将他们的肚子剖开,将石头放进他们的肚子里,然后沉入水底的。

 据说,朱宏祥一到任,城隍认定他是清官,就前去告诉他上述凶杀案是老龙舡户干的。

 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的意思是: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成语典故 篇5

 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典故 篇6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成语典故 篇7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成语典故 篇8

 不求甚解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 篇9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 《魏略》 曰:‘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 《汉书 ·儿宽传》:“儿(ni) 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则读诵,其精如此。”

 释义用法

 常林、儿(倪) 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用典形式

 带经 明·唐寅:“贫士园无一食蔬,带经犹自力耘锄。”

 带经人 宋·曾巩:“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带经锄 北周 ·庾信:“无机抱瓮汲,有道带经锄。”宋·刘筠:“时陪折俎宴,顿异带经锄。”清 ·王士禛:“逃名东海上,时复带经锄。”

 倪生经锄 宋·苏轼:“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家学经锄 清·钱谦益:“家学经锄世所欲,会稽竹箭比南金。”

成语典故 篇10

 我有一本书,它的名字是《成语典故故事》。它长二十五厘米,宽十厘米,高三厘米,呈长方体形状。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古代官员,坐在地毯上,头戴镶金官帽,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穿着橙官裙,披着紫官衣,手拿竹简,这个人就是著名军事家——孙武。他的背后有一个骑兵队,个个横刀立马,举弓拉拏。骑兵队旁边还有一个步兵团,个个拿盾举矛,好不壮观!翻开书,你会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的。这本书内容丰富,分为古代战争故事和哲语两大类。《背水一战》中的韩信用两千士兵将赵国军旗一换,让其余一万人引赵而出,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了后路,也回身猛扑敌军。结果赵军四处逃散,二十万赵军就这样白白地被一万多的汉兵打败了。这本书还有二个部分,是解释和出处,并含有古文,插图和一些珍贵字画。这本书也很实惠,全国统一定价才三十六元。这本书是我的朋友,它教给我了许多知识,我把它介绍给你们,希望它也成为你们的朋友。

成语典故 篇11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 篇12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 篇13

 成语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 篇14

 成语割席绝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quot;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quot;

成语典故 篇15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 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 《刘生》 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 曰:‘梁鼓角横吹曲,有 《东平刘生歌》,疑即此 《刘生》 也。’”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 《刘生》 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 南朝陈 ·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南朝陈 · 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唐 ·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东平公 宋 ·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刘生剑 明 ·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任侠刘生 南朝梁 ·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成语典故 篇16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 (qin) 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 鸣于岐山; 其衰也, 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 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 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 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 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凤凰 元 ·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成语典故 篇17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又《汉书 ·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 却供给衣食。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 宋 ·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平津肉 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孙弘被 明 ·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餐脱粟 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公孙布被 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 ·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成语典故 篇18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 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良玉猛火 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久炊为真玉 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试玉烧三日 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美玉经三火 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真玉烧不热 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元宵节。

元宵节当天南方要吃汤圆,北方要吃元宵。传统的制作方法,南方做汤圆,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什么是国学?国学都包含哪些书籍?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部——儒学经典:《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国学大成:《二十二子》(《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统笺》《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

什么是国学,国学包含什么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国学包括哪些书籍!

参见金克木先生的《书读完了》。每个民族的文化读物都要讲究次第阅读,而且不是多多益善。以下是我的读书导图: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易经---论语---唐诗宋词---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红楼梦---古文观止

国学都包含哪些东西?

