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光现象的诗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有关于光现象的诗句,第1张

1、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如:“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

反射 , 折射 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分析“水中月”和“镜中花”现象;光的折射由于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线是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形成的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现象进行分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因此“水中月”是月亮在水中形成的像,而“镜中花”是由于花在平面镜中形成的像,都属于平面镜成像,即光的反射现象;“疑水浅”是因为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所形成的现象,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答案为 反射,折射,。

林光字缉熙,东莞人。成化乙酉举人。乙丑会试入京,见白沙于神乐观,语大契,从归江门,筑室深山,往来问学者二十年。白沙称“其所见甚是超脱,甚是完全。盖自李大崖(按:即陈门另一弟子李承箕世卿)而外,无有过之者。”尝言:“所谓闻道者,在自得耳。读尽天下书,说尽天下理,无自得入头处,终是闲也。”甲辰复出会试,中乙榜,授平湖教谕。历兖州、严州府学教授,国子博士,襄府左长史。致仕。年八十一卒。

初,先生依白沙,不欲仕。晚以贫就平湖谕。十年官满来归,母氏无恙。再如京师,将求近地养亲,未及陈情,遂转兖州。于是奏请改地,冢宰不许。未及一年,而母氏卒。白沙责其“因斗升之禄以求便养,无难处者,特于语默进退斟酌早晚之宜不能自决,遂贻此悔,胸中不皎洁磊落也。”又言:“定山为窘所逼,无如之何,走去平湖,商量几日求活,一齐误了也。”然则平湖之出,亦白沙之所不许,况兖州乎?其许之也太过,故其责之也甚切耳。(黄宗羲《明儒学案》之《白沙学案》卷二款“长史林缉熙先生光”)

  1、 取火的方法和对火的认识

  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根据我国古籍的记载,古代常用“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成, 所以统称为“金燧”)来取火。古代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取火。阳燧取火是人类利用光学仪器会聚太阳能的一个先驱。讲到取火,古代还用自制的古透镜来取火的。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问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我们常说,水火不兼容,但制成冰透镜来取火,真是一个奇妙的创造。用冰制成透镜是无法长期保存的,于是便出现用玻璃或玻璃来制造透镜。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记载“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终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2、针孔成像和影的认识

  公元前4世纪,墨家就做过针孔成像的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墨经》中明确地写道:“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里的“午”即小孔所在处。这段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无关。从这里也可以清楚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直线行进的,所以常用“射”来描述光线径直向前。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的影子呈现在窒内的纸屏上,沉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东则影西,西则影东”。墨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这一性质,讨论了光源、物体、投影三者的关系。《墨经》中写道:“景不徙,说在改为。”“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说明影是不动的,如果影移,那是光源或物体发生移动,使原影不断消逝,新影不断生成的缘故。投影的地方,如果光一照,影子就会消失,如果影子存在,表明物体不动,只要物体不动,影子就始终存在于原处。墨家对本影、半影也作了解释。《墨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景二,说在重。”“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意思是一物有两种投影(本影、半影),说明它同时受到两个光源重复照射的结果(“说在者”,“光夹”)、一种投影,说明它只受一个光源照射,并且强调了光源与投影的联系(“光者,景也”)。与此相连,墨家还根据物和光源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物与光源本身大小的不同来讨论影的大小及其变化。

  3、对面镜的认识

  墨子对凹面镜、凸面镜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已发现了凹面镜焦点的存在。如墨家对凹面镜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并在《墨经》中作了明确、详细的记载。“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低”表示深、凹之意;放在“中之内”,得到的像是比物体大而正立的。虽然他尚把球心和焦点混淆在一起,但这些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实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李约瑟曾把墨子光学与古希腊光学进行比较,指出墨子的光学研究“比我们任何所知的希腊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北宋沈括对凹面镜的焦距作了测定。他用手指置于凹面镜前,观察成像情况,发现随着手指与镜面距离的远近变化,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梦溪笔谈》中作了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说明手指靠近凹面镜时,像的正立的,渐渐远移至某一处(在焦点附近),则“无所见”,表示没有像(像成在无穷远处);移过这段距离,像就倒立了。这一实验,既表述了凹面镜成像原理,同时也是测定凹面镜焦距的一种粗略方法。

