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辨别方法?
古籍善本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品种,其中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尤受欢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对于收藏者来说,主要选择好的拍卖行,并且寻找以往的拍卖成交,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赝品的风险。手工制版与原书总有差别,而扫描可以使伪书与原书分毫不差,一切细节都能很好得以体现,这无疑使得古籍善本拍卖更具挑战性,选择古籍善本,更要注重细节。
古籍善本收藏价值
2012年,在艺术品收藏越来越热的中国,古籍善本成了拍卖市场上的一个话题焦点。先是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部近500册“过云楼藏书”以2162亿元的高价被整体拍卖,它们不仅是传世孤本,也是目前海内外所藏部头最大的完整宋版书,储存了大量失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
此后,八百二十三部近万册,估价过亿元的“广韵楼”藏古籍善本也在2012保利秋拍亮相,其中最重要的《钜宋广韵》最终以3000万元落槌。
一时间,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价值潜力受到了不小的关注。然而目前为止,古籍收藏市场在圈内人眼中却仍是一片被低估的价值洼地。用古籍收藏家王德的话来说:“一些古本善本的价值本应是比字画都要高不少的。”
虽然医书古籍中有着无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其价格和市场认知度均还较低。其实在过去,好的古医书在价值上本是高于书画和瓷器的,如1949年前一套宋版医书的价格就远高于宋画、宋瓷。但如今,书画、瓷器的爆炒却衬托出医书古籍市场的冷清,应有的收藏及文献研究价值也未被足够重视。
古医书称得上是潜力股,相对而言,它们的价位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升值空间巨大。专家表示,首先中医典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化价值,此外,中医文献还有极强的实用性,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临床价值。只有对古医籍进行全面深入整理,才能系统地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最大程度避免现代曲解,最有力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古籍由于储存难度较大,很多已经收藏古书的单位和个人都把这些珍贵古文献作为医院“镇院之宝”或个人私藏珍品,越来越难收集。当然,受稀缺性影响,未来古医书是具备可观的升值潜力的。
楼主要哪个完整的,出土的文本我有,要是想要不缺漏的只能向鬼要了。多方面的资料都说明两个出土本也都不是完足本而应该被看做和传世本并列的版本,谈不上哪个更接近。区别、出入确实很多,原因很多,所以只能谨慎分辨,不能简单的贵古贱今。
原文为先秦楚国文字,无法输入,只能按释文解读。采取“以经解经”的方法,不引述本书之外的概念,只凭借楚简中2046个字,前后文互相印证,贯通内在联系,窥究老子原旨。
甲组第1编第1章相当于王弼《道德经注》第19章
甲组111、绝智(知)弃鞭(便),民利百倍。
注
绝:《说文》断丝也。
智:王弼作“知”。二字互通。
弃:帛书作“弃”。古繁体。
鞭:帛书作“圣”。圣,从耳,呈声。甲骨字形,义为“即善用耳,又会用口”。裘锡圭读“辩”。崔仁义读“鞭”。廖明春“鞭”为“辩”字之借。《广雅》辩,慧也。刘信芳读为“便”,训为“利”。河上公注“善者不辩”:辩,巧言也。孤鸿注:辩,善用口也。
民:遂州本作“人”,避“李世民”讳。
倍:帛书甲本作“负”。高亨、董志安“负”、“倍”古音同。
释
“绝知弃辩”,各传世本作“绝圣弃智”。
案:“知”、“智”互通,“辩”、“圣”义近。盖古人误解“圣”为后世之“圣人”,抑或战国中期非儒派刻意改之。“辩知”二字连用见下:
《商君书·外内》:“奚谓*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
《战国策·东周策》:“﹝ 石行秦 ﹞谓 周君 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於 秦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乃后申其辩知焉。”
《荀子·性恶》:“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译
罢黜聪明,抛弃巧言,黎民百姓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甲组112、绝巧弃利,盗恻(贼)亡又(有)。
注
巧:刘信芳读“权”,谓财富之“重”。廖明春读“考”,训为“巧”。《说文》巧,技也。《墨子》利于人,谓之巧。
盗:裘锡圭读“左见右兆”,借为“盗”。
恻:释文作“恻”,读作“贼”。马叙伦训为“跖”,系由春秋大盗“盗跖”而来。
亡:帛书作“无”,王弼本作“无”。
又:各本均为“有”。二字互通。
释
“绝巧弃利,盗贼亡有”,在各传世本“绝仁弃义,民复慈孝”之后。与下句语序颠倒,含义无重大差别。
