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么?,第1张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典籍中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华的,非老子著作的《道德经》莫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儒、释、道文化各自自成一体,而互相之间又可融会贯通,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但要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当属道家的经典代表著作《道德经》。主要有如下4点理由

首先,从公认地位上讲。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但能称得上经书的却凤毛麟角,其内容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比如《易经》、《坛经》,并且是以佛家著作居多。《道德经》在那么多经书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万经之王,足以证明其地位。

其次,从内容范围上讲。《道德经》虽然只有少少的5000多字,但里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用简短的语言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包含了哲学、政治、法律、军事、物理等学科。读过《论语》后发现,其实《论语》只是将《道德经》里面的观念进行扩充!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奇书,现在很多东西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本源。

再次,从实践作用上讲。笔者坚持每天读一章《道德经》,至今不知读了多少遍,真是深刻感受到了《道德经》的独特魅力,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更加懂得做人做事要顺应天道、遵守地道、符合人道。

最后,从发行数量上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中国名著,这是其他古代典籍望其项背的。在一些阿拉伯国家,《道德经》十分受宠,几乎家家都收藏一本,有老外说,他在《道德经》里发现了上帝。如果你会讲《道德经》,你会成为座上宾!

第一篇 礼制

1礼

2孝

3忠

4仁

5义

6五礼

7九拜

8作揖

9唱喏

10叉手

11左右尊卑

12授受不亲

13吃饭的禁忌

14古代的坐相

15古代的成人礼

16为什么叫做“婚”

17古代结婚的过程

18闹洞房

19交杯酒

20盖头

21上门女婿

22三从四德

23七出——古代的休妻条例

24愚昧的冥婚

25居丧之礼

26丁忧

27古代对于“死”的不同称呼

28古代的棺椁形制

29汉人的土葬传统

30墓碑的来历

31招魂仪式

32牌位

33明器

34坟

35陵

36祭与祀

37泰山封禅

38祭祀日神

39祭祀雨神

40祭祀河神

41腊八

42告朔饩羊

43奠祭和祭奠

44鬼

45四象

46灶神

47明堂

48越俎代庖

49卜和筮

50殷商的甲骨占卜

51龟的崇拜

52巫师

53亲与戚

54伯仲叔季

55六亲

56三纲五常

57大宗小宗

58昭穆

59冥镪

60结义

61指腹为婚

62守岁

第二篇 学制

1察举

2征辟

3孝廉

4贤良方正

5九品中正制

6科举制

7院试

8童生试

9乡试

10会试

11殿试

12朝考

13中国历代的学位

14状元

15榜眼、探花

16进士

17举人

18秀才

19“连中三元”

20“独占鳌头”

21“蟾宫折桂”

22金榜

23科举四宴

24“公车”