  墨家对凸透镜也进行了研究。《墨经》中写道:“鉴团,景一。说在刑之大。”“鉴团”即凹面镜,也称团镜。“景一”表明凸面镜成像只有一种。“刑”同形字,指物体,它总比像大。我们的祖先,利用平面镜能反射光线的特性,将多个平面镜组合起来,取得了有趣的结果。如《庄子·天下篇》的有关注解《庄子补正》中对此作了记载:“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这样的装置,收到了“照花前后镜,花花交相映”的效果。《间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记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表明很早就有人制作了最早的开管式“潜望镜”,能够隔墙观望户外的景物。

  此外,汉代发明的透光镜,能够反射出铜镜背面的精美图像,是中国古代光学的一大发明,现在仍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4、对虹的认识

  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从公元6世纪开始,我国古代对虹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唐初的孔颖达(574-648)曾概括了虹的成因,他认为“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明确指出产生虹的3个条件,即云、日、“日照雨滴”。沉括对此也作过细致的研究,并作实地考察。在《梦溪笔谈选注》中写道:“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指出虹和太阳的位置正好是相对的,傍晚的虹见于东方,而对着太阳是看不见虹的。地虹有了认识之后,便可以人工造虹。8世纪中叶,唐代曾有过这样的试验:“背日喷呼水成虹霓之状”,表示背向太阳喷出小水珠,便能看到类似虹霓的情景。

  5、墨经光学八条

  墨翟(约公元前478年——前392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他和他的门徒根据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的光学知识,研究总结出八条带规律性的经验,记录在《墨经》中,分条厘说,通称“墨经光学八条”,是《墨经》中精粹部分之一。光学八条直接涉及到光学应用中一些问题。

  发光体照射物体形成影子,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现象,又是摄影师在艺术造型中饶有兴趣的问题。《墨经》中的光学论述,首先是以此开始的。“光学八条”中的第一、第二条是:经:景徙。说在改为。说: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第一条)经:景二。说在重。说: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第二条)

  大意是说影子产生的原因。在光照到的地方,就没有影子;如果有影子,那就是光被物体遮挡。进一步说,如果光源、物体和承影面相对静止,那么影子的位置也相对固定。当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时,就产生了二个“半影”夹持着一个“本影”;一个光源照射时只有一个影子。这二条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光学现象最朴素的认识。还有一条颇值得注意,它直接论述到针孔成像的原理。原文是: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说: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第三条)

  这条大意是说,影子倒过来是因为光线在小孔处汇成光束所致,“午”是指光束相交之点,即针孔处。光线好象箭一样直线传播着,从下方来的光线通过小孔成象于上方,从上方来的光线成像于下方。经说最后一句“在远近有端于光”,近代学者多解释为类似摄影光学中物距、像距的概念。“这可以说明现今照像者进退暗箱的理由”。第五条论述的是关于光的强弱关系。结论是:发光体远近决定光的强度。类似现代光度学概念。四、六两条是解释平面镜反射现象。

  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十分发达。随之而来的是铜镜制造工艺,根据文字记载和考古的发现,当时的铜镜不仅有平面镜,而且根据不同用途制成了凸面镜或凹面镜,凹面镜,古称阳燧,是人们利用阳光聚焦取火的工具。古代没有专门掌管阳燧的官职,《周礼》卷七十《秋官·司寇下》记载:“司烜(音火。古官职名)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东汉郑玄注:“夫遂,阳燧也。”应该指出的是,凹面镜在现代应用摄影光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近来出现折反式摄影镜头,已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古人已认识到物体放在球心外时,获得的是比物体小的倒立像。当物体在球心内时,得到的是比物体大的正立像。即经中所说“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击。说在中之外,内。 概括起来,可推断那时人们已经懂得:1 光的直线传播;2 影子的成因及变化规律;3 针孔成像的道理;4 针孔暗箱成像时,物、像大小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5 类似放大率的概念;6 凹面反光镜前焦点到球心,这一区域在成像中的特殊意义。墨经光学八条,体现了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墨经》的内容,尽管文字深奥难解,但学术界各家的注疏基本一致,其内容本身是不容置疑的。墨家学派形成后,开辟了中国的“格致之学”,对后人研究摄影光学有所启迪。