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大成国学研究院。

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学者黎黍匀等人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国语”,国家的语文称为“国文”,国家的歌曲称为“国歌”。他认为,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而著称,体裁有古文、诗、词、歌、赋、小说、音曲等等不一而足,内容包含了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方面。这些艺术文化,都属于文学范围,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艺术文化都统称为国学,是比较合适的。同样,国学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称呼,比如印度也有印度的国学,埃及有埃及的国学。因此,国学的词汇,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学通称。

“国学”是什么?都包括哪些书籍?(请详细列出-)

经 春秋左传 大学 尔雅 论语 孟子

尚书 诗经 孝经 仪礼 中庸

周易

史 北齐书 北史 曹子建集 陈书 大宋宣和遗事

国语 汉书 后汉书 金史 晋书

警世通言 旧唐书 旧五代史 开元天宝遗事 梁书

辽史 洛阳伽蓝记 明史 穆天子传 南齐书

南史 清史稿 三国志 山海经 史记

史通 书目答问 水经注 宋史 宋书

隋书 魏书 文史通义 新唐书 新五代史

醒世恒言 元史 战国策 贞观政要 周书

子 茶经 初刻拍案惊奇 东京梦华录 二刻拍案惊奇 公孙龙子

鬼谷子 韩非子 红楼梦 淮南子 黄帝内经素问

黄庭内景经 黄庭外景经 金刚经 近思录 九章算术

老子 乐府杂录 聊斋志异 列子 林泉高致

六祖坛经 吕氏春秋 洛阳牡丹记 墨子 棋经

容斋随笔 三国演义 世说新语 水浒传 四十二章经

搜神记 孙子兵法 太上感应篇 武林旧事 西游记

心经 新书 荀子 颜氏家训 扬子法言

阴符经 尹文子 游仙窟 喻世明言 周易参同契

庄子

集 楚辞 窦娥冤 二十四诗品 古文观止 绝妙好词

乐府诗集 柳宗元集 六朝文絜 六一诗话 牡丹亭

欧阳修集 全宋词 全唐诗 人间词话 诗品

苏轼集 唐诗三百首 陶渊明集 文心雕龙 文选

西厢记 玉台新咏

蒙学 百家姓 千家诗 千字文 三字经 声律启蒙

增广贤文

其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国学都包含什么

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

国学书籍有哪些??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该背哪些国学书籍

净空老法师说过,背得五十篇古文,就能看懂所有的古文。背得一百篇古文,就能自己写古文。

然后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说的是,最好从说文解字开始,认识每个字为何这样组成。

比如说“孝”子,上面是一个“老”的一半,下面换成了一个“子”,代表的是上一代,下一代没有代沟。融融恰恰,父子有亲。

建议LZ,如果正在读书的话,那么课文里面的古文就很好!因为各种教辅都有详细的解释,各种虚词实词等等都有详细说明。而且还有老师讲解!

这个是最佳的入门教材!

等到入门了,再随着兴趣来背其它的。

国学非常好玩!古文蕴含了无穷智慧!

《弟子规》都挺好,安徽庐江汤池镇,因为06年,全镇人一起落实《弟子规》的教育,现在那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同,和谐!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全世界的极大重视,06年因此举办了佛诞节的活动。

要了解国学,可以先看下面的视频。视频最轻松,又不累

背书的话,很难坚持··方法很简单,背得一百篇,就和古人没区别了。。看片子先吧``

:tiebabaidu/%CB%C4%D6%F9/shipin/plays/_%D1%A7%D2%D7%B8%C4%C3%FC_%BA%CD%D0%B3%D5%FC%BE%C8%CE%A3%BB%FA/#videoId=fe687a3478ba87b54e229f34

小学生国学都包含哪些内容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论语

问题一:《隋唐演义》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期的人 褚人获

(生卒不详,据推测生活在公元1681 年左右),字稼轩,又字

学轩,号石农,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有多方面的才能,著作颇丰。

传世的有《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续蟹集》、《宋贤

群辅录》等。他交游广泛,与尤侗、洪升、顾贞观、毛宗岗等清初著名作家

过从甚密。

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作为长篇讲

史小说却开始于明代。到了清初,长篇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所涉及的内容上

自远古,下至明朝,几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细密的历史系列。《隋唐演义》

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在《隋唐演义》问世之前,罗贯中曾经编纂了

《隋唐志传》。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两朝志传》。褚

人获就是以此书为主,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的《隋扬

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

《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作者广采博收,精心编

撰,将众多的人物、繁杂的事件,悠长的历史熔于一炉,形成一部有机的艺

术整体。

问题二:《隋唐演义》的作者是谁? 褚人获,(1625~1682)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文学家,一生未曾中试,也未曾做官。但他有多方面的才能,著作颇丰。传世的有《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续蟹集》、《宋贤群辅录》等。他交游广泛,与尤侗、洪升、顾贞

