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天师府的神道合居有哪些盛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龙虎山天师府的神道合居有哪些盛景?,第1张

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讲道布教之所,而天师府则是他们生活起居和掌管天下道事的总署。建筑雄伟,有“南国第一家”的美称。天师府是在1105年,由宋徽宗始建于龙虎山脚下的上清镇关口,全称为“嗣汉天师府”,它是道教最早的发祥地,并被尊为道教的第三十二福地。

天师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它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由于道教大多是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并且道士们都追求超凡脱俗和清静无为的境界,所以天师府内种植了很多奇花名木,也是暗寓此地为仙境。

天师府整个建筑工艺群是由府门、仪门、玄坛殿,提举署、法篆局、万法宗坛、大堂、三省堂、观星台、灵芝园和厢房廊屋等组成,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道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

天师府的外观具有浓厚的神秘氛围,红墙深院,彤壁朱扉,给人以神道合居的气势,并且以八卦铺地,显示了浓厚的道教底蕴。

天师府坐北朝南,高大宽阔、面河而立、气势雄伟。门前庭院正中镶嵌着太极八卦图。八卦在道教里是代表宇宙间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而太极图则是显示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和动态平衡的道教哲理内蕴。天师府府门上有一对抱柱楹联: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这副对联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它形象地表达了龙虎山正一道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同时也阐明了正一道与历代皇权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们对追求成仙的渴望。

在院门后,有一条100余米的鹅卵石铺成的宽阔甬道直通二门。二门前东为玄坛殿,西为法篆局和提举署,但后来都被毁了。二门门联写的是: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这副对联不仅表明了历代天师道高德重,使龙虎也服伏、鬼神也钦佩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表明了道教要求信徒必须修道养德的教理教规。

过了二门是一个大院,院中间是天师府的主建筑“玉皇殿”。殿门的外面两侧矗立着两个雕龙石柱,殿门的下面是雕龙石阶,石阶下就是有名的灵泉井。

相传,这口井是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奉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法旨所凿。它的泉水清澈甘甜,所以取名为“灵泉井”。历代天师做道场前敬天官、地官和水官都用这口井里的水,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法水井”。

还传说这口井有9米深,并与四海相通。当时挖凿的时候,曾惊动了龙王。

龙王问:“为何要挖得那么深?”

天师说:“我要借四海之源,用来演法炼丹。”

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丹井”。穿过甬道便可到达玉皇殿。玉皇殿是历代天师实施道政的地方。玉皇殿前距二门九九八十一步,此殿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殿内供奉着身高99米的玉皇大帝像。在玉皇大帝旁,有金童、玉女和20个天君配祀两边,并且有8条金龙飞舞楹柱之间,使整个玉皇殿显示出天廷的庄严之感。

在玉皇殿后面便是私第了。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也称为“天师殿”。这一部分是天师府的主体,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前、中、后大厅组成。

在天师殿院门前的隐壁上画有“鹤鹿蜂猴”的一幅巨画,象征着高官厚禄和宰相门第。院门前上书白底蓝字对联一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这不仅体现了当时天师府建筑的豪华是举世无双的,同时也告诉了人们当时道教文化的兴盛程度。

进入殿门,前厅为客厅。在客厅里有一块浑圆的翠绿色盘石,名叫“迎送石”。这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在堂壁上挂有“墨龙穿云图”和“祖天师像”,在东西四壁上都题写着名诗,描绘着古画。

再往里走就是中厅。中厅为会客厅,有“狐仙堂”的美称。在中央供奉着3尊神像,中间是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的拥簇下正襟危坐的道祖天师张道陵,侍立在张道陵两边的则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和赵升。张道陵身旁悬有歌颂他道尊德贵的对联一副:

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

在前厅和中厅搭接处,在左右两旁开辟有“金光”和“紫气”两个门,中间还有一个门,上刻“道自清虚”4字,这是为了提醒世代天师要依道传教。

再往里走就是后厅,后厅也叫“上房”,是张天师食宿生活之处。后厅的中堂原是天师用餐的地方,清代的时候里面有几把太师椅,四壁上也有很多书画。中堂后壁悬挂着祖天师张道陵的画像。香案上有屏风、净瓶、时钟、灯台和香炉供器等,非常古朴典雅。

