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四大家族有哪些?
彝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团结的民族,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其中也分系着各自的分支及家族文化。
其中“黑子惹所”家族是大多数人公认的第一大家族。还有“阿母惹古”家族、”怕查惹史”家族这些都是比较大的家族。
然而我今天说的是一个其他家族。它就是“古属惹尼”家族。古属惹尼至今有200多代的历史。至今子孙有16万多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家族。其中的"且萨阿子惹古"和"冷博惹黑”都有自己的一定地位。只是后期才找到大部份分支出来族谱,很少人了解。但是它绝对可以排在彝族家族前列。
凉山最出名,人口最多的是:沙马诺布,沙马勒文,沙马曲白这是一家勒格惹史,阿子惹古,马海尔只惹这是一家。吉子,阿米,阿莫惹古这也是一家。这是凉山人口最多三家。
彝族历史最长的是哪一家族
彝族历史最长的是阿莫惹古家族。阿莫惹古谱系长达124代,是所有彝族家族当中最长的,当然历史也最长。
阿莫惹古是居住在四川凉山、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彝族最庞大的一个家族,在彝族家族里人数和代数都居首,是彝族家喻户晓的四大家族之首。
阿莫惹古,表意为“阿莫的九个儿子”,九子分别为斯俄、斯都、斯依、斯布、斯兹、斯色、斯伍、斯普和斯使。
凉山彝族民间有“百姓分支阿莫惹古为最先,植物生长你莫丝五为最先”的谚语,它说明了一点阿莫惹古这个群族是个源远流长的全体,它的分流比凉山彝族地区其他家族要早的多。
阿莫是阿莫惹古家族最早的祖先,在大凉山彝区,多用“阿莫惹古”指代阿莫惹古家族。小凉山彝区则多用“阿莫惹索”指代本家族。
阿莫惹索和阿莫惹古均为彝语音译,阿莫惹索即为阿莫三子或阿莫真子,阿莫惹古即为阿莫九子。
阿莫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生下三子,分别为斯俄,斯都,斯依,因此小凉山等极少数地方称之为“阿莫惹索”。
阿莫的第二任妻子生了六个儿子,总共九个儿子,“阿莫惹古”由此而来。
根据彝族经典《勒俄特依》记载,子祖谱务是曲伙系的阿莫惹索惹古和诺伙系的古候圈涅曾经共同居住过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建了祖先根业。
阿莫惹古家族是大家族,人数太多,子孙后代大多以名代姓,造成姓氏繁多而复杂的形象,不完全统计有80多种姓氏,部分姓氏如下:斯都,海来,莫色,瓦西,曲木,阿罗,吉合,吉东等。
彝族人中为什么要分黑彝和白彝
黑彝和白彝是两个次族群的概念,在1956年中国政府在凉山地区搞民主改革以前土司管辖区的彝族叫白彝,非土司管辖区叫黑彝。
其次,彝族内部分五个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和嘎西。
其中诺等级被译为黑彝,曲诺等级被译为白彝,阿加等级被译为安家娃子,嘎西等级被译为锅庄娃子。
而现在大理的彝族大多着黑衣服,大多数白族也称他们为“黑族”;而在凉山的黑彝、白彝是血统上的划分,不是经济上的。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代,彝族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骄傲的科学发明创造,除了至今仍闪耀璀璨光辉的十月太阴历外,还有许多令人自豪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为中华民族光辉的科学发展史增添了光彩。 一、内含深邃的彝族八卦及其哲学思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们对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思辨方式和认识水平,即哲学的发展程度,具体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性思维能力。 彝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理性思维能力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彝族人民就开始触及到了“宇宙从何而来”“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类问题,令人惊叹。
翻开浩瀚的彝文史籍宝库,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彝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思维命题既深邃,而又丰富多彩。从《宇宙人文论》到《梅葛》,再到《查姆》《勒俄特依》,直至当今中国著名理论家和民族学家王天玺先生所写的《宇宙源流论》和《先民的智慧》,以及阿苏大岭所写的《破译千古易经》等许多彝族专家学者的彝族哲学专著,都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彝族哲学的博大精深。 在彝族的许多历史史籍中,大都讲述了这样一种道理:清浊之气变化成为天地;人体的根基是“五行”变化的产物;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人类和万物都有形影和阴阳,都是在形和影、阴和阳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
在众多的彝族哲学史书中,彝族八卦是最具代表性的。 彝族八卦记载于彝文史书,而应用于彝族民间,其产生于古代彝族先民长期的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具体实践中。彝族八卦直接继承了产生于古夷人伏羲部族的先天八卦,是伏羲之后的古夷人分支分别进入中原、西南地区以后,在西南古夷人中逐步演化并流传下来的。 彝族八卦的卦名分别是哎、哺、且、舍、鲁、朵、哼、哈,相当于汉名的乾、坤、离、坎、震、巽、兑、艮。伏羲八卦与今传的彝族八卦顺序均为乾(哎)、兑(哼)、离(且)、震(鲁)、巽(朵)、坎(舍)、艮(哈)、坤(哺)。
彝族八卦是彝族先民对宇宙八方的认识和定位,具体定位的方法是:先定南、北、东、西四方,分别命名为哎、哺、且、舍,合称“体门”或“体通”。其次是定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分别命名为鲁、朵、哼、哈,连四方、四角,合称“八角”,彝语叫“亥启”,即汉语“八卦”。由此可知,彝族八卦是认识宇宙空间的八个方位,并为之命名的,是彝族八卦的原始概念。而后,又从方位概念推出“理”和“数”的概念。 “理”的概念之一,是以八卦象征世间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即哎(乾)为火、哺(坤)为水、且(离)为木、舍(坎)为金、鲁(震)为山、朵(巽)为土、哼(兑)为石、哈(艮)为禾。八方的万物以金、木、水、火、土概而括之,是“五行生万物的原始概念”