观、毛宗岗等清初著名作家过从甚密。 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作为长篇讲史小说却开始于明代。到了清初,长篇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所涉及的内容上自远古,下至明朝,几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细密的历史系列。《隋唐演义》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在《隋唐演义》问世之前,罗贯中曾经编纂了《隋唐志传》。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两朝志传》。褚人获就是以此书为主,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的《隋炀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

问题三:隋唐演义的作者简介 褚人获(1625~1682年),字稼轩,又字学轩,号石农,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终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诗善文,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轶闻,著作颇多,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隋唐演义》。他有多方面的才能,著作颇丰。传世的有《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续蟹集》、《宋贤群辅录》等。他交游广泛,与尤侗、洪升、顾贞观、毛宗岗等清初著名作家过从甚密。

问题四:隋唐英雄传是几几年制作的,作者是谁? 上海美术**制片厂2003年摄制。

由上海美术**制片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共同制作,索贝国际机构投资版权买断,并首次同台湾业界合作的52集历史动画巨片《隋唐英雄传》于2003年在国内全线播出。

问题五:隋唐志传的作者是谁 《隋唐两朝志传》作者为罗贯中,

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

称为《隋唐志传通俗演义》,

有瓦岗寨群雄聚义、

翟让李密据洛仓、

李密移檄数帝罪等章节,十二卷一百二十回。题为“东原罗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此书从隋末写到唐僖宗年代,前面九十一回写隋亡唐兴的历史,后面二十多回,概述了贞观以后二百多年历史。

问题六:隋唐演义中的隋唐四猛分别指谁?(排行) 四猛四绝十三杰: 四猛: 1罗士信 2来护儿 3新文礼 4王伯超

十三杰: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庆 4雄阔海 5伍天锡 6伍云召 7罗成 8杨林 9魏文通 10秦用 11尚师徒 12梁师泰 13秦琼/尉迟恭

四绝: 1罗成 2尚师徒 3侯君集 4程咬金

(陈荫荣本)四猛十六杰(见《兴唐传》): 罗士信、新文理、秦用、来护儿,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天锡、程咬金、翟让、罗成、秦琼、单雄信、王君可、魏文通、伍云召、王伯当、尚师徒、左天成

问题七:《隋唐演义》是哪个朝代的人写的? 《隋唐演义》一百回,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作者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年前后在世。终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诗善文,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轶闻,著作颇多,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况。叙事从隋主伐陈开始,以“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回京作结。它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官廷故事,二是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乱世英雄”反隋的故事,三是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官延故事。全书将隋炀帝――朱贵儿与杨贵妃――唐明皇的两世姻缘作为一条副线,把纷繁的历史事件、趣闻轶说溶进一个庞大而松散的整体结构中。

问题八:《隋唐演义》的作者是何人?是那一年著成的? 作者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年前后在世

唐玄宗。历史记载,没可比性。以下为文。

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上之好之,民风尤甚,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倾帑

破产市鸡,以偿鸡值。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

《东城老父传》中的贾昌,在少年时代就是因为善于驯养斗鸡,得到了玄宗的宠信,身价骤增,人呼“神鸡童”。时人歌咏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东城老父传》虽是传奇小说,发映的却是开元、天宝年间的社会真实。杜甫《斗鸡》诗云:“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帘下宫人出,楼前御柳长。”李白《古风》诗云:“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于虹霓,行人皆怵惕。”都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对斗鸡之戏的沉湎。

稿件来源:韦明铧

“诸凡竞技能、较短长之事,古今多称曰‘戏’。”这是钱钟书先生的意见。因此,“斗鸡”亦可以称作“鸡戏”。《管锥编》第一册第一九五页说:“《史记》‘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鸡‘斗’焉而人以为‘戏’耳。”即是此意。

