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的故居。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苏洵的故居。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
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三苏祠红墙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
大门悬挂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写。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上联:“一间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
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
三苏祠介绍
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史称“三苏”。
眉山自古为蜀国之地,公元496年正式建县,县名先后叫齐通、广通和通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名眉山县,元代升为眉州,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初期曾为地区专员公署所在地,现在,为眉山行署所在地。全县面积为1330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是省政府命名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眉山县地处岷江中游冲积平原,东为龙泉山余脉,西靠总岗山区,丘陵起伏,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山水锺灵。“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以“三苏”为代表的眉山县,历来人才辈出,仅北宋、南宋320年间,嘉州、眉州一带即今天乐山市范围共考中进士1100余人,眉山就有886人;《宋史》为四川文人立传的有158人,眉山占26人,真可谓“天下人文第一州”了。
晨起,收拾妥当,从成都东坐高铁到眉山东不过二十几分钟,便捷的交通,真是太赞了。
眉山,并不是很大的城市,但因为这里诞生了苏东坡,眉山便拥有了显赫的文化符号,傲视群城的资源。“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连皇上都这样说了,能不服气吗!
去科工园办完正事,十一点岀来,就近在马路边的无名小店要了两个菜,打算吃饱喝足了去逛三苏祠。一份血旺肥肠一份炒空心菜,让专业吃货的我尝过后,立马追加了一道泡菜炒肉,全不顾老板娘再三警告“你俩吃不完的”(结果没剩)。美食家苏轼故里,“川厨之乡”,不是浪得虚名的。
坐公交车去三苏祠,七拐八拐的公交带我初步认识了这座城,“眉山无处不东坡”:有商业街叫东坡,有公园叫东坡,有广场叫东坡,有酒店叫东坡,有餐馆叫东坡,有学校叫东坡,有住宅区叫东坡……说眉山被东坡“承包”了并不为过。
下车第一眼,是“古纱縠(hú)行”的牌楼,红柱质朴,青瓦飞翘,颇具地域特色。街道两边的商铺,主要卖绢丝刺绣,生意比较冷清。从西门买票进去(全票40元/张),但见翠竹遍布,绿水环绕,间或点缀个亭台……三苏祠会是这样?莫不是走错了?找人询问,原来我俩是溜进了人家的后花园,南门进来才是正门(反向游览,所见景致虽然一样,感觉还是有点别扭)。走马观花,走遍整个景区,感觉整个祠堂比想象中的要大,建筑也不少,启贤堂、来凤轩、抱月亭、百坡亭、云屿楼、瑞莲亭、披风榭等,镶嵌在山水古木竹石间,显得古意盎然。屋内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塑像、字画、楹联、碑刻等静立其间,给人以清幽闲雅的书卷气息。
三苏祠对面,是三苏祠博物馆。从这两处介绍性文字中,我自认找到了成就“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秘诀,那就是苏洵娶了个好老婆,苏氏兄弟有个好母亲。
这位了不起的女性没留下名字,只留下了一个称呼:程夫人(照常理应该是苏夫人或程氏)。当年,程夫人以眉山巨室的千金下嫁苏家时,年轻的苏洵喜欢游历,且屡试不中,是和我等相似的咸鱼一枚。只不过,“苏老泉,二十七,得妻勉,始发奋”,苏洵外出求学,程夫人便挑起养家、教育儿子的责任。丈夫带着两个儿子赴京赶考,程夫人便带着两个年轻的媳妇看家。可惜的是,她没等到两个儿子双双高中的喜报,就离开了人世。
在这所程夫人生活了一辈子的庭院中,曾经的女主人在爱女八娘的陪伴下正盈盈走来。在这里,从她们身上,我深刻的理解了“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的真谛。