除此之外,天师府内还有灵芝园、敕书阁和观星台等,宫楼阁宇多得数不胜数。

但是,如此豪华的天师府,后被洪水冲毁。后来虽然重建,但又因战争惨遭焚毁。后来,经过历史创伤后的嗣汉天师府,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内外信徒的赞助下,逐年得到了修复。

在保持明清建筑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和私第为中轴线,又修建了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和万法宗坛等,从而把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了一体,再现了这个蕴含着巨大道教文化内涵的府邸。

中国现存著名的宫观大都为明清时兴建或者重修的,其中还有不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大邑鹤鸣山,为张天师创建道教的地点,道教发源地。现属于全真道。

青岛崂山太清宫,崂山脚下背山临海,是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现属于全真道。

鹿邑太清宫,坐落于老子故里。在唐代时,被奉为皇家祖庙。现属于全真道。

终南山楼观台,为老子向尹喜传道之所,相传始建于周代。

龙虎山天师府,为历代张天师居所和正一道的总部。

青城山常道观,又称“天师洞”,是张道陵修道之所。现属于全真道。

北京白云观,丘处机在此长住且葬于此,是全真道总部和三大祖庭之一。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北京大高玄殿,位于北京故宫西北角,是明、清两朝的皇家道观。

泰山岱庙,位于山东泰安城区。现属于全真道。

嵩山中岳庙,因为临近宋代首都开封,而受到历代北宋皇帝的尊崇。

天津天后宫,三大妈祖祖庙之一。现属于全真道。

芮城永乐宫,以其精美的壁画而闻名天下。

解州关帝庙,位于关羽的家乡——山西运城,是普天下关帝庙的祖庙。

沈阳太清宫,现属于全真道。

苏州玄妙观,观内三清殿为今已罕见的宋代古建筑。

武汉长春宫,祭祀丘处机,故名“长春”。

武当山太和宫,是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主体。

成都青羊宫,传说是老子的出生地。现宫观为清代所修,属于全真道。

昆明太和宫,以拥有铜铸的“金殿”而闻名。现存建筑主要为吴三桂所修。

西安八仙宫,相传是吕洞宾修仙得道之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避难时曾来此居住。现属于全真道。

贵州独山观,为黔南道教第一丛林,现为全真道。

江西是一个旅游胜地众多的省份。除了一些热门景点,这里也有很多景点比较小比较拥挤但是很美。具体有哪些?详见下文。有兴趣少人旅游的朋友来看看吧!

1、铜源峡

童渊峡位于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横跨湾里区和新建县,是梅岭十景之一。峡谷从梅岭的姚希湖蜿蜒而下,直达幸福水库,全长10余里,落差近600米,其中最大的一级落差竟然超过100米。

夏彤峡谷很长,到处都是奇石,周围是参天的古树和藤蔓,一路上还有大量的水锤(一种用水鞭打水稻的农具),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落差600米的峡谷里有大大小小80多个瀑布,绵延十几里,形成十几个多层次的瀑布。它是童渊峡谷的特色景观之一。

夏彤河水质清澈,千年不腐。河两岸奇峰怪石,错落有致。还有层层起伏的梯田,给峡谷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峡谷内还有很多丰富的体验项目,这里有玻璃栈桥、彩虹喊春、梦幻花廊等多种文化体验。既能感受美景,又能释放心情。

横跨幸福水库的180米长全透明玻璃栈桥,不仅可以将水库尽收眼底,还可以感受玻璃栈桥带来的冒险和刺激。声光效果会给你极致的体验。

打电话给彩虹泉,可以让你抛弃一切,大声喊出烦恼,让你尽情释放压力。声音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泉水就会喷得更高更长。

除了美丽的风景,童渊峡谷还有高空彩色干滑梯、玻璃水滑梯等娱乐项目。喜欢刺激的可以试试,感受一下速度带来的激情。

2、瑶里古镇

瑶里古镇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祁门、休宁、婺源、浮梁四县交界处。被誉为“瓷之源、茶之乡、森林之海”。

