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属于哪个大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5收藏

波罗的海属于哪个大洋?,第1张

问题一:黑海属于哪个大洋 欧亚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424万平方公里。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 位于大西洋区域的海共有20个,它们是:波罗的海、北海、爱尔兰海、地中海、利古利亚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爱琴海、马尔马拉海、黑海、亚速海、加勒比海、斯科舍海、威德尔海、比斯开湾、墨西哥湾、圣劳伦斯湾、哈德逊湾、几内亚湾。

问题二:德国在哪个大洋 德国不挨着大洋他的海岸线非常短,都在德国领土的北部但是也分东西海岸东边临波罗的海,西边挨欧洲的北海

但是如果你非要归到大洋里的话,那抚只能算北大西洋了

问题三:波罗的海是类似湖,还是真正的海洋? 波罗的海是一个特定海域的名称,是真正的海洋

问题四:俄罗斯地理临近海各属于哪个大洋 北边为白海、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北冰洋),西为波罗的海(大西洋),南侧为顶海(内陆海),东为白令海、鄂温次克海、日本海(太平洋)

问题五:世界的四大洋分别是什么洋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太平洋占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世界海洋面积太平洋占将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占一半。由于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学术界依旧有人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

其中,海洋3611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3以上达71%分为四大洋;陆地1489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92%不到1/3,分为七大洲。南极洲1400万平方公里无人居住。人类居住的陆地面积实际为135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647%,四分之一多一点。约相当于13个中国国土的面积。

太平洋

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总面积18134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南美洲,18个中国,占地球表面积356%,占世界海洋面积近1/2,平均水深3940米,海水体积72370万立方公里。太平洋占世界海洋面积的498%几乎一半。东西最宽19900公里,南北最宽15900公里。北有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东有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西南印度洋海丘,托莱斯海峡,帝汶海等沟通印度洋。太平洋中较大的岛屿有2600余个,简单概括为一弧三群:一弧,分布在太平洋北部,西部,西南部各边缘海外侧的弧形列岛,包括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诸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诸岛。这些岛屿距离大陆近,面积大,多港湾,补给能力强,军事利用价值大。三群:分布在太平洋中部的三大群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岛群包括所罗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密克罗尼西亚为微型岛群,有加罗林,马里亚纳,吉尔伯特群岛;玻利尼西亚岛群包括夏威夷,中途岛,社会群岛等。象巴拿马海盆的科隆群岛,夏威夷群岛,关岛,中途岛,琉球群岛正对着上海,冲绳群岛等,我们必须给予关注。这些群岛的地理位置对于我们国家环顾全球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太平洋区域的共有28个海,它们是: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马鲁古海、哈马黑拉海、斯兰海、爪哇海、巴厘海、佛罗勒斯海、萨武海、班达海、帝汶海、阿拉弗拉海、俾斯麦海、珊瑚海、所罗门海、塔斯曼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其中面积最大的海,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是位于南太平洋的的珊瑚海,面积为479万平方千米,其次是我国的南海(面积为360万平方千米)、北太平洋的白令海(面积为2306万平方干米)和南太平洋的塔斯曼海(面积为2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大西洋

大西洋(the Atlantic Ocean)总面积94314万平方公里,南北长15742公里,东西宽约6852公里,占世界海洋面积的254%,平均水深3575米,海水体积33717万立方公里。相当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四洲面积的总和。大西洋中群岛不少,象加勒比海中的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佛德角群岛,马德拉群岛,古巴,海地等,我们必须给予关注。 位于大西洋区域的海共有20个,它们是:波罗的海、北海、爱尔兰海、地中海、利古利亚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爱琴海、马尔马拉海、黑海、亚速海、加勒比海、斯科舍海、威德尔海、比斯开湾、墨西>>

问题六:地中海属于哪个大洋? 给楼上的扫扫盲,地中海不属于任何一个洋。

地中海是指介于亚、非、欧三洲之间的广阔水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宽约1800公里,面积约250多万平方公里。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突尼斯海峡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处5092米。盐度较高,最高达395‰。最早犹太人和古希腊人简称之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们仅知此海位于三大洲之间,故称之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拼写来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为“在……之间”,“terra”意为“陆地”,全名意为“陆地中间之海”。该名称始见于公元3世纪的古籍。公元7世纪时,西班牙作家伊西尔首次将地中海作为地理名称。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

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

经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

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

记述公元前11~前6世纪周朝情况的《诗经》中,多次出现“海”字,并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认识。

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

据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严畯的《潮水论》(已佚)。

唐宋时期,中国的潮汐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

明代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海产动物志──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

1405~1433年,明朝郑和 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

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潮汐和海产生物4个方面。

同时,为了利用滩涂和抵御海洋自然灾害,在海岸防护和围垦工程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

海陆分布和海洋地貌知识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种海洋型地球观──大九洲说,阐述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

