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骨伤科医僧蔺道人简介,蔺道人骨伤病例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唐朝骨伤科医僧蔺道人简介,蔺道人骨伤病例有哪些?,第1张

人物简介

蔺道人(约790~85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医僧。一作蔺道者。原名佚。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主要经历

蔺道人是一位很有学识的僧人,精于骨伤理论和医疗技术。他一面修道,一面为贫病者、伤折患者诊病治伤。公元9世纪中,唐室日趋衰竭,统治者试图解决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决心改变“不务农桑,空谈彼岸”和“僧徒日广,佛寺日众”的状况。于845年下令佛道僧尼26万余人还俗从事农桑生产,收回寺院上田数千万顷,还田于民,寺庙道观4600余所,另作他用。蔺道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怀着悲观厌世的思想,离开长安,到了江西宜春县钟村,隐名埋术,过着隐居的生活。一次。经常帮助他耕耘的彭老头的儿子因上山砍柴折伤颈椎、肱骨,医生多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蔺道人才重抄旧业,用自己高明的整骨技术,为其治愈了伤痛。避免了残废。从此,蔺氏的整骨特长名闻遐迩,求者日众。蔺氏即将自己的医疗技术和整骨书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彭老头,自己则另寻能够静处的环境安度晚年去了。正因为如此,人们将蔺道人的传书《理伤续断方》,改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著作

《理伤续断方》,后改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学术内容

蔺氏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和《难经》,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葛洪、《干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骨科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有所创新。他第一次倡导和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即清洁伤口、检查诊断、牵引整复、复位敷药、夹板固定,复查换药、服药、再洗等。介绍了正骨手法的14个步骤、方法和方药,并论述了处理损伤、关节脱臼以及伤科常用的止血、手术复位、牵引、扩创填塞、缝合等具体操作技术。如对一般骨折主张用杉木皮衬垫夹敷固定的方法,指出“凡夹缚(即固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紧夹缚,留开皆一缝,加缚必三度,缚必要紧。”对复杂骨折。除上述要求外,更强调“夏三两日,冬五三日解开”换药,“夹缚处用热药水泡洗”以促进伤口愈合。“洗时切不可惊动损处”。对骨关节的固定。要注意“时时运动,盖屈则伸,……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重视关节的活动及功能锻炼。这是伤科外固定技术上的重大改革,实为后世小夹板固定的渊源。

临床应用

蔺氏对复杂骨折的外科手术、手法整复原则和治疗技术亦有创造性成就,他已明确提出处理复杂骨折的三个原则。即对于粉碎性骨折,只要体表没有穿破,或虽然穿破皮肉,但手法整复可以成功者,就应用手法复位,不用外科手术。第二个原则是粉碎性骨折,无论是否穿破皮肉,用手法不能整复者,或断端骨尖穿破皮肉,虽经复位但仍有一二分露于体表者,就必须采用外科手术以利刃切除骨尖,使两断端恢复解剖位置,他强调用快刀割,捺入骨,并指出“不可见风着水,恐成破伤风”。第三个原则是骨折严重,上述手法复位或切除骨尖均不能正确复位者,就应进行外科手术切开整复。这三个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关节脱臼的整复方面,蔺氏也有许多出色的成就。如首创肩关节脱臼的诊断和复位技术,指出:凡肩胛骨脱臼,首先检查脱臼作出诊断,整复方法是令病人侧身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患侧上肢与腋肋部夹椅背,在椅背上垫以衣被,一人将患者扶住,两人将患侧上肢外展牵引,然后将外展的上肢向下垂,再曲肘关节至胸前,以绷带悬吊于颈部。这种复位方法和步骤,完全符合生理解剖学要求,临床应用千余年,虽有不断改进与提高,但其基本原理仍然是现代临床的指导思想。其他如首次记述了髋关节脱位有前、后脱位的类型,对股骨脱臼、尺骨脱臼等。也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整复技术要求。蔺氏手法整复或手术整复,都强调了 的应用,也是很大的进步。

蔺氏对伤科疾患的处理既重于手法整复,又重视内服等方面的方药,书中载40余方,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奠定了骨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其内服方以大活血丸、小红丸、大红丸等活血祛瘀止痛之剂,常用药有草乌,乳香、没药、血竭等,这些方药一直广为临床习用。

人物评价

蔺道人是一位杰出的整骨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成就对后世骨科发展影响深远,可谓是我国骨伤科学较早的奠基人,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后世影响

他第一次倡导和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并对复杂骨折的外科手术、手法整复原则和治疗技术亦有创造性成就,他已明确提出处理复杂骨折的原则;同时,他还非常重视方药在骨科的运用,书中载40余方,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奠定了骨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

