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故事,第1张

一、晋阳起兵

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二、玄武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三、帝范教子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

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四、从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五、箭术无双

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mychinaheart/discuz/viewthreadtid=447&extra=page%3D1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生平 早年 李世民于隋朝开皇十八年(599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614年李世民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617年,李渊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起兵反隋。攻克长安后,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国公。618年,迁赵国公。李渊称帝后,李世民拜尚书令、晋为秦王。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与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唐京军民以崇隆的欢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辟弘文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一个小内阁。 玄武门之变 此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衞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占李元吉之妻。 尔后李渊让出军权予秦王。数日后,秦王晋为皇太子,未久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 贞观之治 贞观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战争锐减,户不满三百万,经李世民君臣四分之一世纪的努力,政治安定、国力强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各国尊为「天可汗」。在位期间,唐朝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个英武善辩之人,但是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杨广本人亦以雄健尔雅善辩闻名,隋却因此铸下衰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的松赞干布。 《资治通鉴》有记载,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废太子李承干之后、改立李治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干、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谋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载:「承干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政治经验,同时评述自己一生功过。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近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研究,《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丹药暴病),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649年7月李世民崩在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号为「文皇帝」。 2010-05-10 23:55:28 补充: 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亦在开元十八、十九年间辑为《贞观政要》一书,以发扬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 过失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 太宗年轻时还曾经嘲笑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方术的行为。但中年起,经历二子争嫡、伐高句丽未果,并有家族遗传的「气疾」之病,致健康大不如前,开始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长生药。最后因为长期服用方药,导致暴病不治,年仅五十岁。

去 搜寻唐太宗可以查到你要的资料

而且很详细

一、秦始皇

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就在于统一了中国大陆上所有民族的语言,度量衡,文字,使民族融合大踏步发展,保证了秦国统一六国,不再分裂。

还有不仅仅是统一了中国,还在于连接和修筑了万里长城。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之一。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

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1)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2)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4)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堕毁旧东方各国的城郭,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3:他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 (1)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2)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制造神学根据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4: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2)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3)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4)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

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十二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十二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都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来看秦始皇在历史上最受批评的就是他的暴政(1)秦始皇的暴政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国家统一和安定的需要比如修建长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是长城在保护长城以南农业文明发展方面发挥了几千年的积极作用又如你杀害儒生,是思想专制的表现, 但同时也统一了全国思想(2)对秦始皇出于个人享乐目的的暴政,我们要完全否定典型的是宫殿,陵墓等的修建(3)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 更不能用无产阶级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上的人物这两点都是要在回答人物评价题时,需要避免的

2)唐太宗

1、他创立了以“存百姓”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李世民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思想成就人的伟大和尊严。李世民伟大,首先就伟大在这里。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观点没有形成体系,他只能算是一个英明君主,根本谈不上伟大。

李世民的思想,涵盖很多方面,既有执政思想,也有军事思想,还有法治思想,而这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还是他以爱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他全部思想最闪光、最核心、最有影响的字眼。仅此一句话,就充分揭示了君主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仅此一句话,便是他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和行为指南;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

李世民的这一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渊源。隋朝末年,朝廷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世民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在干戈不断、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同下层老百姓接触较多,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曾经说过“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

2、他帮助父亲李渊,推翻了腐朽的隋炀帝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点,后来的统治者,多数努力企及,但都未达到他所创造的高度。尤其是在社会治安和反腐败方面,更是令后人肃然起敬。

4、他消灭了当时的超级大国东突厥,使边关安定,获得了天可汗的伟大名号。这也是其伟大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上,英明如汉武帝者也望其项背。

5、他确立了大唐帝国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使周边诸国俯首称臣,与中国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当然,李世民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些不足。他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晚年也犯了一些错误。他的错误主要体现在:

一是好大喜功,东征高丽,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二是不再听得进不同意见,变得固执和偏信。

三是迷恋金石丹药,误入歧途。

除此之外,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弟兄,也是一生中不光彩的一页。甚至是他执政后兢兢业业努力所试图淡化的一页。

当然,还有其他。

但是,这些错误和不足,毕竟是白玉上瑕疵,遮蔽不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光辉。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所幸的是,李世民对自己取得的功绩的原因,认识非常到位,并不把功劳完全记在自己身上。

