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这些书籍吗,都是些什么内容?可以阅读吗? 道藏辑要 六时荐拔集 十转度人 安禁集 十王转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道教有这些书籍吗,都是些什么内容?可以阅读吗? 道藏辑要  六时荐拔集   十转度人   安禁集   十王转案,第1张

六时荐拔集 十转度人 安禁集 十王转案 十王忏悔 十王诏赦 十王奉真等应该是科仪书外人看了没有意义。道藏辑要是一套书而不是一部书。

另外玉历宝簪宋朝时期虽然是道教的劝善书籍,但是清末民初由佛教人士篡改编辑,内容早已经可以说是乌烟瘴气。劝善书籍请直接看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等。

关注

道家经典——《道藏》

《道藏》者,道教一切经书之总集也。夫生天地,和阴阳,包囊万物,亘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纪纲,成就仙业,利乐群生者,教也。总而谓之曰经,聚之于室曰藏。诵经者足以劝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积德累功。仙真圣人所以美教化,移风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经教为津梁也。

一般认为,将道书收集整理,编成丛书,从东晋就已经开始,但多数已经流失。现存的早期《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的《正统道藏》。后来继续编撰的还有《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

1996年起,由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以明代正统、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有《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体》《道教众法》、《道教科仪》等,每一类还有其他分类,真是包括所有道教典籍。

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诲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家经典——《文始经》

《文始经》全名《文始真经》,又名《关尹子》或者《关令子》。今见之《关尹子》,乃是唐宋间人托名之作。此书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思想认识水平,批评了修道人中的种种邪迷丑恶,指出了一条超越自我而进入精神绝对自由王国的光明大道。作者采用《道德经》的笔法,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宇宙和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规律,针砭时弊,表扬大道;揭示真理,拨迷正误,有益于众生多矣。英国著名科学思想家李约瑟先生曾经在他的《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大量地引用了《关尹子》一书中的观点和论断,评价甚高。

全书共分九篇,各有所侧重。书之所以分九篇,乃是因为道家重视阳数,而九正是阳数之极。老子《道德经》便分成八十一章,正是重九之数,所以《关尹子》则取法为九篇。《关尹子》之所以为道教的代表经典,是因为它不仅有理论的突破,更有实践的总结,既有宏观的论述,又有微观的把握,加上牛道淳的注解,更能让人们明白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规律,并且依法修行,从而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得其自由。

