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注释体例主要有哪几种,各自特征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古籍的注释体例主要有哪几种,各自特征是什么,第1张

古书的注释形式很多,各有特点。例如:“诂”,就是用当代的语文去解释古代的语言,或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训”,是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如《尔雅》有《释训》一篇。“传”,即传述的意思,如《论语》有《齐说》二十九篇。“记”,其作用接近传和说,如《五行传记》十一卷。“注”,就是解释古书,如《吕氏春秋注》。“解”,分析的意思,如韩非的《解老》,就是解释《老子》一书。“笺”,引申前人的说法称为重复,如东汉郑玄写的《诗笺》,引申毛公的《诗传》又不与其相杂。“章句”,在训释词义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如《公羊章句》三十八篇。“集解”,即各家说法的总汇,如《论语集解》。“义疏”,和集解很接近,如《论语义疏》,盛行于南北朝。“正义”,统一整理前人的义疏,盛行于唐代,如《五经正义》。

1 高中的文言文全集谢谢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总目录: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1、《诗经•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4、《逍遥游》(诵读)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六)阿房宫赋(杜牧)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十二)鸿门宴(司马迁)(十三)秋水(庄子)(十四)非攻(墨子)必修四(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十八)秋声赋(欧阳修)(十九)陈情表(李密)(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二十二)渔父《楚辞》(二十三)逍遥游(庄子)(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2 求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注释全集

标题:曹刿论战 作者或出处:《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或注释: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二中以和之字的用法~人教版高中

以:1、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2、以乱易整 介词,用3、越国以鄙远 介词,把4、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连词“而”5、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6、具告以事 介词,把7、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8、军中无以为乐 连词,用来9、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表目的,来10、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11、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用来1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1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相当于连词“而”15、可以无悔矣 介词,凭1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相当于“来”之: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2、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6、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7、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兴,……,已为陈迹”8、夫人之相与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9、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4 高二选修语文文言文翻译

陈情表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 >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

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

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

(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

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项。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二

离骚、孔雀东南飞 并序、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蜀道难、琵琶行 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扩展资料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原 文]

《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郦元④以为下临⑤深潭,微风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声如洪钟。是说⑨也,人常⑩疑之。今(11)以钟磬(12)置水中,虽(13)大风浪不能鸣(14)也,而况(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访(17)其遗踪(18),得双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声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响腾(24),余韵(25)徐(26)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27)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30),何哉

元丰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齐安(33)舟行(34)适(35)临汝(36),而长子迈将赴(37)饶之德兴(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至莫(44)夜月明,(4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46)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栖鹘(4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5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鹳鹤(52)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53),噌吰(54)如钟鼓(55)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浅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62)口,有大石当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镗鞳(66)之声,与向(67)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8)焉(69)。因笑谓迈曰:“汝识(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无射(72)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3)之歌钟(74)也。古之人不余欺(75)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77)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7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78)终(79)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渔工(81)水师(82)虽知而不能言(83)。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84)者乃(85)以斧斤(86)考(87)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88)记之,盖(89)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释]

