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之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朱棣靖难之变,第1张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 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 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 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 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 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编辑本段]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

  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一览。

  靖难之役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也是朱氏皇朝建立未久即发生的一次人伦惨变。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本人根据《明史》相关记录,将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列出名单如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永乐皇帝之侄,战争开始前为皇帝,战争结束后失踪。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建文皇帝之叔,战争开始前为燕王,战争结束后登极称帝。

  周王朱橚,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齐王朱榑,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代王朱桂,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宁王朱权,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移封南昌。

  谷王朱橞,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之初参与朱允炆阵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献城投降。

  燕王世子朱高炽,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参与朱棣阵营,战争中留守北平,战争结束后封太子。

  高阳郡王朱高煦,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战争之初自南京逃回北平参与朱棣阵营,履立战功,战争结束后加封汉王。

  郡王朱高燧,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赵王。

  驸马都尉梅殷,朱棣之姐/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任淮安总兵,战败被俘,战争结束后被朱棣授意谋害。

  驸马都尉王宁,朱棣之姐/妹夫,朱允炆之姑夫,战争开始前向朱棣阵营泄密被朱允炆囚禁,战争结束后释放,加封永春侯。

  驸马都尉李坚,朱棣之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任左副将军,加封滦城侯,战败被俘,病死。

  驸马都尉胡观,朱棣之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战败被俘,战争结束后释放。

  庆城郡主,朱棣之堂姐,朱允炆之堂姑,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代表朱允炆阵营到朱棣阵营议和。

  长兴侯耿炳文,朱允炆之亲家,参与朱允炆阵营,兵败。

  驸马都尉耿璇,朱棣之侄女婿,朱允炆之姐/妹夫,参与朱允炆阵营,战争结束后被杀。

  燕府仪宾袁容,朱棣之女婿,朱允炆之堂姐/妹夫,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驸马都尉、广平侯。

  燕府仪宾李让,朱棣之女婿,朱允炆之堂姐/妹夫,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驸马都尉、富阳侯。

  魏国公徐辉祖,朱棣之妻舅,参与朱允炆阵营,战败被囚禁。

  左都督徐增寿,朱棣之妻舅,秘密参与朱棣阵营,被朱允炆所杀。

  曹国公李景隆,朱棣之表侄,朱允炆之表哥,战争之初参与朱允炆阵营,兵败撤职,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献城投降,战争结束后最初得到礼遇,后被撤职囚禁

历史人物朱棣

生平大事

一、少年生活

朱棣生于应天府(南京)由于陈友凉举大兵来犯。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新生的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

1367年朱元璋击败陈友凉后祭告太庙将第四子命名为“棣”,

同年,七岁的朱棣与众兄弟受到了

严格的军事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时还要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由于朱元璋十分重视文教,朱棣与兄弟们幼年入学,

接受了大儒教导的正统儒家经典教育。

二、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随同前往的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赐名姚广孝),

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率大军出征漠北,

利用天降大雪突袭乃儿不花,不战而屈人之兵!成功收降数万蒙古铁骑。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在晋王死后,朱元璋命朱棣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三、继统纷争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随着时间的发展。引起诸王特别是秦、晋、燕王的不满。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

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发告朱棣不听自己的约束“劳师冒险”,使朱标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

朱棣入朝,晋王又言语冒犯朱棣,还派人在燕王府内监视

搜求朱棣的国中细故,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四、举兵靖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

不久朱允炆大举削藩,朱棣被迫起兵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攻破南京,

即皇帝位年号永乐。

五、永乐盛世

靖难之役导致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明成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赋。

政治上完善了文官制度,设置内阁,还在1421年迁都北京。

军事上,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了南北边防。明成祖还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在永乐期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

六、天子守国门

明朝建国后,蒙古残余势力仍然

持续骚扰北方边境,对明朝带来很大威胁。永乐八年年已半百的朱棣率50万大军

亲征鞑靼,分别在斡难河畔与兴安岭地区大破敌军。朱棣于永乐十二年又亲征瓦刺,大破敌军首领马哈木。次年马哈木遣使谢罪。恢复了与明朝的朝贡关系。之后又有三次亲征,

永乐帝用武力维系着边境的治安,给国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自己也在1424年,

病逝在北征还师途中,享年64岁。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从起兵到谒陵即位,仅仅用了不到四年时间。他何以利用天下一角的藩王势力击败掌控天下兵马钱粮和正统名义的建文皇帝?