走进三苏祠,凭吊伟大的苏轼,礼赞默默付岀的程夫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庭教育的内涵更值得每一位来过这里的人学习。
四川眉山市因“三苏”而被誉为文化之城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三苏故里位于西南眉山中心城区,距离乐山和成都约80公里。 三苏祠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游客祭拜的圣贤之地。 是重点的文化保护单位,也是占地面积为100多亩的古典园林和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踏步在园林里感受着一米阳光一抹蓝的暖意。随处都是翠绿的竹林,可见苏轼是很喜欢竹子的。穿过竹小道,映入眼帘的是小桥、假山与荷池,再往南走有楼台亭榭,洗砚池在一片绿荫处感受微风拂面的美好。对于苏洵,苏哲和程夫人,我不是很了解。但对于苏轼我和大家都很熟悉,小学到高中的课本都有他的诗,他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同时又是书法家和画家,是宋代文坛的领袖,被流传千古的名句数不胜数。我特别喜欢他的《蝶恋花-春景》描写的不正是这样一番美景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人们为了纪念苏轼,也把他的名字引入到美食里像东坡肘子、东坡鱼等是川菜系的名菜。不禁又想到他的那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
流连忘返于这极具文化底蕴三苏故里 ,耳畔又回荡着他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是一个手里拿着风筝的孩童经过我身边时嘴里朗朗的诵读声。
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三苏故里·眉山三杰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是著名的宋代文学家,史称“三苏”。他们在散文、诗歌等创作领域都有很高成就,“唐宋八大家”中他们占了三席。
“一门父子三词客”
老苏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县(今属乐山市)人。他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经十多年闭门苦读,文才大进。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赞赏,他们的文章很快名满京师。苏洵的政论文如《教书》、《衡论》、《几策》等审时度势,提出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欧阳修说他“博辩宏伟”,可与贾谊、刘向媲美。
大苏苏轼(1037—1101)文才更盛,诗、词、文、画、书法均佳,为宋代最著名的文艺家之一。由于他天才独具,又广泛接触现实社会,故文艺成就极高,具有很大艺术独创性。他的诗留存二千七百多首,题材广泛,充满生活气息,尤以写景诗和理趣诗为佳,“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以及“欲把西湖比西子”等名篇尤为脍炙人口。他的词笔力雄健,一曲“大江东去”(《赤壁怀古》)成千古绝唱。他的散文前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等灵动飘逸,诗情画意与清高理趣和谐统一、水 融,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他的绘画与书法也达到很高水平,善画竹石,书法肉丰骨劲,如绵中铁,秀劲优美,长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同为“宋四家”。
小苏苏辙(1039—1112)与苏轼一同进京、中进士,曾任大名府推官、河南推官。1079年因苏轼文字狱,他上书请以自己的官职为兄免罪,不准,更贬。1085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中书舍人、吏部尚书等职,曾出使契丹,回国后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得势,他又被贬至汝州、袁州、化州直到雷州、循州等地。1104年在颖州隐居田园,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颖滨遗老”,以读书写作参禅终老。他倾慕孟子,遍观百家,擅长政论与史论,其《新论》、《上皇帝书》指出“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其《六国论》、《三国论》亦汪洋淡泊有不平之气。他的赋写得也很出色。诗学苏轼,二人唱和之作甚多。三苏遗迹受到乡人崇敬与保护。“三苏祠”即是他们的故居。
“依然风雨共名山”