①《水经》: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记述江河的源流分布情况,相传为汉朝的桑钦(也有说是晋朝郭璞)所著,今已散佚不存。②彭蠡(lǐ):鄱阳湖的另一个名称。在江西省北部。③焉:语气助词,表示确定的语气。④郦元:即郦道元。古人为行文方便,在称呼知名人物时,有时略去一个字。郦道元是北魏范阳 (今河北省涿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遍游各地,根据亲身经历,对《水经》原文逐条详加注引,成《水经注》。⑤临:与……相接。⑥鼓:掀起。⑦相:单指一方。⑧搏:拍击。⑨是说:这种说法。是,这。⑩常:同“尝”,曾经。(11)今:如果。(12)钟磬(qìng):复词偏义,单指钟。磬,古代打击乐器,多用石或玉制成。(13)虽:即使。(14)鸣:使……发出声音。“鸣”后的省略代词“之”。(15)而况:何况。(16)李渤:唐朝洛阳人,曾作过江州(现九江市)刺史,写了一篇《辨石钟山记》。(17)访:探访。(18)遗踪:遗迹,旧址。(19)扣:敲。(20)聆(líng):细听。(21)南声函胡: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含胡。函胡,含胡。另一种说法,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中、西、东、南、北五方相配。南音即徵声,北音即羽声。 (22)北音清越:指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脆响亮。越,高扬。(23)桴(fú):鼓槌。这里用如动词,指敲击。(24)腾:起,这里指传扬。(25)韵:这里指声音。(26)徐:缓慢。(27)尤:更加。(28)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定语后置。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声音。(29)所在:到处。(30)名:命名。(31)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32六)月丁丑:阴历六月初九。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33)齐安:今湖北省黄冈县。(34)舟行:坐船走。舟,名词作状语,坐着船。(35)适:到……去。(36)临汝:今江西省临川县境内。(37)赴:赴任。(38)饶之德兴:饶州德兴县,今江西德兴 。(39)尉: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40)湖口:今江西湖口县。(41)硿硿(kōngkōng):象声词,形容斧击石的声音。(42)焉:相当于“然”,形容词或象声词词尾。(43)固:仍然。(44)莫:同“暮”,晚上。(45)独:特意。(46)侧:名词作状语,在两侧。(47)森然:阴森森地。(48)搏:扑,抓。(49)鹘(hú):隼(sǔn)鹰的一种。(50)磔磔(zézé):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51)咳且笑于山谷中:即“于山谷中咳且笑”,状语后置。(52)鹳(guàn)鹤:水鸟名,似鹤,颈和嘴比鹤长。(53)发于水上:即“于水上发”,状语后置。(54)噌吰(chēnghóng):象声词,形容洪亮的钟声。(55)钟鼓,复词偏义,单指“钟”。(56)则:原来。(57)罅(xià):裂缝。(58)浅深:复词偏义,单指“深”。深,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深度。(59)焉:于之。之,指石洞石缝。(60)涵淡:水波荡漾。(61)澎湃(péng pài):波冲浪激。(62)港:江河可通船只的支流。(63)中流:河中间。(64)相:这里单指“风水”一方。(65)窾坎(kuǎng kǎn):象声词,形容击物的声音。(66)镗鞳(tāng tà):象声词,形容钟鼓的声音。(67)向;刚才。(68)乐作:奏乐。(69)焉;相当于“然”的样子。(70)识(zhì):同“志”,记住的意思。(71)周景王:周朝国君。(72)无射;钟名,铸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年)。(73)魏庄子:名绛,谥号庄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74)歌钟,即古代的编钟。鲁襄公十一年(前561年),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了一半赐给大夫魏绛。(75)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前。(76)臆断:主观猜测。(77)殆:大概。(78)士大夫:指做官的人。(79)终:始终,一直。(80)莫:没有可能,没有办法。(81)渔工:渔人。(82)水师:船工。(83)言:立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84)陋:见识短浅。(85)乃:竟然。(86)斧斤:都是斧头一类的工具。刃纵的叫“斧”,刃横的叫“斤”。(87)考:扣,敲。(88)是以:即“以是”。是,此。以,因。(89)盖:表肯定论断的句首语气词,有“乃(是)”,“原来(是)”的意思。

[译 文]

