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流传下来的经典古籍!!如<史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求流传下来的经典古籍!!如<史记>...,第1张

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

经一般就指四书五经,后来也有十三经一说。其中值得一读的我想有《诗经》、《左传》、《论语》、《孟子》。

史就是史书。正史就是二十四史,全读太费时间。我觉得前四史还是值得一看,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有些别的史书也不错,例如楼主举的《资治通鉴》。

子多数集中在先秦。其中《老子》、《庄子》应该是必读的。兵家的《孙子兵法》也必读。汉之后也有子书,如《淮南子》、《抱朴子》,但成就略逊一筹。

集的意思与今天的一样。分总集别集。总集最好的当然是《昭明文选》了,陆游说“文选烂,秀才半”嘛。常见的比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都属于集,别集不是专业学者我觉得不看也罢。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成就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明代的永乐大典,一次是清代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今天还保存着,我的母校兰州大学就有一套。中国所有的古书,99%都收入四库全书了,北京也藏有一套,好像是文渊阁的一套?现在有台湾文澜阁的影印本,大一点的图书馆应该都有。

另外有一部配套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全部古书都有权威的介绍和评价,其实你光是看过《提要》,对中国古籍就会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当你来到茫茫原野,举目四望,只见天空从四面八方将你包围,有如巨大的半球形天盖笼罩在大地之上,而无垠的大地在远处似与天相接,挡住了你的视线,使一切景色都消失在天地相接的地方。这一景象无疑会使人们产生天在上,地在下,天盖地的宇宙结构观念。古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更是如此,所以古人由此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懵懂认识――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大地由一只巨大无比的大鳖承托着,因为他们真的发现地平线是微微的有点下弯,而鳖背也是弯的,古人对大地的这一丁点认识,竟也与现代地球物理学暗合。还认为天是一个圆穹,象一个巨大无比的“蒙古包”穹顶,由九根大柱支撑着,上面的日月星辰以北极星为轴心,向西北方向旋转。

我们现在就从古籍中简单探寻一下古人关于地理知识的认识。

《尚书・虞书・尧典》: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芬模曰D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馈I昝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T,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大意讲的是尧待天下太平后随后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具体实施文明推广的工作(即明教的内容),这就是最早的天圆地方的理论和实践。

《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潦水尘埃归焉”。

共工:《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可知其为上古某部落的首领,后来的传说成了神话里之火神。

不周之山:传说中,西北荒漠中的大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不合(有缺口),故名曰“不周”。天柱地维: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用九根柱子撑着,地有四条大维(维又解作绳)系着四角。

上古时,中国南方有位名“共工”的部落首领,不服那个叫做“颛顼”的黄帝之孙,未经大家伙的同意而继承帝位因而发难开战。力斗失败,心有不甘,亦不愿投降,忿而用头撞触名为“不周”的大山,以为寻死。使得撑天的九根柱子中,撞折了西北角的一根,天为之倾仄,所以天上的日月星辰向西北移动。又令维系大地的四条大绳中,被挣断了东南角的一条,令大地向东南方下陷,现在我国地形真的是西北高而东南低,以至地表上的水及泥沙都流向东南方,现在我国的各大江河大多流向东南出海。

又有《晋书・天文志》记载:

“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

“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按照这个地理观念,天地被赋予了形象的物体,其间距离也被说出可谓精妙。

同时天圆地方说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视)运动在不同的节气是沿不同的轨道进行的。以北极为中心,在天盖上间隔相等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同心圆,这就是太阳运行的七条轨道,称为“七衡”,七衡之间的6个间隔称为“六间”。最内的第一衡为“内衡”,为夏至日太阳的运行轨道,即“夏至日道”;最外的第七衡为“外衡”,是冬至日太阳运行的轨道,即“冬至日道”。内衡和外衡之间涂以**,称为“黄图画”,即所谓“黄道”,太阳只在黄道内运行。从《周髀算经》卷下所载二十四节气,可知太阳在七衡六间上的运行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是:七衡相应于十二个月的中气,六间相应于十二个月的节气。这与我们现代接触的地理知识有许多互通之处。