六祖文化广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郊10公里处的旧圃镇,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们称之为“珍珠泉”。几乎每部《指路经》中,都记载着葡萄井这个“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
规划用地面积800余亩,规划为AAAA级景区。有:祭祖广场、阿普笃慕铜像(21米)、六祖铜像、彝族祠堂、彝族博物馆、停车场、栈桥、梯步等。
历史渊源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召集了一次大会,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由他的六个儿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带领,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不同方向迁徙、拓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后,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后世把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
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去向,《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天上布满星,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由于彝语地名的消失和演变,难以判断“楚吐”、“洛博”、“实液”等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但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武、乍居云南,糯、恒迁四川,布、默徙贵州,从而形成今日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的格局。
六祖文化广场 《指路经》是古代彝族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吟诵的一种特定的古典经文,别名《阴路指明》、《教路书》等,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毕摩文献,同时也是史诗性文学作品。《指路经》产生于民间,与一般民众联系紧密。流传于滇南的《指路经》和彝文家谱,大多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洛宜山(包括今天云南禄劝、会泽、东川及四川会理一带)迁到昆明的,然后到晋宁、通海、建水以至滇南各地。流传于凉山的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衣》,对糯、恒两支的历史有较多的记载。
布、默后裔遍及黔西、黔西南、滇东北、滇东和昆明部分地区,其中德布氏的势力在东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普安,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默部原来居住在今云南北部地区,后来发展到贵州大部分地区。其中德施氏后裔发展成为东川土司、芒部土司、水西土司和普安土司四大著名土司。其后裔自豪地说:“日月所照之地,尽是德施氏彝人所属。”
六祖文化广场在云南省昭通市西郊十余公里处,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们称之为“珍珠泉”。几乎每部《指路经》中,都记载着葡萄井这个“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这里陈放着新旧攀藤和新钵、旧钵,凡“六祖”子孙到此,都用新藤攀登、开拓,好自为之;用新钵吃饭、喝水,“口渴得喝三坛水,不渴得喝三坛水”。
《指路经》是彝族“六祖”后裔迁徙的信史。毕摩必须准确无误地念诵《指路经》,方能指引死者魂灵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各地的彝文《指路经》证明: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饮用过的甘泉,他们从这里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军攻破天梯土城(今云南昭通境内)后,大肆屠杀当地居民,有一部分彝民经葡萄井逃往四川凉山幸存下来。历经劫难之后,他们回到故里烧一笼火,让青烟和火焰告慰祖先:“子孙仍活着”;再去葡萄井喝上3口祖先饮用过的泉水,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崇拜之情,然后离去。
彝族火把节的来源故事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
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
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扩展资料: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
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中国网-少数民族风俗:彝族
彝族在历史上没有当过皇帝。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8714393人。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
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彝族四大家族有哪些?
本文2023-10-04 22:09: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