接骨丹此药为山茱萸科(鞘柄木科)植物角叶鞘柄木(Torricelliaangulata)的根、根皮及叶。因其有治疗骨折的功效,故得此名。角叶鞘柄木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上有环状叶痕。叶互生,五角状圆形,掌状5~7浅裂.叶柄稍扁,呈鞘状。花小,雌雄异株,4月下旬开花,雄花花瓣绿带红色,雌花无花瓣。8。9月结果.果近圆形。分布于新华姚湾沟和龙潭等地。生长于海拔800—1100米的潮湿灌木丛中。该药具有活血祛瘀、接骨、祛风利湿的功效。用于外伤骨折、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痨伤、产后腰痛、慢性肠炎、腹泻等。注:同属植物齿裂鞘柄木(Tangulatavarintermedia)的根、花、叶称“大接骨丹”。与前者的区别为:叶5—9浅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分布于新华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的山坡林中。功效与接骨丹类似。《外科证治全书》卷四方名接骨丹组成年久碎瓦片(取路旁墙脚下,往来人便溺处,黄透者佳)1块。功效理伤续断。主治跌扑损伤。用法用量每服3钱,好酒调下,饮醉无妨,伤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制备方法上洗净,火煅红,入米醋淬凡5次,刀刮细末。《鸡峰》卷二十二方名接骨丹组成左顾牡蛎(烧过)4两,料姜石(生用)2两。主治伤折。用法用量每次用半两裹伤处,用竹片子周围夹定。稍进通气缠之。候药自落,依前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糯米粥摊在纸上,然后掺药末。《儒门事亲》卷十五方名接骨丹组成五灵脂1两,茴香1钱。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于极痛处掺上,用小黄米粥涂了,后用2味药末掺上,再用帛子裹了,用木片子缠了。少壮人2日效,老者56日见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另研乳香为细末。《鸡峰》卷二十五方名接骨丹组成麒麟竭1两,没药1两,骨碎补1两,自然铜4两,海桐皮1两,狼毒1两,沙苑1两,蒺藜1两,川附子1两,新罗1两,白附子1两,天南星1两,何首乌1两,仙灵脾1两,川芎1两,羌活1两,川乌头1两,虎头

详见百科词条:接骨丹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09:55 共455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组成阿胶(炙)3两,艾叶(熬)3两,芍药3两,干地黄3两,当归2两,干姜2两,芎藭2两,甘草(炙)2两。

来源《千金翼》卷二十。

主治男子绝伤,或从高堕下,伤损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内绝;妇人产后及崩中伤下血多,虚喘欲死,腹痛下血不止。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烊,分再服;羸人3服。

胶艾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组成熟地黄 艾叶(炒) 当归 甘草(炙) 芍药川芎阿胶(炙) 黄耆各30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妊娠不问月数深浅,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

加减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枣3枚。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组成阿胶6克 艾叶6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养血安胎。

主治妊娠受伤,下血腹痛。 处方 阿胶(碎炒燥)、川芎、甘草(炙),各二两;当归、艾叶(微炒),各三两;白芍药、熟干地黄,各四两。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六分,煎至八分,滤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日三服。甚者连夜并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干地黄3钱,阿胶1钱,川芎1钱,艾叶1钱。

功能主治 妇人经脉不通。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大盏,酒半盏,煎至8分,不拘时候温服。后服鳖甲散。

摘录 《理伤续断方》 处方 阿胶1钱,白芍1钱,熟地黄1钱,艾叶3钱,川芎8分,大枣3枚。

功能主治 妇人经来几点而止,过5-6日或10日又来几点,1月之内常行2-3次,面色青黄。

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1-2剂,次服紫金丸

摘录 《竹林女科》卷一 处方 当归5钱,芍药(炒)1钱,地榆(炒)1钱,熟地8钱,川芎2钱,阿胶(炒)3钱,艾叶5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 孕妇胎动不安兼漏血。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 处方 阿胶、艾绒、川芎、甘草、当归、白芍、熟地、赤石脂、地榆、菖蒲(一用蒲黄)、小蓟(一用苏木)。

功能主治 妇人冲任虚损,崩伤淋沥,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水1钟,酒半钟,煎服。

摘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别名 胶艾芎归汤、胶艾当归散

处方 阿胶2两,川芎2两,甘草(炙)2两,艾叶3两,当归3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妊娠胞阻。胎动下血在8-9月内,及半产后因续下血不绝。

用法用量 胶艾芎归汤(《医学入门》)卷八)、胶艾当归散(《医学正印》卷下)。冷痛,加干姜2两。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 别名 地黄汤、胶艾芎归汤

处方 川当归2两,熟地黄2两,艾叶2两,阿胶(炒)3两,川芎3两(1方无地黄有甘草;1方加人参、白茯苓)。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妇人妊娠顿仆伤胎,腰腹疼痛,或胎上抢心,或下血不止,或短气欲死。

用法用量 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八)、胶艾芎归汤(《济阴纲目》卷八)。一方腹痛甚者,加杜仲、地骨皮。

摘录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 出处:《金匮要略》

备注:又名:芎归胶艾汤

总 结:半产漏下

组 成:阿胶、芎藭、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条文: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着,有妊娠下血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 之。

主 治:1治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

2或妊娠下血,腹痛为胞阻。

3亦治损伤冲任,月水过多,淋沥不断。

加 减:(1)严氏治胎动经漏,腰痛腹满,抢心短气,加黄耆。

(2)千金翼治从高坠下,损伤五脏吐血,及金疮经肉绝者,加干姜。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四物:以养其血。

(2)阿胶:以益其阴。

(3)艾叶:以补其阳。

(4)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又附方:(1)一方加干姜三两。

(2)阿胶一斤,蛤粉炒,艾叶数茎,亦名胶艾汤,治胎动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抢

心,去血腹痛。

(3)指迷方加秦艽。

煎服法: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内阿胶烊化,服。

唐以前重点中医古籍时间线

汉以后医道渐落,后学当先以汉古籍为宗,后参学后世之说。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西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

东汉:《伤寒论》《金匮要略》

晋代:《脉经》《针灸甲乙经》《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雷公炮炙论》《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刘涓子鬼遗方》