燕王起兵反抗朝廷的名义是“清君侧”,是“靖难”,为国家除去奸佞。朱元璋定下的制度的国家的宪法,是不容更改的。诸皇子封藩建国,统帅军队,就是朱元璋在《祖训录》中定下的规矩。建文帝竟然听信齐泰、黄子澄等宵小之徒的谗言进行“削藩”,对诸王皇叔进行迫害,这不是违反国家宪法吗?而且很多“削藩”而栽赃诸王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的,比如逮捕周王的原因是周王的儿子告密周王谋反,但是其实这个告密的儿子,也就是建文帝的堂弟年方十岁,十岁儿童告密自己父亲谋反,岂不是笑话。根据《祖训录》,当朝廷出现奸佞,诸王有权起兵。那么,修改祖制就是最大的奸佞,燕王起兵有名。

朝廷却一直没有宣布燕王是谋反,燕王是罪宗。建文帝还一直告诫朝廷的将领,不要伤害朱棣本人,防止天下人说他杀叔叔。

朝廷有奸佞。其他藩王都顺从,为啥燕王要出头呢?为啥建文帝就盯上燕王了呢?因为燕王为长。朱元璋封建诸王,北方和西北的几位王爷兵权、财权都很大,称之为“塞王”。截留当地税收养兵数万,都有这些王爷节制,是朝廷最大的威胁,建文帝当然着重关照,但是当时,秦王(老二),晋王(老三)都死了,燕王(老四)就是实质的最年长的王爷,威望也最高,在诸“塞王”中就更加是建文帝的眼中钉了,催逼他也最急,于是他被迫起兵。

燕王由于年长,在朱元璋统一中国时期就开始封王建府,建立自己的班底,再经过数次北伐蒙古形成并锻炼了自己的班底、人脉。这些人都希望成为从龙功臣,而不愿意成为罪王的下属,所以死力为燕王出力。朝廷这边,经过朱元璋的清洗,明初的开国大将凋零殆尽,统兵的将领也多为勋旧的后代,未曾经历战阵,有过实战经验的也就一个李景隆,也还是朱棣的亲戚,朱棣被灭他是大功,他被朱棣打败他也是大功。

朝廷和燕王府的战争。对于其他藩王,尤其是有兵权的几位“塞王”来说,朝廷赢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燕王赢了,按照燕王的宣传,或许他们还能重新过上好日子。但摄于朝廷的正名威力和朝廷的兵马钱粮众多,在开展初期,他们是表示支持朝廷的,只是实际保持中立罢了。宁王,名为被燕王挟持,其实暗自是愿意跟随燕王的,毕竟“平分天下”的许诺是吸引人的,否则,他的宁府骑兵,怎么也是听从他的命令,燕王能挟持他一时,不能挟持他几年。谷王也不能为燕王打开南京城门。

在百官看来,这场战争是朱家内部的夺位之战,和官员的操守本无太多关系,官员忠于朱姓皇帝就可以了。虽然朝廷上有很多诸如方孝孺的大臣选择为朝廷殉葬,但是大面上,投降燕王的更多。

燕王先去拜谒明孝陵,也是争取天下人的一种姿态,我捍卫宪法,无愧于太祖皇帝。百姓看到这些,官员们又都竞相归顺,有怎会过于执着跟随建文皇帝。

总之,燕王是摆平了名义、有班底、有能力、有给予了实际的恩惠。做的是“有里子、有面子”。所以,篡权成功也就不奇怪了。

首先是 阅读感悟。

在语文早自习上背诵作文素材,练习册上提到朱棣两件很残忍的事——

1面对反对自己称帝的铁铉,朱棣将他的耳朵和鼻子割下煮熟,塞到他口中。

2面对朝堂之上拥护朱允炆而痛哭流涕、提笔辱骂自己乱臣贼子的方孝孺,下诏书灭十族,他本人被凌迟处死。

当时对朱棣的残酷举动除了感到战栗之外,更多的是站在一代帝王的角度上感受到他的不择手段、野心勃勃。

彼时我并未深入了解,只记得初中历史书上寥寥数笔:建文帝担心地方势力过大,下令削藩,北平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

爷爷曾跟我说过,古代为了争做皇帝,父子、兄长残杀比比皆是。普通老百姓觉得称帝后宵衣旰食的日子极苦,但就有无数人不择手段也要“万人之上”,感受天下苍生的臣服。

我原以为,朱棣就是这迷恋权利的一波人之一。我以为这个男人醉心权利,野心勃勃,早在削藩之前便准备篡夺地位,削藩诏令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理由罢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称帝的时候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他不再是鲜衣怒马的少年,也不再是玩世不恭的青年,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他,成熟了,狠辣了,不再标榜善良和仁慈,沉淀了轻狂……总之,颠覆了网络万千小说中帝王的潇洒英俊、纯良多情形象。

作为一个言情小说读者,我非常反对网络意识流塑造的帝王。

翩翩君子、偶尔腹黑、一往情深、优柔寡断……这些品质都是为君之大忌,这样的帝王在皇宫大殿上朝不保夕、地位岌岌可危,何来一段又一段旷世帝王家爱恋?更何况朱棣的帝位不是祖宗送到手中那么轻松得到,而是他历经百战、亲手打下来的。