“宦迹渺难寻,只恃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这是三苏祠正殿内的一副楹联。三苏祠位于眉山县城西南隅,明洪武年间改宅为祠,供三苏塑像,并立故里石坊,后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重建,1928年改为三苏公园。五十年以来多次修葺,面积5万余平方米,今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亭、瑞莲亭、云屿楼、抱月亭、碑亭等。
正门有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园林四周红墙环抱,古木参天,翠竹掩映。游人至此,不仅可以领略南方情调的风光,而且能听到不少有关三苏与园中景物的佳话。
三苏父子图
相传“瑞莲亭”是当年苏洵起的名字。一日,苏洵读书于“来凤轩”,忽见窗外池中盛开着胭脂色并蒂莲,以为吉兆,遂携二子进京应考,结果苏轼、苏辙双双及第。欧阳修尤其称赞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洵大喜,给水池取名“瑞莲池”。后人每见池中莲花并蒂,便以为眉州必出大贵,是为先兆,故在池旁修亭,名“瑞莲亭”。
苏轼少时用功,池水因其常洗笔砚而变黑,池中鱼日久变成墨色,人呼“东坡鱼”。
距瑞莲亭不远,有湖心船亭,称“百坡亭”。当年苏轼兄弟感情笃深。元祐六年(1091),苏轼任颖州太守,一晚与友人泛舟,遥忆儿时与弟一起赏月嬉水,水中涟漪迭荡的情景,随口吟出“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之”的诗句。后人据其诗意,在此建亭纪念。
祠内碑亭有古碑数十通,其中苏轼亲书《马券碑》、《乳母碑》、《柳州碑》及有“四大名碑”之誉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罗池庙碑》的金石刻文或拓本,皆为名贵的书法珍品。古人以“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来赞美苏东坡的儒雅超脱。苏轼谪居海南岛时,曾因外出遇雨而借农家斗笠、木屐,飘然行去,人笑狗吠,皆不在意。三苏祠中的《东坡笠屐图》即绘此掌故。
史载,三苏父子乃唐代诗人苏味道后人。苏味道曾被武则天任为宰相,唐中宗时被贬任眉州刺史,此后世代定居于此。苏轼对故乡怀有极深厚的感情,晚年流寓江南时,曾作《植荔待归》诉怀乡之情:“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植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幼获天砚兆文吉
三苏祠文管所珍藏着一方苏东坡晚年用过的端砚,长19厘米,宽13厘米,厚45厘米,重25公斤,石质细润,色泽灰褐,饰纹古朴,背面镌刻有琼州姜君弼的题记。
苏东坡晚年遭贬,流放海南岛的儋州(今儋县),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学。在海南三年,他用这方砚台写下很多优秀的诗篇,培育出不少英才,其中,琼州的姜君弼最为他器重。东坡遇赦北归路经琼州(今海口)时,特意将此砚赠给君弼,并题“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二句诗,勉励君弼:“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不料次年秋七月,东坡行至常州突然病逝。君弼为了铭记先生教诲,遂于此砚上端刻“元符三年,东坡移廉州过琼,以端溪砚赠余,为别。余得之不胜宝爱之至;而岁月迁流,追缅先生言论,邈不可即。因志之,以示不忘”。姜君弼不负东坡期望,次年即登“乡贡”。上京应试时,苏辙为其续成那首未完诗,云:“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东坡一生喜砚,幼时与群儿掘地为戏,曾获一彩石,琢磨为砚。父苏洵称奇,嘱其“此天砚也,乃文吉之兆,汝善用之”。东坡对此砚珍爱至宝,曾作《天石砚铭跋》纪其事。东坡又善用砚和藏砚,然流传至今者极为罕见。文管所所藏之砚,旧为资中县某地主传家宝,祖训“宁毁田园不舍宝砚”。其后为另一地主顗觎,打了多年官司。土改时,此砚作为浮财分配,近年由民间捐赠出来。
“舟人指点蟆颐观”
“眉州东壁山气佳,舟人指点蟆颐观。”(清洪成鼎《夜雨宿观中》)蟆颐观在眉山城东4公里处的蟆颐山巅。山高千米,濒临峭壁,俯视岷江,传为轩辕帝炼丹处。此观始建于唐,名重于宋,虽规模不大,但在道教史上地位甚高。
相传刘宋时代,庐山道士陆修静在此观内“仙翁洞”中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最终完成道教形式,故蟆颐观有“蜀中道教圣地”之称。仙翁洞位于三清殿右前方的崖壁下。《旧志》载:“临江有龙洞,水潺流出,经年不断;每山气上腾时,远望如烟,雨立至;旱祷辄应。”洞中有“老人泉”。相传陆修静居此,常饮此泉而得道成仙。后人于洞上建祠祭祀,因其双目重瞳,人称“四目老人”,故祠中供四目老者像。