科仪,道教术语,指道教道场法事。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科仪,斋醮,道场,仪轨,法事 类别 :道教术语 含义 :道教道场法事 所属宗教 :道教 记载史料 :《礼记》、《易经》、《史记》等 开始时期 :上古时期 道教术语,科仪内涵,科仪发展,科仪组成, 道教术语 指道教道场法事。 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 科仪留念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道教徒做道场法事的规矩程式,依不同法事定的不同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准则做道场叫“依科阐事”。俗话说的“照本宣科”,就是这一同义语。道教徒把这种“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如开坛法事的“底本”叫“开坛科仪”,荡秽叫“荡秽科仪”,简称叫:开坛科,荡秽科。 科仪内涵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科仪现场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 (一)内斋(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等(见《洞神经》)。 (二)外斋(济度):包括三箓七品,三箓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箓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等等。 全真派道士,至今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斋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科仪发展 斋醮祈祷,古即有之。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斋戒”、“醮”、“坛”等的说法,这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书文中均有记载,说明道教斋醮科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 科仪坛场 东汉时期,道教诞生之前,汉明帝永平八年(65),朝廷曾下诏给楚王英,命其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道教诞生后,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厨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见《后汉书》)。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和供器,而且有了音乐——郊天乐。 东汉时,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五斗米道亦有“涂炭斋”、“指(或作旨)教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涂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 另外,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三官手书”,具体做法是:“书病人姓字,锐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见《三国志·张鲁传》)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的某些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于是,其事大行”。《天宫章本》可谓最早的科:醮书。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开创阶段,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斋醮科仪产生了。 东晋、南北朝时,斋醮科仪经上清派、灵宝派道士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魏夫人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大行于世,在合皂山建立“灵宝玄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改诵经“直诵”为“音诵”,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寇谦之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继寇谦之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亦改革南方天师道,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斋醮科仪。他曾撰著斋醮科仪百余卷,有关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升玄步虚章》等斋醮乐章多种。 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到隋朝时,基本上停滞不前,但仍受重视。 斋醮科仪历经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等。 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看,他蒐集、整理、编纂、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科醮书多种,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宫中设醮,史不绝书: 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 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际,京中宫观、大邑名山(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均有设醮者。不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丘处机、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亦皆先后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斋醮遂为各派所习。 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此阶段出租了许多民间宗教,流传十分广泛,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同时有许多大型的斋醮科仪因无力承办而失传,小型的斋醮科仪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故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龙虎山上清官提点娄近垣,整编斋醮科仪12卷,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科仪组成 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定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这其中人(道士)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道教称酸坛执事)来完成的,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 科仪教学 醮坛。建醮必先设坛,称为“醮坛”,又称“法坛”。“坛”则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据《道书授神契》记载:“古者祭皆有坛,后世州郡有社稷坛。记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于屋下,从简也。”说明古代醮坛,原为露天,后改在殿内。 不同形式的斋醮,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有若于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余的坛,叫做“分坛”。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云观举行的“罗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分设都坛、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等,诵经拜忏,日夜供奉香灯。 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用天师之印,为“阳平治都功”印,沿袭至今。 在斋醮仪式中,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据《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执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执事之首。担任者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 监斋:位仅次于高功。其职守,一为“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二为“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即主管科仪典法,为高功的副手。 都讲:与高功、监斋合称“三法师”。担任者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钜,领袖班联”;“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赞导引,亦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职,正一派称为“三法师”,全真派仅称“高功”,无“法师”之称。但三者在斋醮科仪中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其它执事,亦各有其职: 侍经:负责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 侍香: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断。 侍灯: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 知磬和知钟: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此外,据《太清玉册》拳四,醮坛执事还有: 炼师:“其职也,内外贞白,心若太虚;德体好生,诚推恻隐。致坎离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炼质升真,超凡人圣。” 摄科:“其职也,严格威仪,宣扬玄范,端临几度,密迩道前。音传金玉之声,问答琳琅之韵,必敬必戒,以谢以祈。” 正仪:“其职也,通贯科仪,整肃玄纲,务在老诚之士,方严中正之规。” 监坛:“其职也,激浊扬清,摄邪辅正,升坛隶事,先须严洁之功;通真达灵,必假监临之力。事须处恪,好令差迟。” 清道:“其职也,肃清云路,荡涤尘氛。” 知炉:“其职也,玄教威仪,仙班领袖。” 词忏:“其职也,吟咏洞章,歌扬玄范。” 表白:“其职也,奏陈虔格,注念精专。” 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有《醮坛清规》,所列凡三十五条,可见醮坛之上,纪律严明。 醮坛上有必要的设定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炉、烛台、花瓶、香筒等。 供养:如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圭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法剑)、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将之牌)、天蓬尺(法尺,为桃木长尺)、镇坛木等;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如铙、铛、镲、铃、鼓、钟、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宝盖,并有执杆,以为手持。幡则无盖,多为悬挂之用。 符简:即黄表纸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净坛用水。 手炉:即有柄之香炉,以为手执。 在醮坛科仪中,有其独特运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修功。现择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灵的用语。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结尾。持咒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其过程叫做掐诀。掐诀可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如灵官诀、斗姆诀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传创自夏禹,故又称“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罡有多种,如三宝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灯: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最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以期达到“超出良难”。 礼拜: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礼、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 步虚: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大诗人杜甫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 存想:一名“存思”,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即失去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密传授。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为鸣天鼓(左叩)、击天磬(右叩)、鸣法鼓(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上大表”,一般神则称为“上疏”。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见《上清灵宝大法·水火炼度品》)。 施食:道教科仪的一项仪式元,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无施食,但在南朝刘宋时已有雏形,唐朝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宋元之际,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宫观还保存著这一做法。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散花: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通过想像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首先是对于道教德建立有帮助的两部古籍:《黄帝内经》和《周易》。

《黄帝内经》:道教最早的医学思想,来源于中国春秋至战国时代所成书的最古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周易》:道教的最终形成,还有赖于从西周时代到战国晚期《周易》这部书的出现。