斗鸡之戏,来源甚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金距。”时在公元前517年。季平子、郈昭伯是春秋末期鲁国的贵族,他们在斗鸡时,又是“介鸡”,又是“金距”,都把鸡武装到了牙齿。《战国策·齐策》云:“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这是齐宣王向纵横家苏秦炫耀齐国繁盛的话。齐人虽未必都斗鸡,但至少齐国有斗鸡之戏。说到斗鸡,和“孔子闻韶”也有些关系。今临淄韶院村有一处规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着一方石碑,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系清朝宣统三年(1991)所立。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石刻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据《临淄县志》记载:韶院原名枣院村,因村人掘地得一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附近地下得石磐数枚,遂易村名。因旧碑石年深日久,字迹已磨灭不清。父老恐古迹湮没,盛事无传,于宣统年间阖庄又重立了现存的“孔于闻韶处”石碑。孔子来齐闻韶的记载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公元前517年,孔于三十五岁时,鲁国上卿季平子与郈昭伯因为斗鸡发生了争执,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师攻打季平子。季平子便约同鲁国的另外两个大家族盂氏和叔孙氏,三家共同攻击鲁昭公。结果,鲁昭公师败,逃奔齐国,被安置在乾侯。因鲁国发生内乱,孔子投奔齐国,在高昭子家做了家臣,想通过高昭子关系去见齐景公。这期间,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并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是距今四千多年前舜时的音乐,春秋时期仍能演奏的国家已经很少,如今韶乐内容早已失传,但孔子闻韶处依然存在。而如果没有“斗鸡”一事,也就不会有“孔子闻韶”一典了。

在《庄子·达生》里,记载了一个驯鸡能手纪渻子为周宣王驯练斗鸡的故事: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以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纪渻子认为,比赛用的鸡必须完全去掉虚骄和意气,见到其他鸡的影子应视而不见,对于敌方不怒目而视和盛气凌人,看起来像木鸡一样静寂淡漠,这样才算是德性完美。如此毫无好胜之心的鸡,才能够无所不胜。此中不但有驯练斗鸡的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纪渻子是为周宣王驯练斗鸡的,这表明周宣王是一个酷爱斗鸡得国王。周宣王名姬静,为周厉王之子,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国人暴动时,他闻声逃入召公府宅避藏。国人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召公把他交出来。召公竭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不允,拥入宅中搜捕。召公赶入内室,命他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打死后离去。于是,姬静就冒充召公的儿子隐藏了下来。厉王病死后,周公、召公利用迷信平服了民怒,扶姬静继位。姬静经历过患难,以父王的下场为戒,在继位初期能虚心谨慎,勤理国政。在政治上,他不独断专行,有事同臣下商议。当时铸的一件铜器“毛公鼎”上记载着他的话,说凡他发出的政令,必须有毛公的签字才有效。他又整顿吏治,申令各级官吏不得贪财、酗酒、欺压百姓。在经济上,他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他一上台就宣布废除奴隶制的籍田制,允许将公田分给奴隶耕种而收取实物。在军事上,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来四周少数民族不断内犯的军事威胁,也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他重振军旅,命令大臣统兵征伐四周的敌人。他还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他将弟弟友封于郑,就是日后的郑国;将舅舅申伯封于谢,称为申侯。这些措施暂时缓和了内外矛盾,周王朝的统治呈现出一时巩固的现象,被史家称为“宣王中兴”。其实,在中兴的表面现象下面,周王室的各种社会矛盾仍在发展。有的诸侯这时已不肯出力拱卫王室,有的甚至起兵叛乱。姬静倾全国兵力进行抵抗,王师却惧怕敌人面畏缩不前。最后不得不借助一些诸侯的力量,才勉强取胜。到了姬静在位的后期,对外战争屡遭失败。公元前789年,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县南),王师丧失殆尽,姬静几乎被俘。姬静到了晚年,渐渐固执已见,不纳忠谏。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硬逼鲁国废长立幼。鲁人不服,他就兴兵讨伐,使鲁国几世陷于混乱,并且破坏了周朝传位于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引起了同姓诸侯间的不睦,诸侯们对姬静更加不满。在君臣之间,他也变得专断无理。有一次,大夫杜伯为了一件小事触怒了姬静,姬静就下令杀死了他。后来流传开一种说法,说姬静打猎时,忽然看见杜伯身穿红衣,头戴红冠,手持红弓,搭上红箭,射杀了姬静。这自然不足信。估计姬静可能是死于中风,或由于征战失利,忧郁而死。但无论怎么说,周宣王在斗鸡史上,还是一个重要的人物。纪渻子对周宣王谈论的“斗鸡哲学”,很可能是影射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的。