瑶里因早期瓷窑而得名,称为“瑶里”。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才改名为“瑶里”。这里有大量的明清建筑,看起来是典型的徽派风格,青砖小径,白墙黛瓦,像一幅朴素的江南水墨画画卷。

这里有石岗胜兰和程氏宗祠,展示了徽派的“三雕”艺术。带有封建宗族礼仪的进士府;陈毅故居、红军游击站见证了革命斗争的艰辛;有重现往昔的明清繁华商业街、徽州古道;有灯笼,地方戏曲等。反映了瑶里的风俗。

清澈见底的姚河自东向西汩汩流淌,显示着小镇的宁静。

斑驳的墙壁,陈旧的门楣,雕花的窗栏,上翘的屋檐,都勾起了迷茫,仿佛回到了沧桑的年代。

几经风雨,几经春秋,繁华的小镇如今看起来安静而静谧。在烟雨山色中,瑶里古镇将延续千年的故事,见证世人的乡愁。

3、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书院、九江登封嵩阳书院)。它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完整的书院,是宋末至清初文化的重要摇篮,也是中国儒家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书院始建于公元940年,处于五代十国和两晋时期。唐贞元年间,著名儒生李伯隐居于此,喜养白鹿自娱。他被称为白鹿老师。后来,李勃被任命为江州(今九江西南)刺史,在那里修建了梯田,以白鹿原命名

白洞书院历经沧桑,屡废屡兴,现存建筑沿官道西由西向东串联而成,由书院门楼、贤者书院、紫阳书院、白鹿书院、燕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以石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为主,以明清风格为主,屋顶为人字硬山顶,布局典雅,清新淡雅。

踏进白鹿洞书院的大门,第一个院落就是贤者书院。贤者书院被中门分为前后两个入口,门上挂着李世达题写的“贤者书院”横匾。主要景观包括大门,第二个大门,丹桂亭,碑廊,斋藤优子庙,和公公庙。在前院,有一个叶盛花坛,里面有许多花。据说斋藤优子喜欢月桂树,花坛中央种着月桂树。花园里还有许多种植物,如柏树、地栽麦冬、马褂、车前草、棕榈、雪松、水杉和罗汉松。

罗星门院落位于先贤书院的东面,是进入书院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星门、池畔、状元桥、李生门和李生庙。这个院子被李生门分成前后两个入口。郭兴就是传说中的文曲星。当你踏入郭兴门的石头广场,人们就会获得文曲星的光环。诸神保佑,他们一定会学业有成,一帆风顺。往前走,可以踏上池畔第一桥,这是学富五车,做第一的好兆头

鲁东书院,位于博兴门院东侧,是进入书院的第三个院落。前后有三个入口,是大四合院风格。有许多不同功能的建筑景点,如玉树亭,明伦堂,斋藤优子寺,白鹿洞和四仙台。书院大门为双层飞檐,上挂明代郑德文学领袖李梦阳题写的“白鹿洞书院”条幅。门前,老树成荫,溪水轻声歌唱。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面,是进入书院大门的第四个院落。入口前院两侧有石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夏紫真人手书《游白鹿洞歌》。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寺、天桥等。

最后一个庭院是严斌庭院,这是学院的最后一个庭院。主要景观有严斌饭店大门、招待所、怡园、关丹门、春风楼等。

4、仙女湖

仙女湖位于新余市西南郊。湖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有100多个岛屿和数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它是东晋文学家甘宝所著古籍《搜神记》中描述的“毛衣女下凡”(七仙女下凡的原型)传说和“中国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

仙女湖景区由五龙湖、中山峡、中央湖、大岗山、九龙湾五部分组成,拥有爱情岛、会仙岛、桃花岛、五龙湖、凤凰湾等经典美景。

仙女湖,湖光山色,不仅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更有着令人神往的魅力。

春天的仙女湖很美,空气中混合着花草的清香,还有泥土的味道。山青水秀,湖波光粼粼,花开花落,柳暗花明。

夏天,仙女湖青山绿水,是避暑的天堂。山川水乳交融。清晨和傍晚,你可以看到鸟儿在湖光山色间翱翔的美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神奇。