成大事,我认为,需要向朱棣这样冷酷无情、野心勃勃、需要残忍、需要沉着、需要代价。

这种崇拜一直延续到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我改变了看法。(可能有些主观)

1朱棣无心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反而不愿意造反,因为他知道造反的代价太大,一旦失败,人头落地。如果不是建文帝逼迫、使他感受到生存危机,或许朱棣压根就不会起兵靖难。

2朱棣在征战过程有多次动摇,厌倦了奔波逃窜、经久不安的日子。他曾在一次战败时问道衍和尚:放弃战争,做一个平凡人可好?如果不是因为道济告诉他这条路不能回头、回头只有死路一条,想必朱棣早就放弃了。权力对他的诱惑其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朱棣作为一名社会青年,出身皇族、地位优越,同样爱花天酒地,爱声色犬马,爱美女歌姬,爱安逸生活。两种生活一对比,孰优孰劣,朱棣自然深知。

3书中提到,朱棣起兵的成功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他夺权并不传奇,他本人更不传奇,至少没有旷世的军事才能。

我有些不甘心,难道所有的夺帝战争都是逼不得已,中国古代就没有甘愿放弃优渥快活的生活,凭着单纯对权利的热爱、对统治权的执着谋权篡位称帝?于是我又想到玄武门之变,结果百度后发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因为哥哥们谋划要杀死他,不得已而为之。想那朱元璋也是穷愁潦倒、走投无路才发动起义——本就父母双亡、一无所有,与其活活饿死,不如放手一搏。总之,迄今为止,我尚未寻觅到上述描绘的古人。

以下是 阅读笔记 。

第39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1)

>> 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而对于这个婴孩而言,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 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的朱棣并没有同龄人的天真。他知道,在这个家里,要想得到什么,必须靠自己去争取。

>> 此时的朱棣年纪虽轻,却已饱尝人间冷暖,看透世间悲凉,身为皇子,更能感受到那些大臣内官们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当然他也明白,这些人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荣耀总是站在成功者那边,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一定要做一个成功者。他年幼时已历经战火,成长过程中又总是和武将打交道,他见识过惨烈的战场、血腥的杀戮,年轻时所经历的这一切已将他的人生角色定格为职业军人,而这个角色也将伴随他的一生,左右着他的性格,即使在他登上皇位之后。

第40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2)

>> 当朱标在舒适的皇宫中学习孔孟之道、圣人之言的时候,朱棣正在凄风冷月的大漠里徘徊,在满布尸首的战场上前行。并没有人教导他将来要如何去做一个好皇帝、如何统治他的臣民,对此时的朱棣而言,在战场上活下去就是唯一的目标。兵书是不管用的,别人的经验也不能照搬,而要在这个战争中取得胜利,只能依靠自己。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失败中获取胜利,在经历无数次残酷的考验后,朱棣最终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他成长了,从一个战争的爱好者成长为战争的控制者,良好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使他最终具备了一名优秀将领的素质。而无数次残酷的杀戮、无数具无名无姓的尸首也彻底地冷冻住了他的心

>> 残酷的战场让朱棣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

>> 绝对不要做你的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这样做。    ——拿破仑

>> 他率领数万士兵远涉千里,冒雪顶风,历经千难万苦才找到敌人,这就好比寻宝片中,一群海盗费心劳力,疲惫不堪,终于找到了宝藏。相信所有的人在那个环境下都会极度兴奋。就要发财了!命运即将改变!    当时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万苦才找到了敌人,而此时的敌人也不堪一击,只要下个简单的命令,敌人就会被击溃,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这就好比海盗们找到了藏有宝藏的海岛,打开了箱子,看见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头领却突然发话:大家回家吧,把财宝留在这里,明年再来取!

>> 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 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处: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

>> 朱棣有着两副不同的面孔不是因为他有精神病或者双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头脑极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这两副面孔绝不会同时出现,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用途。和善慈悲的面孔用来应付服从他的人,残暴凶狠的面孔用来对付他的敌人。

>> 对于朱棣而言,残暴是一种手段,怀柔是另一种手段,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次要的,达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 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压抑自己的感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朱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一个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个老谋深算的藩王,是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战场拼杀改变了他。

>> 朱棣出生在权力编织的网络中,成长于利益交汇的世界里,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就算你不去找别人麻烦,但只要你有着皇子的身份,麻烦就会找上你。在这样的人生中,父亲、母亲、兄弟都只是一个符号,他们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个原因成为你的敌人。

>> 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人可以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这就是朱棣的悲哀。

>> 而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没有人敢来冒犯你、侵害你,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的封建皇族万年不变的权力规则,不适应规则,就会被规则所淘汰。朱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丢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接受并掌握了这种规则。他成为了强者,却也付出了代价。

>> 这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免费的东西。

>> 三十岁的朱棣做到了这些,在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胜过了三十岁的朱元璋。

第41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3)

