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泉州的书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清朝在泉州的书院,第1张

1《书院》的古诗是什么

《书院》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刘过创作的,其表达了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劝勉人们要勤于读书,就像农夫辛勤劳作一样,最后就会有所收获。

全诗如下:

《书院》

宋代: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译文:

努力学习就像农人努力耕作,是勤劳还是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

就算书的种类繁多,只要努力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注释:

力耕:努力耕作。

尔:你。

书种:书的种类。

岁稔:年成丰熟。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刘过,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长于庐陵,去世于江苏昆山,墓尚在 。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

刘过以词闻名。他的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如《沁园春》“柳思花情”、《水调歌头》“春事能几许”等。刘过也工于诗,古体、律诗兼备。诗多悲壮之调。如《夜思中原》“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登多景楼》“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也有的诗写山水景物,清新秀美。

参考资料:

书院-

2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游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钱闻诗

锡名有旨感皇明,百载荒基一日营。

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

尘中讲贯似难入,静里工夫终易成。

孕出庐山真秀气,宁复渭钓与莘耕。

3永嘉书院的有关诗句

去永嘉书院撒野 ● 陈忠

在永嘉书院让人时时体验野的感觉

伸手窗外能抓住几许野生的蝉鸣

我的内心发野起来只想爬上去做只蝉

在夏天叫个不停

碇步下的溪水是发野

在粗糙的石头上奔跑而下

把我赶回粗野的童年

我赤足涉水而过童年的年华找回来了

在溪水中嬉闹我的童年

这里的小鱼是发野的

在狂野的溪水中逆流而上

这里的瀑布是发野的

展示不是高度是钻云攀树

这里的一线天是发野的

推开一线天一看世界在发野的

这里的建筑也是野的

把宋朝古建筑种在山水之间

文化审美传统从建筑中跃出

这里的**是粗野的

山洞里跑出最狂野的7D**

我在过山车中消灭了不少怪兽

这里的老农也是粗野

戴着斗笠赤背从碇步走过

这里的文化是野的

楠溪江的耕读文化在这里光大

这里的花儿是野的

桃花樱花野花在相互热闹这里的掌舵人李作勤是野的

在山水之间写下野野的永嘉书院

种下祖祖辈辈的楠溪江文化永久

4刘过的古诗《书院》全文

刘过古诗《书院》全文:

出处:《书院》

作者:宋代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释义:努力学习就像是用力气去耕田,勤劳、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即便书的 种类很多,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扩展资料: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刘过以词闻名。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

刘过也工于诗,古体、律诗兼备。诗多悲壮之调。如“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也有的诗写山水景物,清新秀美。他的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这更能代表刘过词特色的是那些感慨国事、大声疾呼的作品。

—《书院》

—刘过

5描写山水的优美诗文

山水悠悠,历史悠悠,情怀悠悠。

不是从山水的襁褓里分娩出来的我,却对山水有着一份特别的眷爱。面对祖国诸多的山山水水,总有一种想走近它亲临它的期待,渴望能有一天实现走遍山水的愿望,但时常也会怀念家乡的那座无名小山和那片清澈的河水。

于是,在泼墨的山水画里找寻连绵起伏的青山、绿水;找寻青石铺就的小巷、石桥;找寻石灰抹的土墙,盖着灰瓦的屋檐。记忆里的灰白缓缓地,缓缓地返回那片葱郁的绿色,连斑驳在老墙根上的那一块块厚厚的苔藓也在心里鲜活起来,是那样的翠绿而鲜艳,我仿佛重回到那些久远却又清晰的记忆里。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中的房屋就是用黑砖、灰瓦搭建的。屋子的后面有一片水塘,虽不大,却很清澈。

我就是吃这片水塘里的水长大的。水塘的不远处有一座叫“牛头山”的小山。

听爷爷说,因为山峰似一条牛的牛头,所以称为“牛头山”。因为代代的不断开垦,牛头山越来越小。

最后,山顶被开挖成一片水塘,人们就在水塘的周围种上蔬菜,关于牛头山的名字似乎已经被淡忘了。那时,经常跟随着奶奶在山上放牛,看奶奶种菜浇水。

调皮的我,就经常爬到这山坡上来,捕蜻蜓,捉蝴蝶,挖野菜。直至后来,牛头山被政府征收而化为一片平地,这座山也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忘了。

伫立在熙攘的城市,无数次地遥望远方,寻找那一脉幽蓝色的山影,可是,除了高大林立的建筑,就是拥挤的车流和熙攘的人流;无数次幻想遇见那一汪闪烁轻盈的波光,可是,除了城市繁华留下的荒凉,就是那混浊的河流。家乡的那座小山,那片绿水,已经被一座座高楼所覆盖。

山水悠悠,历史悠悠,情怀悠悠。游历于市井,栖身于楼林厦海,永远会眷恋家乡,依情家乡的山水。

早听闻有句:“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沟归来不看山”的美赞。只是,我没去过黄山,写不出黄山的巍峨险峻,我也没去过九寨沟,写不出九寨沟水的神奇秀美。

但对山水一直是喜欢的,更是崇拜敬畏的。所以,山水常在我的梦中萦回。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青山绿水、小桥轻舟、青烟袅袅,雾气朦胧,思想荡漾在那样的时空里,空灵的记忆像被清晨的雾霭洗过,一幅浅绿的山水画在脑海里铺开来,顺着思绪的隧道,走进那青的山,绿的水,那些鲜艳的颜色,那些鲜活的生灵,那些有生命的花草,那些流淌的水花,那些平凡朴素的场景,那些乡野的自然风情,不禁让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仿佛,人已经穿越时空,心已经在山水间腾飞。 大自然赋予了山的肃穆和庄严,赋予了水的灵性和飘逸。