《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下与深潭相接,微风掀起波浪,湖水拍击石岸,(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鸣响)。这个说法,人们曾经有所怀疑。如果把钟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直到唐朝李渤才探寻它的遗迹,(他)在潭边找到两块石头,敲击石头后仔细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才消失。他自以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能发出铿铿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呀,而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那一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同时大儿子苏迈将要赴任去做饶州的德兴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有机会观察那名叫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和尚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块敲(给我听),(果然)发出硿硿声,我仍然只是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特意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陡峭的绝壁下面。巨大的山崖在两旁直立,高达千尺,像凶猛的野兽古怪的恶鬼,阴森森地(好像)要扑过来抓人;而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受惊飞起,在云层里磔磔地叫着;又有像是老年人在山谷中又咳又笑的,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我正心惊肉跳,想要回去,忽然有一种很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噌吰,像钟似的敲个不停。船上的人非常惊恐。(我)慢慢地察看(发出声音的地方),原来山下都是石窟和裂缝,不知道它的深度,微小的波浪涌到洞隙里,荡漾冲击,就发出这种声音。船转到两山中间,将要进入支流的入口处,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把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小窟窿,它们吞进吐出江风湖水,就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和刚才听到的噌吰声相应和。好像乐曲在演奏—样。(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古籍的记载吗“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编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对于任何事情不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猜测判断它的有还是没有,行吗郦道元所见到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记载得不详细;士大夫们一直不愿意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陡峭的石壁下面(去考察),所以没人能了解(真实情况);而渔人、船工即使知道,却不能记载下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而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石头的办法)去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了解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为了叹惜郦道元(记事)简略和讥笑李渤的(见识)浅薄。

[鉴 赏]

本文以记游为题,内容也以描写山水为主,但此游的旨趣却在对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考证,并以此为切入点,阐发凡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哲理。

全文思路围绕石钟山命名之谜逐层展开:第一段,围绕石钟山命名引出两桩疑案,是为设疑。第二段记叙探明真相的过程,是为破疑。第三段分析石钟疑案形成的原因,是为析疑。一个“疑”字贯穿全篇,是全篇文眼。不论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全都围绕它着墨,所以文章写得很集中,结构显得很紧凑。

文章用字讲究分寸,极为准确传神。如对郦道元的说法,只说“人常疑之”,因为“郦元所见,殆与余同”,只不过“言之不详”,故作者为其“简”而叹惜。对李渤的说法,却说“余尤疑之”,由“人”而“余”,由“疑”而“尤疑”,这是因为李渤“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以斧击石便“自以为得之矣”,故作者因其“陋”而讥笑。

