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工作计划7篇
师徒制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我与二十二中教师于20__年9月正式结为师徒,为使师徒双方进一步明确自我的职责,增强职责感,现制定师徒结对活动师傅计划。
二、实施目的
1、带着教学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根据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或就自我面临的业务问题,有选择地与徒弟进行交流、指导;
2、完成师徒协议中规定的任务。
3、制定学习计划,理论学习心得交流,汇报课教案,听课指导等资料。经过这样的活动,师傅既能够锻炼自我,把经验传授给徒弟,又能够让徒弟从中汲取许多对教学有用的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阅历,增强师德修养、理论修养、教学和基本素养。在这过程中,让徒弟有所收获,交流心得,相互切磋。
三、实施措施
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我在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的同时进取发挥骨干教师的真正作用。在结成师徒对子后,我将认真履行自我的职责和义务,发挥实际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
1、在师德、教风、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
2、指导徒弟熟练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研究方法。
3、听徒弟二十节课以上,并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客观评价徒弟的教学行为,提出改善提议。
4、努力帮忙徒弟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本事。
5、本着教学相长、互动共进的原则,师徒分别学习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如给教师的提议、教师人文读本、成功教育等与教学有关的书籍,并做读书笔记或撰写读书心得,然后师徒相互交流。
6、为徒弟上示范课,并撰写具有引领性的课后反思、教学故事;撰写1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7、帮忙徒弟参与学校大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1、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地充实自我。
2、积极参与备课,主动发言,大胆的提出自我的设想,提高分析的本事。
3、认真听课,参与教研活动,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
4、经常总结教学的反思和随笔,进取撰写论文。
5、指导徒弟参加昌邑区举办的中青年教师竞赛课。
总之,期望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能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师徒制工作计划篇2
为了使新教师早日成熟,及早掌握教育教学特点,使之迅速提高、健康成长,早日适应我校的教育教学要求,依据李村镇“蓝青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我校“蓝青结对”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我们将本着“结对学习,指导探讨、共同进步”的理念,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相互学习优点,共同成长,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蓝青结对成员:
蓝方:张欢欢青方:张雪雪
蓝方:郭向华青方:武琼
蓝方:石晓彤青方:张晨阳
蓝方:张少卿青方:刘磊
三、学习内容
1、如何制定教学计划(长计划短安排、学科要求、实际情况等)
2、如何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学对象等)
3、如何写导学案(基本内容、书写要求等)
4、如何上好课(组织教学、课堂调控、情况应变、讲练结合等)
5、如何辅导学生(课内与课外、点与面、主与次、难与易等)
6、如何布置、批改作业(分层次,有针对性、精选习题、讲究适量;精批面改、侧重评改等)
7、如何拟定试卷(典型性、覆盖率、难易度等)
8、如何讲评作业与试卷(针对性、联系性、代表性等)
9、如何做好教学经验总结(实践性、理论性、指导性等)
10、如何发送博文及试卷供题标准。
11、对临时任务的指导。
四、基本要求:
1、学习成立学习结对小组,成立专门档案,跟踪检查。
2、相互间应经常性地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新教师每周听课不能少于2节,并做好记录。
2、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每周固定时间学习《24字教学模式》,做好阅读笔记,和导师进行探讨交流。
3、每周导师要指导新教师上一节公开课,每月上一节汇报课并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感悟以书面形式存档。
4、坚持阅读学校推荐的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做好阅读笔记,每月至少写一篇读书感悟发在教育博客上。
5、导师经常鼓励新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公开教育教学活动,并及时查看反馈信息给予指导,促使其迅速成长。
6、学校精选《教育时报》及《小学教育》的内容,集中学习。
师徒制工作计划篇3
一、从教者情况分析:
孙萍老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专修英语教育专业。今年八月进入我们霍桥幼儿参加工作,是一名幼儿园新教师。这学期与我共同担任中一班的教学工作。
二、现状分析:
孙萍是一位新教师,在大学期间专修过《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生的必修课,但对幼儿园教材不熟悉。通过假期中的接触了解及开学至今的观察中,我发现孙萍是一位80后的小青年,在校学习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良,理论上比较有自己的见解,但动手方面、实践经验和各项专业技能上比较欠缺。孙老师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喜欢孩子,能虚心请教。她性格温和平静,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受到小朋友喜爱。在组织幼儿活动中缺乏经验,表现在班级孩子教学的管理,有时候力不从心。根据孙萍老师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带教计划:
三、发展目标:
“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纲要”,领会纲要精神,在互动中使新教师认识到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同时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提高新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能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能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热爱幼教事业,体验教育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2、掌握观察幼儿的方法,能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发展,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进一步与幼儿交往,使教育效果明显有效。在日常活动与幼儿习惯培养中能多注意观察幼儿,抓住教育契机。