秋天的仙女湖,五彩缤纷,层林尽染。阳光下的仙女湖,颜色金黄,风情万种,落叶纷飞。辽阔的湖面感受着丰收的喜悦,水天一色,秋水长。

冬天的仙女湖位于水和山之间。这里虽然荒芜,却有蓝天白云和宁静的山川之美。无论过了多少年,那一刻的美好都会让人难忘。

仙女湖最美的地方是爱情岛,由东西两个爱情岛组成,中间隔着一条河,还有con

龙山位于鹰潭市贵溪市。相传东汉正仪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炼丹成,龙虎成”,故名。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三国时期迁居龙虎山,后代在此定居1900多年,传承63代。

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先后修建了十座道观、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观、十座道观,繁荣程度一时无与伦比。然而从汉朝到今天,沧海桑田,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和战乱,大部分寺庙都被废弃了,只有石天府还存在。

龙山主要包括大上清宫、天师府、仙水岩、天门山、象鼻山、无清真寺村、马祖岩、正义关、洪武湖等景点。

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这里是一个天然的绿色生态区,山峰连绵不绝,瀑布飞瀑,树木摇曳,奇峰怪石,还有许多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

象山位于芦溪河东侧,被清澈的河水掩映,形成了龙虎山的自然奇观。这座山就像一只栩栩如生的天然石像。它长长的象鼻仿佛从天而降,寻找食物,悠然自得。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神象”,是世界罕见的丹霞美景。

龙虎山有一个叫“无蚊村”的小村庄。光看它的名字,我就觉得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它最初被称为徐佳村,有50多个家庭,是东晋著名的石天许逊镇军的后裔。唐朝末年,徐氏家族迁居于此定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村子面积不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树木葱郁,碧波荡漾。这里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最神奇的是,村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年四季都没有蚊子,所以被称为“无蚊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第一奇观村,是龙虎山之行的最佳休憩之地。

天师府是石天居住和祭祀的地方。是一座园林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位于上清古镇中部,北临西华山,南临琵琶峰,门内芦溪河,山水相依,气势雄伟。

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石天府建在上清镇城下。元佑六年(公元1319年),在上清市长广场重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此处修建了石天府。

作为道教石天的私家园林,它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占地5万平方米。有500多间房子,豪宅环境优雅,宛如仙境。房子被雕刻,漆成米色和古色古香。它们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府邸”之一,有“南中第一”的美誉,被尊为道教祖庭。

5、龙虎山

田童村位于赣州市石城县东南部的大社村。因村主峰外巨石如两指并拢而得名,若掌心向内半合,则天之指可达天。田童村属于丹霞地貌,以怪石、幽洞、贝壳、香茶、大佛著称。它被称为“千佛丹霞,田童是一个景点”。

在中国众多的丹霞地貌景点中,只有田童村可以看到如此典型的岩石表面开裂的地貌,山峦起伏,悬崖陡峭。从远处看,红色的岩石就像一片片丹霞,岩层开裂,呈六边形,蔓延在整个岩石表面,呈现出壮观美丽的奇观。

大自然从不吝啬它的美丽。田童村的阴阳峰高耸入云,非常阳刚,被称为‘生命之根’;也许是为了平衡,对面有个山洞,叫‘生命之门’。它深邃、宁静、神圣。

俯瞰田童村,这座山实际上

去田童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沿着南门爬楼梯。爬山需要一点体力,但回程比较轻松。第二,从北门顺着小道走比较容易,不如另找路返回。

因为刚到景区精力充沛,所以最好爬山,游览山上的景点,在山顶俯瞰整个景区,然后去大榭莲花观光园和古民居南院。

站在山顶,俯瞰脚下白茫茫一片,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在田童看日出,欣赏云海,就像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6、通天寨

