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男子查古籍定位古墓群后盗墓,他是如何有了这一想法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湖北一男子查古籍定位古墓群后盗墓,他是如何有了这一想法的?,第1张

湖北一男子查阅古籍定位古墓群后进行盗墓,他之所以有这想法,就是因为他前期买了金属探测仪勘探银元,结果发现了墓葬于是就组团开始盗墓。

百日行动开展以来,应城市公安局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之下,经过精准研判,最终破获了李某某等多人的盗墓案件,总共抓获七名犯罪嫌疑人,其中三级文物就达五件,一般文物157件,作案工具更是多达31件,此次是破获有利于对盗墓群体进行威慑,同时护住了国家的文物,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依据,让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在这方面展示出来民警同志高效率破案的能力。湖北一男子查古籍定位古墓群进行盗墓,他之所以有这想法,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才动了歪脑筋。

李某某今年已经49岁了,一直以来他非常喜欢到处勘测银元并且以此来换钱,因此他在网上购买了非常专业的金属探测仪,这种探测仪能够探测到地下20m的金属物质,在这期间他无意间就发现了古墓群,因为根据金属探测器的结果显示里边儿拥有大量的金属,所以它就推测可能是找到古墓了,于是他四处翻阅古籍到处打听,于是就推测他所勘测的地方为古墓,因此就已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打掩护,最后勾结挖掘机司机以及包工头一起进行盗墓,最终还是被警方抓获。湖北一男子查阅古籍定位古墓群后进行盗墓,他之所以有这些想法,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以为盗墓没人发现。

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应城市公安局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称在城市当中有居民李某某在涉嫌盗墓,所以高度重视这件事情,迅速成立了相关的破案小组,在前期侦查过程当中,民警们不分白天黑夜克服了种种困难,运用了各种侦查手段,最终才完成了取证工作。而李某某某之所以敢盗墓是因为它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整体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能够为其打掩体,结果还是被法律制裁了。盗墓严重危害了国家古文化遗址,同时对文物造成了损害,罪过是很大的。

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写作的。我们阅读这些宝贵的古籍,肯定是需要文言文功底的。但是光是学会了文言文,阅读古籍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古籍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又因为古人在引用,转述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往往比较随意,并不是依据原文内容来引用的。这与我们现在的学术论文引用有天壤之别。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仅仅认为学会了文言文就能阅读古籍。文言文的精髓在于他的一些特殊句式,重点实词的多种意思。掌握了特殊句式,积累了足够的词义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文言文。

要想学会文言文之后无障碍阅读古籍,还需要在基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外,仍然需要借助前人的注释。比如《孟子》一书对《诗经》的引用。孟子在《孟子》中引用《诗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诗经》原来的意思。如果我们按照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那就是每段话都很懂,但是不知道在表达什么?这需要历代专家学者的解读,比如对于《孟子》我们可以阅读东汉赵歧的《孟子》注,还有南宋朱熹的《孟子章句》,以及近代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而对于其他古籍也是如此。

一些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类文化现象很繁琐,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大量的积累。所以即使懂了文言文,也不一定能看懂古籍。如何能看懂这些古籍呢?我们就需要翻阅前人的注解。在前人了解的基础上,多方考证,最终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裴松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文化名人,他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在史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历史上,裴松之的评价很高。作为著名的史学家,很多人对裴松之是那个朝代的好奇不已

裴松之像

裴松之出生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非常混乱的一个时期,各种大小的朝代不断的更替,很多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都是经历了好几个朝代的。那么,裴松之是哪个朝代的呢裴松之是南朝宋非常出名的一个历史学家,因此,他是南朝宋人,他主要的著作有三国志的注本。

裴松之是哪个朝代的,可以从他的作品三国志注本人手。裴松之的三国志,是非常出名的一个注本,记录详细、内容丰富,语言诙谐有趣。而这个注本是宋文帝为了弥补陈寿版本三国志的不足下令要求编辑的。裴松之是哪个朝代的可以推算出来宋文帝和裴松之是一个朝代的人,而宋文帝生活的朝代,就是南朝的宋,因而,裴松之自然就是南朝宋人。