隋唐:《黄帝内经太素》《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淳于意(太仓公)师承公乘阳庆,著“诊籍”(医案)第一人。

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马王堆帛书》(大部分抄亍西汉初)与古代典籍的流传。如:《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导引图》等。(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前179年—前141年《涪水经脉木人》世界上最古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注:1993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中发现)。

《针经》失传,涪翁著,伪托后汉书;

西汉时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分《素问》与《灵枢》二大部分。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公元25年左右《难经》托名秦越人所作。

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5年——公元280年)程高,东汉时期针灸医生,是涪翁的弟子,郭玉的老师。

郭玉,东汉时期针灸学家,曾任汉和帝的太医丞。

公元97年,班超再次赴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医学。

东汉时完成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和植物分类学著作。另有《李当之本草》、《吴普本草》失传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他善于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 并善于运用”经方” 给人治病;使祖国医学的理论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后世医学者称他为“医圣”。

华佗(公元145--208年)他一生致力于医疗实践,精通内、外、妇产、小儿、针灸各科及卫生学、药物学、以及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其中对外科尤为擅长,有“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之称”,还发明了“麻沸散”。

东汉魏伯阳根据自已的炼丹经验,编就《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古的炼丹书籍。

两晋南北朝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80年——公元581年)

公元280年,王叔和 《脉经》,全书10卷,97篇。系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书中论及针灸达42篇,收录穴名近70个。

公元282年,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记载人身穴位名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系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针灸的专著。

葛洪(公元283--363年)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其中用针灸治疗病症达61种)等。擅长炼丹,对化学、医学也颇有研究。

鲍姑(公元309--363年),葛洪之妻,我国医史上第一位女灸疗家,善于用艾灸去除赘疣,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实为开灸法美容之先河者。

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开凿。此后从北魏至元代续有开凿,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石窟群。窟内壁画、彩塑甚多,艺术价值极高。闻名于世的敦煌文书即发现亍此,其中中医文献资料有80多种。

雷敦(公元420--479年)著《雷公炮炙论》

公元443年(刘宗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丞祖奏置医学,草创医学教育。

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本草经集注》已佚,现存有敦煌残卷。另有《肘后百一方》、《名医别录》、《养性延命录》等著作。

公元454--473年陈延之撰《小品方》。

公元479--502年之间,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公元494年,洛阳龙门石窟开凿。至唐代有僧人将140多个古药方刻在石碑上,始有“药方洞”。

公元514年针灸传刭了朝鲜。

公元518年干陀利国赠杂香药等。波斯始通中国,其国产药甚多,如:薰陆、郁金、苏木、青木等。

公元541年,百济遣使请派学者和工医,梁武帝遂派陆和工匠、画师前往,并派医师赴朝。公元550年中医灸治术传入日本。

公元552年中国赠给日本钦明天皇《针经》一套。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中医书、《明堂图》等约160卷赴日本。

隋唐五代十国时代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30卷,另有《黄帝内经明堂》13卷(残)。

公元608年日本派遗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耒华学医。

公元610年,巢元方奉命主编《诸病源候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

孟诜(公元621--713年)享年92岁,著有《食疗本草》,系第一部食疗学专著。

“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及其《千金方》、《千金翼方》。

公元624年唐“太医署”在京都长安设立,内有针灸科,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一人,负责教导针灸,足见当时针灸的盛行。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携带医药书籍等入藏。

公元659年,颁由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

宇佗,元丹贡布(公元708)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在45岁时撰成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为藏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带去杂伎诸工和龟兹乐队,及医药人员与书籍入藏。金银器与唐代高水平的金属工艺。当然金针、银针也有生产。

公元738年,陈藏器撰《本草拾遗》10卷。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公元752年,王焘撰《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

公元753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中国医学。

公元762年,王冰将《黄帝内经素问》重加编次,并予注释。

8世纪初汉医马亚纳和藏医别鲁扎纳等编撰成《月王药诊》。

公元841--846年,蔺道人著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系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公元847年昝殷撰《经效产宝》三卷,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

公元927--960年,李殉撰《海药本草》

公元934年,陈士良著成《食性本草》十卷。

公元938--965年韩保升等修订《新修本草》,编成《蜀本草》。

宋金元时代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公元960---991年,宋政府成立“太医局”,隶属太常寺,常管医学教育。

公元960---1081年,宋政府设立“翰秫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公元961年,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多次使宋赠送犀角、象牙、龙脑、乳香、玳瑁、沉香、胡椒、丁香花、茴香、豆蔻等药物。

公元973年,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重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公元974年,三佛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附近)多次使宋赠送家牙、犀角、熏陆香、龙脑、乳香等药物。

公元975年后;交趾国(今越南北部)多次使宋赠送犀角、象牙、珍珠、玳瑁、乳香等药物。

公元982年,高丽国王使宋赠送珍贵器物和药物。

公元992年,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成书,收药方16834通;卷99为针经,卷100为灸经、又称“明堂灸经”。

