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水指的都是哪些水?
纯净水,指的是不含杂质的H2O。
从学术角度讲,纯水又名高纯水,是指化学纯度极高的水,其主要应用在生物、化学化工、冶金、宇航、电力等领域,但其对水质纯度要求相当高,所以一般应用最普遍的还是电子工业。例如电力系统所用的纯水,要求各杂质含量低达到“微克/升”级。在纯水的制作中,水质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应该根据电子(微电子)元器件(或材料)的生产工艺而定(如普遍认为造成电路性能破坏的颗粒物质的尺寸为其线宽的1/5-1/10),但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复杂性和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繁多,至今尚无一份由工艺试验得到的适用于某种电路生产的完整的水质标准。不过近年来电子级水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而且高纯水分析领域的许多突破和发展,新的仪器和新分析方法的不断应用都为制水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纯水的国家标准为:GB11461-89至GB114611-89[168],目前我国高纯水的标准将电子级水分为五个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该标准是参照ASTM电子级标准而制定的。
高纯水的水质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主要依据有:1微电子工艺对水质的要求;2制水工艺的水平;3检测技术的现状。
在高纯水的生产过程中,水中的阴、阳离子可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及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等去除;水中的颗粒一般可用超过滤、膜过滤等技术去除;水中的细菌,目前国内多采用加药或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杀菌的方法去除;水中的TOC则一般用活性炭、反渗透处理。在高纯水应用的领域中,水的纯度直接关系到器件的性能、可靠性、阈值电压,导致低击穿,产生缺陷,还影响材料的少子寿命,因此高纯水要求具有相当高的纯度和精度。
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O2、、CO2、SO2和少量的CH4、氡气、氯气等,在高纯水的生产过程中,还必需去除这类的气体。为了有效的去除杂质,在生产高纯水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化学杀菌剂,如甲醛、双氧水、次氯酸钠等。这些都是为什么高纯水不能作为饮用水的原因之一。
那么什么为纯净水呢?所谓纯净水是指其水质清纯,不含任何有害物质和细菌,如有机污染物、无机盐、任何添加剂和各类杂质,有效的避免了各类病菌入侵人体,其优点是能有效安全地给人体补充水份,具有很强的溶解度,因此与人体细胞亲合力很强,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它是采用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精微过滤及其他适当的物理加工方法进行深度处理后产生的水。一般情况下纯净水在生产过程中,源水只有50%-75%被利用,也就是说,1公斤自来水或地下水大约只能生产出04公斤左右的纯净水,而剩下的06公斤左右的水不能当作饮用水,只能另作它用。
在我国,相关机构专门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条文,并于1998年分别发布了GB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和GB17324-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视和关心。
我国的纯净水标准是参考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有关国家的标准而制订的,如果喝纯净水真的不好的话,那为什么美国连续30年一直饮用纯净水呢?为什么美国的FDA1994年制订的瓶装水标准把纯净水加进去呢?
通常来讲,内含有过多矿物质的水会给人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而且有的矿物质人体不一定能吸收,如果长期积聚体内,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严格来讲的话,矿泉水作为一种饮料,每人每天只能摄入500毫升。如果过量,其内含的氟化物对人体相当不利,甚而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说,矿泉水再好,也只能作为饮料,而纯净水则不然,它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能够帮助排泄人体内的毒素。
从科学角度讲,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因此,同矿泉水比较而言,虽然纯净水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去除了水中的营养物质,但终其而言,它对人体健康无害。目前有部分人认为纯净水太纯了,没有营养可言,殊不知人体所需营养95%都是从食物摄入的。如果它不纯净,那还叫什么纯净水呢?一般说来,水中杂质的主要形态是气体、液体雾滴、水中悬浮物、固体颗粒及微生物等,其浓度随排放量、人员流动及气候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么多的污染物,岂是只经过浅层处理就能饮用的?而矿泉水只进行了浅层过滤,所以它在保留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保留了有害物质。而有害物质中通常含有致癌物质,该物质的作用是无阀值的,即使是最小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因此从长远来看,纯净水不失为一种安全的日常饮用水。
还记得前几年的矿泉壶热吗?如果喝矿泉水真的如某些人所描述的那么神奇的话,那么为什么在一阵热浪过后,矿泉壶又无人问津了呢?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在生产过程中,纯净水的生产成本比矿泉水的生产成本高,这倒使我联想到“农夫山泉”为什么要停产纯净水一事。
终其而言,有部分人称国外不喝“纯水”,并且根本不制定“纯净水”标准的言论,是误导消费者,故意混淆视听。需要纠正的是,“纯水”不等于“纯净水”。“纯水”当然不能喝,那是用在特殊行业的,当然不能作为饮用水。
★网络时尚词汇:在网络论坛里,纯净水指无任何实质内容的灌水,也说水蒸气。