对于自己的过失,李世民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临去的时候,李世民曾撰写《帝范》12篇,以期教育太子李治。帝范,不是他成功的典范,而是他的过失和错误。

他曾对太子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贤哲的帝王作为老师,不要效法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我即位以来,不好的地方很多,锦绣珠玉不断,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都网罗而来,行游于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老百姓不堪其苦,这些都是我的大过错,不要认为这是对的而去效法它。”

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这一点,李世民比任何帝王做得都好。

分析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玄武门之变为界限,前期为武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靠武力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李世民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后期为玄武门之变之后,为文治阶段。这一阶段,李世民主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在此期间,随着不断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李世民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武功。最主要的是消灭了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东突厥。

李世民的人生第二阶段,如果细分,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小阶段。前期,主要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后期,转化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

李世民的这种转变,主要有三大因素:

1、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其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小骄傲;

2、更年期的到来,特别是晚年多病,改变了他的某些性格和秉性,使他不再葆有清醒的头脑;

3、魏征等谏官的相继去世,让他失去了知得失的“镜子”。

评价一个人的一生,自我评价和当世评价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后人究竟怎样评价。实践证明,李世民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物。因为,无论时光过去多少年,一代代后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三、宋太祖

宋太祖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公元960年,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通过陈桥兵变,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之后继续执行后周的先难后易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结束割据局面后实现国家统一和为巩固政权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赵匡胤兵不血刃的登上皇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结束各地割据混战的局面,而且治国有方,使得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而且政治上的许多措施对后代影响甚大。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光武以后,太祖其迥出矣”“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言简意赅的总结了宋太祖的功绩和后世对其的评价。纵使其过于重文轻武,和“守内虚外”的措施造成宋朝的长期不振。但其功绩还是主要的。

一:南征北讨定天下,统一全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兵不血刃登上皇位;但宋太祖并未对后周皇室大加诛杀,“太后、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驽犯,卿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市府库,不得侵掠”,“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无旧学之甘而文教与,染虐杀之余风而宽仁布”宋太祖之创宋代周,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可以说是最具仁心的。

乾德元年(963年)起,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先后消灭荆南、湖南两个长江割据势力;又先后灭后蜀、南汉、南唐,最后于太平兴国四年二月,北汉投降;至此,五代十国的分立割据的局面宣告结束。也就从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内政

宋太祖统一全国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5]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6]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巧妙应用“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7]三大纲领,采取“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内外相制”“更戌法”等措施,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宋太祖主张以文臣治国,这一思想对明清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三、经济上:

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劝课农槡,兴修水利

虽然宋太祖的历史功绩不一般,但他的有些手段未免有点矫枉过正,有些措施也略失英明:

如实施“更戌法”,虽可防止武将专权,却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战斗力削弱的弊病;如过分强调“抑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宋太祖是宋代的开国之君,在历代史家的论著中。,宋太祖获得的评价颇高。虽然他开创的宋代一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而且有些措施略欠得当,但却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等雄君霸主并称于世,其影响可见一斑。纵使宋太祖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宋太祖是个睿智英明的好皇帝。

  1、唐太宗李世民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他是中国古代最开明伟大的君主,他占据这个位置几乎是无所疑义的,集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作为唐朝真正的开国之君,打江山时的军事才干可以与任何一位古代军事家媲美,治江山的才干更是无人能出其右,在不太长的统治时间里,不仅开疆拓土解决了突厥侵略问题,而且使隋朝后期破败的经济迅速复苏,成为四方臣服、万国来朝,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全国死刑被判人数降至20多人,他也被各族人民真心称颂为“天可汗”。并写作《帝范》,成为后世执政的楷模,在位23年。终年52岁。

  缺点是晚年的猜忌以及迷信倾向,死于服用长生不老的丹药。但这些都是瑕不掩瑜。

  2、汉武帝刘彻

  史书称“强汉盛唐”,汉于唐无疑是汉族人开创的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两个帝国。李世民是盛唐的开国之君,中国人至今被称为唐人;而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则是强汉的创业之君,我们的民族从此叫汉族,我们的语言从此叫汉语。他征服匈奴、消灭闽越、瓯越、南越、夜郎、古朝鲜,凿通西域,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辽阔版图。与当时的罗马帝国一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奠定了中华民族后来的疆域基础。