公元987年后,大食国(今阿拉伯半岛)多次使宋赠送白龙脑、蔷薇水、象牙、琥珀等药物。上述药物“洋为中用”极大地充实了中药。

公元1016年,宋真宗赠高丽国一部《太平圣惠方》。

公元1026年,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年主持设计铸造针灸铜两具。

钱乙(公元1035—1117年)擅长儿科经学生阎孝忠整理,编成《小儿药证直诀》。

公元1041年,宋惠清到日本行医。日人藤原清贤奉命来宋求治眼疾。

公元1041--1048年,吴简、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

公元1057年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编辑整理医书。

公元1061年,苏颂等编成《图经本草》,收药图993幅,为现在最早的版刻药物图谱。

公元1068--1077年,林亿、掌禹锡、高保衡等校订医书,林亿还著有《黄帝三部针灸经》。

公元1075年,沈括与苏轼合编《苏沈良方》。

公元1076年,宋设“卖药所”(即“成药所”);后另设“修合药所”(后改称“医药惠民局”和“医药和剂惠民局”)。

公元1079年,宋廷派医官刑恺等赴高丽,并带去大批药材。

公元1093年,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和《脚气治法总要》。

公元1098年,杨子建撰《十产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

公元1099年,刘温舒舒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公元1102--1106年杨介撰《存真图》(又一份解剖图)间世。

公元1106年,琼瑶真人《针灸神书》(即《琼瑶神书》)。

公元1107--1110年,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人整理官药局所收方剂编成《和剂局方》。

公元1108年,朱肱写成《伤寒百问》;

公元1114年起用为医学博士;

公元1118年将该书重加校正,并加附方,刻为《伤寒类证活人书》(又叫《南阳活人书》20卷,该书据经络识六经,阐述六经分证的特异性和六经分证的重要性。

公元1111年,寇宗爽编成《本草衍义》20卷。

公元1111--1117年宋医官合编《圣济总录》共200卷,其中卷191--卷194为“针灸门”。

公元1116年,医官曹忠和等重新校刊《政类本草》,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公元1128年,庄绰著《灸膏肓腧穴法》。

公元1132年,许叔微撰《普济本事方》10卷。

公元1133年,张说撰《坞峰普济方》。

公元1144年,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

公元1146年,窦材辑录、刊行《扁鹊心书》。

公元1150年,刘肪撰《幼幼新书》。

公元1151年,《和剂局方》经许洪校订,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公元1153--1163年,阎明广著《子午流注针经》;书中《流注指微针赋》系何若愚所撰,阆明广作注。

公元1159年,王继先等再次校订增补叫做《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2卷,简称《绍兴本草》。

公元1165年,王执中编撰成《针灸资生经》一书,刊于1220年。

公元1170年,《卫济宝书》刊行。

公元1172年,刘完素撰《宣明论方》15卷。

公元1174年,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公元1181年,郭雍撰《伤寒补亡论》。

公元1186年,张元素撰《医学启源》、《珍珠囊》;刘完素撰《素问玄机原病式》。

公元1189年崔嘉言撰《脉诀》。

窦杰、字汉卿(公元1195--1208年),著作有《针经指南》等。

公元1196年,李迅撰《集验背疽方》。

公元1224年,张杲撰《医说》10卷刊行。

公元1226年,闻人耆年撰《备急灸法》刊行。

公元1228年,张从正撰《儒门事亲》。医学史上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公元1237年,陈自明所编《妇女大全良方》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妇产科专著。

公元1241年,施发撰《察病指南》。

公元1247年,南宋宋慈所著《洗冤录》著成,它是世畀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

公元1248年,陈衍撰《宝庆本草折衷》。

公元1249年,李杲撰《脾胃论》。

公元1253年,陈文中撰《小儿痘诊方论》;严用和撰《济生方》。

公元1263年,陈自明编成《外科精要》3卷。

公元1270年,元政府设立“广惠司”,专司药政。

公元1271---1368年,元政府设立“太医院”,为最高医药行政机构。

公元1276年,李杲所撰《兰室秘藏》刊行。

公元1289年,王好古撰写《汤液本草》3卷。

公元1292年,在北京和多伦各设立一个“回回药物院”。

公元1294年,曾四荣撰《活幼心书》。

公元1295年,窦汉卿所撰《针经指南》刊行。

公元1308年,王好古所撰《此事难知》刊行;杜思敬辑19卷《济生拨萃》,内有针灸4卷。

公元1311年,窦桂芳(杰之子)刊行《针灸四书》。

公元1321年,孙允贤编辑《医方大成》。

戴思恭(公元1324--1405年)系朱丹溪门生著有《证治要诀》等;注《丹溪金匮钩元》。公元1329年,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刊行。

公元1330年,忽思慧撰《饮膳正要》。

公元1331年,李仲南撰《永类钤方》。

公元1335年,齐德之编成《外科精义》2卷。

公元1337年,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

公元1338年,许国桢等人撰成《御药院方》20卷。

公元1341年,滑伯仁撰《十四经发挥》;杜本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系舌诊专著。

公元1343年,罗天益撰成《卫生宝鉴》。

公元1345年,葛可久撰《十药神书》。

公元1347年,朱震亨撰《格致佘论》。

公元1359年,滑寿撰《诊家枢要》。

公元1366年,滑寿注《难经本义》刊行。

明朝时代

公元1370年,倪维德著《原机启微》2卷,系眼科专著。

公元1388年,刘纯撰《医经小学》6卷,其中卷三、卷五为针灸内容。

公元1406年,朱肃、滕硕、刘醇等编修的《普济方》168卷刊行。其中卷409--424为针灸门。

公元1425年,陈会撰,刘瑾校《神应经》刊行。

公元1439年,徐凤编成《针灸大全》6卷。

公元1443年,明太医院复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针灸铜人像,有666处穴位。

公元1445年,朝鲜金礼蒙编成《医方类聚》,书中收录元、明以前中国医书百佘种。

公元1447年,金循义、金义孙编撰的《针灸择日编集》刊行。

公元1468年,寇平著《全幼心鉴》4卷。

公元1470年,方贤编订、杨文翰校《奇放良方》刊行。

公元1472年,熊宗立撰《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刊行。

公元1476年,兰茂撰《滇南本草》。

公元1492年,王纶撰《本草集要》。

公元1497年, 夏英编撰《灵枢经脉翼》3卷。

公元1501年,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刊行。

公元1505年,明政府组织刘文泰等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定稿。王九思等编注《难经集注》。