25武科

26门生

27萌生

28监生

29贡生

30同年

31博士

32硕士

33学士

34留学生

35帖经、帖括

36试帖诗

1段位

2定式

3布局

4先手

5做眼

6宫子

1劫

8天元

9当湖十局

(二)中国象棋

1楚河汉界

2九宫

3将军

4动子

(三)五子棋

1禁手

2三手交换

3五手两打

三、书法

(一)书体

1甲骨文

2金文

3篆书

4隶书

5草书

6楷书

7行书

(二)著名书法隶

1钟繇

2王羲之

3欧阳询

4张旭

5怀素

6颜真卿

7柳公权

8黄庭坚

9米芾

10赵孟頫

四、绘画

(一)绘画的种莫与技法

1中国画

2写意

3工笔

(二)著名画家

1顾恺之

2阎立本

3吴道子

4宋徽宗

5张择端

6唐寅

7八大山人

8石涛

9扬州八怪

(三)著名作品

1《洛神赋图》

2《历代帝王图》

3《清明上河图》

4《溪山行旅图》

5《千里江山图》

五、戏曲

(一)古代戏曲

1宋元南戏

2元代杂剧

3明清传奇

4清代花部

5四大名剧

(二)剧种

1京剧

①徽班进京

②生、旦、净、末、丑

③唱念做打

④西皮、二黄

⑤脸谱

⑥京剧伴奏乐队

⑦同光十三绝

⑧四大名旦——梅程尚荀

⑨四大须生

2评剧

3豫剧

4越剧

5昆曲

6黄梅戏

7。秦腔

8粤剧

9川剧

10河北梆子

11花鼓戏

12木偶戏

13皮影戏

六、曲艺及其他

1相声

2评书

3评弹

4京韵大鼓

5快板

6双簧

7二人转

8太平歌词

9高跷

10口技

11拉洋片

七、中医

1四诊法

2针灸

3推拿

4刮痧

5拔火罐

6药膳

7经脉

8穴位

9方剂

10太极图

11十大名医

八、武术

1少林武功

2武当武功

3峨眉武功

4南拳

5太极拳

6八卦掌

7形意拳

8气功

9散打

10十八般武艺

第七篇 地理

一、山脉、山峰

1阿尔泰山脉

2天山山脉

3昆仑山脉

4祁连山脉

5冈底斯山脉

6喜马拉雅山脉

7横断山脉

8秦岭山脉

9太行山脉

10大兴安岭

11武夷山脉

12玉山

13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14道教名山:武当山、青城山

15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

16庐山

17井冈山

18三清山

19黄山

二、河流、湖泊

1长江

2黄河

3淮河

4渭水

5黑龙江

6松花江

7雅鲁藏布江

8珠江

9鄱阳湖

10洞庭湖

11太湖

12青海湖

13滇池

14杭州西湖

15扬州瘦西湖

16日月潭

三、中华区划

1九州名称的来历

2地区的划分

四、中华都城

1西安

2洛阳

3北京

4南京

5杭州

6开封

7咸阳

8商丘

五、中华建筑

1《考工记》

2阿房宫

3咸阳宫(信宫)

4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5大明宫

6布达拉宫

7苏州园林

8汉长安城

9唐长安城

10明紫禁城

11承德离宫(避暑山庄)

12颐和园

13沈阳故宫

14雍和宫

15圆明园

16上林苑

17狮子林

18畅春园

19恭王府

20福建土楼

21北京四合院

22上海弄堂

23安徽民居

24窑洞式民居

25四川传统民居

26傣家竹楼

27土家族吊脚楼

28纳西族碉楼

29畲族传统民居

30毡房和帐房

31藏族民居

32维吾尔族民居

六、中华交通

1丝绸之路

2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3京杭大运河

4秦之驰道

5驿站

6茶马古道

7漕运

七、中华地理之最

1中国地理的世界之最

2长城“八大雄关”

3“天下第一”的称谓

4中国的四大高原

5中国四大名亭

6中国六大古都

7中国的“怪泉”

8中国七大“天下第一泉”

9中国著名石窟

10“三国”地名今何在

第八篇 民俗

一、天文历法

1日、气、朔——历法三要素

2计时

3干支

4夏小正

5太初历

6《大衍历》

7斗建

8朔望

9四时

10上元积年

11岁星纪年

12二十四节气

13农历月份别称

14十二时辰

15十二生肖

16二十八宿和三垣

17四象

18黄道吉日

19黄历

20藏历

21周易与历法

二、华夏图腾与符号

1龙

2凤凰

3麒麟

4饕餮

5蟾蜍

6鱼

7鹿

8鹤

9龟

10鸳鸯

11喜鹊

12蝙蝠

13岁寒三友

14盘古

15女娲

16伏羲

17祝融

18河伯

19后羿

20城隍

21灶君

22鼎

23钟

三、修道与净化

1养生

2炼丹

3阴阳相谐

4打坐

5转经与朝圣

四、婚丧

1同心结

2三书六礼

3定情信物

4媒人

5月老与牵红线

6婚礼

7贴“囍”