>> 三十岁的朱元璋用刀剑去争夺自己的天下,三十岁的朱棣用隐忍去谋划自己的将来。

>>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满怀抱负的朱棣可能最终会成为朱标的好弟弟、国家的边界守护者,他的能力将用来为国效力,他的野心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埋葬。

>> 如果说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朱棣就是真的准备图谋不轨了。

第42章 建文帝:建文帝的忧虑

>>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第43章 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

>> 朱棣就是那根引线,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就是时机。

第44章 准备行动(1)

>> 他就像是一个刚上擂台的拳击手,疾风暴雨般挥出一轮王八拳,看似痛快凌厉,效果却有限。

>> 建文帝在解决其他藩王的时候,眼睛却始终看着朱棣,因为他也清楚,这个人才是他最为可怕的对手

第45章 准备行动(2)

>> 朱允炆从来没有正眼看过这些他认为很低贱的人,但他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些低贱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斗争的胜负。

>> 为避祸竟出此下策,何等耐心!何等隐忍!    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第47章 不得不反了!(2)

>>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第48章 不得不反了!(3)

>> 喊杀声是他的音乐,铠甲是他的服装,尸山血河是他的图画,他属于这个地方。

>> 但这个时代真的没有人可以与你匹敌吗?不会的,上天是公平的,他不会让你独自表演下去的,你的对手终归会出现的,虽然不是我。

第50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2)

>> 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夜卧谈兵,而是刀剑刺入身体时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是四处喷溅的鲜红的血,是垂死士兵声嘶力竭的惨叫声

>> 他和朱棣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决心。

>> 我可以击败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击败我一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沦为死囚!

>>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得不玩一场绝对不能输的游戏。

>> 对朱棣而言,获得胜利已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为了活下去。

>> 但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这只羊带领的六十万人并不可怕,在他眼中真正的敌人只有平安。

第51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3)

>> 不会!绝对不会!坚持下去,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事情一定会有转机的

第52章 朱棣的对手(1)

>> 铁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济南的,他不会想到,作为一介书生的他将在这里立下不朽功绩,并为这个城市的人世代传颂。

第53章 朱棣的对手(2)

>> 每次当他看到朱棣身先士卒,率领他的精锐骑兵来往纵横、无人可挡的雄姿时,他都会产生无尽的感慨和疑问:这个人是可以战胜的吗?

>> 这件事情让他认识到,朱棣并不是所谓的战神,他也是可以被击败的。

>> 东昌之战成就了盛庸的名声,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打破。

>> 所谓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

第54章 朱棣的对手(3)

>>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体会到天子之路的艰难,要想获得那无上的荣光,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 他大概不会想到,光荣和死亡原来靠得这么近。

>> 对付无赖,只能无赖。

第55章 朱棣的对手(4)

>> 要鼓动别人是很容易的,激动人心的话语、封建迷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挤出一点眼泪,就可以驱动这些棋子们为自己去拼命。但他鼓动不了自己,绝对不能。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什么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说,只要盛庸那锋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地做一个旋转动作,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多一个大疤且可以保证绝对不会长出第二个头来。

>>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恐惧也没有任何用处,该来的始终会来,去勇敢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命运吧。他站起身,走到营外,注视着那无尽的黑夜。“天快亮了。”

>> 朱棣和盛庸都在尽全力支撑着,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僵局,总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谁能坚持下去了

第56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1)

>> 比如美国国家航天局曾发现,航天飞机上的一个零件总是出故障,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始终无法解决,最后一个工程师提出,是否可以不要这个零件。事实证明,这个零件确实是多余的。

>> 朱棣就如同一头火牛,什么都不顾,只向着自己的目标挺进。这种豁出一切的敌人是最为可怕的。

>> 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 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决定于那“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第57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2)

>> 她这才明白,在这个人眼中根本没有兄弟姐妹,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支持他的,就是反对他的。

>> 庆成郡主不了解朱棣,也不可能了解朱棣。她根本无法想象朱棣是经历了多少痛苦的抉择和苦难的煎熬才走到了今天。眼看胜利就在眼前,竟然想用几句话打发走人,简直是白日做梦!

>> 他的对手没有也不会下一道“勿伤我侄”的命令,他审视着皇宫中的一切,那些宦官、宫女和大臣们仍旧对他毕恭毕敬,但他心里明白,即使不久之后这里换了新的主人,他们依然会这样做的。

>> 因为他们只是仆人,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主人之间的更替对于他们而言实在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朱允炆终于发现,所谓拥有天下的自己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无助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用来享受富贵和尊荣的,从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已经开始,他要防备大臣、防备藩王、防备宦官和身边的所有人。他和他的宝座是一个公开的目标,要随时应付外来和内在的压力与打击。

>> 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自己的权力,一旦权力宝座被人夺走,也就同时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 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 无耻的李景隆无耻地活了下去,并不奇怪,因为这正是他的生活方式。

第58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做大棒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