汉代人把斗鸡视为重要的消闲方式。《汉书·食货志》说,汉代“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情戏”,可见斗鸡在汉代是一种常见的游戏。现在从考古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砖上,能够见到各种斗鸡图,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汉代的斗鸡风俗,还可以由下列材料见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载,刘邦的父亲爱好斗鸡,刘邦为使父亲快乐,特地在长安按家乡原样重建新丰,并把那些斗鸡的老友也都迁到了长安来: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另外,《西京杂记》卷四又载:“成帝时,交趾越隽献长鸣鸡,……长距善斗。”应是汉家天子有斗鸡之好,才有异域人贡献善斗之鸡。

南北朝时,局势尽管动荡,斗鸡并未稍停。梁朝萧纲《斗鸡》诗中把斗鸡当作春游的最佳节目:“欢乐良无已,东郊春可游。”陈朝褚玠《斗鸡东郊道》诗中描写当时斗鸡的情景是:“锦毛侵距散,芥羽杂尘生!”后周王褒《看斗鸡》一诗兴奋地形容了斗鸡的激烈场面:“躞蹀始横行,意气欲相倾。妒敌金芒起,猜群芥粉生。入场疑挑战,逐退似追兵。谁知函谷下,人去独开城。”

唐代是斗鸡之风特别盛行的时代。其重要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酷爱此戏。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说,玄宗设宴时,“府县教坊大陈山车旱船、寻幢走索、丸剑角抵、戏马斗鸡。”斗鸡之人常常得宠,同书卷上提到,“王鉷之子准为卫尉少卿,出入以斗鸡侍帝左右”。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唐人陈鸿祖在《东城老父传》中说得最生动详细:

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上之好之,民风尤甚,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以偿鸡值。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

《东城老父传》中的贾昌,在少年时代就是因为善于驯养斗鸡,得到了玄宗的宠信,身价骤增,人呼“神鸡童”。时人歌咏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东城老父传》虽是传奇小说,发映的却是开元、天宝年间的社会真实。杜甫《斗鸡》诗云:“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帘下宫人出,楼前御柳长。”李白《古风》诗云:“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于虹霓,行人皆怵惕。”都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对斗鸡之戏的沉湎。

玄宗之外,文宗、僖宗也爱好斗鸡。赵璘《因语录》卷一记道:“文宗……赏观斗鸡,优人称叹:‘大好鸡!’上曰:‘鸡既好,便赐汝。’”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记道:“僖宗皇帝好蹴踘,斗鸡为乐。” 唐文宗李昂,初名李函,是唐穆宗的二子,被宦官立为帝后改名为李昂。他在位间,去奢从俭,勤于政务,期成名君。但既受制于宦官,又受制于朋党,又再受制于籓镇,郁郁而终。公元873年,唐懿宗病死,宦官刘行深、韩文约立唐懿宗少子普王李儇为皇帝,这就是唐僖宗。唐僖宗即位时才十二岁,政事都由宦官和朝官处理,南北司的矛盾和斗争自然更加激烈。唐僖宗当普王时,和小马坊使宦官田令孜最好。唐僖宗即位后,擢升田令孜为神策军中尉。田令孜恃宠横暴,把持大权,而唐僖宗专事游戏,把政事全交给田令孜,还称他为“阿父”。文宗、僖宗两个皇帝都爱好斗鸡,显然在政治上都没有大作为。