有针对性的描写,是这篇文字的一大特点。为了强调要做到目见耳闻,就要敢冒风险,就要有勇气“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为此,作者着力地描写夜泊绝壁的恐怖气氛:侧立的大石如猛兽奇鬼的怪影,各种令人心动欲还的怪声,不要说是苏轼,就连当地经验丰富的舟人都为此“大恐”。短短几十字就营造出使人心惊胆战的效果,为说明探求真理不可畏难的道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古注的内容 古书注解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从释词注音到点明章旨,从说明典故出处到考辨名物制度,从分析句读到提示语法,凡是注释者认为有可能产生阅读障碍或理解困难的地方,无不进行注释或疏解。概括地讲,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解释词义 词义是理解语意的基础。因此,古人注释古书一般都是从注解词义开始的,解释词义也就成了古书注解的基础工作。古书的旧注对词义的解释与字典辞书的解词释义不同,它对词义的解释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它所解释的是词在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即词的具体义或临时义。古书旧注的释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释词,二是在串讲句意中释词。另外,古注在解释词义时,还注意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1、直接释词 就是直接拿出原文中的词语进行解释。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的毛传:“泚(zǐ),鲜明貌;沵(nǐ)沵,盛貌。”郑笺:“鲜,善也。”都是直接释词。有时,古注中对同一字词有不同的解释,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对“殄(tiǎn)”字的解释就有两种:毛传:“殄,绝也。”郑笺:“殄当作腆(tiǎn),腆,善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情况决定取舍。 2、串讲中释词 有时古注并不对某词直接注释意义,而是在串讲句意中注释词义。例如《诗经·鄘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中的“仪”字,毛传并没有单独拿出来注释,而是在串讲句意中解释“无礼义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仪”解释为“礼仪”。 3.辨析同义词 古注在注释单词时,还注意同义词的辨析。例如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4.注释虚词 古注主要是注释实词,有时也注释虚词。例如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就是对虚词“焉”的注释。 (二)古书的注解,常常在解释词义以外,还要串讲一下文句的大意。 文意赖词义而显,词义在文意串讲中而明,二者互为补充。例如《诗经·邶风·新台》毛传:“水所以洁污垢,反于河上而为*昏之行。”郑笺:“伋之妻齐女来嫁于卫,其心本求燕婉之人,谓伋(jí)也,反得籧篨不善,谓宣公也。籧(qú)篨(chú),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故不能俯也。”都是串讲文意。“疏”以下内容更是以串讲文意为主。或串讲正文之意,如疏解“新台至不鲜”;或串讲注文之意,如疏解“传:‘籧篨不能俯者。'” 古注串讲文意,有时相当于对上文的翻译或改写,有时则是点明或阐发正文的言外之意。如《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前一“言”字之后的注文就是对原文的翻译,而后一“言”字之后的话则是点明诗句的含意,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有的学者(特别是宋代学者),在串讲文意的过程中寄寓或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对这一类的古注,我们在参阅时须细心体察,这里不再举例。 (三)正字注音 “正字”即纠正错别字。古书在历代的传抄、刻印过程中,文字往往有讹误,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意,古注常纠正这些错误。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郑笺“殄(tiǎn)当作腆”,即是正字例。 古注中注音的方式很多。早期的注音除用读若法外,多采用直音法。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泚(zǐ),音此”、“污,音乌”等都是采用的直音注音法。后来的注音多采用反切注音法,或直音、反切并用。上例《诗经·邶风·新台》中就是直音、反切并用,不复举例。 (四)分析篇章 古汉语中篇、章的含意与今天不同,“篇”大于“章”。如《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下面分许多章。而每一章又是独立的,并无关联,所以“章”又不同于今天的“段”。篇章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是文章表达思想的脉胳。因此古书的注解在解词释句之外,有的还解说章旨,分析篇章结构。尤其是东汉出现的章句体注释,在串讲文意中往往夹有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并且每章之后有“章旨”来点明此章的主要内容。例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朱熹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 (五)补证史实 补证史实也是古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补证史实的目的是为使人能更清晰、更完整地了解文章内容。例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杜预注:“昭王,成王之孙。南巡守,涉汉,船坏而溺。周人讳而不赴,诸侯不知其故,故问之。”孔颖达疏:“旧说皆言汉滨之人,以胶胶船,故得水而坏,昭王溺焉。” (六)指明典故出处 用典是古人写文章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汉代以后的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典成风。注解这些作品时,有必要注明典故出处。唐代李善给梁萧统编撰的《文选》作注时,就是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例如: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礼记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列分解也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李善注指明“拳拳”之词来自《礼记》(见《礼记·中庸》,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并转引郑玄对这个词的注释。对“列”字,则转引《说文》的解释。 (七)说明名物制度 古代文献反映着古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其中自然有许多关于社会制度、民间习俗、器物工具等等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一切也都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前代的名物制度等,后人势必越来越感到生疏以至于很难弄懂了。因此解释名物制度也就成了古书注释的内容之一。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注文把古代的兵车制度交代得很清楚。 《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杜注:“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孔疏:“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乃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 又“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下孔疏:“若君亲在军,则君当车中,御者在左,勇力之士在右。” 了解古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有关名物制度,实际上是读懂古书更高层次的要求。仅仅是扫除文字上的障碍,还只能说粗知古书。因此古注中比较详细的部分,往往是补充史实或考辨名物制度。

古籍的注释体例主要有哪几种,各自特征是什么

古书的注释形式很多,各有特点。例如:“诂”,就是用当代的语文去解释古代的语言,或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训”,是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