公元1515年,杨洵撰《针灸集书》(针灸详说)刊成。虞抟撰《医学正传》。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著有《本草纲目》、《濒澜脉学》,另有《奇经八脉考》。

公元1519年,汪机著《外科理例》;翁仲仁著《痘疹金镜录》。

杨继洲(公元1522--1620年)著有《针灸大成》。

公元1529年,高武撰《针灸聚英》4卷刊行;另有《针灸节要》于1537年刊行。

公元1529年,薛己 著《内科择要》,另有《外科枢要》、《正体类要》2卷;和《女科撮要》5卷。

公元1529年,魏直撰《痘疹博爱心鉴》。

公元1530年,汪机撰《针灸问答》3卷刊行;

公元1531年著《痘症理辨》。

公元1549年,万全撰《万密斋医学全书》。

公元1150年,沈之问撰《解围元薮》。

王肯堂(公元1551--1631年),历经十一载编《证治准绳》40卷。

公元1552年,江灌编成《名医类案》12卷。

公元1556年,徐春甫编《古今医统大全》刊成,其中卷六和卷七为针灸门。

公元1565年,楼英撰《医学纲目》刊行,针灸部分集中亍卷7、8、9三卷中。陈嘉谟撰《本草蒙筌》。

公元1566年,沈子禄撰成《经络分野》一书。

公元1568年,徐春甫发起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

公元1575年,李梃撰《医学入门》刊成,首卷叙明堂图,卷一记经络、针法、灸法等。

公元1575年,葆光道人撰《秘传眼科龙木论》10卷,其中卷八为针灸经,收录71穴。

公元1576年,徐师鲁编有《经络枢要》与《针灸经络全书》。

公元1584年,吴昆撰《医方考》。

喻昌(公元1585---1664年),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等。

公元1586年,马莳著《黄帝内经素间灵枢注证发微》刊行。

公元1587年,龚廷贤撰《万病回春》。

公元1591年,陈言撰《杨敬斋针灸全书》刊行。高濂辑《遵生八笺》。

公元1601年,吴勉学撰《痘疹大全八种》;王肯堂辑、吴勉学校《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刊行。

公元1601年,赵文炳因被杨继洲三针治愈痿痹症,录《针灸大成》刊行,并绘《铜人明堂之图》四幅。

公元1604年,龚云林撰《小儿推拿秘旨》刊行。

公元1606年,王宗泉编《针灸学辞典》8卷,又名《脏腑证治图谈境经》刊行。

公元1608年,王肯堂撰成《证治准绳》。

公元1609年,张三锡撰《经络考》并收录其汇编的《医学淮绳六要》中。

公元1614年,吴有性著《瘟疫论》。

公元1615年,龚廷贤撰《寿世保元》。

公元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4卷。赵献可著《医贯》

张璐(公无1617---1700年),著有《张氏医通》,其子登,传承父业。

公元1618年,吴昆著《针方六集》刊行。

公元1622年,缪希雍撰《炝炙大法》。其撰《本草经疏》于1625年刊行。

公元1624年,张介宾著《类经图翼》、《类经》刊行;并撰《景岳全书》于1640年刊行。公元1628年,翟良编《经络汇编》刊行。

公元1630年,张明绘著彩色《绘图经络图说》。

公元1632年,陈司成撰《霉痉秘录》。

公元1642年,李中梓撰《内经知要》。

公元1644年,傅仁宇著《审视瑶函》6卷刊行,卷六有眼科针灸要穴。

清朝时代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叶天士(公元1667---1746年)三代祖传、先后拜师17人,博采众长,是温病学奠基人之一。《临证指南》、《温热论》系其门人整理。

公元1668年,叶广祚编《采艾编》4卷刊行。

公元1669年,柯琴著《伤寒来苏集》。莫熹(丹子)注《难经直解》2卷。

公元1670年,张志聪著《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

公元1671年,李潆述《身经通考》刊行。

公元1673年,李中梓撰写的《医宗必读》10卷刊行。

薛雪(公元1681---1770年)著有《温热条辨》、《医经原旨》等。

公元1684年,黄谷绘彩色《明堂经络图册》共16幅,1687年缩印。

公元1689年:尤乘重辑《重辑经络全书》刊行。

公元1689年:汪昂撰写《素问灵枢类纂约注》3卷;1694年其撰的《经络歌诀》刊成,多附亍其编的《汤头歌诀》之后;另有《经络穴道歌》、《本草备要》8卷、《医方集解》3卷等。