8拜天地

9合卺

10贞节

11送终

12祭文

13丧事衣着

14人殓礼俗

15出殡礼俗

16纸钱

17做七

18居丧

19天葬

五、民间生活

1年龄的别称

2亲属礼仪称谓

3社交礼仪称谓

4筷子与用饭礼俗

5起居礼貌

6走亲戚

7送礼

8乔迁

9生子

10送别

11家居

12姓氏与门第

13三教九流

六、占卜与神秘文化

1玉皇大帝与太上老君

2八仙

3玄学

4符咒

5巫蛊

6占星法

7八字

8奇门遁甲

9测字

10相术

11风水

12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13禅宗

14密宗与喇嘛教

七、节日

1除夕

2春节

3元宵节

4立春

5三月三

6清明节与寒食节

7端午

8七夕

9盂兰盆节

10中秋

11重阳

12腊八

13泼水节

14那达慕大会

15雪顿节

八、民间习俗

1叩手礼及叩桌谢礼

2跪拜礼

3“男左女右”的来源

4“上北下南”的来源

5“一日三餐”的来源

6红色表示吉祥的缘由

7生日祝寿的由来

8祝寿送寿桃的由来

9吃长寿面的由来

10抓周的由来

11压岁钱的由来

12贴春联

13福字倒贴

14放鞭炮

15关大门吃年夜饭

16守岁

第九篇 服饰、工艺

一、服饰

1汉服

2襦裙

3披帛与半臂

4步摇

5盘扣

6头饰

7花黄

8铅华

9裹脚

10胭脂

11梳篦

12金缕玉衣

13羽扇纶巾

14褒衣博带

15帔子

16胡服

17水田衣

18旗装

19旗袍

20唐装

21上衣下裳

22服色

23石榴裙

24绫

25罗

26绸

27缎

28苗族银饰

29维吾尔族花帽

30哈达

31朝鲜族服饰

32壮锦

33水家布

34蒙古袍

35披星戴月

36花钿

37妆靥

38衮衣

39青衣

40直裰

41袈裟

42霓裳羽衣

43盖头

44幞头

45凤冠

46霞帔

47抹胸

48顶珠

49深衣

50马褂

51花盆底鞋

52堕马髻

53爱司髻

54木屐

55百褶裙

56缠头

57乌纱帽

58翎

59玉带

60饬

61道袍

62龙袍

63画眉

64染指甲

二、工艺品

1荷包

2核雕

3剪纸

4漆器

5灯笼

6缂丝

7木偶

8中国结

9皮影戏

10糖画

11泥人张

12根雕

13风筝

14门神

15杨柳青年画

16布老虎

17蜡染

18扎染

19苏绣

20湘绣

21粤绣

22蜀绣

23挑花

24钧瓷

24汝瓷

26官瓷

27定瓷

28哥瓷

29秘色瓷

30唐三彩

31青花瓷

32粉彩

第十篇 饮食

一、中华菜系

1鲁菜

2粤菜

3湘菜

4淮阳菜

5徽菜

6川菜

7闽菜

8浙菜

二、名席名宴

1明代天厨御宴

2元代赏花宴

3宋接待金国使节宴会

4唐代烧尾宴

5满汉全席

6孔府菜

三、民族食谱

1洱源白族美食

2朝鲜族饮食习俗

3苗族节日美食

4回族的斋月

四、美食文学

1“东坡鱼”的由来

2过桥米线的来历

3豆腐的发明

4臭豆腐的由来

5孔子饮食

五、饮食典籍

1《食次》

2《食经》

六、饮食与名人

1鱼头豆腐与乾隆皇帝

2范仲淹吃粥

3苏东坡与东坡肉

4石涛与苦瓜

七、名茶与产地

1黄山毛峰

2安溪铁观音

3碧螺春

37明经

38八股文

39翻译科

40枪替

41师范

42古代对老师的各种称呼

43桃李满天下

44太学

45国子监

46杏坛

47木铎

48稷下学宫

49鸿都门学

50太医署

51书院

52白鹿洞书院

53岳麓书院

54石鼓书院

55应天府书院

56东林书院

57同文馆

58通儒院

59京师大学堂

60私塾

61《三字经》

62《百家姓》

63《千字文》

64幼儿园的起源

65胎教

66六艺

67格物致知

68《弟子职》

69有教无类

70因材施教

71民间各业崇拜的祖师

第三篇 官制

1官

2僚

3吏

4太师、太傅与太保

5司马、司徒、司空

6商鞅的官制改革

7士

8家臣

9门客

10《周官》的政治地位

11相、丞相、宰相

12太尉

13御史大夫

14十三曹

4西湖龙井茶

5藏族酥油茶

6蒙古奶茶

八、茶礼茶法

1茶艺

2茶道

九、中国酒文化

1黄酒和夏商周三代的酒

2各种饮酒习俗

3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4酒令

十、名酒与产地

1贵州茅台酒

2董酒

3绵竹剑南春

4泸州老窖特曲

5古井贡酒

6伊川杜康酒

7五粮液酒

后记

15郎官郎吏

16三公九卿

17将军

18汉朝几次官制变化

19尚书

20卖官制

21侍中

22北周的官制改革

23隋代的官制改革

24秘书省

25什么是“清官”