其次是理论基础部分:除《道德经》之外还有《庄子》。

《庄子》:《庄子》书中提出的超脱、逍遥、养生、修道的生活原则成为后来道家思想的宝贵文化财富,也为后来道家避世遁世的修炼方式提供了知音的原则精神,从魏晋时期开始,庄子也被后人们尊为道教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再次就是道教中最重要的宗教典籍:包括:

1《太玄经》,其中,《老子道德经》只是其中的第一部,还有托名西汉文帝时期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章句)》、东汉张道陵《老子道德经想尔注》、魏晋王弼《老子微旨略例》、以及《老子妙真经》、《老子西升经》、《老子中经》、《老子内解》、《老子节解》、《高上老子传》、《无上真人内传》、《历藏经》、《玉历经》等道教典籍著作。

2《黄帝阴符经》上中下三篇章,据传为战国秦汉时书,或者北魏道士寇谦之所著。

3《正一经》,张陵五斗米道所传经箓,北魏寇谦之始做,核心是《正一盟威箓》。

4《太平经》,于吉《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

5《太清经》,专门论述服食金丹的著述。

6《三皇经》,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至魏晋时期,与《上清经》和《灵宝经》合称为“三洞真经”。其中,帛和的《三皇经》,即《小有三皇(黄)文》,也称作《小有经》;《大有三皇(黄)文》,也称作《大有经》。这是研究三皇、符文、神鬼、养生、斋戒的专门著述。此书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

7《灵宝经》,产生于汉晋年间,《太上灵宝五符》是最早的灵宝经,以符咒为主,其中,最重要的是《度人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藏》洞玄部所收录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是道教现存最大的一部经书。自南宋灵宝派道士宁全真传授后,由元代初年林灵真编辑而成。最初原书只有12卷,经过元明两代道士的屡屡增补,达到320卷,分为20品。书中的内容包括立坛法度、斋醮科仪、祈禳炼度、斋仪程式、仪轨表章、偈赞颂词、符箓图像等重要文献。

8《上清经》,产生于晋代,东晋丹阳句容道士杨羲(或西晋魏华存)《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三十九章。特别重要的是《黄庭经》,还有其中西晋魏华存的《黄庭内景经》。

9《重玄经》,隋唐时期,代表人物成玄英著述《南华真经注疏》,典籍著作《玄门大义》、《太玄真一本际经》、《道德真经注》。

10《北斗经》,崇拜北斗神的典籍著作《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经》等等。

11《善书》,从北宋末年开始的劝善典籍著作《太上感应篇》,是最早的代表作。再以后,《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等等。

12《雷法经》,宋道士王文卿创立道教神霄雷法派,以后,宋元时期,清微派发展雷法学说,见《清微神烈秘法》。

13《全真经》,宋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传下《重阳立教十五论》一卷、《重阳教化集》三卷、《重阳分梨十化集》二卷、《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一卷、《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一卷,全部为全真典籍。此外,邱处机的《石番溪集》六卷(《道经》太平部),《大丹直指》二卷,也是全真弟子内丹理论和行功方法的重要著作。

14《内丹经》,最初发展于唐末五代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早期著作《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后期《悟真篇》、《黄庭经》、《参同契》等著作。

15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解的《清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产生于宋元时期的《净明经》,黄元吉的《净明忠孝全书》,核心是贯彻老子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以及后来儒家的忠孝伦理道德观念。

以上的道教典籍只是一个大致的排列,为爱好道教理论的人提供一个读书的参考,不具有权威性。其中,南朝道士陶弘景十分重要的著作《真诰》和《登真隐诀》,唐末五代道士谭峭的《化书》,都是道教的经典著作,都未包括在内。道教典籍中有的字数篇幅虽小,整个道经总共不足百字,比如《太上大通经》、《高上玉皇胎息经》等等,但重要性不容忽视,是为道士默诵用的修炼法诀。也是道士们为人炼度亡魂阴鬼、超升脱离幽冥所不可缺少的。