即使是狂风暴雨,即使是冰天雪地,依然顽强生存,生生不息。山水间有多少这样激情的瞬间,又有着多少这样壮美的时刻? 常常在思考,在轮回的季节里,我是否真的能够拥有大山的情怀?面对一些真实,视而不见?在流逝的时光里,我是否能保持水一样的心境?面对一些喧哗,闻而不听? 有时,在静静的想,我如何能拥有这山的博大,与日光亲近,与夜晚相融,不问世事的繁杂和纷忧;有时,我静静的思,我如何能拥有这水的柔情,可以如泉水一样欢快怡然,又可以如湖水一样平静悠然,不为琐事的忧烦所困所悲。

山水哺育了多少生命,又承受了多少岁月沧桑?感动于山的博大,心境坦荡,浮躁漂移;感知于水的灵性,灵魂升华,浮华不再。山的奇伟,水的缠绵,把我心的梦想,勾勒成山水间的色彩,点缀成生命记忆的色彩。

此时,多想能远离尘嚣,追寻山水,沉醉山水,把一缕心香,送给大自然。 登山临水,尽情欣赏美景之余,还可以参悟人生玄机。

草木葱荣,是感恩泥土的润泽;云彩洁白,是热爱蓝天的辽阔;山水奇妙,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神韵。一座座山,屹立大地数百年沉默无语,拥抱的是广阔的天空;一片片水,流淌在大地源源流长,奏响的是人间风光交响乐。

山屹立在天地间,膜拜着生命的奇迹,见证着世间的沉浮;水,回荡在山涧间,倾泻成生命的壮美,流淌成生命的诗意。 山的博大幽深,水的浩瀚柔婉,静止与流动的交融,肃穆与灵动的结合,赋演着秀山绿水的生命与灵魂,传递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山挺立,坚韧不拔;水绵软,婉转流长。有人说,世上有多少山水美景,人间就有多少锦绣文章。

在文人墨客眼里,山水就是他们灵感的源泉,精神的家园。 山水的神韵让诗人倾情,让画家泼墨,让智者留连,让凡人脱俗。

所有的生灵,所有的风景,所有的神韵,都统统收进了画家的画卷,融进了诗人的诗作,感染了智者的心扉。 山,造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虽形态各异,却胸怀宽阔。山,是伟大的。

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伟岸高耸,她的绵延不羁,还在于她宽广的胸怀。

6写一段描写永嘉书院的句子,优美,写出青山绿水的感觉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读文化是楠溪江古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这么讲,离开耕读文化来谈楠溪江古村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想象的。

楠溪江的乡村知识分子身上兼有儒、道双重思想。按照儒家的理想,他们进则庙堂,退则山林,然而当他们身处山水之间的时候,生活极尽淡泊恬适,饱含着道家"复归返自然"的思想境界。他们的这种思想,折射到楠溪江古村建筑上,使楠溪江古建筑显得特别亲切自然而极富人情味儿。

楠溪江现存古村落的建筑都非常简朴天然,几乎全是由素木蛮石、粉壁青砖构筑,然而它们富于野趣,着眼于自然美,取于自然,却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人工美、艺术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增添了动人的魅力。

耕读生活早期作为文人的一种理想,起源于隐逸,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结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着很高的道德价值,意味着高尚、超脱,是古代士人们这个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寄托。特别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方面,似带有更浓厚的浪漫色彩。

受孔孟老庄之道影响,楠溪江历代人们都很重视礼乐教化,同时,晋、宋两次人口北南大迁移使不少文化水平很高的仕宦迁居楠溪,在此建村落户,择地定居,他们更期望后代儿孙能够继续"读书人仕,光宗耀祖"。"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成为他们宗族的传统,世代相袭。

耕读生活最早起源于何时,现在很难确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与士大夫圈子内不以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为荣的文人雅士有关。他们避风尘,脱民俗,遨游名山大川,以情寄山水,更有甚者,藏身于山林过着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种几亩薄田,养花植草,畅游山水,吟诗题赋、抒发性情。其实,"耕"似乎只是象征性的,士子们亲自躬耕是极少的,他们只不过是寄情山水,在青山秀水间吟诗题赋、修身养性罢了。这样的耕读生活说穿了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耕读生活。然而不管怎样,他们在村落规划与建筑中极力塑出一种文人们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质无华的气质与情操。在楠溪青山秀水漳创造出一座又一座文质彬彬、富有田园野趣的村落。

7关于中国山水的诗歌散文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宁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8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词

《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七律•白鹿洞书院

庐山国学播中华,养性修身天下夸。万卷诗书尊理学,八方学子敬儒家。

峦峰锦绣多奇石,草木芬芳半异花。胜境迷人堪细赏,葱茏一岭绕烟霞。

9有什么描写山水的诗和词和地方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东晋以来,历代诗人、名人以其豪迈激情、生花之笔,歌咏庐山的诗歌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江淹的《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庐山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

《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庐山由此为田园诗的诞生地。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 《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歌的极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白鹿洞书院》使白鹿洞书院更受人们的青睐;元代画家赵孟(兆页)的《水帘泉》一诗,赋予庐山瀑泉独具韵味的美感境界;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庐山诗》,展示出雄伟壮美的历史地位。

清代,各种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王士稹、沈德潜、魏源、陈三立、康有为等,也都在庐山留下了著名的诗篇,从而也使庐山的山水诗展露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景象。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毛泽东的《登庐山》,再次将庐山的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极致,艺术美将山水美推向了一个极致。

/view/141818htm#5。

清朝在泉州的书院

1《书院》的古诗是什么 《书院》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刘过创作的,其表达了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劝勉人们要勤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