3、能抓住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能较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能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
4、加强各种专业技能练习,鼓励她积极提高业务技能,克服不足之处,增强自身素质。
5、以学科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感染新教师,进一步萌发爱岗、爱生的情感。
四、措施:
1、每周不定时听课,观察其班级常规的养成情况,做到自评,点评结合,及时指导在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个人的建议,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
2、在制定周计划的同时进行活动选择方法的指导和活动设计方法的指导。
3、不定期的观摩教学活动,结合自评和他人评等方式,不断提高听评课
4、注重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采用观摩和被观摩的方法,使班级常规更加稳定。
5、共同进行家访活动,通过商量与交流指导家访工作的方法。
6、每半学期进行一次考评活动,听取园考评小组指导。
7、每周有与新教师谈心的时间,了解其思想状况,共同探讨教育心得。
五、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学期)
九月份:签定师徒结对协议,指导新教师熟悉整册教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丰富提高,学习新课程理念。
十月份:师傅上示范课,并听徒弟的课,共同研讨,共同备课。在教学实践中,提炼教学特色,设立成长目标,使之能轻松驾奴课堂。师傅和徒弟共同探讨多媒体技能的运用。
十一月份:随时随地教研,研究教材、教学、提高专业技能,共同探讨教学论文,推荐参评。不断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促进个人素质不断提高。
十二月份:指导制订复习计划,研讨如何上好复习课。
(第二学期)
三月份:指导制订教学计划,并学习几篇教学新理念的文章。
四月份:参加开放周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共同备课。每月至少听徒弟2节课,并给出导评,使徒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五月份:交流教学案例,提出意见,及时整改。与徒弟商讨为园内汇报课一节,在大型教学活动中与商讨徒弟设计方案,完成上课任务。
六月份:上示范课,听徒弟课,共同研讨。与徒弟商讨选定一项教改实验课题。
七月份:指导制订复习计划,撰写学生寄语、教学及个人 工作总结 。
六、带教成果(或达成度)
1、能较顺利地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熟悉一日活动流程,能独立带班。
2、能独立制定一日活动计划,初步设计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集体活动,能按照计划实施活动。
3、了解并实施保教结合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的保育工作有一定的敏感度。
4、了解与家长交流沟通的几种方式,掌握与家长的基本沟通技巧。
师徒制 工作计划 篇4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还是人还是带队经验上都是欠缺的,学校通过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导、提、教等,为我们的成长搭建平台,切实加快我们的成长,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过去一学年的师徒结对使我受益匪浅,从学习本学科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到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师父段维兰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也逐步的提高。除此之外,还经常参加听课等教学研讨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结合上学年的经验,努力做到“三学”: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学本领——教育教学基本功;学做人——为人处事,为善、求真。我将这学年的工作计划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对教育理念、训练的理解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在实践中自觉贯彻、主动探索,将新课改理论扎实地落实到课堂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
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1、积极主动听师傅的公开课,学习长处,并和师傅进行反思与讨论。
2、每月和师傅进行一次体会交流,主动与师傅探讨课堂教学以及练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及时请教师傅。
3、课后能做到及时反思,积极撰写课后反思;
4、积极主动参加校内教科研活动和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5、不但要注意总结师傅好的经验,把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较多较快地了解、掌握新的教育教学信息、理论,与师傅形成优势互补态势,促进自己较快地成才。
师徒制工作计划篇5
机会往往是一瞬即逝的,就如同这短短的三年“帮教结对”活动一样。我是于19xx年毕业走上这三尺讲台的。当我的同龄人还在那依然陌生的岗位上摸索着前进的时候,我很荣幸地成为这市“帮教结对”活动的对象之一。如今,回味这过去的点滴,我依然庆幸自己未曾虚度了时光。现做一小结如下:
一、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此次“帮教结对”活动正是为我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多次的外出听课、让我有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几次的参加学术讲座,让我更加准确地了解到新教学的理念,调整自己;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让我有了检查自己的时机,通过指导老师——翁老师的尽心指导,各位组员——语文骨干教师的大力帮助,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要“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反思好每一堂课”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三年来开了不少观摩课,上了不少公开课,评了不少教研课。如《月光曲》、《航天飞机》、《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打碗碗花》等课,获得了一定的赞首!