他认为世界很大,像中国这样大的陆地有81个,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环绕,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处。

这里所说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别相当于今日的“海”和“洋”。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一书中,提出“东海三为桑田”、明确地表达了海陆屡有变迁的思想。

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地文导航,所用的水路簿、针经和海图,均尽可能地详载航线上可用于导航的地貌:山形、水势、岛屿、暗礁、港湾和海底泥等。

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宪《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登莱辽海图》,《郑开阳杂著》中的《万里海防图》、《海运全图》,茅元仪《武备志》中的《海防图》和《郑和航海图》等。

其中,记载海洋地貌最为详尽的是《郑和航海图》,该图是中国传统绘图方法绘制海图的高峰, 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846个,并分出岛、屿、沙、浅、石塘、港、礁、硖、石、门、洲等11种地貌类型。

中国古代海塘图实际是河口海岸地貌图,如清代方观承《两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录》中的图。

图中明显可见海塘分布并不连续,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布,塘外有大片滩涂;而海岸山地则没有海塘。

海洋气象知识中国古代有关海洋气象知识的书籍很多,仅《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西汉时海中占验书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杂占》有18卷。

至元、明两代,人们把水手和渔民的天气经验用五言和四言的韵语表达出来。

如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记有“乌云接日,雨即倾滴”,“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等。

在海事活动中,风是至关重要的天气要素,所以在古代对风的认识较为深刻。

中国古代水手、渔民知道用各种方法预测海洋风暴。

他们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风暴的日期记下来,称为“暴日”或“飓日”。

一些航海书籍中记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称,如《顺风相送》中有逐月恶风条。

并总结出暴风季节发生的规律和暴日在不同时节的频率,从而找出海上活动的危险期和安全期。

古代预测台风的一种办法是观察海洋现象。

海洋长浪有很高的运动速度,台风还在外洋时,其形成的长浪已传播到近海,形成涌浪,造成潮汐异常、海底淤泥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

人们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天神未动,海神先动”,并把这种无风的涌浪称为“移浪”或“风潮”。

中国很早就以风作动力,用帆助航。

东汉时,利用季风航海已有文字记载,把每年梅雨后出现的东南季风称为“舶风”。

唐、宋以后,利用季风航海十分广泛。

明代郑和7次出海, 多在冬、春季节利用东北季风启航,又多在夏、秋季节利用西南季风返航,说明他们已较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了亚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风向和海流季节性变化的规律。

在航行途中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出没和位移、风向、天色、云状、霾雾、气温及洋面波涛的变化,预测海洋气象、水文潮汐的变化趋势,保证了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识中国殷商时代已出现"涛”字( ),这个字后来被解释为“潮”字的同义词。

现见中国古籍最早对海洋潮汐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王充。

他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对潮汐和月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西晋杨泉,唐朝窦叔蒙和封演,宋代张君房、燕肃、余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璇等,坚持发展了王充的理论。

东晋葛洪和唐代卢肇引进了太阳在潮汐中的作用。

窦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涛,必待于月。

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对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见地;并绘制理论潮汐表“窦叔蒙涛时图”(图1)。

封演用“潜相感致,体于盈缩”的论点解释潮汐成因。

张君房在《潮说》中,最早定出潮时逐日推迟数为3363刻(古时一昼夜为100刻)。

燕肃则提出潮汐“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的理论,并改进理论潮时的推算,指出潮时逐日推迟数有大尽(一朔望月30天)和小尽(29天)之分,定大尽为372刻,小尽为3735刻。

沈括坚持“应月说”,最早对“平均 间隙”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主张用 间隙来修改地区性潮汐表。

中国古代对喇叭形河口涌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认识。

王充在批驳关于伍子胥冤魂驱水形成涌潮的迷信说法后,指出潮汐在大海中只是“漾驰而已”,进入殆小浅狭的河口后,才激起涌潮。

葛洪则提出潮汐的“力”和“势”。

卢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狭窄的河道相遇,激而为斗,形成涌潮。

燕肃则更确切地提出,钱塘江涌潮是由于河口存在拦门沙坎所致。

清代周春注意到钱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

两潮交叉重叠处正好在海宁塘靠岸,因此海宁成为观潮的胜地。

实测潮汐表在中国发展也很早。

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边建有“潮信碑”(今无存)。

现存北宋吕昌明于1056年编制的“浙江四时潮候图”,曾被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供渡江用。

它比欧洲现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13世纪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早得多。

明清还出现许多潮汐实测表。

中国古代对潮汐的研究,至宋代达到高峰。

由于古代潮汐研究的论述很多,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也较多,仅专论就不下数十种。