徐大椿(公元1693---1771年)字灵胎、号洄溪,著有《神农本草百种录》、《难经经释》、以及《伤寒类方》、《医学源流论》等,并录《经络诊视图》。

公元1695年:夏鼎著《幼科铁镜》。

公元1702年:张志聪《伤寒伤集注》刊行。

公元1711年:叶茶山辑《采艾编翼》3卷。

公元1712年:张锡驹撰写《伤寒论直解》6卷。

公元1715年:亟斋居士著《达生篇》。

公元1717年:韩贻丰撰《太乙神针心法》。

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编有《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外篇》等。

公元1726年:清廷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医部全录》520卷刊成。

公元1729年:尤怡著《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

公元1732年:程仲龄著《医学心悟》。

吴瑭、字鞠通(公元1736---1820年)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6卷。

公元1740年:王维德著《外科证治全生集》。

公元1742年:吴谦等人编《医宗金鉴》共90卷刊行,卷79--86为“剌灸心法要诀”。

公元1750年:陈复正著《幼幼集成》。

公元1757年:吴仪洛著《本草从新》。

公元1761年:吴仪洛撰写《戍方切用》13卷;严西亭等著《得配本草》。

公元1763年:陈廷铨编《罗遗编》3卷,刊行。

公元1769年:黄宫绣撰《本草求真》10卷。

公元1772---1782年,清廷修《四库全书》,窝禁于修。其中收入历代医书百余种。

公元1792年,唐大烈编 《周身经络总诀》刊行;并辑有《吴医汇讲》11卷系最早医学刊物。

公元1798年,李守先撰《针灸易学》刊成,其善治疟疾,22天治愈437人。

公元1803年,陈念祖撰《伤寒论浅注》6卷。

公元1803年,陈修园撰《时方妙用》4卷;

公元1804年著《医学三字经》。

公元1804年,郑梅涧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2卷首次刊行,下卷为针灸门。

公元1805年,高秉钧撰《疡医心得集》;皮尔逊传入牛痘接种法。

公元1808年,方补德撰《喉风论》4卷,而卷四为针灸门。

王士雄,字孟英(公元1808---1867年)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以及《王氏医案》等。

公元1812年,蔡乃庵编《医学四要》,而《医元会要》为其中之一部,详于十二经病候和药物归经。

公元1817年,李学川辑《针灸逢源》刊行。

公元1819年,钱镜湖重刻《胎腑正伏倒明堂图》。

公元1821年,江上外史撰《针灸内篇》。

公元1822年,清廷下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科。

公元1824年,肖福庵撰《针灸全生》。

公元1827年,傅山所撰《傅青主女科》刊行。

公元1830年,王清任撰《医林改错》;翁藻撰《医钞类编》,卷一《经穴图考奇经八脉》。

公元1836年,虚白子、七宝生校《太乙离火感应神针》刊行。

公元1840年,江考卿著《江氏伤科方书》。

公元1843年,周松龄著《小儿推拿辑要》。

公元1844年,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

公元1848年,吴其浚编著《植物名实图考》刊成。

公元1850年,王锡鑫编《针灸便览》刊成。叶志诜编集《观身集》刊行,内录有陈会的剐勺明丶“全身百穴歌“、沈绂的” 十二经脉络“等。

公元1851年,赵术堂撰《医学指归》刊成。

公元1851——1864年(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天国兴办医院、疗养院,实行公医制度,并明令禁止鸦片,禁止缠足、溺婴及废除娼妓等。

公元1852年,管松声校订《痧症旨微集》刊行。

公元1853年,吴亦鼎编《神灸经纶》4卷刊行。

公元1856年,苏元箴辑《针灸便用图考》刊行。

公元1858年,陆定圃著《冷庐医话》。

公元1861年,陈国笃撰《眼科六要》。

公元1863年,费伯雄撰《医醇聩义》。

公元1864年,吴尚先撰《理瀹骈文》。

公元1868年,栗山痴叟编《十二经脉歌》刊行;金德鉴(保三)编《焦氏喉科枕秘》。

公元1869年,张衍思撰《传悟灵济录》二集。

公元1872年,孔广培参订《太乙神针集解》。

公元1874年,廖润鸿编著《针灸集成》刊行。夏春农著《疫喉浅论》。

公元1875年,应其南撰《济世神针》刊行;冯文轩录《针灸穴法》。

公元1876年,张镜撰《刺疔捷法》刊行。

公元1878年,陈惠畴撰《经脉图考》刊行。

公元1879年,仲山氏撰《经络穴位》。

公元1883年,金右田传、雷少逸编《灸法秘传》刊行;徐宝谦编《灸法心传》刊行。

公元1884年,唐宗海撰《血证论》,1892年著《医经精义》。

公元1885年,陈虬在瑞安创办《利济医院》、《利济医学堂》;著有《利济元经》教材丛书;并首创医用历本。

公元1889年,张振鋆著《痧喉正义》、《厘正按摩要术》。

公元1889年,国人自办的天津总医院创立。

公元1892年,陈虬撰、张烈编《经脉表》。

公元1898年,李盛卿撰《脉度运行考》刊行。

公元1899年,刘钟衡著《中西汇参铜人图说》刊行。

公元1906年,王有忠著《中西汇参医学图说》刊成。

公元1907年,王鋆辑校《考正穴法》。

公元1908年,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行。

公元1909年,姚襄撰《灸法集验》刊成。

公元1909---1933年张锡纯著《医学衷参西录》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接骨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儒门事亲》卷十五:接骨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良朋汇集》卷五:接骨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46 摘录 5 《普济方》卷三○九:接骨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接骨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百一》卷十三:接骨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中藏经·附录》:接骨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圣惠》卷六十七:接骨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丹溪心法》卷四:接骨散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回春》卷八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2 《活人心统》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经验秘方》引阿里平章方(见《医方类聚》卷一八七)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 134 主治 13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36 制备方法 14 《串雅外编》卷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5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中藏经·附录》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理伤续断方》 181 方名 182 接骨散的别名 183 组成 184 功效 185 主治 186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187 制备方法 18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接骨散 1 拼音

jiē gǔ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接骨散

21 处方

定粉、当归,各一钱;硼砂一钱半。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从高堕下,马逐伤折,筋断骨碎,痛不可忍。接骨续筋,止痛活血。