二、潜心学习,加强自身的课研能力。
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但要会“教书”,更要懂得为什么“教书”?怎么样“教书”?作为我来说,通过这次的活动,更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课研能力非常重要的这个道理。三年来,我在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勤查资料,在了解现代教育最前沿信息的基础上,积极撰写各类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我看小学作文中的创新》一文获全国作文教学论文大赛三等奖;小论文《作文为何不能得高分?》一文在《绍兴教育》刊物上发表;以及其它几篇论文在镇论文比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现正参加浣纱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活动,主要负责通过自我调节学习,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研究。
当然,这三年的“帮教结对”活动虽已将近尾声,但这决不意味着我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因为我清楚地认识到,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之路走得更充实,更宽阔!
师徒制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1、为全面提高青年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加快青年班主任的成长速度,使青年班主任能尽快成为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行家能手;
2、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和班主任新秀的职能作用,通过传、帮、带,指导青年班主任开展工作。
二、青年班主任“师徒结对”要求:
凡教龄在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师,都必须确定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教师,少先队根据各位青年班主任的实际情况,为其确立指导教师。师徒关系一旦确定,非特殊理由,不得变更,师傅一旦与徒弟确立师徒关系,必须认真履行职责,担当起指导徒弟的责任,经过一个轮次(一至二年)的指导与学习,使徒弟达到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
三、活动形式:
学习交流、跟踪管理、个别指导、个案剖析。
四、班主任“师徒结对”职责:
1、师傅:
(1)指导徒弟班主任学习有关法规、制度,开展教育活动。
(2)指导徒弟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的实施,指导班集体的建设(如:班干部的挑选和培养、树立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等)。
(3)指导徒弟结合班级的实际制定班级的学期工作计划、工作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展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及班级的日常管理。
(4)指导徒弟备好、上好班、队会课,指导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每学期指导性听徒弟班、队会等课不少于2节。
(5)指导徒弟班主任开展与学生家长的家访、交流工作,做好后进生的帮教工作。
(6)每学期师傅以书面形式给所带徒弟的班主任工作给予评定,一学年对该班主任的工作情况做出综合的评定。
2、徒弟:
(1)徒弟要尊重师傅,虚心向师傅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
(2)在师傅的指导下,认真制定好每学期的班级工作计划,认真备好每节的班、队会课。管理好所负责的班级的日常工作。每学期听师傅班、团、队会课3节以上。
(3)徒弟要争取在两年内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水平和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具体要做到:
①订好一份班级工作计划;
②培养好一支班干部队伍;