裴松之在三国志的补注过程当中,查阅了大量的典籍,有四百余种,比陈寿版本的三国志多出来将近三倍,就连宋文帝也赞叹这项工程的巨大,而且裴松之在三国志当中收录了大量的野史,还为少数民族书写历史,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虽然历史学家对于裴松之著作褒贬不一,但是裴松之是南朝宋史学家当中最优秀的一个。

裴松之的贡献

裴松之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在西魏的朝堂之上,裴松之有很大的威望,在战场上,裴松之立下了赫赫军功,在文化造诣上,裴松之也同样有成就。那么,裴松之的贡献都有哪些呢

裴松之画像

裴松之出生的家庭,在当时的社会上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家里人一直很注重培养他学习,他自幼熟读诗书,这为他今后的书籍编辑工作打下了基础。裴松之参与了三国志的补注工作,这是一项对历史事件和文笔要求很高的工作,裴松之一边翻阅古籍更正错误,一边进行典籍的编著,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当然裴松之的贡献不仅如此。裴松之二十岁的时候便做了将军,长时间的行军打仗增加了他的阅历,他精通各种兵法,并且在战场上擅长用巧计取胜。在裴松之的军事生涯当中,他不仅帮助西魏赢得了大片的土地,还让西魏的势力不断地扩充。在他的带领下,西魏成了当时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安居乐业,生产自给自足。

编著三国志和行军打仗,这是裴松之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三国志的批注版,对于我国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和裴松之的辛苦是分不开的。行军打仗,不断进行领土扩张,让西魏逐渐强盛起来,周围的蛮夷之族也不敢随便侵犯西魏领土,这和裴松之的震慑能力是分不开的,所有的这些贡献,让裴松之得到了西魏人民的爱戴。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

  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

  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

也成为玄学。

  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

  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务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

墨香铜臭,这个词汇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是对于喜欢古代文化和印刷技艺的人来说,它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汇。墨香铜臭是指古代书籍的独特气味,这种气味是由于古代书籍所使用的墨水和纸张的特殊性质而产生的。而铜臭则是指古代印刷技艺中所使用的铜版印刷的特殊气味。墨香铜臭,是古代印刷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印刷技艺的发展史

古代印刷技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年左右的秦朝。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大规模生产印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印刷技术。到了唐朝时期,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其中,雕版印刷是通过在木板上雕刻文字和图案,然后再用墨水印刷到纸张上的技术。而活字印刷则是通过将单个的铅字或木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版面,然后再进行印刷的技术。到了明清时期,铜版印刷技术逐渐兴起,这种技术是将文字和图案刻在铜版上,然后再用墨水印刷到纸张上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印刷速度快,印刷效果好,因此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如何体验墨香铜臭

想要体验墨香铜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选择一本古籍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本古籍,这可以是一本明清时期的经书、小说、诗集等等。在选择古籍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闻一闻书的气味

当我们选择好古籍后,我们可以先闻一闻书的气味。古籍的气味是由于古代书籍所使用的墨水和纸张的特殊性质而产生的。这种气味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3翻阅古籍

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翻阅古籍。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籍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古籍中的文字和图案,都是由古代的印刷技艺制作而成,这种技艺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4欣赏古籍的印刷工艺

最后,我们可以欣赏古籍的印刷工艺。古籍中的文字和图案,都是由古代的印刷技艺制作而成。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印刷技艺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无数的人们。

三、墨香铜臭的文化价值

墨香铜臭,是古代印刷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印刷技艺的发展历程,更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积淀。墨香铜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四、结论

墨香铜臭,是古代印刷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验墨香铜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印刷技艺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积淀。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古籍,传承好古代印刷技艺,让墨香铜臭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得以延续下去。

(文章结尾处插入墨香铜臭本人)

天坛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坛建筑群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

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想必不少小伙伴儿应该都去玩过吧~

但是,你们知道吗?