其中,清代俞思谦编辑的《海潮辑说》、翟均廉《海塘录》等收录保存了古代不少潮汐著作。

海洋生物知识中国古代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种的形态、生态、分布和利用方面。

其中,不少种类的名称沿用至今。

从远古时代至16世纪,中国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主要散见于医书和沿海地方志中。

16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叙述海洋生物的专著。

公元前3世纪问世的《黄帝内经》,已提到海洋软体动物乌贼和鲍。

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马尾藻和羊栖菜,以及近江牡蛎等6种海洋软体动物的形态、产地、食疗性质和利用方法。

宋代寇宗#93;编辑的《本草衍义》中,收入的海洋生物药物有海狗、海蛤、玳瑁、牡蛎和乌贼等十多种。

古代对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有不少记载。

三国吴人康泰《扶南传》提到:南海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

三国沈萤《临海异物志》,叙述了招潮(一种小蟹)的活动与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节律。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记载了船蛆“攒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虫……本无壳,入空螺壳中载以行”;飞鱼“鱼长一尺,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乌贼“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海洋生物专著。

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和清朝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重点记录了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

清朝郝懿行和李调元分别编写的《记海错》和《然犀志》,前者记录山东沿海的海洋生物,后者记录广东沿海的海洋生物。

对海洋生物生态习性的了解与掌握,促进了中国古代海产养殖业的发展。

据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养殖牡蛎、珍珠贝和蛏,鲻鱼的养殖历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海塘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风暴潮灾十分严重。

据史载初步统计就有 213次。

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发展农业生产,古代沿海地区普遍修筑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气势最雄伟、技术最复杂。

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

史载东汉已开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较大的规模。

以后,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出现板筑法、竹笼实石法、坡陀法、纵横叠石法等,并出现备塘河、坦水等附属工程。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历代工程基础上,动员较大人力修建了从金山卫到杭州的石塘。

潮闸中国古代出海河口常设潮闸。

北宋时修建的莆田木兰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农田旱涝频繁。

建陂后,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万余顷,至今仍发挥着水利效益。

水城山东蓬莱古水城(图2),水城内有小海,风平浪静,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犹存。

它始建于1043年,扩建于1376年。

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门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涌入水门的潮汐和风浪。

水城码头高程设计也很合理。

二十八宿是古代我国人对黄道附近的群星的划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黄道,可是在古人看来,明明是太阳在绕着大地旋转,因此名为“黄道”。我们称之为“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因为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而屡屡被诗人们写到,上面所罗列的《诗经》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心宿、参宿、毕宿、斗宿、箕宿等。

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所在的南昌,所对应的天上的星宿是翼宿和轸宿,因而是“星分翼轸”。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写有一首《二十八宿歌赠别无咎》,在一首送别诗中囊括了全部的二十八宿。天空上的星斗以年为周期流转变化,而月亮则是一个月运行一个周期,所以在古人看来,星斗的变动较少,而仿佛好像月亮在各个星宿中穿行一样。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的就是月亮仿佛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流连徘徊。要说最有名的星斗,恐怕要数北极星了,因为北极星是天上众星旋转所围绕的中心点。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滕王阁序》写道:“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杜甫《登楼》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都足以说明北极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呈一个斜角直指北天极,由于地轴存在微小的偏振,所以北极星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由地轴所指向的那一小片区域里的群星轮流担任的。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α星,据测算,14000年以后,织女星距离北天极最近,倒是的北极星将会是织女星。

《诗经·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意思是东方有一颗亮星叫“启明星”,西方有一颗亮星叫“长庚星”,而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

《韩诗外传》解释说:“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太白也就是金星,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天体,在黎明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西方。

黎明和黄昏,正是日月隐去众星未显之时,天空只有一颗闪耀如钻石的金星。

李白的诗歌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之句,据说李白的母亲怀孕时梦见太白星入怀,所以他的父亲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因此李白对太白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描写太白星道:“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这颗孤傲的亮星同时也是他自己。在另一首《登太白峰》中,李白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一首诗中出现了太白峰、太白星和李太白3个太白,妙趣横生。

金星是行星,而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恒星则是天狼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位于大犬座,通常和猎户座一起出现,位于猎户座的左下方。在西方的天文神话中,看上去就像猎户带着猎犬,壁垒森严地准备与迎面而来的金牛作战。在我国古代的天文系统中,天狼星是代表侵略和战争的一颗星星,在苏轼的词中,它代表着刚刚与北宋王朝发生过战争的西夏,所以“西北望,射天狼”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平伏侵略战争的良好愿望。

总之,古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具有天文和文学双重含义。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当代学者在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时,许多年份的考订都经过了都借助了古籍中对天文现象的记载。而根据现代发达的科技水平,我们可以推知几千年前或几千年后的某一夜有什么天文现象发生,或者当晚的天象是什么情况。

波罗的海属于哪个大洋?

问题一:黑海属于哪个大洋 欧亚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424万平方公里。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 位于大西洋区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