  缺点是穷兵黩武,使国力虚空;晚年因“巫蛊术”残害了不少臣民;最大的缺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各代帝王从此找到了专治的思想武器,使中国处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直至1911年。在位54年,终年70岁。

  3、 秦始皇嬴正

  他最大的功绩是第一次统一了中国,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由“秦”得来(另一说是因陶瓷得来),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使我国各地有了交流的工具。

  缺点是残暴的统治、焚书坑儒等,使秦国两代而亡,使我国遗失了一定的文化资源。他不能排在第一是因为他是中国最具争议的皇帝。在位11年,终年49岁。

  4、元太祖成吉思汗

  他和后来的子孙开创了版图空前的草原帝国,不仅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而且对世界历史也影响深远,让全球版图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和重组,让不少没落的国家从地球上消失,因为他们,世界变小了;

  缺点是作为文化落后的蛮族,他们对世界文明传播的贡献要小得多。没有确立一种明确而长远的新秩序,缺乏巩固这一空前帝国的策略。在位21年,终年65岁。

  5、 隋文帝杨坚

  他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200多年的长期分裂混沌的局面,使国家重新归于统一,为以后唐宋元明清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开创的很多政治制度诸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在位23年,终年63岁。

  缺点是事必躬亲,独断专行;以及对继承人的选择等。

  6、 宋太祖赵匡胤

  毛泽东的词为他打了一句很好的广告,将他与“唐宗”并列略显逊色,但他也是打江山和治江山都身手不凡的军事、政治统帅,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虽然领土狭小,但使国家重新统一,“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制,避免了地方割据,而且建国后发展了文化和科学技术,在科举、政权分配等领域进行了改革,晚年不骄不躁,也是历代帝王中难能可贵的。

  缺点是他的军事改革降低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互相牵制的地方官制降低了办事效率。在位26年,终年49岁。

  7、 清康熙帝玄烨

  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开创了大清基业后,康熙很好的承上启下,巩固政权,开疆拓土。除螯拜、平三番、收复台湾、平定新疆西藏;清朝是离中国现代最近的王朝,康熙也成为中国现代版图的奠基者。可惜的是后来的统治者无能,丧失了大片祖先血汗换来的疆土(不过毕竟没有把老本赔完)。他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从而一生的事业也理所当然地越多,但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要逊于电视剧的正面宣传。

  缺点是文字狱,特别重要的缺点是处在继承祖爷的时期,没有形成与西方交流学习的风气和体制(仅仅把科技当成自己的欣赏的玩物),为后来清朝的腐败落后埋下了祸根,西方在这个时期科技、工业迅猛发展,蒸汽机、织布机、牛顿定律等等科技成果相继出现;英法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与西方、日本的差距快速拉大。而且他的政治多是沿用前人,没有多少创新之举,一定程度上是守成之君,故不能排在更前的位置。在位61年,终年68岁。

  8、 元世祖忽必烈

  成吉思汗事业最伟大的继承人和发扬光大者。在位23年,终年79岁。

  9、 汉高祖刘邦

  他的贡献在于结束了秦朝的暴政,建立王朝后,又消除了地方割据,铲除异姓,使江山成为刘氏江山,首开和亲政策安抚了匈奴的侵略,奠定了强大的西汉王朝的基业。在位7年,终年61岁。

  缺点是首开诛杀功臣之先河,祭奠孔子等。

  10、 汉光武帝刘秀

  他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古代学历最高的皇帝,文韬武略、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他也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天才,消灭各路群雄,重新建立了汉王朝,是著名的“中兴之主”。在位33年,终年63岁

  他是世人知之甚少,而作为和能力远大于名气的皇帝,甚至超过高祖和汉武帝,可惜电视剧还没有拍到他。汉高心黑,魏武残忍,唐宗好色,宋祖贪杯,明祖嗜杀,但在刘秀身上,我已经找不出缺点。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目录:

《论语》 春秋·孔子著

《孟子》 战国·孟轲著

《周易》 商·姬昌著

《荀子》 战国·荀况著

《礼记》 战国·子思著

《孝经》 春科·曾参著

《大学》 战国·曾参著

《中庸》 战国·子思著

《老子》 春秋·李耳著

《庄子》 战国·庄周著

《抱朴子》 晋·葛洪著

《墨子》 战国·墨翟著

《韩非子》 战国·韩非著

《列子》 战国·列御寇著

《淮南子》 西汉·刘安整理

《太上感应篇》 宋·李昌龄著

《坛经》 唐·慧能著

《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著

《六韬》 周·吕望撰

《三略》 秦·黄石公撰

《尚书》 春秋·孔子编定

《国语》 春秋·左丘明著

《战国策》 西汉·刘向整理

《左传》 春秋·左丘明著

《晏子春秋》 齐·晏婴撰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编

《汉书》 西汉·班固著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等著

《贞观政要》 唐·吴兢撰

《演繁露》 宋·程大昌撰

《近思录》 宋·朱熹撰

《传习录》 明·王阳明著

《日知录》 清·顾炎武著

《浅近录》 清·张撰

《焚书》 明·李贽著

《南山集》 清·戴名世著

《墨庄漫录》 宋·张邦基撰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撰

《齐东野语》 南宋·周密撰

《说典》 明·曹臣著

《东坡志林》 宋·苏轼著

《反经》 唐·赵蕤著

《盛世危言》 清·郑观应著

《智囊》 明·冯梦龙著

《盐铁论》 西汉·桓宽著

《潜夫论》 汉·王符著

《帝范》 唐·李世民著

《论衡》 东汉·五充著

《法言》 西汉·扬雄著

《考古编》 宋·程大昌撰

《诗经》 春秋·孔子编

《楚辞》 战国·屈原 宋玉等著

《玉台新咏》 南朝梁·徐陵编

《古诗源》 清·沈德潜选

《杜牧集》 唐·杜牧著

《李商隐集》 唐·李商隐著

《李白集》 唐·李白撰

《杜甫集》 唐·杜甫撰

《元稹集》 唐·元稹著

《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著

《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编 章燮注疏

《宋词三百首》 近·上疆村民编 李国注

《花庵词选》 宋·黄升辑

《词综》 清·朱彝尊编

《元曲菁华》 元·关注卿等著

《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长生殿》 清·洪升著

《昭明文选》 南朝梁·肖统编

《韩愈集》 唐·韩愈著

《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著

《欧阳修集》 宋·欧阳修著

《曾巩集》 宋·曾巩著

《苏洵集》宋·苏洵著

《苏轼集》宋·苏轼著

《苏辙集》 宋·苏辙著

《王安石集》 宋·王安石著

《明人小品十六家》 明·徐渭等著

《小窗幽记》 明·陈继儒编集

《陶庵梦忆》 明·张岱著

《浮生六记》 清·沈复著

《幽梦影》 清·张潮著

《菜根谭》 明·洪应明著

《随园诗话》 清·袁枚著

《诗品》 南朝·钟嵘著

《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著

《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著

《博物志》 晋·张华著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

《容斋随笔》 宋·洪迈著

《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著

《搜神记》 晋·干宝著

《唐宋传奇》 鲁迅辑录

《宋元话本》

《笑林广记》 清·游戏生编

《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潆初著

《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潆初著

《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著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著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著

《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红楼梦》 清·曹雪芹 高鹗著

《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著

《醒世姻缘传》 清·西周生著

《绿野仙踪》 清·李百川著

《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沃尧著

《孽海花》 清·曾朴著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包公案》 清·安遥时编

《海公案》明·李春芳著

《于公案》清·佚名著

《狄公案》佚名著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著

《镜花缘》清·李汝珍著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衍之著

《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著

《山海经》

《考工记》西周·周公著

《梦溪笔谈》 宋·沈括著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黄帝内经》 上古·黄帝著

《神农本草经》

《永乐大典卦书集萃》 明·解缙编

《鬼谷子》 战国·鬼谷子著

《冰鉴》 清·曾国藩著

《麻衣神相》

《三字经》 宋·王应麟著

《百家性》 宋·钱塘老儒著

《千字文》 南朝梁·周兴嗣著

《龙文鞭影》 明·萧良龙等著

《幼学琼林》 明·程登吉著

《增广贤文》 清·周希陶著

《呻吟语》 明·吕坤著

《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撰

《曾国藩家书》 明·曾国藩著

《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选编

(1)思想:既要军备,又不能穷兵黩武。(4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得照抄原文)