案:释文“左丂右攵”,“巧”字左工右丂,均读丂( kǎo)声。廖说可从。释文“上贝下心”,“贼”,败也。从戈会意。《庄子·杂篇·盗跖》疑为庄子后学所作,借用盗跖的故事讽刺孔儒学说,马叙伦以“盗跖”训“盗贼”依据不足。
译
断绝巧匠,抛弃财利,抢劫偷窃的人就不会出现了。
甲组113、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注
伪:各本皆作“仁”。释文“上为下心”。廖明春训为“化”。《说文》化,教行也。
虑:各本皆作“义”。释文“上虍下且下心”。裘锡圭训读“虑”。《说文》虑,谋思也。
民:遂州本作“人”,避“李世民”讳。
复:各本皆作“复”。古繁体。
季:帛书甲本作“畜”,帛书乙本及各本作“孝”。
子:帛书作“兹”,各本作“慈”。
释
“绝伪弃虑”,各传世本作“绝仁弃义”。
“绝”字,许抗生读“伪”。《说文》伪,诈也。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荀子》:“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虑”字,池田知久读“虑“,崔仁义、袁国华、韩禄伯同。高明疑为“仁”,庞朴、季旭升读“作”。刘信芳读“怚”,《说文》怚,骄也。陈伟读“虘”《说文》虘,虎不柔不信也。段注:“刚暴狡诈”。
刘信芳读“绝化弃怚”,谓“弃绝教化与骄饰也”,暂备一说。至于“绝仁弃义”之说,“仁”古作“上人下心”,亦作“上身下心”,与“伪”字古作“上为下心”相近。“义”字古作“义”,与“虑”、“怚”、“作”三训均无关系,似乎又是非儒学派的篡改。《荀子》:“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案:“伪”、“虑”并用解。
“季子”,各传世本作“孝慈”,帛书甲本作“畜兹”。
刘信芳读“稚子”,案“季”从“稚”声。丁四新训为“稚子”。
廖明春读“季子”,案“孝”、“畜”音同,《广雅》孝,畜也。“兹”、“慈”通用,“慈”借为“子”,音、义均可。似乎可以读为“慈孝”,然《说文》季,少称也。“季子”,就是指“小子、稚子、赤子”,是说“不用心计,不勾心斗角,百姓就会归朴返真”,回复到朴素无为的自然状态。案“季子”义理可通,虽可训为“慈孝”,却容易与道德意义混淆,不取。
译
断绝人为,抛弃思谋,黎民百姓就会复归淳朴。
甲组114、三言以为史(文)不足,或命之或(有)乎属。
注
“三言”,传世本作“此三者”。高明:义同,可通用。从帛书“三言”更准确。
“史”,传世本作“文”。读“使”。张桂光:此字另见“心使气曰强”。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不足”,帛书作“未足”。傅奕本“而未足也”。“而”、“也”当为衍。
“或”,各传世本作“故”,二字音义相近。
“命”,各传世本作“令”。《尔雅》命,告也。《毛传》令,告也。
“之”,王弼等本无此字。
“或”,各传世本作“有”。廖明春:二字可通,当读为“有”。
“乎”,各传世本作“所”。本字从“虎”从“口”,“虎”音。
“属”,本字作“豆”,释文作“属”,各传世本作“属”。
释
“三言”或“三者”,并不改变文义,都对上三句的总结。
“史”,有读“辨”,《说文》判也。有读“使”,或言不得不从之命令,与“无为”主张不相符。有读“文”,《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陈伟:繁于文采,为“史”,于后文“视素抱朴”相呼应,“为史不足”,就是文辞还不够,另外还要告知、叮嘱。“属”后有墨钉,当为此句句号。
译
这三句话为文还有不足,所以另有告知嘱咐。
甲组115、视索(素)保朴,少厶须(寡)欲。
注
视:各传世本作“见”,读(xian),示的意思。
索:各传世本作“素”。廖明春:形讹。当为“素”。
保:傅奕本作“袌”,各本作“抱”。袌、抱,怀抱的意思。《说文》保,养也。
朴:帛书乙本作“朴”,王弼及各本作“朴”。
厶:各传世本作“私”。磻溪本作“思”。《韩非子》自营为厶。
须:各本作“寡”,廖明春训“止”、训“避”。大意相同。
释
“素”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朴”本义:未加工的木材。
“绝学无忧”,处《道德经》第20章首,据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乙本,校为第19章末。从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帛书甲本缺字,从乙本补足,亦当如此。然楚简《老子》此四字处于乙组12“无为而无不为”之后,乙组13“唯与可”之前,是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概括总结。
译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减少利己和贪欲。
孤鸿解读:
作为“以正治邦”的三项具体措施,这话显然是针对侯王所言。因为“人多智而奇物滋起”,产生“盗贼多有”的不良结果。所有要从根本罢黜聪明才智,去掉奇技*巧,侯王不去追求奇巧之物,能工巧匠不再制造华而不实的器物,则”盗贼无有“。如果侯王可以返归“朴素”,”少私寡欲“,对黎民百姓有百倍的好处。另告诫君主侯王“罪莫重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所以要要“知足、知止”。这样就可以“恒足”、“不辱”、“长久”了。
“绝知”是反对“知”么?非也。另见:“吾何以知其然?”、“吾何以知天下然?”
古籍收藏辨别方法?
本文2023-10-04 23:30: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