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在古代叫什么?
熊猫古代叫食铁兽。
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国内通行的中名),最初订名者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
由于在解放前书写的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历史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了,随着时序和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其名称不断演变。 下面都是各个时代对熊猫的称呼和出处 貔(pí)貅(xiù)或貅 《诗经》、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礼记》、《峨眉山志》、《洪雅县志》等。 白狐《尔雅》。 豰(hù)(幼子) 《尔雅》。 执夷 孔注 《书经》、陆玑(吴)注疏《毛诗》、《尔雅》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等。 挚兽《礼记》。 白罴(pí) 陆玑《毛诗广要》。 文罴《庄子》。 皮裘《峨眉山志》。 角端《洪雅县志》。 或干将(指雄兽名) 《辞源》、《尔雅翼》。 貅或镆(指雌兽名) 《辞源》、《尔雅翼》。 貘或《尔雅》、《雅》、《本草纲目》、白居易《貘屏赞》、《东周列国志》、《说文》、《南中志》、《旧唐书》、司马相如《上林赋》、《雷波县志》、《酉阳直柰(nai)州总志》、《竹山县志》、《长阳县志》等。 貊或《新论》、《兽经》、《广雅》、《直隶澧州志林》、《后汉书》、《中山经》、《蜀中广记》、《酉阳杂俎》、《广志》、《巴东县志》(指秭归)和唐刘良注等。 玄貘《王会篇》。 貘《神异经》。 白豹 陆玑《毛诗广要》、《尔雅》。 猛豹《蜀中广记》。 猛氏兽 《蜀中广记》。 啮铁《神异经》。 食铁兽 《蜀中广记》、晋左思《蜀都赋》、《北川县志》、《酉阳直隶州总志》等。 林云《尔雅》。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远在4000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 春秋战国时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经》中记叙,它很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并说它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汉代(2000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列为前茅。 西晋时(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当两军交战,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之,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诗人借大熊猫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生存,抒发他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 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貘皮可作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作为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尿加水饮,可溶解误食入人体内的金属杂物。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籍和地方志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神秘的传奇式的异兽,十分珍惜。还可以确认,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南,西北地区的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华南地区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等地。
熊猫在古代叫什么?
本文2023-10-04 23:27: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