  6、光学折射现象的发现

  《墨经》中没有论及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产生的折射现象,这是因为当时的工艺制造条件,尚不能提供理想的透明玻璃,而折射现象直接关系到透镜成像理论基础。公元前139年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修的《淮南万毕术》中除了重复“阳燧见日则火生”的说法外,还出现了用冰制造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另据《西京日记》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时,已知道用白光琉璃将阳光折入暗室使成为白昼。又据清代林志诚著《事类统编》称:北魏时(386——581)西域月氏国商人用矿石制成人造有色琉璃。曾做了一间可容百人的房子,四周利用人造琉璃折光,使室内光色映澈。及至宋代刘歧写的《暇日记》也谈到利用水晶折光将阳光焦聚,照亮阴暗的案牍。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进一步对小孔成像理论和凹面反光镜作了分析和解释,取得新的成果。他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线穿过“碍”(即小孔)形成光束所造成的结果。以后,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多次观察到由于客观条件的巧合而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遂引起广泛的注意,而尤为历代文人所重视,古籍中也常有记载。元代陶宗仪的著名笔记著作《辍耕录》中说:“平江虎丘阁,版上有一窍。当日色清朗时,以掌大白纸承其影,则一寺之形胜,悉于此见之。但顶反居下耳,此固有象可寓,非幻出者。”又说:“松江城中有四塔……夏监运家乃在四塔之东,而小室内却有一塔影,长五寸许,倒悬于西壁之上,不知从何而来。然不常有,或时见之焉,是又不可晓也。

  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提到北京天宁寺中的小孔成像,并且做了一些解释。原文是“塔倒影,在大土殿。日方中,阖殿中门,日入门罅,塔全影倒现石上。昔人云:影从罅入,空中物则旁碍,碍则影束,影束则倒。……今悬镜中像,过旁镜,其物正倒也,阳燧倒影者,日光倒入也。又光从上来,层十三具,光一再传,物体则小也……。”明清时期的北京庙宇慈慧寺,也是当时以倒影著称而吸引游客的古迹。

  “针孔成像”的现象,引起人们愈来愈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研究,元代科学家赵友钦设计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光学实验。他把一整座房屋作为实验室。在左右隔开的二间房内,各掘一个不同深度圆井。井口处各置小孔,楼房的活动棚顶作承影屏,用上千支蜡烛做发光体。通过预先设计的实验程序得出以下结论:“针孔”扩大到相当大时,不能成像;“针孔”相当小时,屏上的像和光源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照度”和距离成反比关系。

  赵友钦把这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写成一篇论文,叫《小罅光景》,收入他的自然学文集《革象新书》。这部书后来被收入明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中。赵友钦的试验,使用了上千支蜡做发光体,在摄影学的意义上说明他已认识到像是由许多光点所构成。其实验场所可以说是最大的暗箱。赵友钦的论文《小罅光景》的学术水平当时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明末清初的科学家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1611——1671),也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一书里叙述了他亲自做过的小孔成像实验:“屋漏小罅,日影如盘。尝以纸征之,刺一小孔,使日照一石,适如其分也;手渐移而高,光渐大于石矣;刺四、五穴,就地照之,而四、五穴各为光影也;手渐移而高,光合为一,而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矣。”说明方以智的这个实验,是对于小孔成像的条件和影响影像大小的具体因素规律性的探索。

  7、透镜暗箱

  摄影术的发明和应用离不开暗箱。针孔暗箱虽能成像,但正如赵友钦实验结果那样,它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即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之间的矛盾。所以,透镜暗箱的出现,使光学应用技术前进了一大步。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已广泛使用透镜暗箱,不过那时只作为一种绘画的辅助工具而已。明末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随之,一些光学器具也开始传入中国。首先传入的是各种透镜,包括眼镜和放大镜。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说:“古未有眼镜,至明始有之,本来自西域。”清代以后,广东省出现了用近代方法制造玻璃的工业,为国内磨制光学透镜提供了物质条件。