金坛谷林位于吉安市太和县唐周镇赣江河畔。被当地人称为太和麻洲,与太和另一景点“狗子脑塔”隔江相望。

这是一片300多亩的古樟树林,主要是大面积的古樟树,也有许多生长了800多年的枫树、蜡树、油珍珠树等珍贵树种。

据古林附近的村民说,在明代,当地有一种习俗。有人科举回家读书,就在古林里种了樟树。虽然朝代更替,但这一习俗从未停止。

经过多年的变迁,人们也发现这片古老的森林不仅风景优美,还可以阻挡洪水,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村庄的安全。所以即使废除了科举,人们还是继续种树保护这片樟树林。

香樟并不罕见,但像金坛的古林,其历史之长、面积之大、景色之美,天下罕见。特别神奇的是,因为在赣江岸边,这里变成了湿地。每到春夏,古林如长在水中,树景水景掩映成趣,宛如江南秘境!

很多樟树都有500年以上的树龄,老到凝结了多年的沧桑,让人心生怀念。古木古塔静静地伫立着,无论岁月如何流逝,画面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了。

这不是书中的天堂,而是现实世界中的天堂。这是谷林,金坛,太和,马萨诸塞州。

7、金滩古林

天柱峰位于秋收起义发源地宜春市铜鼓县,青山绿水,树木葱郁,丹霞红岩,溪水飞瀑。这里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以“险峰、秀水、异岩”著称。

天柱峰景区约50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天竺瀑布、峡谷漂流、灵石古寺、象鼻山、克寨风情,还有很多野生动植物。

三面环水的天柱峰雄伟壮观,屹立于中央。是天柱峰景区的标志性景观,有“修河第一峰”的美誉,也是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标志。

据地方志记载,天柱峰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传说人张路过此地,无意中留下了一只仙人螺。仙螺此处落地如石,见风便长,日长一千,十日一破天。玉帝大怒,派雷公去砍。随着一声巨响,灵石被凿了一个大洞,也就是现在的灵石寺。山峰也停止了疯狂生长,变成了天柱峰。

象山景区位于天柱峰左侧,是天柱峰之后的第二座石峰。它看着两行天空,旁边是象山。栩栩如生。

天竺瀑布是天柱峰景区的景点之一。在瀑布码头上岸后,沿着青石铺成的亲水栈道前行。一路上,古木幽深,树木遍布,路边溪水潺潺。有天竺瀑布,是赣西北最大的瀑布群。

“天竺瀑布”是由九个瀑布组成的瀑布群。玉珠星罗棋布,瀑布辉煌,寓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印象最深的是九鼎

2009年12月13日,诺湖湿地被评为全国首个丹霞地貌湿地公园,以滩涂、草原、林地、水域为主要区域,是典型的鄱阳湖淡水湿地。诺湖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候鸟种类齐全,季节性特征明显,数量众多,是难得的候鸟栖息地。

湖区有很多原生态景点,有两条球道,一条曲径通幽,一条露天。一路向右航道,有曾盖山、象鼻山、仙岩山、七仙岩、七奇岩等景点。以及由中国道教沈啸学派创始人王文卿(张天师的道教兄弟)培育的紫霄寺。左航道有五女峰、马鞍山、九潭山、驼峰岭三仙汇等景点。

诺湖的奇景和不朽的眼睛让人眼花缭乱。

有桂林山水之神韵,五女峰,清丽脱俗。

感受风铃的沧桑,回忆逝去的岁月——驼峰岭。

8、天柱峰

王献峡镇位于上饶县王献乡,距道教第三十三福地信州灵山仅十公里。因此,它也被称为灵山大峡谷,是一个原生态的旅游胜地,风景优美,空气清新。

目前小镇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分为九牛、南山、盐埔、元山顶、芳村五个景区。有峡谷漂流、栈道探险、盐浦民俗等20多个项目。是一个适合全家度假放松的地方。

这座小镇自然风光秀丽,而三国名将赵虎的传说也充满了神秘的仙气。放眼望去,峡谷幽静,溪水潺潺,微风微微吹来,房屋古朴;远处有蓝天白云,有松林竹海,有奇峰怪石,有隐秘的栈道。

奇峰怪石的峡谷,松柏苍松,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栈道、长廊也古色古香,让人心旷神怡,是天然的氧吧。