>> 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气节就是真正的勇气。

>> 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怪物,他们不顾一切,使用各种阴谋手段,坑害、诬蔑、残害他人,只是为了一个目标——权力。

>> 难道顶峰的风景就真的那么好吗?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每个人都不理会它,他们仍然不断地向着顶峰爬去。

>>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

>> 这些屠杀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强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

>> 古罗马的恺撒在得知自己的妻子与一个政治家通奸后,并未发作,虽然以他的权势地位完全可以惩处那个人。他与自己的妻子离了婚,并在后来重用了那个与他妻子通奸的人。    恺撒并不是傻瓜,也不是武大郎,他是一个有着很强的权力欲望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不理会自己妻子的背叛行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有着极强的自信,他胸怀天下,相信属于他的东西始终是他的。 是的,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 越过那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强大自信的朱棣,相反,在那光辉的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用警惕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并不断地对他们说:    “这是我的宝座,你们不要过来。”  我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诸王,希望天子「 ”隆亲亲之恩”,诸王藩辅帝室。朱元璋为此告诫太子朱标,汉时所以发生七国之乱,在于轻易削夺诸侯土地。天子只有敦睦九族,才能使藩王尽臣子的本分,拱卫帝室。 太子朱标早亡,这番话也不知道有没有传给他儿子。就算有,年轻的朱允炆恐怕也未必赞同,而自有一番见解。 建文帝元年,朱允炆才当上皇帝,就着手进行削藩,将周、代、湘、齐、岷王都废为庶人,召辽王返回京师,并削去宁王朱权的护卫兵。诸侯震恐,这又明显有悖于朱元璋所立的《皇明祖训》,燕王朱棣起兵有了「 ”名”又有了「 ”势”。 建文帝削藩,最终以改易帝位结束。洪武时,朱元璋赋予诸王相当大的权利,这是建文帝削藩的缘由,这也是他削藩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藩王出身的明成祖深知这点,削藩当然要削,可不是朱允炆那个操作。 燕王朱棣以反对建文帝削藩举兵,但他当上皇帝后,却是继承和发扬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 01 朱棣一面削藩,一面安抚诸王、巩固统治。 朱棣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诸王爵位。凡是被建文帝削夺爵位者,尽行恢复:建文四年六月,恢复复周王、齐王爵位,同时命有关部门修整周、齐二王的王府宫殿;不久又恢复代王、岷王的爵位。 建文元年,湘王被告谋反,在宫中自焚而死,建文帝赐他谥号为「 ”戾”。明成祖即位后,改湘王的谥号为「 ”献”,为其正名。并亲自命人刻制墓碑送去,对湘王一脉大加赏赐。 明朝历代皇帝中,以朱棣赏赐诸王最频繁也最丰厚。 据《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五年以前,朱棣对诸王每年都有赏赐,这意味着朱棣在位的22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向诸王施以恩德,以安抚和笼络他们。这15年中,又尤其以即位前后的赏赐最集中。 建文四年七月,朱棣即位不久,大行赏赐,赐周、楚、齐、蜀、代等二十一王各「 ”黄金百两,白金千两,彩币四十匹,锦十匹,纱罗各二十匹,钞五千锭。”这一做法被后来的历任皇帝效仿,新帝即位都会遍赏亲王,以示亲亲之义。 谷王有开金川门迎驾之功,朱棣赏赐更为丰厚:「 ”赐谷王橞乐七奏,卫士三百,金银枪大剑,金三百两,银三千两,彩币三百匹,钞三万锭,马四匹,金笼鞍辔二副,岁增米三千石,赏其开金川门迎驾之功也。”顺带还赏了谷王府官军,以示恩宠。 朱棣还增加了朝觐赏赐。 洪武时,诸王朝觐,太祖朱元璋都会赏赐随行官员,以犒劳官员一路上对诸王的照顾。纵观洪武朝,有赏赐诸王随行官员,却不见有赏赐朝觐诸王的事例。朱棣不仅仿效太祖赏赐随行官员,还额外对来朝藩王进行赏赐。 建文四年七月,楚王朱桢辞归,朱棣赐以彩币二十表里、钞二万五千锭,其从官赐钞有差。 建文四年八月,代王朱桂及其世子朱逊煓辞归。赐钞七千锭,其从官赐钞有差。 建文四年九月,秦王朱尚炳、周世子朱有炖、肃王朱楧、蜀王朱椿、庆王朱㮵先后来朝,朱棣皆赐钞二万锭。——《明太宗实录》 对来朝的郡王也有赏赐: 建文四年十一月,高平王朱济烨、庆成王朱济炫、长山王朱贤焌来朝,各赐钞二千锭,其从官赐钞有差。 永乐元年三月,永兴王朱尚烈辞归,赐钞千百锭。 永乐元年四月,平阳王朱济熿、顺阳王朱有烜、永安王朱孟炯和长山王贤焌来朝,赐赉有差,及赐其从官钞。赐钞八千锭,其从官赐钞有差。——《明太宗实录》 一方面对诸王施以恩德,另一方面,朱棣却采取一系列手段削弱藩王势力。 02 以各种方式削夺军权,是朱棣削藩的主要内容。 第一,将边镇藩王迁往内地,趁机削夺其军权。 朱棣即位当年,便将谷王由宣府迁往长沙,宣府三护卫只有一支改为长沙护卫,仍然隶属谷王府,其余两支却分别派往保定和定州。 永乐元年,宁王朱权被迁往南昌,理由是「 ”大宁兵戈之后,民物凋耗”;同时改南昌左卫为南昌护卫,隶属宁王府,宁王原来的营州三护卫,却分别被改为隆庆左右卫及宽河卫。 朱元璋在西北、北部边疆设立九个藩王,为的是维护边疆稳定、抵御旧元势力,却也使这些藩王拥有了庞大的军事实力。朱棣便是这九王中的一位,深知边疆「 ”塞王”的威胁,所以他率先削夺的就是这些「 ”塞王”。 第二,削夺王府护卫。 朱元璋创立王府护卫制度,这些护卫甲士由亲王自己统帅,少到3000人,多有几万人。