天坛里面还藏着不少很神奇的秘密哦~

1、天坛为何盖的有点歪?

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这条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大家绝对不会陌生。前门、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几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几大建筑都压在了这条中轴线上。但是,可以明显发现:天坛的位置有点偏,在中轴线往东一点。

要知道,天坛和故宫一样,都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会儿的北京城,还没有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作为北京独一无二的祭祀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完全可以在故宫附近挑个压着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而不是现在的南二环边上。

那么,作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这么重要的建筑,为什么偏偏选在了南边,又不建在中轴线上呢?

其实,这其中的根源不在于永乐皇帝和天坛的设计者们,而在于天上的太阳。因为按照《易经》的说法,东南方向是皇宫的巳位,是至阳之位,是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场所了。所以天坛就被古人选在了北京城南中轴线靠东一点的位置。

2、祈年殿为何一圈都是门?

祈年殿绝对算是天坛里的一个360°无死角明星建筑,因为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祈年殿长得都一样,一圈都是门,打开后四边都有穿堂风。可是,它为什么会被建成这样呢?

另外,《明会典》(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明确记载了大祀殿(祈年殿初名)在1420年天坛建成之初是一座矩形建筑。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重圆形尖顶建筑呢?

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由于明武宗死后无嗣,所以作为武宗堂弟的朱厚熜就被张太后(明武宗之母)和内阁首辅杨廷和破格提拔成了皇帝,也就是说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朱厚熜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是天意如此,便号召群臣翻阅古籍寻找证据,没想到还真被他搬出了不少“礼数”。比如,天坛在永乐皇帝建造之初叫天地坛,于是他便在北京城的北边、东边和西边分别盖了地坛、日坛和月坛,以分担天坛祭祀的压力。

同时他还按照“天圆地方”的说法,把天坛的主要建筑都建成了圆形,矩形的大祀殿被改建成了圆形的大享殿。在设计大享殿的时候,他参考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祭祀建筑“明堂”(一个一圈儿开窗、四面通风的独特建筑),最后将大享殿建造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一圈儿开门、四面通风的三重圆顶建筑(PS:祈年殿于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依原样重建)。

3、祈年殿为何是三檐攒尖式?

前面,我已经解释了祈年殿的屋檐是圆形的原因——嘉靖皇帝为证明自己的皇位正统+受“天圆地方”学说影响。那么,祈年殿为什么要建成三檐攒尖式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先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和等级。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两类:正式和杂式。其中,正式主要包括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和卷棚式,等级依次降低。另外,重檐的建筑等级要高于单檐。而杂式则主要包括攒尖式、盝(lù)式和十字脊式,它们都没有等级之分,比较少见。

知道了这些,再来回答上面那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要知道,皇帝来天坛祭祀是来“敬天礼神”的,虽说能够让孔夫子跟他平起平坐(故宫太和殿和孔庙大成殿都是重檐庑殿式,等级一样高),但是“天子”在面对天上神灵时,还是要以天为敬的,这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等级要比皇帝更高一筹。所以祈年殿用的是三重屋檐,比太和殿还多一重。

但是,虽说上天是最尊贵的,但是谁知道皇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就连祁同伟都想胜天半子,难道皇帝就不想吗?而祈年殿用三檐圆形攒尖式,就巧妙地规避了建筑等级问题。既表达了对上天的敬意,体现了天人合一,又因为攒尖式没有等级,所以在人间的建筑等级还是太和殿最高,皆大欢喜。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啊!

4、圜丘为何是秃顶?

圜丘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据史料记载,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举行,开始祭祀时间为“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还没亮的时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寒冬腊月的凌晨,皇帝带着皇室宗族和文武百官,在圜丘坛祭天大典上瑟瑟发抖……由此可见,祭天大典不是一件什么舒服事儿,建造一个露天的祭天之地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那么,为什么圜丘坛依然被建成了露天的呢?