举措:剿抚并用。打败突厥,招抚其旧部,给予优厚待遇。(4分)

(2)观点:反对牺牲百姓的利益安抚“四夷”。(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得照抄原文)

看法一:李大亮的观点是错误的。唐太宗实行招抚政策,拓展了疆域,使边疆的长期安定,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6分)

看法二:李大亮的观点是正确的。百姓是天下根本,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安抚“四夷”,必然加重百姓负担,动摇统治根本。(6分)

看法三:综合看法一、二,辩证分析。(6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唐太宗的思想从材料一中“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既要军备,又不能穷兵黩武;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材料二“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等信息可概括处剿抚并用,打败突厥,招抚其旧部,给予优厚待遇。

(2)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二中“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等信息概括出反对牺牲百姓的利益安抚“四夷”;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认为其观点错误,主要依据从招抚政策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如拓展了疆域,保障了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认为其观点正确,主要依据从招抚政策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必然加重百姓负担,动摇统治;也可以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1孟母三迁:

孟母仇氏,教子有方。名垂千秋,培育栋梁。孟轲幼时丧父,仇氏育子苦心周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经典故事,蕴涵多少含辛茹苦。慈母风范,精心培育一代贤良。

孟母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为子选择良好环境,三迁居所,不畏奔忙。孟家原居邹城郊外,马鞍山下之凫村。山麓坟莹处处,丧葬之事寻常发生。儿童嬉戏模仿葬礼,孟母心痛,迁居十里外之庙户营村。此村“日中为市”商贾喧嚣,孟子耳儒目染,游戏锱铢必较。孟母惟恐儿子沾染市侩之气,半年之后再次搬迁。来到邹城学宫附近,居处虽漱隘不堪,但朗朗之读书声,令孟母安心。

孟母深知:“业荒于戏而精于勤”,教育子女树立恒心。孟子天生灵性,亦有孩童贪玩之秉性。一次逃学玩耍归家,母亲将织成锦绢拦腰剪断,并教诲曰“废学如断绢!” “断织督学”一幕,深刻铭记于幼小心灵之中。从此,孟子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学有所成。

孟母深知:“不寻明师学以难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孟母亲自寻觅,为十五岁爱子访求启蒙。当时,孔子之孙子思,于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闻名。受母亲鼓励孟子来到曲阜,从此开始学习儒家学说。五年苦学,学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孔子衣钵,成为儒家“亚圣”。

孟母仇氏,伟大女性;养育子女,感悟人生。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全部能量,照亮儿子不同阶段之征程。

2司马光俭朴教子

涑水先生,教子楷模,正身言传,教化美德。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修身齐家,后人仰诺。关心子女非金银,溺爱儿孙身后祸,古来多少前车鉴,成于俭朴败于奢。

司马光北宋杰出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屡官天章阁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先生生活俭朴,著述宏丰,一部《资治通鉴》,名传青史,一生教子,修身为要,俭朴为重。

生活慈爱,先生节俭纯朴以身教。司马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常教诲其子曰:“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并以家书之体撰有论俭约之文,劝戒子女切忌奢侈,祟尚俭约。

事业关怀,先生谨身节用以启蒙。为完成《资治通鉴》历史巨著,司马光曾让司马康参与锻炼。看其子用指甲抓书页,耐心传授爱护书籍之法:读书前,先净案;读书时,坐端正;翻书时,侧指轻。爱护书籍,严谨作风,令其子终生受益无穷。

寓教于理,先生循循善诱以真诚。告诫其子:“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之教子警句,已为世人经久传诵。

遵父教诲,司马康以俭朴自律,学有所成,博古通今,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为官做人廉洁俭朴而后世称颂。

3

李世民教子有方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是中国古代家教思想最深刻的帝王之一。

卓越的胸襟胆识和复杂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深入探索家教规律。

在前人的基础上,李世民对于教师、家长、学生的关系处理,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为教育好子女,他苦心孤诣写出第一部帝王教子专著——《帝范》十二篇,被历代帝王奉为家教圣经。他的许多主张至今仍然值得家长们借鉴、学习。