纯净水——不含矿物元素 纯净水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廉价并且安全。廉价是因为它对水源没有特殊要求,可以以城市自来水为原料,大大降低了成本。而在加工过程中,纯净水去除了几乎全部的杂质,因此不必担心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问题。 其缺点是不含任何有益并且必须的矿物元素,而且水质呈微酸性。 矿物质水——含有食品添加剂 如果仔细观察矿物质水的瓶签,你会发现,矿物质水“配料表”一栏里有“食品添加剂”字样。矿物质水就是在纯净水的基础上添加食品添加剂制成的。 在饮用水中是否可以添加食品添加剂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话题。反对者认为,饮用水对人体健康极其重要,在没有经过长期安全认证之前便添加食品添加剂,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此外,添加之后的矿物元素并不均衡,是否真能起到补充的作用也是未知数。 当然,矿物质水也有其优点:可以用城市自来水加工,因此价格比较低廉,迎合了很大部分人群的需求。 天然水——弱碱性、含有天然矿物质 天然水的水源必须是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优质天然水源,绝不能使用城市自来水。这种水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天然矿物质,并且水质呈弱碱性,是较为理想的生活饮用水源。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大型优质天然水资源严重匮乏,人们只能去深山老林里寻找水源,这就大大增加了天然水的成本。因此,市场上的天然水一般会比纯净水和矿物质水定价更高。 以上是网站上看到的,我喝的是农夫山泉的桶装水,就是天然水。
目前饮用水的种类较多,有纯净水、蒸流水、矿泉水和天然水等。由于来源和制作工艺不同,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功效也各不相同。那么,究竟哪种水对人的健康最有益呢?纯净水对儿童健康有何影响?纯净水目前市场上的纯净水,一般取之于江河湖泊或一般地下水、自来水,运用过滤法、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技术处理制得。 其优点是去除了水中细菌、原虫等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但同时把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锡、碘等也去除这种纯净水,实际上成了纯净的软水。我们知道饮用水必须有一定的硬度,也就是要有一定量的矿物质,水质过软对健康不利,长期饮用软水,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有研究表明,饮软水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饮硬水的人群。因为水中的钙、镁对于维持心肌内离子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故纯净水不宜长期、大量地饮用,儿童尤其不宜多饮。蒸馏水就是水煮沸后的蒸汽凝结而成的无菌、无杂质的水。因为煮沸过程是消毒净化的过程,也是去除水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过程,因此蒸馏水也是纯净的软水。 这种水成本高,多用来配制医用药液、注射针剂、保健口服液等。饮用这种水不能得到营养,还可能引起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矿泉水是指未受污染、从地下深部自然涌出或人工开采所得的天然地下水,并经过滤、灭菌、罐装而成。矿泉水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积极作用,这种水里的矿化物(钙、镁等)多呈离子状态,因此容易被人体所吸收。 天然水是指以江河湖泊或地下水为来源,经沉淀、过滤、消毒处理的自来水。此水如果既符合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又具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一定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那就是活性不。根据不同的工艺和附加功能,目前已上市的产品有矿化水、磁化水、电解离子水、自然回归水等,但最普通、人们最常饮用的还是煮沸后的白开水。 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白开水既洁净,又无细菌,还能使硬度过大的水质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温的或凉的白开水,能很快被人体吸收,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增加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养分的运转和分解;同时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泄,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增加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垃圾,增强肠道的生物活性,使人精神振奋,食欲增加。 所以,营养学家建议人们,每天早晨起来,喝一大杯“生命之水”,并且每天的饮水量不能少于700毫升。喝白开水对美容十分有益,能够使皮肤保持充足的水分,肌肤更显光泽而富有弹性,并能延缓衰老。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喝白开水是一种方便简捷的美容和养生之道。 。
凉白开水与纯净水区别如下:
1 生产方式不同:凉白开水是自来水直供100度煮沸后冷却下来的水。纯净水是由一种经过特殊过滤、反渗透等,清除病毒与杂质的饮用水。
2 营养成分不同:白开水在制作的过程中将其中的有害物质破坏,添加了对健康比较好的矿物质。纯净水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过滤了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也把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过滤了,只有水分子,没有任何营养价值。
3 饮用保质期不同:白开水超过16小时后就不能饮用了。纯净水在密封在包装瓶里,未开封的情况下保质期在12个月左右。
以上是两种水的区别,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饮用哪种水。
纯净水指的都是哪些水?
本文2023-10-04 21:06: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