道教地狱十大天尊与救苦破地狱科仪

东方玉宝皇上尊、皇上天尊,风雷地狱拔度亡魂。

南方玄真万福尊、万福天尊,火翳地狱拔度亡魂。

西方太妙至极尊、至极天尊,金钢地狱拔度亡魂。

北方玄上玉辰尊、玉辰天尊,溟冷地狱拔度亡魂。

东北度仙上圣尊、上圣天尊,镬汤地狱拔度亡魂。

东南好生度命尊、度命天尊,铜柱地狱拔度亡魂。

西南太灵虚皇尊、虚皇天尊,屠割地狱拔度亡魂。

西北无量太华尊、太华天尊,火车地狱拔度亡魂。

上方玉虚明皇尊、明皇天尊,天牢地狱拔度亡魂。

下方真皇洞神尊、洞神天尊,无间地狱拔度亡魂。

救苦破地狱科仪

行救苦破地狱之法,配合五行八卦福镇宅,催动五行流通生旺气、五行流通生正气,调节阴阳和谐保安宁、阴阳相济大吉利,可接引亡灵,驾鹤极乐。

救苦破地狱科仪如下:

大慈大悲悯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识。

圣号光明以自严。

醮主志心皈命礼。

信礼及虚空遍法界 过去 现在 未来

道经师三宝。

          

酆都铁围山,悲风凄惨。

长夜黑暗不见天。

愿垂慈光照下界。

幽类咸沾。

刀山剑树摧。

鲜血淋沥。

十分苦楚难备陈。

伏望慈尊来救苦。

赈济沉沦。

九幽枉死城,狱卒狰狞。

抽肠破腹痛伤情。

今宵闻经均得度。

往生朱陵。

都讲韵白

种种无名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

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无苦门。

表白韵白

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

若归圣智圆通地,  便是升天得道人。

高功韵白 大慈悲                       

九幽地狱铁围城,风吼雷鸣万里声。

若要亡灵离地府,道众称念洞玄文。

  众齐称:

太乙救苦大天尊!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

尔时,救苦天尊遍满十方界,常以威神力,

救拔诸众生。

得离于迷途,众生不知觉,如盲见

日月。

我本太无中,拔领无边际。

庆云开生门。

祥烟塞死户。

初发玄元始。

以通祥感机。

救一切罪,度一切厄。

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

皆承大道力, 以伏诸魔精。

空中何灼灼。

名曰泥丸仙。

紫云覆黄老。

是名三宝君。

还将上天气。

以制九天魂。

救苦诸妙神。

善见救苦时。

天上混无分。

天气归一身。

皆成自然人。

自然有别体。

本在空洞中。

空洞迹非迹。

遍体皆虚空。

第一委气立,

第二瑞气生。

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

太玄无边际。

妙哉大洞经。

皈命太上尊。

能消一切罪。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

北方玄上玉辰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十方诸天尊。

其数如沙

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气聚功德,同声救罪人,罪人实可哀。

我今说妙经,念诵无休息。

归身不暂停。

天堂享大福。

地狱无苦声。

火翳成清 暑。

剑树化为骞。

上登朱陵府。

下入开光门。

超度三界难,径上元始天,于是,飞天神王。

无鞅数众。

瞻仰慈颜,而作颂曰。

天尊说经教,接引于浮生。

勤修学无 为。

悟真道自成。

不迷亦不荒。

无我亦无名。

朗咏罪福句。

万遍心垢清。

尔时,飞天神王。

及诸仙众,说是颂毕。

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终。

茫茫酆都中重重金刚山灵宝无量光洞照烟池烦七祖诸幽魂身随香云幡定惠青莲花上升神永安功德金色光晖晖开幽暗华池流真香莲盖随云浮千灵冲元和常居十二楼急宣灵宝旨自在天堂游寒庭多悲苦回首礼元皇女青灵宝符

中山真帝书一念升太清默诵观太无功德九幽下玄玄升紫虚

大慈大悲九幽拔罪天尊

以此真香申召请,亡魂闻召愿来临。

仗承三宝力加持,此夜今时来赴会。

道教有这些书籍吗,都是些什么内容?可以阅读吗? 道藏辑要 六时荐拔集 十转度人 安禁集 十王转案

六时荐拔集 十转度人 安禁集 十王转案 十王忏悔 十王诏赦 十王奉真等应该是科仪书外人看了没有意义。道藏辑要是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