③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④上好一节班、队会课,向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上一节汇报课;
⑤转化好一个后进生;
⑥写出一份有水平的德育工作论文(或班主任经验总结)。
师徒制工作计划篇7
面对刚接触新教改的红红来说,对任何事情都是似懂非懂,常会面对顽皮的孩子们束手无策,因此,给她安排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给于指导和带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提升专业技能
在教育、教学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要有长流水,孩子才会有一桶水”。教书育人,教师担负着为祖国托起明天太阳的重任。作为青年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准,争取在语言、计算、音乐、舞蹈、外语等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并且要学习怎么样把自己把握的知识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激发幼儿潜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二、加强师德修养
在师德修养上:孩子有着水晶般的童心,珍珠般的童稚,还有那钻石般的童真。教师应该用无限热情,无限希望,无限爱去爱护他们,我把孩子们比作幼苗;比作新玉,我们教师应该悉心的浇灌他们、培育他们;呵护他们、雕琢他们。我将用各种方式、方法引导红红来了解孩子,使她在日常生活中以“妈妈”的细心关心体贴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以“严师”的耐心启发引导他们;不厌其烦地教导指正、循循善诱;在游戏活动中以“玩伴”的童心信任鼓励他们。走进童心世界,与他们同舞同歌,同喜同忧,同玩同乐,处处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理智施爱,用爱心谱写一曲美丽的旋律,让爱心的种子撒满他们成长的道路。
三、丰富保育知识
在保育知识上:幼儿教师不仅要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保教任务相当繁重,没有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和一颗炽热的爱心是不行的。我将带领红红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努力学习保育方面的知识,保证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重视及时反思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反思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使教育教学有很大的收获,可以使我在教育教学中进步的更快。并对幼儿的学习状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出改进。因此,本学期要求红红积极参与每一次的研讨活动,多和同事进行讨论评价,从而获得广泛而深入的评价反思信息,找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的对策。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耐心细致的指导青年教师,引导她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要努力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争取做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断增加自身的人文底蕴,使自己在徒弟的心目中永远是和蔼可亲的好师傅。
师傅的徒弟的徒弟,喊师傅的师傅为师祖。
徒弟的徒弟的徒弟一般就徒孙,不排辈,称呼其名;师傅的师傅的师傅叫师祖。
称呼顺序从大到小为:太师祖——太师傅——师祖——师傅——徒弟——徒孙。
师徒之间辈分分明,师父具有高辈分、高威望,徒弟要尊重师父,孝敬师父,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
扩展资料
师傅和师父不能混。