这么多诸侯王,加在一起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朱棣削夺王府护卫,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 1罗织藩王罪名,借机削夺王府护卫。永乐元年六月,代王朱桂「 ”上违《祖训》,下虐军民,无君无兄,大逆不道”,被革去了三护卫,只给校尉三十名作为随从。后来代王悔过,仅名义上恢复护卫,事实上没有归还。 永乐元年九月,岷王朱楩因罪被革去云南三护卫,后来一度恢复。永乐六年正月,岷王朱楩又犯「 ”慢侮无礼、屡训不悛”,再次被削护卫官军,只留下校尉百人。 周王朱橚作为朱棣的胞弟,却也在所难免。永乐十八年,朱橚被告发有不轨之事,朱棣召他入京,却「 ”优容不问”。战战兢兢的朱橚返回后,立即上纳三护卫,以示忠诚。 2将涉嫌谋逆的亲王夺爵,除去封国。永乐四年,齐王朱榑被指控图谋不轨,被夺爵降为庶人,除去封国。朱棣命山东的有关部门,革去齐府青州中左二护卫及齐府长史司、仪卫司官军校尉,分别调往附近的卫所。 3分亲王护卫给郡王。建文四年十月,朱棣命晋王朱济熺,从护卫内拨调马、步官军四千,给高平王和平阳王,官军暂居平阳卫府,同时分给二王两道晋府的符验。名义上是借调,实则借出去再也回不来了。 第三,剥夺军事指挥权。 洪武时,诸王带兵打仗、节制公侯,是实质上的军事统帅。建文四年七月,朱棣在给岷王朱楩的信中,开始要求岷王凡事要与朝廷所派遣的都督商议:「 ”今遣都督袁宇赴云南整肃兵备,镇抚一方,凡事可与计议而行。夫藩屏至重,贤弟宜慎出入,谨言节饮,庶诸夷有所瞻仰,而不负兄之所望。”一改过去亲王节制将帅的局面。 永乐一朝,朱元璋所封诸王不再参与任何军事战斗,军事指挥权也不复存在。 凡有征战,朝廷不再派遣亲王出征,仅命王府派出护卫听朝廷调遣。永乐四年,朝廷遣西平侯沐晟兴师安南,朱棣命蜀王于成都三护卫选步军 5000,听沐晟操练听征。 永乐七年,交阯叛寇,朝廷派英国公张辅征剿,除全国各都指挥使司发兵外,楚、辽、宁三王府也发兵 7000人随同出征。 亲王也不再负责操练本府军士,一切由朝廷负责安排。永乐十三年十一月,朱棣命周王、肃王、晋王、秦王各选步骑兵五千,于明年正月开赴真定,但都由朝廷派人统一操练。 明成祖恩威并施,一方面为诸王复爵,一方面又借故削爵,剥夺藩王的军事实力,使藩王的势力大大减弱。 03 朱棣为削弱藩王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并不彻底。 削爵以外,朱棣还将东汉东平宪王刘苍与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树为藩王榜样。刘苍、刘德二人的共同之处,其一是不过问朝政,其二是沉浸于学问之中;朱棣以此二王作为典范宣扬,他的意图也就不言而喻。 为打击藩王,朱棣还鼓励朝廷上下对藩王检举告发。所以永乐一朝,藩王一不小心就会被举报告发,皇室宗亲间弥漫着一种恐怖的气氛,后来各朝告发藩王都常态化,诬告现象也时有发生。 不过,朱棣的削藩并不彻底。 第一,汉王与赵王仍设三护卫,手握重兵。 永乐二年,朱棣册封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分别为汉王和赵王。永乐三年,朱棣便为汉赵二府设立三护卫,「 ”改大宁前卫、济州卫、天策卫为汉府三护卫,改设赵府三护卫以彭城卫为常山中护卫,永清左卫为常山左护卫,永清右卫为常山右护卫,置经历司,经历一员,设常山郡牧千户所,隶赵府”。 汉、赵二王常年驻守边地,节制诸将、手握重兵,王府护卫人数总是超出规定数量。永乐十一年,朱棣曾削减赵府护卫,但仅仅针对超额人员:「 ”命兵部革赵府群牧千户所,其三护卫官止存正员,额外者皆调别卫,凡以罪充军者,不得隶王府。 第二,汉王、赵王都拥有军事指挥权。 永乐一朝,朱元璋所封的诸王不再参与军事,朱棣之子汉王、赵王却活跃在这个舞台上。永乐元年,汉王朱高煦率兵往开平防虏,武安侯郑亨、安平侯李远、武城侯王聪都听其调遣。永乐二年,赵王朱高燧居守北京,负责北京的一切事务。 永乐四年,鬼力赤阿鲁台也孙台南行,朱棣书谕朱高燧,再由朱高燧驰报武安侯郑享等人,进行防御;永乐八年,朱棣命朱高燧整理北京军马,令广平侯袁容、泰宁侯陈圭辅之,可见赵王在军中地位之高。 第三,其他许多王府也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护卫。 齐、谷二王被夺爵,周、代、辽、宁、岷五王被削夺护卫,但其他诸王所受影响不大,仍保留多寡不等的护卫,直到宣宗即位还是这样。 征调王府护卫作战,宣德时期也还很常见,这表明有战斗力的王府护卫数量仍然不少。宣德元年五月,宣宗贻书晋王,令其调遣护卫官军4000余人赶赴大同备御,说明晋府护卫在此时至少还有4000人。 蜀府护卫人数更多,不少于7000人。蜀府护卫曾在宣德二年先后两次助讨松潘叛寇,宣宗为此特地赐书奖励蜀王朱友堉。同时,庆府和肃府也各发军士 1000人,富平郡王发 300 人,助剿松潘叛蛮。 宣德元年三月,楚王和蜀王各自奉命发护卫步兵1000,赴交阯征讨叛寇。楚府在宣德五年之前,一直保留着三护卫,护卫人数过万。 汉王、赵王手握重兵,在军中影响巨大,以及众多藩王或多或少的护卫官军,仍然对中央皇权造成隐形的威胁。这是明成祖削藩不彻底的地方。 小结 建文帝登基后,试图削藩却引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登上皇位,一面笼络诸王,一面继续推行削藩政策,通过迁封、削减王府护卫、解除诸王军事指挥权等方式,大大削弱了诸王的军事权力。但朱棣的削藩并不彻底,仍有许多藩国保留一定数量的护卫官军,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更是一直手握重兵,这就为宣宗削藩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明代藩王研究,梁曼容; 2论建文改制,尚立娜; 3藩王与明朝政局研究,杜永娇。 欢迎关注头条@间进! 1您的点赞、分享、打赏,是作者判断读者是否喜欢的标准。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倾向性的写内容。 2如果看到喜欢的文章不反馈,作者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以后可能再看不到同类型的文章哦。 3读到喜欢的文章,一定要让作者知道,这样会有更多您喜欢的内容。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点赞、分享、打赏支持作者~