原来,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这些祭祀活动,都是要在祈年殿里举行的。在嘉靖皇帝建造了地坛、日坛、月坛和圜丘坛之后,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须是屋下祭。

而圜丘坛却成了祭天的场所,是大报天的地方,必须在坛上祭。但是,嘉靖皇帝为了更加贴近诸天神祇,便没有建造屋顶。而他之后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连清朝的各个皇帝也沿袭了这个规矩,把祭天的仪式安排在了圜丘坛上。

5、皇帝祭天时为何住在西厢房?

天坛里的斋宫是历位皇帝来天坛祭天时的住所。永乐皇帝建造天坛之时,天坛还算在城外,所以为了保护好皇帝,便在斋宫的外面特意修了一条御河。因此斋宫有个外号叫“小紫禁城”。

斋宫在天坛西路,也就是天坛的西部,估计大家也都在上图看到了,这座相当气派的建筑在天坛的方位格局简直不能再惨了,位置偏僻不说,还是个坐东朝西的西厢房,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怎么能住这种地方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天坛是祭天的场所,皇帝要对老天爷称臣,自称天子。老天爷坐北朝南,皇帝退居到天子之位,只能坐西朝东了。

天坛是个讲礼的地方,按照从老天爷开始的排序,皇帝在天坛的地位确实不算太高。紫禁城里的琉璃瓦是金**的,而斋宫虽然也是皇帝住的地方,琉璃瓦却是一水儿的青绿色。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皇帝也只能屈尊和平民老百姓一个住房待遇了。

6、天坛为何只设钟楼不设鼓楼?

去过天坛的小伙伴儿,看到这个问题,多半会一脸懵逼。什么?天坛里竟然还有钟楼?在哪?我去的时候怎么没有看到?难道我去的是假天坛?!

其实,这座钟楼就在上面所说的“小紫禁城”斋宫的东北角。由于它的位置比较偏僻,在天坛公园的最西侧,再加上它不包括在天坛联票所含的景点之内,需要另外单独购票,所以绝大多数小伙伴儿在逛天坛的时候都会将它忽略。

大家都知道,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如影随形的亲兄弟,往往都会同时出现,比如北京的钟楼和鼓楼,再比如西安的钟楼和鼓楼。那么,为什么天坛里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呢?难道是因为它曾经存在过,然后被外力摧毁了?!

不然。其实从一开始,天坛里就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大有讲究。有一句成语叫“晨钟暮鼓”,而作为皇家祭祀建筑的天坛,只设钟楼,不设鼓楼,则是有着只取“晨钟”,舍弃“暮鼓”,寓意皇帝永生之意。

除此之外,在祭祀礼仪中,钟声比鼓声传得更远,可以让更多的百姓听到,有着“击钟聚众”之用,所以钟比鼓在祭祀时地位更加重要。其实,除了天坛之外,北京的地坛和历代帝王庙也都是只设钟楼,而不设鼓楼。

7、七星石为何是八块石头?

七星石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但是,在上图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七星石的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所以七星石实际上是由八块石头组成的。那么,七星石为什么是八块石头呢?

关于这个,有一种说法是:七星石原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置的七块镇石,寓意泰山七峰。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表明满族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小石,寓意华夏一家、江山一统。

相比之下,我更认可第二种说法。七星石之所以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是因为我国古人不把北斗七星当作勺子,而是把它当作玉皇大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车”(《史记·天观书》:斗为地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天坛作为祭天之地,玉皇大帝的地车当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摆成北斗七星状就解释得通了。

而第八块小石头,它在七星石中的方位,刚好对应着天上开阳星的辅星(我国古人看它距离开阳星不远,于是便把它叫做“辅”),这说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非常准确,这样一颗比较暗的辅星,都没有被落下。所以很有可能,古人一开始设置七星石的时候就是搁的八块。

8、丹陛桥上的路怎么走?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任何走上这座桥的游客,想必都会被中央那条稍微凸起的石板道所吸引。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条路并非皇帝祭天时所走之路,而是只有宦官才能走的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大有学问。其实丹陛桥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着皇帝的步步高升,所以丹陛桥其实是一条“升天之路”。