“师傅”跟“师父”这两种称呼在语音上是相同的,普通话中都说成shī fu,后一音节必须轻读。在日常生活中,“师傅”是个很常见的词语。人们常用它来表示对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
也就是说,有师徒关系时,可称“师傅”,也可称“师父”。但不存在师徒关系时,人们对“有技艺的人”一般只称“师傅”,不称“师父”,有师徒关系时称“师父”是一种比较亲近的称呼。
如果一位“有技艺的人”对自己的徒弟说“你现在技术提高很快,已经超过师傅了”,其中的“师傅”是指说话人自己,用“师傅”比较合适。如果一位“有技艺的人” 对别人说“我徒弟干活儿时一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这个师傅”,这时用“师傅”也比较合适。
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称呼寺院里的住持和学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话题。有些人习惯称呼住持为“师父”,而有些人则称之为“师傅”,那么究竟什么是正确的称呼呢?
师傅和师父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许多人时不时地使用“师傅”和“师父”这两个称呼,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师父一般是指佛教的高僧大德或者是一些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而师傅则多指传承一门手艺并具有多年经验的人,比如木匠师傅、厨师师傅等。因此,对于住持和学僧的称呼,如果按照传统佛教语境,应该是“师父”。
南方和北方的不同习惯
虽然按照佛教语境,“师父”是最为传统的称呼,但在现实生活中,南方和北方人的称呼习惯却有所不同。在南方,习惯称呼住持为“师父”,而在北方则多称之为“师傅”。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南北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
礼仪文化差异
南方人注重礼仪,尊敬师长是他们的传统文化,因此称呼住持为“师父”可以展示他们尊重和崇敬佛教文化的态度。而北方人向来重视实用主义,他们更关注事物的功利和实际效果,称呼学问渊博、技艺高超的人为“师傅”更富有亲切感和实用性。
不同宗派的称呼差异
除了地域文化背景不同之外,不同的佛教宗派之间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梵净山及周边地区,多为汉传佛教,称呼住持和学僧一般是“师父”,而在中国西藏以及蒙古和印度等其他佛教国家,更多的是藏传佛教,称呼住持和学僧则是“上师”。
结论:合适的称呼最重要
总的来说,如何称呼住持和学僧并没有定论。只有用一个合适、尊敬并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称呼来尊重和表达自己的敬意,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在佛教寺院中,最好是称呼住持为“师父”,这也是受到各方面认可的传统称呼。但在现实生活中,根据不同场合、背景和地域文化差异,选择一个合适的名称才能彰显我们的敬意和文化素养。
两者的区别如下:
1、含义的不同:师傅:区别于师父,是一个名词,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师父:基本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也有对出家法师(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称)。
2、出现时间的不同:师傅: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指老师的。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的老师。“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3、用法的不同:师傅:“师傅”一词则延伸为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比如“司机师傅”、“渔农师傅”等。师父: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注意,对女老师亦称师父。
1、重生之师父不作死 作者:曲偕
作者语言凝练,剧情紧凑,一波三折,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师徒两人的性格特点,既有打怪下副本的精彩打斗场面,也有日常的点滴温馨互动,成功地描写了徒弟从最开始的讨厌躲避师父到逐渐地信任依赖以及最后的动情爱慕,情节衔接自然而不突兀。还塑造了众多各具性格特点的配角人马,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得整部小说更具趣味,更有可读性。