  清初的光学器具制造家孙云球,是中国磨制透镜的高手。孙云球,字文玉,又字泗滨。江苏吴县人。生于崇祯初年,死于康熙年间,仅活了33岁。他的父亲志儒,曾任福建漳州知府。孙云球小时聪明异常,13岁时就读于吴江县县学。不久父亲故去,家道中落,靠卖草药奉养母亲。他喜欢钻研机械,自制钟表,青年时代,就成了著名的透镜制造家。史书记载:“昔虎丘孙云球以西洋镜制昏眼、近光、童光等镜,为七十二种。又有远镜、火镜、端容镜、摄光镜、夕阳镜、显微镜……。”并著有《镜史》一书,可惜已经失传。证明当时国内已经能自制摄影镜头(即所称“摄光镜”),出现了一些用摄影镜头装配的光学器具,影戏灯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影戏灯”,就是现在所说的幻灯机,或摄影用的放大机。其实,我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的古籍《韩非子》中就记载了古人放映幻灯的一段故事。大意是:周君请一个人为他作画,三年后画画好了。看的时候,需要筑一高墙,墙上开小孔,然后插入“筴”(相当于幻灯片),在有阳光的时候才能观看,“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可惜的是,这种针孔的幻灯机没有得到发展和改进。

  清代学者顾禄(铁卿)曾记载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影戏灯的情况,他说:“其法皆传自西洋欧逻巴诸国,今虎邱人皆能为之。灯影之戏,则用高方纸木匣,腹贮油灯,燃炷七八茎。其火焰适对正面之孔。其孔与匣突出寸许,作六角式,须用摄光镜重叠为之,乃通灵耳……中嵌玻璃,反绘戏文……将影摄入粉壁,匣愈远而光愈大,惟室中尽灭灯光,其影始得分明也……。”有趣的是,文中提到“须用摄光镜重叠为之”说明使用的是“复式镜头”,而这时恰恰是欧洲风景暗箱流行的时期,当时复式镜头在世界上标志先进的光学技术水平。

静夜思 疑似地上霜 光反射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捞不到的水中月,摘不到的镜中花(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现象猴子捞月亮 水中月 镜中花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1描写阳光的古诗词

1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相和歌辞·采菱行(刘禹锡)

2波弄日光翻上栋。窗含烟景直浮空。——题碧藻轩(唐寅)

3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寄平甫弟衢州道中(王安石)

4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春光(李商隐)

5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南园十三首(李贺)

6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李花二首(韩愈)

7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浪淘沙 望海(纳兰性德)

8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李氏园(李茂贞园(苏轼)

9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窗日(黄庭坚)

10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早春即事(白居易)

11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寄赞上人(杜甫)

12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江上对酒作(陆游)

13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陆游)

14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日日(李商隐)

15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咏红柿子(刘禹锡)

16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书韩干牧马图(苏轼)

17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黄葵(苏轼)

18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第三峰(常建)

19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即事(杜甫)

20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集灵台二首(张祜)

21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初授拾遗(白居易)

22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和春深二十首(白居易)

23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自在(白居易)

24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杂诗(曹植)

2描写秋天阳光阳光的古诗大全

1、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早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7、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夏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8、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12、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王五》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声甘州》 冬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4、瀚海澜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东方虬《春雪》 7、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陆畅《惊雪》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9、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12、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3形容阳光的古诗词有哪些