而桥面正中央的那条石板路就是所谓的“神道”,而右侧为“御道”,左侧为“王道”。祭天之时,王公大臣走王道,皇帝走御道,而宦官则走神道。之所以宦官走神道,是因为宦官的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所以必须走中央,而皇帝只能屈尊走“以右为尊”的御道。

除此之外,皇帝在登上丹陛桥之前还必须先在桥东的具服台漱洗更衣,甚至明朝皇帝到此还要脱掉鞋子,以表示不将丝毫微尘带到神坛之上。

9、天坛祭祀的是什么神?

很多小伙伴儿都下意识地认为天坛跟地坛一样,都是一个坛。其实不然,天坛其实是圜丘坛和祈谷坛两坛的总称。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两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回音壁等,而祈谷坛内的主要建筑则是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除此之外,圜丘坛和祈谷坛供奉和祭祀的神祇也不一样。

圜丘坛内供奉神祇之地在皇穹宇,内供奉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另外东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云师之神、雨师之神、雷师之神、风伯之神。

祈谷坛内供奉神祇之地在皇乾殿,同样主要供奉的是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

10、天坛哪里体现了“天”的内涵?

天坛的特殊性体现在一个“天”字上,所以天坛中的建筑在细节上处处为这个至高无上的“天”服务。

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圜丘,它无论在尺度上还是在构件的数量上,都集中并反复使用了“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那么,为什么是“九”而不是其他数字呢?因为我国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

圜丘坛与“九”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它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被称作“天心石”。从中心面向外, 3 层台面每层都铺有 9 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从第 1 环的 9 块到第 9 环的 81 块,中层从第 10 环的 90 块到第 18 环的 162 块,下层从第 19 环的 171 块到第 27 环的 243 块。3 层总计 378 个 9 ,共 3402 块,象征“九重天”。

11、天坛体现了古人的哪些天文观?

天坛的围墙俗称天地墙,北边为圆形,象征地象,南边为方形,象征天象,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天文观。

祈年殿的殿正中有 4 根通天柱,象征着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层有 12 根金柱,象征着一年的12 个月。外层有 12 根檐柱,象征着一天的 12 个时辰。中、外层相加共 24 根柱,象征着一年的 24 个节气。三层相加共 28 根柱,象征着周天二十八星宿。

除此之外,顶部还有 8 根童子柱。三层加顶部共计 36 根柱,象征着三十六天罡星。而祈年殿东边的七十二连房则象征着七十二地煞星。

圜丘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第一层每面栏板 45 块,四面共 180 块,由 20 个 9 组成。第二层每面栏板 27 块,四面共 108 块,由 12 个 9 组成。第 3 层每面栏板 18 块,四面共 72 块,由 8 个 9 组成。三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 360 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 360 度 ,也就是一年中的 360 天。

12、天坛内适合散步的五条小路

天坛内有很多非常适合散步的小路,这里我只给大家推荐其中五条。

银杏路:在皇乾殿和北天门之间,两排总共23棵,不管是夏天还是秋天都非常漂亮。

古柏路:在丹陛桥西侧,26棵古柏排成一列,路边有可供休息的座椅,旁边是古柏林,不管是散步还是休息都非常惬意。

丁香路:在月季园与古柏林之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从,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非常少见。丁香路就在这片丁香林中间。

国槐路:在天坛西天门至古柏路之间,两排高大的国槐在半空交接,下面一片荫凉,坐在路边的座椅上,看着满眼碧绿,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内坛环路:沿着祈谷坛的围墙,有一圈小路,这就是内坛环路了,沿途红墙绿瓦、青松古柏。逛完祈谷坛之后,避开人潮,来这里走一走,也挺不错的。

湖北一男子查古籍定位古墓群后盗墓,他是如何有了这一想法的?

湖北一男子查阅古籍定位古墓群后进行盗墓,他之所以有这想法,就是因为他前期买了金属探测仪勘探银元,结果发现了墓葬于是就组团开始盗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