2、师尊总想再补救下 作者:木子墨白
本文讲述了精分作者穿越到自己书中,在天道自动补全剧情的情况下,与重生徒弟两人相互扶持,快意恩仇,想要娇宠徒弟却生生将其养歪黑化,并搭上自己的故事。作者用严肃夹带轻松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个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全文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一本值得阅读把玩的佳作。
3、死而复生之后我从老头变成了绝世大美人 作者:黑猫白袜子
本文描写细致平实,人物塑造鲜明饱满。林茂复活的原因,当年恋人的背叛,忘忧谷的叛乱,几十年后的故人的重逢……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又一个的谜团接踵而至,引人入胜。而林茂与常小青之间那充满了重重阻碍的恋情更是让人感慨万分。本文情节有趣,行文流畅,值得一读。
师傅与师父的区别:本质不同。
师傅与师父都属于尊称,但二者却具有本质的区别。“师父”一词可拆解成“师”与“父”,“师”即德高望重的老师,“父”即双亲中的父亲。由此可见,“师父”拥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将“师”与“父”并列,就是将老师与父亲置于同等地位,可见老师的重要程度。
现如今,“师傅”成了人们对手艺人的尊称,司机、裁缝、木匠、铁匠等,皆可被称为“师傅”。哪怕在路上向陌生人问路,同样可以客气地称其为“师傅”。
综上,“师父”则偏向给予自己以实质性帮助的人,内涵比“师傅”更加丰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情境与对象来选择该用哪一个词,千万别再用错了,免得令人啼笑皆非。
师傅造句
1、生活像一道道菜,菜的美味否,那就要看你这个掌勺的师傅的水平了。
2、怒火在高师傅胸中翻腾,如同压力过大,马上就要爆炸的锅炉一样。
3、华丽的服装是裁缝师傅缝制的,官阶和爵位是礼部衙门制定的。等级不过是货币的标志,而人是黄金。
4、木匠师傅把损坏的桌椅都修理好了。
5、济南除了有水有山,还有植物园。种植着奇花异草,有艳丽无比的牡丹,奇形怪状的林木,耐旱的仙人掌。经过工人师傅的手,变得更有情趣,如果你走在幽静娴雅的小路上,就如来到了仙境。
提起杭州灵隐寺方丈慧明法师,大江南北无人不知;尤其为诸方禅和 子所称道。他籍贯福建,听说是少年出家。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个 近古稀之年的老人,矮小个子,只有五尺多高,古铜色皮肤,头角峥嵘, 两颧高耸,说话音声如洪钟般的洪亮。他在大殿中讲经说法时,嗓音震得 殿上铜钟发出嗡嗡声音,可见是个奇人。他的那一副外表,简直活像“罗 汉堂”中那尊降龙伏虎的罗汉,与广东南华寺祖堂里供奉的六祖大师肉身 形象很相彷。 慧明老法师,他在俗时原是务农出身,不能读书,出家后的活计,全 是苦行生涯,在丛林中服务外寮充当菜头、饭头、水头、净头等苦恼职事, 闲时欢喜趺坐参禅。他这个目不识丁的苦恼和尚,何以会有法师的尊号? 说来倒也是奇事一件。根据丛林下一般老前辈们的传说,慧明法师在宁波 天童寺当“行堂”(斋堂中给大众装菜饭的职务)时候,每天斋罢,他就 喂养狗子。这件事算是他的日常例行的功课之一。狗吃剩下的余饭,他舍 不得丢掉,为了惜福,拿起来用水淘过之后,他自己来吃。如是有好几年。 一天,他吃狗饭的时候,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同寮们问他笑什么?他说: “我常常听得人说,狗子有佛性。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我觉得 好笑。”他从那时起,似已悟入佛之知见。此所谓“天下人有上上智。” 正是。 随后,天童寺里延请一位法师讲圆觉经。他虽是行单,却很发心,天 天随众听经。一天,他听法师讲经,说到“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徇诸性 起。无取无证”的道理。当即心开意解,豁然见到本性。每天听完了经, 他还要向他的同寮讲说一番,表示他对经义上的领会。同寮们都讥笑他, 说:“你把镜子照一照你的面孔,象你这样一副苦恼相,又一个大字不识, 你还妄想当讲经法师吗?”他当时气愤不过,回答说:“你们就估计我不 能当法师吗?好,从今天起,我偏要做个法师给你们看看。三年之后,我 还要回到天童寺来讲经呢!你们等着瞧罢!”同寮们听他说出说出这样大 话,都一齐拍巴掌大笑,有的说:“象你这副材料,就可以当讲经法师, 那除非是铁树开花,黄河之水倒流。”