峡谷的山腰上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叫做雷石。传说巨石中有妖怪,经常威胁村民,所以受到仙人惩罚,被雷劈而下,故名。

溪水顺口而下的绿色峡谷,由于溪水的长年侵蚀,形成了三个壶状的地穴奇观,被当地人称为“三壶”。蓝池幽幽,深不见底。当地有句话叫“三两花打不到最后”。

百丈高处有一条令人兴奋的玻璃栈道,是欣赏峡谷美景的绝佳去处。俯瞰景区,飞瀑飞舞,山泉激荡,山水相融,是一处隐于山间的隐秘之地,将喧嚣挡于山外。

  张天师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汉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歼六大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歼”。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与王长、赵升天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汉祖天师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历代传人

  顺序 姓名 简历

  1 张道陵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馀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馀岁

  7 张回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馀岁

  8 张迥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馀岁

  15 张高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 张善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曜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着《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敦复长子,张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正常三子,娶王侯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羽页 原庆长子,娶王侯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迭山书院

  49 张永绪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国祥长子,着《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显庸长子,妻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攻继宗 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继宗长子,年29岁

  56 张遇隆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元旭长子,善画符,1949年2月去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

  俚语

  骂人用语形容某人比较笨,呆滞 广泛流传于鹰谭附近一带,具体来源已不可考可能正是源于龙虎山

贵溪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归鹰潭市管辖。它有着上千年的 历史 ,县域面积为2480平方公里,人口破60万,在 历史 上名人也是很多的,这里就仅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吧!

张留孙

元朝时期人氏。他是元代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是张宗演弟子,当时的道教领袖。他经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被加封为玄教大宗师。

刘祥兴

清朝时期光绪年间人氏。曾多年传教,组成斋教,教徒已有三千余人,其致力于反抗洋人,曾缔造了震惊中外的古田华山教案。

黄维

民国时期,国军著名高级将领。他是黄埔一期学生,是方志敏、陈庚等人的同学,曾参加过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

彭程万

清末民初时期人物。他曾担任民国时期江西都督,江西民政长等官职。他参加过北伐和抗日战争,功勋卓越,晚年于故乡养老。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江西省人大特邀代表。

除了这几个典型代表人物外,贵溪还有众多革命烈士,贵溪曾有5540名志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朱德、方志敏等中共高级***都在此留下过战斗足迹。

贵溪,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具活力三角区的黄金接点,拥有着四省通衢的美称。贵溪不仅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 历史 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 历史 。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贵溪曾涌现出了许多的 历史 名人出来。

夏言(1482年-1548年),字公谨,贵溪(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他是明朝中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历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上柱国等官位。夏言在担任期间,豪迈强直,纵横辩博,敢于直言劝谏,因而深受当时皇帝的信任。但有一次,夏言支持收复河套地区,严嵩趁机诬陷,最终被皇帝下令处死,终年六十七岁,可怜一代名臣就这么没了。等到明穆宗的时候才恢复他的官,被追谥为文愍。夏言不仅是位有名的政治家,而且其文学也十分出彩,他所作的《桂洲集》及《南宫奏稿》等作品流传于世。

徐贞明(约1530年—1590年),字孺东,江西贵溪人。徐贞明在隆庆五年(1571年)考中了进士,从而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徐贞明曾历任了浙江山阴知县,工科给事中等职。在任职期间,徐贞明勤勤恳恳,注重农田水利建设,但并未受重视,反而被贬了官。可他并未放弃,依旧注重兴修水利,并且完成了著作《潞水客谈》。万历十三年(1585年),他重新任命为尚宝司少卿,负责兴修水利。但在兴修水利时触动了豪强贵族的利益,经过他们的阻挠,工程不得不停止,最终徐贞明抱着遗憾病逝在家中,终年六十岁。徐贞明是明代万历年间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作品《潞水客谈》也被清人评为:”终明代良策,无以逾此“。

黄维(1904年—1989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是中华民国的陆军中将,抗日战争名将。他曾参加了淞沪战争、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解放争中,黄维被俘,直至1975年才被赦。被特赦以后,黄维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专门研究军史。1989年,黄维病逝于北京,终年85年。

江西贵溪 历史 上名人辈出,为了表示对江西老表的敬重,我抽空略写几个代表人物作答,首推抗日名将黄维,第二位少将刘亨云,3位是夏言,(内阁首辅)丞相,4位是邵元节,总领天下道教,5位是徐九思,明臣,一生官职不算高,但刚正廉洁,爱民如子。6位是明朝水利学家徐贞明。7位是元代画家方从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请诸君谅解为予,谢谢!