26尚书省

27门下省

28中书省

29三省的配合与制约

30六部

31宋代的宰执

32枢密院

33计相

34翰林学士

35宋代的谏官与政治失控

36大学士

37张居正的政治功过

38东西二厂

39锦衣卫

40八旗制度

41三殿三阁大学士

42军机处

43南书房

44理藩院

45总理衙门

46我国首任驻外大使

47绿营兵

48新军

49钦差大臣

50县的来历

51郡县制

52刺史

53酷吏与循吏

54三辅

55南北朝的侨郡县

56都护府

57节度使

58宋代的路、州、府

59镇的意义

60行中书省

61达鲁花赤

62明代三司

63总督和巡抚

64道员

65绍兴师爷

66南、北洋大臣

67宦官之害

68明清胥吏

第四篇 学术典籍

一、经部

1“十三经”

2《周易》

3《尚书》

4《诗经》

5《周礼》

6《仪礼》

7《礼记》

8《左传》

9《公羊传》

10《觳梁传》

11《论语》

12《孟子》

13《尔雅》

14《孝经》

15“四书”

16《大学》

17《中庸》

二、史部

1《尚书》

2《春秋》与编年体

3《左传》

4《国语》

5《战国策》

6《史记》

7《汉书》

8“二十四史”

9《资治通鉴》

10《通鉴纪事本末》与纪事本末体

11“十通”

12《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与会要

13《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与学术史

14《水经注》《西域水道记》《庐山记》等与古代的地理、方志书

15《廿二史札记》和《廿二史考异》

16《封氏闻见记》《梦溪笔谈》等与历史笔记

17《明实录》《清实录》等与实录、起居注

三、子部

(一)儒家

1《荀子》

2《颜氏家训》

3《二程集》

4《朱子语类》

5《象山全集》

6《传习录》

(二)道隶

1《老子》

2《庄子》

3《列子》

4《淮南子》

5《抱朴子》

(三)法家、兵家、纵横家

1《商君书》

2《管子》

3《韩非子》

4《孙子兵法》

5《孙膑兵法》

6《司马法》

7《鬼谷子》

(四)墨家、名家

1《墨子》

2《公孙龙子》

四、文学

1《诗经》

2《楚辞》

3《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等与汉赋

4《乐府诗集》

5《古诗十九首》

6《陶渊明集》

7《昭明文选》

8《世说新语》

9《文心雕龙》

10《搜神记》

11《玉台新咏》

12《辋川集》

13《燕歌行》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蜀道难》

15《秋兴八首》

16《原道》

17《长恨歌》

18《无题》

19《花间集》

20《全唐诗》

21《醉翁亭记》

22《赤壁赋》

2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4《西厢记》

25《三国演义》

26《水浒传》

27《西游记》

28《金瓶梅》

29三言二拍

30《长生殿》《桃花扇》

31《红楼梦》

32《聊斋志异》

33《儒林外史》

34《古文辞类纂》

35《饮水词》

五、医家

1《黄帝内经》

2《神农本草经》

3《伤寒杂病论》

4《金匮要略》

5《千金要方》

6《本草纲目》

六、农家

1《农书》

2《农政全书》

七、科技

1《周髀算经》

2《九章算术》

3《梦溪笔谈》

4《天工开物》

八、类书、丛书

1《艺文类聚》

2宋代四大类书

3《永乐大典》

4《古今图书集成》

5《四库全书》

九、佛藏、道藏

1三藏

2汉文大藏经

3藏文大藏经

4《金刚经》

5《心经》

6《法华经》

7《华严经》

8《楞伽经》

9《六祖坛经》

10《大乘起信论》

11《弘明集》

12《高僧传》

13《成唯识论》

14禅宗语录

15《法苑珠林》

16《五灯会元》

17《大唐西域记》

18《道德经》

19《太平经》

20《黄庭经》

21《阴符经》

22《云笈七签》

23《道藏目录详注》

第五篇 文化名人

1黄帝、炎帝

2仓颉

3尧

4舜

5大禹

6周公

7老子

8孔子

9颜回

10曾子

11子夏

12子思

13范蠡

14鲁班

15墨子

16孟子

17荀子

18庄子

19屈原

20韩非

21李斯

22秦始皇

23荆轲

24陆贾

25贾谊

26晁错

27司马相如

28董仲舒

29汉武帝

30张骞、班超

31司马迁

32蔡伦

33刘歆

34班固

35张衡

36蔡邕、蔡文姬

37曹操、曹植、曹丕

38建安七子

39诸葛亮

40竹林七贤

41王弼

42潘岳

43陆机

44谢安

45陶渊明

46谢灵运

47江淹

48刘勰

49贾思勰

50萧统

51隋炀帝

52古代四大美女

53玄奘

5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5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56鉴真