他也不和他们争辩,马上回到房里, 收起衣单,背起包袱,走出山门。 自从离开天童寺之后,他到处行脚,效五十三参故事,遍访善知识, 并且朝拜了中国四大名山。时间过去,不觉已经三年,在第三年的春天, 他听说天童寺又有讲经法会,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触动念头,乃背 起包袱,又回到天童寺来。当他走进客堂坐下之后,知客师看他只有一个 破包袱,人也矮小,又是长得一副苦恼相,把他当作“云水僧”看待,板 起面孔,问他:“你这位师傅来常住,有什么好事?”他答道:“我是来 听经的,前来常住讨个经单。”知客师闷在心里好笑,觉得象你这个苦恼 子,来听什么经,乃打趣说:“你可知道我们这里上讲什么经啊?”他昂 起头来答道:“这个,又何必问。不是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么?”知客 再向他开玩笑,问道:“你可知道‘大方广’三个字怎么讲?你讲给我听。 如果讲得对,我就准你经单。”他看到知客师故意问难,马上放下脸,指 着知客说道:“你好没有参学,怎能用轻慢心来问法?你要向我求开示, 必须恭恭敬敬,搭衣展具,向我顶礼三拜,然后在我面前长跪合掌,我才 可以讲给你听。如此儿戏态度,岂是求法之道?”知客受了他一顿呛白, 当时觉得这个人貌虽不扬,名堂倒还不小。于是马上摆了一个“鸟笼”口 里说:“好,请坐片刻,我马上就来。” 那个知客师掉转身,跑到丈室,向方丈和尚来了一个“瞒天过海”, 说:“适才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挂单师傅,他声言要来听经讨经单。我问他 讲什么经。他答道要听‘大方广佛华严经’。我问‘大方广’三个字怎样 讲?他的口气真不小,说要听‘大方广’三个字,都非得叫方丈和尚搭衣 持具把他请到丈室来,他才可以讲。”那位方丈和尚听了知客这一番说话, 一时好奇心动,当真披上大红祖衣,持具来到客堂,把慧明和尚请到丈室。 慧明和尚进到丈室,对方丈说:“和尚你要听我说法,还须把你的法座借 我一坐。”方丈就依了他,恭而敬之把他送上法座。他坐上法座,俨然象 个法师派头,把“抚尺”一拍,开口言道:“和尚,‘大方广’三个字, 每个字有广中广,广中量,量中广,量中量四种讲法。若讲广中广义,那 我一辈子也讲说不完。要用广中量量中广两种讲法,那也要讲上一年或半 载。假设要我用量中量的讲法,我可以同你来谈一谈,不知和尚爱听哪一 种讲法?”方丈和尚听他这么一说,觉得这位行脚僧不简单,不敢轻慢, 乃回答说:“就请讲一讲量中量吧!” 于是他就大作狮吼: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广”? 把这三个字的体、相、用三重玄义,称性而谈,犹如桶低脱落,一泻千里, 足足讲说了三个钟头。方丈和尚愈听愈高兴,觉得所讲的道理,全是从他 自性中流出,不落前人碓臼,别有见地,奥妙无穷,引人入胜。马上顶礼 拜谢,连声赞叹,说:“法师高明!法师高明!”并且请他代座讲经。这 是慧明和尚被人尊称为法师的来由,也是他开始讲经的第一遭。 自此以后,诸方丛林慕慧明法师的名望,纷纷延请他讲经。他每次讲 经,都是座无虚席,他虽然有了讲经法师的声名,可是,他却不在文字书 本中推敲,志趣在禅那。他的讲经,全凭着他的领悟去发挥,不象其他讲 经法师要参考疏钞。他认为疏钞上面的义理,乃是前人的见解,和自己毫 不相干;疏钞背诵得熟,也不过是替别人数宝。所以他讲经从来不判教, 只是消文释义,而喜谈有启发性的公案典故章,所以为一般禅和子和男女 居士们所乐闻。只要听得慧明法师去到到某处讲经的消息,禅和子们和一 些居士们都蜂拥地跟着他跑。那种情景,是普通一般讲经法师不曾有的。 慧老他虽然是个不讲文字的人,可是,说的法语却很优美。那年,我在灵 隐过年,除夕晚上,他上堂说法。我记得法语中有两句话:“花开朵朵艳, 梅瓣片片香。”是多么有诗意啊!岂是一个不喝墨水是人所能道出?可见 是他的悟境。(有慧明法师语录一卷,为湖南谈玄法师记录) 在我亲近慧明老法师半年中,觉得这位大德有许多奇特的行藏:第一 点,他不好虚荣。有一件事实,可以证明。当一九二零年间,杭州灵隐寺 宣布改为十方丛林,(灵隐寺原系子孙派系寺庙),杭州地方诸山长老护 法居士机会,商讨推任首任主持。大家以慧明法师道行高深,德望隆重, 都推举慧老为灵隐主持,被慧老拒绝。再三勤殷劝请,也不答应。过了半 天,于是大家设了一个计,由几位当地著名居士出面,邀请慧老到灵隐寺 吃斋。慧老不疑有他,乃应邀前往。当他跨进灵隐山门时,看见两旁站着 成排的僧众,全都是搭衣持具,象迎驾的样子。他看情形不对,知道上当, 马上掉转头,迈开大步飞跑。大家追了上去,将他拦住,请他回来。他于 是往地上一坐,把双腿盘起,死也不肯起来。大家无法,只好把他捧抬了 回来。捧进天王殿,钟鼓齐鸣,燃放鞭炮。他却大哭大喊。后来把他捧到 丈室法座坐下时,他仍嚎哭不已。大家爬在地下齐声说:“向和尚道喜!” 一面哭着,一面说:“我不是当主持的材料;诸位如此爱我,实在是害了 我。