1 支持老师严格管教

如何选择教师和采取什么方式与老师配合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重要事情。

李世民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教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为教育子弟,李世民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地位,诏令撰写太子待三师的仪注,并教诫子弟见师如见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另一方面鼓励师保对太子的过失极言切谏,他自己也大力支持师保。

比如,贞观五年(631),太子石庶子李百药见李承乾嬉戏过度,作《赞道赋》用来讽谏。李世民见了遣使对李百药说:“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于是他奖励给李百药骏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众师保之所以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李世民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对于当今孩子的成长也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现在的孩子,虽不都是贵为太子、王爷,但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惯得很,有些孩子对于教师不够尊重。

作为家长,应该象李世民那样,一方面要善于为孩子选择高水平的老师,接受更好的教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下下。选择好的教师和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成长。另一方面,家长们要支持教师的工作,特别是支持教师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教育。

只有严格管理、严格教育,才不会过分纵容孩子,不养成孩子的惰性和其它坏习惯,中国古语“严是爱,溺是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以小见大,遇事必诲;以史为鉴,以正言行

李世民作为皇帝,日理万机,非常繁忙,但他总是抓紧点滴时间教育子弟。

尤其是废承乾、立太子李治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

有一次,父子二人正吃着饭,李世民问李治: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李世民就教育他说,农民种粮非常艰难,费工费力,作为皇帝,不能随心所欲,滥用民力,特别是要注意“不夺农时”,这样才能够“常有此饭”。

见到李治乘船,李世民就教育他说:君主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即将成为人主,不能不知道这些,注意这些。

还有一次,李世民见到李治在一棵很弯曲的树下休息,他又教诲他说:这棵树虽然很弯曲,但只要用绳子等东西束绑校正,它就会正了,“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

除每遇事必诲外,李世民还注意结合史实对李治进行教育。他甚至还让魏徵录下帝王子弟成败的故事,名为《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诸子。

应该肯定,遇事必诲、以小见大和利用史实进行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特别是道德素养的养成和知识的积累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从点滴小事入手进行教育,以小见大,让孩子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关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历史是现实发生一切事件的根源所在,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得失”,可以让孩子从先人身上汲取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从而以前车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自然,历史并不一定必然要久远,昨天发生的事情就已经成为历史。

3 注重实践磨练,培养真正的能力

理论与知识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潜在的能力与素质,要将这些转化成能力,需要有一个实践过程。同时,社会实践与生活经历本身也是一本大书,需要人们好好去学习领会。

李世民的这种家教思想非常有远见。

90年代以来,美国风靡一种“带女儿去工作”的计划,凡9-15岁女孩都可以报名参加,而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提前感觉一下工作的滋味。带女孩工作使得女孩们提前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公,克服了许多心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不同凡响,仅仅英国就有三百所学校开展了这一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表示自己的女儿切尔西也要了解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不只是女孩,男孩也需要锻炼。锻炼内容也不仅仅是工作实践,还包括许多其它内容,如新近兴起的“磨难教育”、“学军学农”,在日本,甚至许多家长鼓励孩子从事冒险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坎坷,多接触一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锻炼孩子们具有顽强的意志,较强的生存能力。

注意实践磨炼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让孩子直接理解人生、融入社会、锻炼意志、培养自信的最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注意实践锻炼,正是李世民家教思想的创造性之所在,也是我们今人一定要借鉴的。

4 著书教子,以为规范

李世民晚年鉴于承乾败亡的教训,更加重视对李治的教育,亲自撰写《帝范》12篇赐于李治,专讲做皇帝的规范,和如何长治久安的道理。

《帝范》是我国第一部帝王教子为政的专著。

在《帝范》中,李世民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系统思想,其中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要注重访求贤良,搞好官吏选拔。《帝范·求贤篇》强调,一个国家要得到匡正辅佐,没有忠良之臣是不行的,这就像渡海必须借助船桨之力,鸟要高飞必须凭借翅膀一样。因此,明君必须旁求俊杰,博收英贤。李世民指出,选才的标准只能是才,才能渗杂以势利的目光。李世民还强调,对明君来说,国家最大的财富不是珠宝金玉,而是人才。有了人才,应该怎样使用呢?在《审官篇》中,提出了两条用人原则。第一,要各展其才,用其所长。他认为,明主用人应像巧夺天工匠制木那样,“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木,明君无弃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不要光看其人的缺点,要用其所长:“不以一恶忘善,不以小瑕掩其功。”第二,用人要得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