57李白

58杜甫

59王维

60自居易

61韩愈

62柳宗元

63杜牧

64李商隐

65李煜

66柳永

67范仲淹

68欧阳修

69周敦颐

70苏轼

71陆游

72程颢、程颐

73朱熹

74王安石

75司马光

76李清照

77辛弃疾

78毕异

79关汉卿

80马致远

81吴澄

82郑和

83李贽

84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

85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

86东林党与杨涟、顾宪成

87王阳明

88王夫之

89顾炎武

90黄宗羲

91蒲松龄

92郑板桥

93袁枚

94曹雪芹

95纪晓岚

96曾国藩、张之洞

97林则徐、魏源

98康有为、梁启超

99严复

100龚自珍、黄遵宪

101王国维

102黄节

103鲁迅

104陈独秀、胡适

105蔡元培

106詹天佑

107马寅初

108熊十力、马一浮

109陈寅恪、吴宓、柳诒徵

110钱穆、辜鸿铭、章太炎

111梁济、梁漱溟

第六篇 国粹

一、国乐

(一)乐器

1古琴

2编钟

3磬

4箜篌

5古筝

6琵琶

7笛子

8洞箫

9二胡

10葫芦丝

(二)名曲

1《高山流水》

2《梅花三弄》

3《夕阳箫鼓》

4《汉宫秋月》

5《阳春白雪》

6《渔樵问答》

7《胡笳十八拍》

8《广陵散》

9《平沙落雁》

10《十面埋伏》

(三)乐舞

1六乐

2五音

3八音

4巫舞

5六代舞

6盘鼓舞

7唐朝三大舞——《秦王破阵乐》《攻成庆善乐》《上元乐》

8霓裳羽衣舞

9胡旋舞

10踏歌

11秧歌

12狮子舞

13龙舞

14孔雀舞

二、棋道

(一)围棋

1、古籍需要保护,但利用是对古籍最好的保护。古籍不能只是“束之高阁”与世隔绝,从故宫让更多馆藏走出库房,到古籍数字资源的免费阅览,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技术之变,如今的文物保护技术、数字化技术让传统的保护手段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这种变化更是观念之变,图书馆、博物馆回归公益属性,让更多的免费资源惠及于民,这既符合公众期待,也是文化传承的职责所在。

2、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知识的宝库。古籍文献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供挖掘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如今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典籍中寻根溯源,回到古籍寻找答案。

古代传统文化非常值得研究,元代戏曲和明代戏曲也是相当不错的一种文学文化,我也研究戏曲差不多四五看了,平时也收集整理了不少古代戏曲古籍,这些戏曲古籍可是花费了我不少代价才收集这行齐全的,目前来说我还没看到比此更全面的戏曲古籍

这里不得不说,也不得不感谢  “古籍阁” 海量的戏曲古籍收藏,

中国古代戏曲书籍目录:

《孤本元明杂剧(1-32册) 王季烈辑,上海涵芬楼印行》

《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2   增定南九宫曲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3  南词新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3辑  05  新订十二律京腔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1  风月锦囊》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3  乐府南音》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4  赛微歌集》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6  玄雪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7  南音三籁》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8  醉怡情》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09  乐府歌舞台》

《善本戏曲丛刊  第04辑  10  千家合锦万家合锦》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1  2缀白裘新集》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2  审音鉴古录》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3  彩笔情辞》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4  太霞新奏》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5  万花小曲》