我无道无德,也无行持,有什么能力来领众呢,还是另选贤能。请大 家慈悲,把我放了吧!”说罢,又是放声大哭。经大家跪在地下苦苦哀求, 表示如果不答允,都不起来。这样,慧老才勉强答允权充灵隐主持。 慧明老法师,他虽然荣任杭州首刹主持,名位是那么崇高,可是,他 的生活一切,却依然是旧日风光,仍是个禅和子派头。每天是过堂吃饭, 不吃私菜,与大众粒米同餐。他的卧室中,除了一张木榻板床之外,只有 一条桌。桌上也没有任何摆设,只有一个土茶壶和一只茶杯。床上也只有 破棉被一条,两件破衲衣,和一套破旧的换洗衣裤。即或有信徒供养他的 新衣裤,摆不上两天,也就过户转送给人家了。杭州一班“耍罗汉”们, 没穿,没有钱用,全都是跑到灵隐寺来向慧老打秋风。慧老对那些“耍罗 汉”最是同情,来着不拒,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吝惜。 慧老法师纯是平民作风,不贪享受。平常信徒送给他的供养:果品、 糖食、糕饼以及穿的衣料,慧老他从来不自己享受,马上派侍者送到禅堂、 念佛堂、上客堂去结缘。遇着有人送“红包”,他就把钱送到库房去打斋 供众。他有一句口头禅:“房里有了这些葛藤,我不能睡觉。”此老的解 脱,由此可见一般。 慧老他虽然是一位讲经法师,又是大丛林中一位当头大和尚,他却不 以此名位为荣,不自豪自大,而是平易近人。由于他的风度潇洒,像春风 一般和蔼可亲,清众们在他面前,多不拘形迹。他也喜欢同清众们打交道, 尤其和行单一般苦行僧最有缘。常同菜头、园头、门头、水头等苦恼人一 道“冲壳子”聊天;也不时帮着种菜、挖地、泼粪水。举凡劳作的事,样 样都干。在一九二八年,蒋介石下野,去到杭州灵隐寺游览时,因慕慧老 法师道风,特地到方丈室拜访。他遍觅不得,后到了菜园,才看到慧老穿 着短衫破衲衣,手持粪瓢,在那里泼菜。蒋介石爱他的解脱风度,觉得他 坦率自然而没有做作,也就站在菜园里同他攀谈了一会。慧老的风度一向 是解脱的。有一年,湖北归元寺请他讲圆觉经。到期,全寺职事僧众齐到 山门排班接驾,一连迎接三天,都不见他来。大家都觉得奇怪。到第四天, 方丈和尚在斋堂吃饭时,看见角落里挂单客师座位上,有一位师傅颇像慧 老模样,仔细一看,正是请来讲经的慧明老法师。心中大喜,吃完了饭, 方丈和尚在座上宣布,请大家不要回房,就在斋堂向慧老法师接驾。大家 都觉得奇怪:并不见慧明法师到来,何以要在斋堂里来接驾?还是方丈和 尚下座走到上客堂坐位,把慧老请了出来。大家一看,这才知道这位讲经 法师早已来到常住,是躲在上客堂里!原来他在五天之前就来了,装作挂 单模样。知客师认不得他,所以把他送到下客堂去了。方丈和尚马上爬倒 在地下磕头顶礼赔罪;并且叫知客师向慧老求忏悔。慧老说:“这不能怪 知客失礼。我怕惊动大家,不敢当,是我自己要挂单的。我乐意挂单生活。” 看来,慧明老法师是何等的解脱。 慧老法师于一九三零年冬月坐化。其灵骨在该寺起塔供养。一九四五 年抗战胜利,我将僧侣救护队结束,由陪都东下,二次到灵隐寺静养,常 住挂牌请我为“堂主”,在慧老灵骨塔旁寮房安居了三年。
当古人学习中医时,他们的长辈通常会把他送到当地一位著名的中医那里去学医。根本不用你去确定对方是否有真本事,因为这种师傅,在当地都是十分有名的,那自然有真本事了,都是口碑相传的。一般都是由父亲带着去见师傅,拜师的时候还会有一个简单的拜师仪式。仪式结束后,还会送给师傅一份礼物和一定数量的钱。当他的家人离开时,他就会留下住在师傅的房子里。
师傅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粗活。比如说去药房搬药、拿药,然后把它们切开。三年之内,师傅不会给他看任何医书。平时,师傅会观察这些徒弟们,有时他会谈论药物的加工方法和辨别药物好坏的经验。在做粗加工的过程中,徒弟会学到很多关于中药和基本加工方法的知识。有时当病人太多的时候,他们就会帮忙在旁边抓药。有时还会带着徒弟去野外挖草药,让徒弟对这种药的真伪、不同季节的挖掘以及质量都有很好的了解。也会学到一些关于药物加工和加工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储存药物。
在师傅的学徒中,师傅会取决于他们是否诚实听话,是否能吃苦,是否聪明。平时,师傅很少和他们交谈,就是靠这种日常生活中的长期观察,来了解和判断他们的能力的。三年后,师傅才会给徒弟们看一些医书,比如:《伤寒论》、《金匮》和《黄帝内经》。一般来说,当师傅在治疗病人时,徒弟们只能在一旁听着,帮着抓抓药。到了晚上,就看白天师傅写的病历以及药方。等到了一定的年数后,如果你学有所成了,那师傅就会告诉你,你可以出师了。
自古以来,没有多少中医家族能够一直发扬光大的。虽然有些人不是中医家族的成员,也不从事相关的工作,但由于偶然或兴趣,他们接触到了中医。只有这样,由于天生的突出和敏锐,也是可以成为优秀的医生的。天赋很重要,后天的学习和努力也十分重要。
师徒制工作计划7篇
本文2023-10-04 21:27: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