蟆颐观名重于宋,与眉山三苏,特别是苏洵,有很大关系。苏洵曾为老人泉作铭文,言其水盛,“敛以为井,可饮万夫”。世传《老人泉铭》即是。唐代眉山道士张远宵曾拜陆修静为师,修炼于仙翁洞,擅“打弹术”,为民除害祛灾治病。民呼为仙,于老人泉侧建张仙楼,香火不断,据说“有求必应”。时苏洵无嗣,曾拜张仙求子,后数年,果然相继得苏轼,苏辙。为感其德,苏洵乃修《张仙碑》:“洵,自少豪放,尝于庚午重九,玉局无碍子肆中见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洵尚无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数年,乃得轼,一又得辙……。”后苏洵辞世,遗嘱苏轼兄弟,将其葬于老人泉侧。二人谨遵父命,并由苏轼亲题“老人泉”额于泉顶。著名诗人梅尧臣也作诗云:“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泉中若有鱼,与子同徜徉;岁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唐时曾于崖下江心半岛建“共饮亭”,宋时扩建为江乡馆,后又建望江楼、明霞阁,与蟆颐观山门连接一体,蔚为大观。惜今只遗老人泉、纯阳殿、山门等。
“载酒时作凌云游”
“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这是苏轼吟咏乐山凌云寺的诗句。凌云寺位于凌云山栖霞峰,与大佛相邻,因海通禅师修大佛时,“覆以九层之阁,匾其诗曰凌云”而得名,亦名大佛寺,创建于初唐,后废。
今寺为明、清所建,有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东坡楼、洗墨池、竞秀亭等,建筑雄伟壮观。寺所在的凌云山海拔448米,周长35公里,因有九座山峰,又名九峰山、九顶山,古称青衣山、九嶷山。遥视三峨,俯临二水,峰峦叠嶂,秀色天然,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之誉。苏轼年轻时曾多次到此游赏。他一往情深地怀念和热爱着凌云的山水秀色,吟出了前面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南宋时,嘉州官吏、百姓据其诗意,在凌云寺山门前筑起“载酒亭”以为纪念。明崇祯年间,知州郭卫宸在亭附近的岩壁上题刻“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八个大字,至今清晰可辨。南宋时建的亭已毁,今亭为解放后重修,位于登山道边,依崖临水,地势险峻,至此凭栏远眺,无限美景尽收眼底,极壮人心怀。
“载酒”一词,典出《汉书·扬雄传》“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句。苏轼老来“载酒时作凌云游”的梦想虽然未能实现,但载酒亭和他的诗句,却引得后代无数至此一游的文人墨客浮想联翩,诗兴大发。南宋陆游有“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句;范成大有“聊为东坡载酒游,万龛迎我到峰头”诗;明代杨慎有“载酒喜陪佳客坐,留衣漫与野僧盟”;魏瀚有“一麾来作嘉阳守,载酒凌云几度游”句;清代王士祯则有“直作凌云载酒游,汉嘉奇绝冠西州”、“东坡老去方思蜀,不愿人间万户侯”诗。清道光中期,四川学政何绍基主考乐山,登此亦曾撰一联:“江上台阁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凌云寺还有一副楹联亦颇风趣:“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这是弥勒佛大肚笑容的生动写照。
“唤鱼自昔羡坡公”
以“岩壑胜景,不减峨眉”闻名,享誉“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位于青神县城东南9公里处岷江东岸,分上、中、下三岩,但统称中岩,最高处为慈姥岩。传说中岩为开山祖师第五罗汉诺讵那尊者的道场。登此可近瞰碧江、远眺峨眉,景致极佳。沿下寺旁小溪入山半里,有“唤鱼池。”人在池畔招手鼓掌,池中鱼即纷纷而至。池左巉岩壁立,上刻宋代文豪苏东坡书“唤鱼池”三个大字。
相传,这池还是苏东坡的“媒人”呢。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青神县王方在溪畔建书院,见池中奇景,深以无名为憾,便宴请四方才子为它起名。众人有言“藏鱼”、“引鱼”、“跳鱼”者,皆不称意,此时翩翩秀士苏东坡说,“今日胜会,池中鱼儿甚解主客之乐,唤之即来,挥之即去,可否命名唤鱼池”众人称妙。王方大喜,爱其才华,便将女儿王弗许配给他。唤鱼池自此名闻遐迩。宋黄庭坚曾在此题“唤鱼潭投斋余饭,鱼出者数百,见人不惊”。陆游亦题“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邛竹唤鱼潭”。今均不存。保留完整的题刻为清代蔡埏诗一首:“唤鱼自昔羡坡公,今古虽殊兴致同;我到池边还扬手,风流未分让髯翁。”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的故居。
本文2023-10-04 21:49: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