朱元璋的分封塞王制度,本身是很高明的政治军事布局,历史上的朱棣靖难之战,居然能够成功,其实更多可以说是成功率极低的意外。

其实,塞王的真正直属的自身护卫其实并不比总兵强,塞王权力显得大是在皇帝命令下塞王可以统一指挥布政司的卫所驻军,但是无论是一省文官还是卫所的军官都是直属于中央而不是隶属于塞王的,皇帝授权他指挥是听他的,皇帝解除了就和他无关了。

按朱元璋遗法,任何藩王要造反,能拉的动的只有直属的护卫,而其他诸王不可能支持他造反(换皇帝轮不到自己),在中央直属的北方驻军和其他藩王围攻下只有灰飞烟灭的份,没人会选择自杀的。

理由很简单,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凭什么不能当皇帝?谁来当?皇帝只有一个好,对诸王来说,让皇帝换人他们根本无利可图,因此永远不可能达成合力,除非中央想把他们一锅端,或者中央异姓威胁到他们根本利益,如西晋时的贾后赵王伦夺权那样。

这种体制下,无论哪个藩王造反,都会遭到中央指挥的直属力量和其他藩王的围攻。无视中央各个藩王打兼并战?这可是在大一统的大明朝。就是中枢权威旁落的中晚唐,在黄巢之乱杀进长安中央真的威权崩溃之前,各大藩镇自相兼并出强者也是中枢绝不容许的,为什么河北三镇一直延续到唐末?难道他们不想兼并?中枢绝不容许!