1《望雨》诗人: 郭印 朝代: 宋代

秋杪阳光炽苦焚,了无阴翳彻朝曛。天公有意怜行役,乞与空中一片云。

2《火蛾》诗人: 韩偓 朝代: 唐代

阳光不照临,积阴生此类。非无惜死心,奈有灭明意。妆穿粉焰焦,翅扑兰膏沸。为尔一伤嗟,自弃非天弃。

3《萤》诗人: 丁谓 朝代: 宋代

兰畹炎飚息,莎阶霁景凉。宵征循屋漏,昼伏避阳光。具体微雨显,余辉有若亡。惟怜资学者,熠燿满纱囊。

4《点绛唇》诗人: 曹勋 朝代: 宋代

有个庵儿,做来不大元非小。阳光常照。坐卧谁知道。炼得丹砂,不是人间灶。冲和妙。鹤鸣猿啸。一任西风老。

5《归途马上二首》诗人: 赵蕃 朝代: 宋代

兀兀真成去,悠悠莫自嫌。阳光施德惠,风力霁威严。不待投醪赐,端同挟纩兼。山林从尔老,岁月岂余淹。

6《深居》诗人: 释文珦 朝代: 宋代

深居在空闲,颇适静者性。门外远游尘,落叶满荒径。阳光下西垂,东岭有余映。焚香读楞伽,唯许山鬼听。

7《火蛾》诗人: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阳光不照临,积阴生此类。非无惜死心,素有贼明意。粉穿红焰燋,翅扑兰膏沸。为尔一伤嗟,自弃非天弃。

8《阮郎归》诗人: 张抡 朝代: 宋代

深亭邃馆锁清风。榴花芳艳浓。阳光染就欲烧空。谁能窥化工。观物外,喻身中。灵砂别有功。若将一粒比花容。金丹色又红。

9《禁忌》诗人: 贾似道 朝代: 宋代

硫黄橘气最难当,煎药须教莫近傍。顿处常教遮得暗,切须休露太阳光。

10《偈颂四十一首》诗人: 释慧晖 朝代: 宋代

北面半窗阴已极,南方全室阳斜得。不关阴气与阳光,岭上雪寒白似黑。

4描写大树的古诗有哪些

1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汉曹操《观沧海》

释义: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释义: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3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释义: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

释义: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6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浩《黄鹤楼》

释义: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7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宋杨万里《小池》

释义: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9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

释义: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释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5关于阳光的古诗有哪些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夜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长歌行》

1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王维

2 、火云洗月露,绝壁上朝瞰。 杜甫

3、一片水光飞入户,千竿竹影乱登墙。 (这是很直接写阳光的)

4、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赵匡胤

5、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 柳永

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 欧阳修

7、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周邦彦

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

9、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 陆游

10、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王昌龄

11、云间五色满,霞际九光披。东陆苍龙驾,南郊赤羽迟。 李峤

12、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李白

6形容阳光古诗词

能不忆江南。

1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城上风光莺语乱,无闷征在今:风暖鸟声碎,时鸣春涧中。 14。

15:肃肃花絮晚。——钱惟演的《玉楼春》 18。

5:春风——不知细叶谁裁出:月出惊山鸟:二月湖水清,花开水上槎,万紫千红总是春,玉垒浮云变古今:恰似春风相欺得:我更加相信,红杏枝头春意闹:胜日寻芳泗水滨。(叶绍翁《游园不值》) 12。

16,二月春风似剪刀 7,草长平湖白鹭飞:迟日江山丽1,在春天里的爱情将会多一些成功 9,泪眼愁肠先已断,有是故乡明,菲菲红素轻。——唐·王维《鸟鸣涧》 4:露从今夜白。

泥融飞燕子:春入河边草。绿杨芳草几时休。

——杜甫的《绝句》 2。——宋·徐元杰《湖上》 17,城下烟波春拍岸:花开红树乱莺啼:春色满园关不住。

日长雄鸟雀,半壕春水一城花,风景旧曾谙:绿杨烟外晓寒轻?——白居易的《忆江南》 13:江南好。——唐·杜荀鹤《春宫怨》 3,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0,日高花影重,一枝红杏出墙来。

20。等闲识得东风面。

6:锦江春色来天地:试上超然台上看,春风花草香:持操岂独古,家家春鸟鸣 11,沙暖睡鸳鸯,春远独柴荆,无边光景一时新。

7赞美阳光的古诗词

李白

乐府·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草不谢荣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形容阳光的古诗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有关于光现象的诗句

1、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如:“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 反射 , 折射 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根据平面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