《善本戏曲丛刊  第05辑  06  丝弦小曲》

《善本戏曲丛刊  第06辑  01  北词广正谱》

《善本戏曲丛刊  第06辑  02  纳书楹曲谱》

《古典戏曲典籍》

《中原音韵(元 )》

《中州音韵辑要(乾隆音韵辑要本)》

《元人杂剧辑逸》

《元代戏曲选注》

《元散曲一百首》

《元散曲选注》

《元明散曲选》

《元明清散曲选》

《元曲选·[明]》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

《元曲选校注·[明]》

《全元散曲[详细书签]》

《全明散曲(第1-5卷)》

《南柯梦记汤显祖著》

《善本戏曲丛刊万壑清音(一、二)》

《善本戏曲丛刊乐府南音》

《善本戏曲丛刊审音鉴古录(一、二)》

《孔尚任:小忽雷传奇》

《庚子国变弹词》

《戴敦邦聊斋人物谱签名本》

《散曲集《林石逸兴》(明)》

《文史英华12·散曲卷》

《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

《明清传奇选》

《明清传奇选刊党人碑》

《明清传奇选刊》

《明清传奇选刊双忠记》

《明清传奇选刊》

《明清传奇选刊燕子笺翡翠园》

《明清传奇选刊红梨记+西楼记》

《明清传奇选刊连环记+金印记》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凌蒙初西厢记五剧》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录鬼簿》

《暖红室汇刻传剧之 王伯良古本西厢记校注》

《桃花扇 越剧》

《桃花扇万有文库版》

《桃花扇王季思校注(横版)》

《桃花扇王季思校注(竖版)》

《桃花扇注 梁启超 下》

《梁启超批注本桃花扇》

《梁启超 桃花扇注 上》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钱南扬校注)》

《汤显祖全集 第1册》

《汤显祖全集 第2册》

《汤显祖全集 第3册》

《汤显祖全集 第4册》

《牡丹亭徐朔方校注(横版)》

《牡丹亭徐朔方校注(竖版)》

《琵琶记高明商务印书馆1937》

《白雪遗音》

《白雪遗音续选》

《白雪遗音选 西谛编》

《纳书楹曲谱+纳书楹四梦全谱(一)》

《纳书楹曲谱+纳书楹四梦全谱(二)》

《聊斋俚曲选[清]蒲松龄关德栋校注》

《西厢记-插图版》

《西厢记横版》

《西厢记》

《路工:明代歌曲选》

《重冈已隔红尘断-元散曲合集》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

《金圣叹点评西厢记》

《元本琵琶记校注》

《集评校注西厢记_王季思校注》

《古本戏曲丛刊》

《任风子岳阳楼青衫泪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单刀会救风尘玉镜台望江亭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004金锁记》

《古本戏曲丛刊目录》

《墙头马上渑池会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朱砂担货郎旦敬德不伏老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梅香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汉宫秋马致远北京图书馆古本戏曲丛刊1954》

《窦娥冤裴度还带单鞭夺槊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荐福寺陈抟高卧踏雪寻梅黄粱梦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陈母教子梧桐雨东墙记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风云会博望烧屯马陵道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195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数千年的演变与沉淀,让古代思想文化一步步深邃,而历史长河出现的典籍中,我认为最能代表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莫过于《红楼梦》。

一、写家族兴衰——传统文化之三纲五常

红楼梦从第二回就借着冷子兴的口讲述了四大家族的背景。四大家族之间互相结下姻亲,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在朝为官的,有为皇家经商的,有在天子脚下做官的,也有外派的。可谓是林林总总,但又互相牵连。一家荣则四家具荣,一家损则四家具损。这便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家族文化精髓的展现。

家族内部与家族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休戚与共。比如贾家到了贾宝玉一代,靠的是在宫中做贵妃的元春。而薛家虽然贵为皇商,但一代不如一代,只能依靠中表之亲的贾家,将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做维系。

二、写诗词歌赋——传统文化之文学艺术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展现,无论是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还是大观园里众**结诗社做下的诗词,亦或是贾宝玉奉命所做的文章,都是传统文学艺术的展现。曹雪芹站在不同的人物立场上所写的诗词也同样千差万别,比如林黛玉因为父母双亡,所做的诗词都已抒写愁绪居多;而探春生性爽朗,下笔自然也是意气风发。

三、写佛道文化——传统文化之宗教思想

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红楼梦》中同样有一定分量。有一心沉迷修道的贾敬,有时常去庙里打醮的贾母,还有代发修行的妙玉,也有最后遁入空门万念俱灰的惜春与黛玉。这都说明宗教渗透在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它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值得后人反复品鉴。

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么?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典籍中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华的,非老子著作的《道德经》莫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以儒、释、道三家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