江西贵溪地处龙虎山、圭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等“五山环绕地”,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区龙虎山、中国道教圣地“嗣汉天师府”、象山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 历史 名人也层出不穷。

一、吴武陵(784一835)

唐朝时期人物,与柳宗元交好,著作有书一卷 《新唐书志》 ,诗一卷 《全唐诗》 ,流传后世。《柳宗元集》中,涉及 吴武陵 的诗文就有《贞符并序》、《复吴子松说》、《同吴武陵送杜留后诗序》、《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小石潭记》、《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等八篇。

二、陆九渊,(1139—1193)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明朝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 “陆王学派” ,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因为在 “象山书院” 授课,后人又称他为陆象山。

三、张留孙(1248 1321)

又名张宗师,幼时学道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是张宗演弟子。元朝道教领袖之一。忽必烈时期全真教和佛教争斗辩论,因偏袒佛教,道教受挫。张留孙积极活动,道教在元朝时期重新获得重视。他出自正一道,地位提高后,自立门户,称为 玄教 ,得到元朝统治者的承认。是北京东岳庙的开山始祖,里面有张留孙的塑像。

四、夏言(1482-1548)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嘉靖皇帝时期,为内阁首辅,被严嵩构陷致死。著作有:《桂洲集》及《南宫奏稿》传世。

五、邵元节(1459—1539)

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道士。因拒绝宁王(反叛被抓)招募而成名于当时,嘉靖三年(1524)征入京,以“立教主静”之说得到明世宗认可。在嘉靖身边15年,直到去世。

六、徐贞明(1530—1590)

万历十三年(1585年),徐贞明被任为尚宝司少卿,受命兴修水利。遍历诸河,穷流溯源,准备推广垦田。因触动豪强权贵利益,受到阻挠及言官弹劾,工程被迫停止。著作有《潞水客谈》,徐贞明在治水问题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 “治水先治源” 。是治本原则,至今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七、徐九思(1495--1580年)

为明朝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一生官职不高,但刚正廉洁,爱民如子。他的爱民三字经说: “勤则不隳,俭则不费,忍则不争”。 流传比较广。

八、桂永清(1900-1954)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 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 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 ,国民革命军海军一级上将,1954年病逝于台湾。

抗日战争初期担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参与松湖战役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教导总队奉令据守紫金山、天堡城、光华门等处,给日军以重创。

九、黄维(1904-1989)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特赦,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

十、刘亨云(1913-1992)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29年参加红军,曾在红21师当过连长,粟裕任红七军团参谋长时,他做粟裕的参谋。历任浙东游击纵队参谋长,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师长。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江西贵溪龙虎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是道教第十五洞天三十二福地。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又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张天师曾经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

历代张天师都是由张道陵的子孙担任,而张道陵是西汉张良的的八世孙。天师都是张良的后人。也除了很多著名的道教人物。

介绍几位江西贵溪籍名人,他们是:

黄维(1904年-1989年),江西贵溪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又称“黄维兵团”,他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在抗战中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战役,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战功。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经过战犯改造,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来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任文史专员,曾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桂永清(1900年-1954年),江西省贵溪县鹰潭镇(今鹰潭市)人,国民党海军总司令、一级上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是蒋介石十三太保之一。历任国民党师长、军长、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务。

刘亨云(1913年一1992年4月)。江西省贵溪县人,解放军少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海军后勤副司令员、东北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顾问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贵溪还有其他名人,欢迎大家补充。