2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煎苏木汤调下,服讫后时时吃苏木汤。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儒门事亲》卷十五:接骨散

31 处方

金头蜈蚣1个,金色自然铜半两(烧红,醋淬,研为细末用之),乳香2钱(研为细未用之),铜钱(重半两者)3文或5文(烧红,醋淬细研),金丝水蛭1钱半(每个作3截,瓦上煿去气道为度),没药3钱(研细)。

32 制法

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打折损伤,恶疮。

3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如疮肿处,津调半钱涂,立止痛;如见得出脓,先用粗药末少许,小油少半匙,同打匀,再入少半匙,再打匀,又入前药接骨散半钱,再都用银钗子打成膏子,用鸡翎扫在疮肿处,立止痛,天明1宿自破便效。如骨折损,立接定不疼。如不折了,吃了药,立便止住疼痛。服药觑可以食前服,食后服。又外用接骨药。

如打折骨头并损伤,可用前项接骨散半钱,加马兜铃末1钱,用好酒1大盏,热调,连滓温服。

35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五

4 《良朋汇集》卷五:接骨散

41 处方

血竭1钱,半夏8分,乳香1钱半,没药(俱去油)1钱半,当归5分,土鳖(焙干)5分,巴豆4分(煅存性)。

42 制法

上为细末,瓷罐收秘。

43 功能主治

跌打损伤。

4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滚黄酒调下,如患在上,食后服;患在下,空心服。

45 注意

忌一切豆类等物、烧酒、房事。

46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五

5 《普济方》卷三○九:接骨散

51 处方

米壳1两(去顶,蜜炒**),麻黄1两,乳香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3钱半,芍药3钱半。

52 制法

上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

折伤。

5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酒煎熬至7分,和滓温服,病上食后,病下食前服。

55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

6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接骨散

61 处方

白芍药2两,故纸(炒)1两,自然铜1两(醋淬),没药1两(别研),羊胫骨灰1两,白茯苓2两,骨碎补(去皮)2两,川乌半两(炮),木鳖子(去壳并油煨)半两,虎骨随多少(醋煮,别研)。

62 制法

上为末。

63 功能主治

住痛消肿。主诸伤筋折肿痛。

6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烧羊胫炭法:四五月收麻羊粪,用茅一层,又加粪一层,尽意烧之存性,合了烟令作炭,先办姜汁、童便,候炭成,将入汁内淬,晒干为末。

65 摘录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

7 《百一》卷十三:接骨散

71 处方

半两古老钱(用火煅,醋内淬数过)、没药、乳香各等分,麝香少许。

72 制法

上为末。

73 功能主治

打扑伤损折。

7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用淡姜汤调服,不拘时候。

75 摘录

《百一》卷十三

8 《中藏经·附录》:接骨散

81 处方

黄狗头骨1个(以汤去毛,便以汤连皮煮,去皮取骨,泥固,炭火煅过,去泥,为细末)、官桂末、牡蛎(亦泥固煅)。

82 制法

上各为细末。

83 功能主治

折伤。

8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日狗头末5钱,入牡蛎末3钱,桂末2钱,并炒,以糯米粥铺绢帛上,方掺药在粥上,裹损伤处;大段折伤者,上更以竹片夹之。少时即痒,不可抓之,轻以手拍,23日效。

85 摘录

《中藏经·附录》

9 《圣惠》卷六十七:接骨散

91 处方

栗黄1斤(晒干),雄黑豆半斤(炒熟),桑根白皮1斤(锉),没药2两,麝香半两(细锉)。

92 制法

上为细数。

93 功能主治

伤折疼痛。

9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醋1中盏,煎至半盏,用浆水2合解服。不过3服,疼痛即止。

95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七

10 《丹溪心法》卷四:接骨散

101 处方

没药半两,乳香半两,自然铜1两(煅淬),滑石2两,龙骨3钱,赤石脂3钱,麝香1字(另研)。

102 制法

上为末,好醋浸没,煮多为上,干就炒燥为度。

103 功能主治

跌扑伤损。

10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准绳·疡医》有“白石脂”。

若骨巳接尚痛,去龙骨、赤石脂,而服多尽好,极效。

105 摘录

《丹溪心法》卷四

11 《回春》卷八 111 方名

接骨散

112 组成

窝苣子不拘多少。

113 功效

接筋续骨。

114 主治

跌打损伤。

11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同好酒调服。

116 制备方法

上微炒,研细末。

12 《活人心统》卷三 121 方名

接骨散

122 组成

自然铜(醋淬)1两,乳香5钱,没药5钱,真血竭5钱,地龙5钱,甜瓜子5钱,骨碎补1两,合欢藤1两,续断1两,苏木7钱,川归2两。

123 主治

跌扑伤损,骨折筋伤。

12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酒调下。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经验秘方》引阿里平章方(见《医方类聚》卷一八七) 131 方名