我们对古人的解读与认识必须站在古人的时代,古人的知识眼界,古人的社会、地理环境去解读和认识古人。从而了解那个时代的想象和思想。对古人的解读应客观、公正,古人的地理观(以天圆地方说为例),是古人的思想,其中不免有糟粕,但更多的是古人的智慧精华。

初二:13582254612

古人地方日月星辰

读后感——读《中国通史》

也许那“阴阳割昏晓”的泰山并不沉重,只不过有高耸入云的身姿罢了;也许“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景象并不辽阔,只不过徒具无穷无尽的边际。

真正的沉重,真正的辽阔是那一叠薄薄的古籍。它是古先民的遗血,它是古中华的绝唱。它如一江春水涛涛东泄,流淌至今,那溅出的朵朵浪花是历史的真迹,那闪耀的光芒是先哲的智慧。

翻开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

1、国家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

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

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怒,愤怒,难道仅此而已吗?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法则。一个乐不思蜀的国家,一个不求进取的国家,终无法立足于世界。

其实,我欣喜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如果不是他们打破中国那扇笨重而古老的大门,封建社会永远不会结束,天朝圣国的美梦永远不会破灭。

背着沉重的包袱,跨步于这个古老的国家,看历史变革,人世沧桑,将辛酸,悲愤,痛苦伴着历史的灰烬一起咽下。

2、人生

辽阔,可以是人生,也可以是历史。可以是人生延续历史,也可以是历史组建了人生。不须经历百年,历尽沧桑,只要透过历史,就能尽览那林林总总、郁郁葱葱的人生。有的博大壮阔,汪洋恣肆,有如大海般澎湃;有的晶莹剔透,冷然作响,有如泉水般恬静;有的洋洋洒洒,不拘一格,有如天马行空般潇洒,浪漫。

不需夜阑人静,万籁无声,不需月隐星现,露重风轻,只要凝视着历史,你就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灵的栅栏,正视裸露的良知。在生命的沉处,你可以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在灵魂的高出,你可以感念到一波恬然的律动。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想皓月,想秋阳,淡泊而永静。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答案就在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

逆境,并不能阻碍他的成长,贫困,并不能束缚他那梦想之翅。一个人,会梦想,会奋斗,会追求,才无愧于人生之旅。而那种只安于现状的人,永远只能碌碌一生,被自己埋葬。没错,人生不是一次游戏,可以亵玩而不尊,人生是一次展示,是一次爆发,是一次升华。

人生,亦如那涛涛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亦如那空中的光线,抓不住,也挡不住,只能驾驶着它一路前行。

昨天是你眼珠里破碎的泪珠,今日是你眼珠印射的图案,明朝你眼珠里闪烁着的光芒。

可以任岁月踟蹰,轻轻飞去,只留下充满寒意的雨与泪,凄凉与忧伤在烛光中闪烁。

可以挺立帆桅,从不畏惧前方的惊涛狂飙,依然前行,让坚强

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

适用主题,志存高远,坚定志向等。纵观历史长河,战国时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有陆游,壮心未与年老去,死去犹能作鬼雄。可知多少文人豪杰接在胸怀壮之下,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此流芳百世。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志存高远,方可摘星夺月,以不屈之志,点燃希望之光。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适用主题,热爱读书等。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读书就是读作者的思想,并在不同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和碰撞,用他人的思想行为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评判标准。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当我们九毒、肠毒、多毒,我们很容易便能真正走出写书者的世界,在其世界中修炼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境界。

天下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

适用主题,接受自身不完美,接受世界不完美等。例子中有道,天下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世界上万物都无完美之说,包括人本身。但也正如尔斯泰说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梅兰芳年轻拜师学艺,被师傅嫌弃,眼神无神,不是唱戏的料。但这天生的缺陷并未让梅兰芳退缩,他致富一事艰苦训练,眼神愈发清澈如泉水,含情脉脉似怀秋,被无数人赞叹即知。不苛责自己的不完美,在不完美中追求缺陷的美,才能将人生过得更为舒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