给人民带来福址就是名人。

确切的说他们应该是上饶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鹰潭设市,而这时的他们早已离世。

1、张天师简介

  

张天师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

2、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编辑本段3、天师起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来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编辑本段4、张天师生平

  

张天师

汉天师,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沛国丰县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江苏丰县人)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江苏丰县至今有张老汉巧占天门穴、药盒子等神话传说。张道陵父亲张刚,为一乡间卖香油农夫。当地一家大地主请了一风水先生为其先人看坟地,风水先生为其选了一绝好阴穴,言:此为天门穴,埋此必出神人,子子孙孙无穷尽。张老汉一日卖油回来,适逢大地主发丧埋葬先人,他路过挖好的坟地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误打误撞跌入挖好的坟坑中,大雨将泥土冲入坟坑将其埋葬,大雨接连下了数天。天晴后,由于大水缘故,大地主埋葬先人却找不到坟坑,只好另择吉地埋葬先人。宋楼镇费楼村东北里许,张陵祖父张纲的墓基犹存,比周围的地面高出丈许,据当地老百姓讲,虽大旱之年,却湿润不减,被奉为风水宝地。在张陵故居西北隅,就是北周天和观遗址。该遗址上曾出土天和年玉造像一尊,文革中被砸碎。根据明代县志记载,丰县历史上有名的道观有8座,天和观是创建时代较早的道观之一。唐、宋时期是天师府的护家道观,倍受历代皇家的器重和保护,是道徒祀奉师祖和传教布道的活动道场,元代淤于黄泛。以天和观为中心,周围的庙宇道观林立,徐州市文物部门调查统计,方圆几里之地,竟有三十余座,弹丸小地,庙宇密集程度实属罕见。 

张天师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编辑本段5、正一天师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歼六大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歼”。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编辑本段6、飞升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与王长、赵升天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汉祖天师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编辑本段7、天师承袭

  

张天师

道教由东汉张陵〈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根据中国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第六十三代亲传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除了有一定的要件,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相传的对象,一定要以张氏宗亲为原则。 也就是说,承继张天师,特别强调血统,不是天师血统不传,多半是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后代无子嗣,则由兄弟叔侄辈中,选出贤能者来承继、传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继给叔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传给次子张宗演。 但是,从相关的历史背景来看,从来没有将天师传给没有血缘的外姓来接任,更绝对没有让女人承袭的例子。编辑本段8、历代传人

  天师世系 帝王赐封 封号与赠号 备注

世系 姓名 帝 号 赐封年代

1

师 张道陵 唐玄宗

唐僖宗

宋神宗

宋徽宗

宋理宗

元成宗

明思宗 天宝七年

中和四年

熙宁元年

大观二年

嘉熙三年

元贞元年

崇祯年间 封太师

封三天扶教大法师

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封正一靖应真君

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靖应真君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汉献帝

元武宗 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 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汉献帝

元顺帝 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 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侯

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庙,年92岁

22 张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宋真宗

元顺帝 大中祥符五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真静先生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曜 宋仁宗

元顺帝 天圣八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澄素先生

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宋仁宗

元顺帝 至和二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白先生

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宋神宗

元顺帝 熙宁元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光先生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宋徽宗

元顺帝 大观二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真先生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张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宋徽宗

元武帝

元顺帝 崇宁四年

至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靖先生

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着《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宋孝宗

元顺帝 干道六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正应先生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宋理宗

元世祖 嘉熙三年

至元廿八年 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元世祖

元世祖

元成宗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四年

元贞元年 赐封嗣汉天师

敕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 元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 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元仁宗

泰定帝

元顺帝

明太祖 延佑四年

泰定二年

至元三年

洪武三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

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真人,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编修《道藏》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明成祖

明宣宗 永乐八年

宣德元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真人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明宣宗

明英宗 宣德四年

正统六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正常三子,娶王侯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明英宗

明太宗

明宪宗 正统十年

景泰六年

龙虎山天师府的神道合居有哪些盛景?

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讲道布教之所,而天师府则是他们生活起居和掌管天下道事的总署。建筑雄伟,有“南国第一家”的美称。天师府是在1105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