接骨散

132 组成

广荗1两,京三棱1两(炮),黄柏1两,黄芩1两,龙骨1两,乌鱼骨1两(去皮),白及1两,当归1两,骨碎补1两,木鳖子(去壳,不出油)1两,乳香3钱,没药3钱。

133 功效

止痛。

134 主治

攧扑伤折。

13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热酒调下。以汗出痛止为度。加黄丹、酽醋调敷贴患处,破则干掺。

1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 《串雅外编》卷一 141 方名

接骨散

142 组成

茉莉根1寸。

143 功效

接骨止痛。

144 主治

跌损骨节、脱臼。

145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昏迷1日乃醒,服2寸2日,3寸3日乃醒。

146 制备方法

酒磨服。

15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 151 方名

接骨散

152 组成

黄麻(烧灰)2两,头发(烧灰)1两,乳香5钱。

153 主治

跌扑闪胸,骨折疼痛。

15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温酒调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6 《中藏经·附录》 161 方名

接骨散

162 组成

黄狗头骨1个(以汤去毛,便以汤连皮煮,去皮取骨,泥固,炭火煅过,去泥,为细末)、官桂末、牡蛎(亦泥固煅)。

163 主治

折伤。

16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日狗头末5钱,入牡蛎末3钱,桂末2钱,并炒,以糯米粥铺绢帛上,方掺药在粥上,裹损伤处;大段折伤者,上更以竹片夹之。少时即痒,不可抓之,轻以手拍,23日效。

165 制备方法

上各为细末。

17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171 方名

接骨散

172 组成

自然铜1两(火烧3度,醋淬,研),木炭半斤(火烧,醋蘸2度),白丝3两(烧灰)。

173 主治

伤折筋骨。

174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煎苏木酒调下。病甚损伤折骨者,服讫,绵衣包裹了,次服没药丸。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8 《理伤续断方》 181 方名

接骨散

182 接骨散的别名

神授散、铅粉散

183 组成

硼砂1钱半,水粉1钱,当归1钱。

184 功效

接骨续筋,止痛活血。

185 主治

飞禽骨断,从高坠下,驴马跌折,筋断骨碎,痛不可忍。

186 接骨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煎苏木汤服讫,时时但饮苏木汤。立效。

187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8 附注

神授散(《苏沈良方》卷九)、铅粉散(《普济方》卷三○九)。

古籍中的接骨散 《普济方》:[卷三百九折伤门]接骨手法

血竭甘草川芎(以上各一钱半)半两钱(一个火烧醋接骨散并治恶疮。金丝水蛭(半钱每个三截瓦上去气道为度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又接骨议论方

再用明目生血饮服之而安。续有鼻梁骨断之症,先将接骨散敷之著骨,次用生肌散菜油调敷,再用活血止痛散,

《跌打秘方》:论治法

服,待其平复,再服生血明目饮。若鼻梁骨断,先用接骨散敷之,次用生肌散菜油调搽,再服活血止痛散。如口

《儒门事亲》:[卷十五疮疡痈肿第一]接骨散

油少半匙,同打匀,再入少半匙,再打匀,又入前药接骨散半钱,再都用银钗子打成膏子,用鸡翎扫在疮肿处,

《伤科大成》:接骨入骱(骨之小笋也)用手巧法

目录 1 拼音 2 《理伤续断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小黑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陈氏幼科秘诀》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小黑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小黑丸 1 拼音

xiǎo hēi wán

2 《理伤续断方》 21 方名

小黑丸

22 组成

白蔹10两,白及10两,南星10两,芍药10两,当归5两,细辛3两,赤小豆1斤,百草霜6两。

23 主治

折伤。

24 小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酒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3 《陈氏幼科秘诀》 31 方名

小黑丸

32 组成

木香1两5钱5分,丁香7钱5分,肉蔻(面包煨)10个,杏仁(去皮尖)120粒,百草霜1两,巴霜(前药每1两加巴霜1钱)。

33 主治

胎毒之气闭郁,儿生12日,大小便不通,腹胀满欲绝。

34 小黑丸的用法用量

每岁35丸,看小儿强弱用,10岁以外,100丸方效,灯心汤送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芥子大。

古籍中的小黑丸 《陈氏幼科秘诀》:积

为主,只宜消之化之磨之,无下积之理。若积泻先当小黑丸下之,后即宜补,以人参、白术,磨以槟榔、枳实、

《陈氏幼科秘诀》:腹痛

食积痛,面黄腹胀,夜热日凉,宜小黑丸,甚则备急丸。饮食乍伤脾而痛,大便去而痛止,亦宜用小黑丸、备急

《陈氏幼科秘诀》:气闭

,赤红色为度。气散而自通,不然救亦无用。服余家小黑丸及葱白散。葱白四寸,人乳内同捣如泥,敷入儿口,

《婴童类萃》:[下卷]五疳论

两)为末,饭丸,粟米大。每岁五丸,入粥内与食。小黑丸治肝热,肚大青筋,面黄脚细,饮食不贪,或饮食倍

《陈氏幼科秘诀》:肿胀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唐朝骨伤科医僧蔺道人简介,蔺道人骨伤病例有哪些?

人物简介 蔺道人(约790~85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医僧。一作蔺道者。原名佚。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