二是要虚心纳谏,去除馋言。在《纳谏篇》中,李世民提出,帝王虚心纳谏是帝王决策正确的重要保证。他认为帝王深居宫中,高高在上,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灵,恐怕有过失而不察知,有缺点而不知修改。李世民还强调了馋言的危害。他说,由于馋佞之徒的挑拨和陷害,帝王父子反目成仇,正直之士横遭残害。无数事实证明:“夫馋佞炎徒,国之蝥贼也!”李世民进一步指出,众所周知纳谏兴国,受馋败亡,为什么人主会拒谏信馋呢?“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人总是爱听顺耳的话,而奸佞小人最善于察言观色,投人所好。所以李世民谆谆教诲太子要把纳谏当作治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三是要戒盈崇俭,赏罚务农。此外,在《帝范》中,李世民还阐述了统治者要采取赏罚结合管理百姓,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作用;好战与忘战都将招致损失,必须将武备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等等,很多思想在现代人看来都有可取之处。

《帝范》一书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李世民的那种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的指导思想。

这本书是直接写给帝位继承人李治的,因此,全书总结自身经验,只谈如何当好帝王。这种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对我们今天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一个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赋,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都应该比较明确,这样才能加强针对性。要知道,追风逐流者是永远不能领导潮流的,而分散兵力与精力的将领也是打不赢大战役的。

在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向之后,做父母的要向李世民那样,有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集中精力付诸实施。

其次,《帝范》虽然是教李治如何做个好皇帝,如何加强统治的,但其中有一些好的内容却是普遍适用于对于孩子的教育上。

比如,纳谏与去馋的思想就是如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能不能善于接受别人的忠告,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他一生的成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香港富商李嘉诚在总结他决策成功率高的原因时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决策成功率高是因为我经常征询下面的意见,即使我对这件事已经有明确的看法。如果有90%的人赞成,那么我决策失误的概率就约等于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善于听取别人意思、集思广益的重要性。

再比如,《帝范·务农篇》强调民以食为天,农为政这本,谴责那些弃农求利的现象,主张禁绝浮华,劝课农桑,使人还其本,反其真。

这种思想也是现代家教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问题。在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里,一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多种选择,要做出多项决定。但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面临选择。

什么才是重要的?事实证明,是那些事关长远的,关系到重要利益甚至一生发展的,这些才重要的。一如李世民让李治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一样,培养孩子从长远利益着手进行选择,是许多成功家教都必须进行的一项。

李世民经典名言名句精选1

 1、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2、朕闻以德下人者昌,以贵高人者亡。是以五岳凌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志冲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当无罪,是其狂也。譬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遮日,何损于明!

 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4、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饥,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帮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侧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5、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6、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7、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8、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9、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10、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

 11、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12、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13、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

 14、今人习《孙子》者,但诵空文,鲜克推广其义。治力之法,宜遍告诸将。

 15、远馋佞,近忠良。

 16、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17、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18、会须杀此田舍翁!

 19、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20、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李世民经典名言名句精选2

 1、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2、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

 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

 4、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李世民《辽城望月》

 5、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李世民

 6、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技*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李世民《帝范》

 7、"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李世民《薛仁贵征东》"

 8、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李世民《芳兰》

 9、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李世民

 10、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李世民《帝范》

 11、睿智聪明,守之以愚——李世民《帝范》

 12、食为人天,农为正本。——李世民

 13、治安之本,惟在得人。——李世民《贞观政要·择官》

 14、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

 15、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纫佩兰凋径,舒圭叶翦桐。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16、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李世民《出猎》

 17、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李世民《于北平作》

 18、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李世民《两度贴》

 19、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李世民《还陕述怀》

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故事

一、晋阳起兵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