因为唐代斗鸡的影响巨大,人们甚至以此来比喻那些凶恶的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索斗鸡》条说:“李林甫为性狠戾,不得士心,每有所行之事,多不协群议,而面无和气。国人谓林甫精神刚戾,常如‘索斗鸡’。”

宋人斗鸡之风不减前人,但是风气渐从王公贵族普及至民间。梅尧臣《晚泊观斗鸡》诗云:“舟子抱鸡来,雄雄峙高岸。”是说一般的船夫都爱好斗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说,民间社火演出的百戏,有“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更表明了斗鸡的民众性。

宋人还用竹鸡来相斗取乐。永亨的《搜采异闻录》卷一、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条,都曾记载说:“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网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欲前斗,而网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关于古代斗鸡的具体情况,一般的史籍记载往往比较粗略,唯有南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九《斗鸡》条中写得具体详实:

芥肩金距之技,见于传而未之睹也。余还自西广,道番禺,乃得见之。番禺人酷好斗鸡,诸番人尤甚。鸡之产番禺者,特鸷劲善斗。其人饲养亦甚有法,斗打之际,各有术数,注以黄金,观如堵墙也。

凡鸡,毛欲疏而短,头欲竖而小,足欲直而大,身欲疏而长,目欲深而皮厚。徐步眈视,毅不妄动,望之如木鸡。如此者,每斗必胜。

人之养鸡也,结草为墩,使立其上,则足常定而不倾。置米高于其头,使耸膺高啄,则头常竖而嘴利。割截冠緌,使敌鸡无所施其嘴。剪刷尾羽,使临斗易以盘旋。常以翎毛搅入鸡喉,以去其涎,而掬米饲之,或以水噀两腋。调饲一一有法。

至其斗也,必令死斗,胜负一分,死生即异。盖斗负则丧气,终身不复能斗,即为鼎实矣。然常胜之鸡,亦必早衰,以其每斗屡滨死也。斗鸡之法,约为三闲:始斗少顷,此鸡失利,其主抱鸡少休,去涎饮水,以养其气,是为一闲;再斗而彼鸡失利,彼主亦抱鸡少休如前,养气而复斗,又为一闲;最后一闲,两主皆不得与,二鸡之胜负生死决矣。鸡始斗,奋击用距,少倦则盘旋相啄。一啄得所,嘴牢不舍,副之以距。能多如是者必胜,其主喜见于色。

番人之斗鸡又乃甚焉,所谓“芥肩”、“金距”,真用之。其“芥肩”也,末芥子糁于鸡之肩腋,两鸡半斗而倦,盘旋伺便,互刺头腋下,翻身相啄,以有芥子能眯敌鸡之目,故用以取胜。其“金距”也,薄刃如爪,凿柄于鸡距,奋击之始,一挥距,或至断头。盖“金距”取胜于其始,“芥肩”取胜于其终。季孙于此能无怒耶?小人好胜,为此凶毒,使微物不得生,自三代已然。

这一段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驯鸡、斗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所谓“芥肩”、“金距”,平时不易明白,至此恍然大悟。不过,“芥肩”又作“介肩”,关于“介”字,在古籍中有二解:一作“介”,介甲之意,即给鸡穿上介甲以保护自己;一作“芥”,芥末之意,即在鸡翅内掺以辛辣的芥末,以刺痛对方的眼睛。从不同的文献来看,二解似乎均能成立,介甲和芥末都可能是古代斗鸡时采用的战术。

元、明、清三代,斗鸡之风一直相传 。元人杨维桢《斗鸡行》云:“两雄勇锐夸匹敌,老距当场利如戟。”鸡距上似乎仍然带有利器。明人张岱《陶庵梦忆》有《斗鸡社》条云:“天启壬戌(1622)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这个“斗鸡社”不知是不是斗鸡史上惟一的组织,其全文如下:

天启壬戌(1622)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仿王勃《斗鸡檄》,檄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