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一件国宝,比传国玉玺还要珍贵,至今却下落不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曾经的一件国宝,比传国玉玺还要珍贵,至今却下落不明,第1张

导读:在中国古代,因为战乱等原因,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遗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叹息。如传国玉玺,它是取材于和氏璧,秦相李斯亲手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从秦始皇开始,一直是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明朝时期,曾有一件国宝,也许它没有传国玉玺知名,但其历史文化价值绝对在传国玉玺之上。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该国宝却消失不见了,至今下落不明。若有朝一日能够重现人间,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将是一个幸事,该国宝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公元1403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称帝的第二年,为了整理及保存之前各朝代的历史文化,命人编纂了该旷世奇书。起初,该书的名字为《文献大成》,全书共22937卷,约有37亿文字。

负责编纂这部旷世大典的解缙和姚广孝,都是明成祖的宠臣,也是满腹经纶的牛人。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世之罕见之神童。

姚广孝,法名道衍,朱棣登基称帝的主要功,臣精通儒、佛、道、兵诸家之学,素有“黑衣宰相”之称。本来修纂大典一事,由大才子解缙全权负责,但明成祖觉得此书太过遵循儒家正统,不能客观地将其他先进思想和文化收录其中,就让心腹姚广孝加入。前后历时六年,超过2万名大臣、学者参与其中,终于在1408年完成编纂工作。

据史料记载,《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各种名贵资料,其规模和价值远超之前各朝代的所有古籍名著,绝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我们所熟知的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比《永乐大典》晚了三百多年,其他西方同时代的书籍更是被甩几十条街。

《永乐大典》中,汇集了七八千种古今图书,而清朝大才子纪晓岚负责编纂的《四库全书》,仅不过三千种,不及《永乐大典》的一半。有人曾这样评价:“《永乐大典》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书,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

为了防止《永乐大典》被遗失,除了正本之外,嘉靖皇帝又命人重录了一部,也就是所谓的副本。起初,正副本都藏于大明皇宫之中,受到严格的保护。但是,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旷世大典仅存不到800卷,与当初的22937卷相比,简直连零头都不到。很多人都有疑问,它是因为什么原因,在何时被毁的呢?

关于《永乐大典》的副本,在清朝雍正年间还被完整保存于翰林院。但到了乾隆年间,准备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却发现缺失了2400多卷。光绪元年,《永乐大典》已经遗失了大半,仅剩余不到五千册。二十年后,再次盘点的时候,仅存八百余册。放在清朝翰林院都能遗失,这说明了什么?

而关于《永乐大典》的正本,自从明末清初就几乎没有了任何记载,其结局变得扑朔迷离。悲观者认为,正本早已毁于战火之中,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乐观者认为,它应该被明成祖朱棣带入了陵墓中,当挖掘陵墓的那一刻,它就会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现如今,仅存的几百册《永乐大典》残本,并未全部在国内,它被收藏于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英国及美国等国家。

银壶,璀璨夺目的宝藏,它承载着无尽的神秘与传说。据说,这个银制的容器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赋予人们无尽的财富和幸福。然而,要想获得这个宝藏,并非易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揭开银壶的神秘面纱,探寻它的来历和操作步骤。

来历与传说

银壶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说,它是由一位神秘的银匠精心打造而成。这位银匠拥有非凡的技艺和智慧,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这个壶上,希望能够赋予人们无尽的财富和幸福。经过数年的打磨和雕琢,这个银壶终于完成,从此成为了一个传世之宝。

寻找银壶

要想找到这个宝藏,首先需要了解银壶的踪迹。根据古籍记载,银壶曾经被藏匿在一个神秘的地方,只有具备一定智慧和勇气的人才能找到它。据说,这个地方是一个古老的迷宫,里面充满了各种陷阱和谜题。只有通过解开这些谜题,才能找到宝藏的所在地。

解谜与探索

进入迷宫后,你会发现四周一片黑暗,只有手中的火把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迷宫中布满了各种机关和暗道,需要你耐心观察和思考。每一个房间都隐藏着一个谜题,只有解开了它,才能进入下一个房间。谜题的难度逐渐增加,需要你动脑筋,寻找线索。经过一番努力,你终于解开了所有的谜题,来到了迷宫的尽头。

银壶的出现

在迷宫的最后一个房间里,你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箱。当你打开宝箱的瞬间,一个耀眼的光芒瞬间闪过,银壶出现在了你的眼前。这个银制的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仿佛拥有生命一般。你小心翼翼地将它拿在手中,感受到了它蕴含的神秘力量。

银壶的神奇力量

据传闻,银壶拥有多种神奇的力量。首先,它能够带来巨大的财富。只要将银壶中的水倒出,就会立刻变成黄金。其次,银壶还能够赋予人们健康和长寿的力量。每天饮用银壶中的水,可以延年益寿,保持身体的健康。此外,银壶还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只要将愿望倾诉在壶中,它就会努力实现。

藏经洞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_)发现的。

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扩展资料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藏经洞

-莫高窟

燔石(中篇五)

原文

宋子曰:五行之内,土为万物之母。子之贵者①,岂惟五金②哉。金与火相守而流,功用谓莫尚焉矣。石得燔而成功③,盖愈出而愈奇焉。水浸*而败物,有隙必攻,所谓不遗丝发者。调和一物以为外拒④,漂海则冲洋澜,粘甃则固城雉。不烦历候远涉⑤,而至宝得焉。燔石之功,殆莫之与京矣。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天工之万一哉⑥!

注释

①子之贵者:大地中所产之可宝贵者。

②五金:古以金、银、铜、铁、锡为五金,此泛指各种金属。

③石得燔而成功:石头被火烧之后而各成其功用。

④外拒:抵御外物之渗漏。

⑤历候远涉:历时很久而远行万里。

⑥“巧极丹铅炉火”句:在炼鼎烧汞的过程中,炉火与诸石的相互作用已经巧妙到了极致,那些炼丹方士就是费尽千言万语,也是无法表述大自然妙用的万分之一。

译文

宋子说:在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之中,土是产生万物之根本。从土中产生的众多物质之中,贵重的岂止有金属这一类呢!金属和火相互作用而熔融流动,这种功用真可以算是足够大的了。但是石头经过烈火焚烧以后也都有它的功用,而且越来越奇特。水会浸坏东西,凡是有空隙的地方,水都可以渗透,可以说水连一根头发大小的裂缝都不放过。但是,有了石灰这一类填补缝隙的东西,用它来填补船缝就能确保大船安全漂洋过海,用来砌砖筑城也能使城墙坚固。这种宝物,并不需要经过长途跋涉的艰苦努力就能得到。因此,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比烧石的功用更大的了。至于矾能呈现出五色的形态,硫能够成为群石的主将,这些也都是从烈火中变化生成的。炼丹术可以说是最巧妙的了,然而,尽管炼丹术士唇焦舌烂地吹嘘,又怎能比得上自然力的万分之一呢!

麸子心语: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想要证明自己多强大,越是在暴露我们某种程度的渺小。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的存量不及一滴水。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更是如恒河沙数。

即便如此,我们很多时候还不能周全的管控好自己。

如:情绪、欲望、习惯等等。

一,千古遗恨《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 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 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二,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 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 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 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三,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 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 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 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四,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 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 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 清楚。 六,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 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 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 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 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七,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 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 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八,《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 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九,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 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 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 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十,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 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 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各执一词,依然一团迷雾。

曾经的一件国宝,比传国玉玺还要珍贵,至今却下落不明

导读:在中国古代,因为战乱等原因,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遗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叹息。如传国玉玺,它是取材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