建文帝的开局做法就是最好的办法,直接命令除了护卫之外的卫所驻军直接隶属各地方政府。按他那一锅端的方法,还不是一个个收拾了?藩王不法,恰恰是朝廷控制敲打削弱藩王的最好理由和收拾方法,看看西汉,一个路子。因此,哪怕没有靖难,藩王的权力也会逐步削弱,到弱化版本西晋藩王或者说是唐朝藩王的水平。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燕王想造反,宁王不可能支持他,历史就算建文帝胡搞削藩,辽王也没支持朱棣,如果代藩宁藩辽藩晋藩的兵马,在朝廷大将的指挥下,合围北平,不知道朱棣还能如何南下,而且燕王要南下,伊王周王齐王们也没任何理由支持他胡搞,前面三王黄河一线和朝廷兵马,后边塞王诸王合围,他还有逆天的可能么?

因此,历史上朱棣是一让再让,先把统辖的卫所镇兵兵权交出,再把护卫交出,宁可把几个儿子都送到京城当人质,也不敢直接造反,就可见朱元璋的布局确实是有效果的, 朱棣如果有自信造反成功,他会这么老实?

朱棣是被逼的走投无路。要么死要么造反没活路,才被迫造反的。即使是建文帝这么大规模政治清洗,把其他藩王都逼得要么公开站在朱棣一边,要么看戏:历史在晋秦周齐谷代伊诸多藩王护卫都打酱油,宁王亲自支持燕王,建文帝就靠中央直辖的两淮和京城驻军以及辽藩一部分军队,就把朱棣打的多少次九死一生。非要说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能有决心有能力造反成功,绝对是笑谈。

朱棣能够成功,首先因为他从军带兵多年,威望太高(比他威望更高的名将都死光了),加上朱元璋清洗功臣扩大化的后遗症。在他举兵之前,显然没把握从前带过的河北卫所驻军 都支持自己,不然就不会一退再退了。

建文帝自己作死胡搞,让燕王整合了宁燕两藩和整个河北卫所。 辽王晋王秦王所在的辽东山西关中驻军明显没呼应,当然,这些驻军都在看戏,如果他们都积极站在中央一边,那就对朱棣很不利了。

虽然当时的两淮卫所走向衰败,但北方卫所一样走向衰败,说到底军屯的破产是朱元璋布局下不可避免的问题,建文帝一方的两淮和中央军队或者说京营,并没有真的丧失了战斗力。

历史上的靖难之战,在其他各藩军队不是瘫痪就是看戏的情况下,燕王军和中央军打不过是互有胜败,朱棣自己多次差点死在战场上,好不容易才打赢整场战争,而不是顺风碾压局。

建文帝的目标是要剿灭朱棣,从来没考虑过以淮河为界或者以长江为界,两淮卫所,京营大量出动,在山东互有胜败,然后燕王得到太监报信说南军集结于山东,京师空虚,这才有绕过山东直捣京师的策划。

靖难之变: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靖难之役是由当时的燕王朱棣带领起兵的,最终经过一番苦战后靖难成功,朱棣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下面,就来简单的说说靖难之役的一些事情吧。

首先来说,靖难之役的起因是朱允炆推行的削藩政策严重危害了燕王朱棣的人身安全,最终朱棣为了自保不得不起兵靖难(其实也就是造反)。在朱元璋临终前就已经意识到了各地藩王的实力越来越强后会对朝廷的统治构成威胁,所以就告诉朱允炆要进行削藩了。而朱允炆上台后不就便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帮助下进行了削藩。刚开始的时候,朱允炆是削了三四个叔叔的藩,那几个叔叔不是废为庶人就是蹲了监牢,也有叔叔是举家自焚了。其实朱允炆这样做一方面是想练练手,一方面是想看看朱棣的态度。后来调集军队准备对朱棣进行削藩时,朱棣不想坐以待毙,就只能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了。

其次就是,靖难之役打了好几年,朱棣过的也比较艰难,但朱允炆送的人头更多。得益于朱元璋把能征惯战的猛将都咔嚓了,本身就善于打仗的朱棣在靖难刚开始不就确实的顺风顺水的。但毕竟朱允炆的军队更多,粮草更足,时间久了之后朱棣的劣势也越来越明显了。但是,仁慈的朱允炆又不想自己背上一个杀叔叔的罪名,所以下令只能打败、活捉朱棣,不能伤他性命。而正是这个命令,使得朝廷的军队作战时畏首畏尾,朱棣也是多次的死里逃生。最终朱棣不顾一切的直奔金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胜负已分,不再抵抗了。

最后就是,靖难之役以朱棣胜利,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而收场。当朱棣攻入金陵后,皇宫内便燃起了大火,最终朱棣的人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对于其究竟是死于大火之中还是逃亡了,历史上也没有结论。但这场叔侄之间的战争,最终还是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靖难之变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