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医毒出自哪本古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5收藏

刮骨医毒出自哪本古书?,第1张

译文: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原文:出自 西晋 陈寿《三国志》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动物蝎子

  [编辑本段]

  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与鲎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徵包括瘦长的身体、螫、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

  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ricla)、蝎目(Scorpionida)。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10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辽宁等省分布较多。

  形态特征

  成蝎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只,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须,司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后腹部为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体节及一个尾刺组成。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气温在30~38℃之间产仔。

  在交配时,雄蝎的精棒刺入母蝎的体内,母蝎感到很难受,便向雄蝎发起进攻,雄蝎此时必须赶紧逃跑,否则母蝎会将其吃掉.传说母蝎会吃自己的孩子,其实吃掉的是病了的小蝎子.

  尾刺(sting)是主要药用部位,亦名毒刺、毒针、螫刺,位于身躯的最末一节。它是由一个球形的底及一个尖而弯曲的钩刺所组成,从钩刺尖端的针眼状开口射出毒液。蝎毒液是由一对卵圆形、位于球形底部的毒腺所产生,毒腺的细管与钩针尖端的两个针眼状开口(毒腺孔)相连。每一个腺体外面包有一薄层平滑肌纤维,借助肌肉强烈的收缩,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卫和杀死捕获物。《本草衍义》中说:“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所谓“梢力尤功”,指蝎毒之效。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动,不能左右摆动,掌握此点,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正面捏住尾刺,而不致被蜇伤。

  蝎子作为一大名菜早已进了宾馆、饭店甚至于寻常百姓的餐桌。常食之不仅有良好的去风、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而且对于消化道癌、食道癌、结肠癌、肝癌均有疗效。目前,蝎子制品作为良好的滋补和保健食品正兴起于大江南北。蝎子之所以能够被老百姓接受,是因为它体内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17种,微量元素14种,是一种滋补的佳品,具有调节人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力,对神经系统、心血管、乙肝、肾炎、胃炎、皮肤病及肝癌等多种疑难病症有独特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滋补健康之功效

  物种名称 蜈蚣

  又 名 百足虫、天龙、千足虫

  拉丁学名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英文名称 Scolopendra

  科属分类 多足纲、蜈蚣科(Psittacidae)

  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长15毫米--34毫米之间。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也是蜈蚣,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 对。

  药用名称:蜈蚣

  别 名:天龙、百脚、吴公,钱串子

  起源:蜈蚣(Centipede)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一对。源起希留利亚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药物]

  [编辑本段]

  为动物大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全虫体。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春夏捕捉,用两头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紧,晒干,亦可用沸水烫过,晒干,生用。物种名称

  中文名:蜘蛛

  zhi zhu

  中文别名:网虫、扁珠、园珠

  拉丁文学名:Araneida;Araneae

  英文名:spider

  分 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蛛形纲 Arachnida

  目: 蜘蛛目 Araneae ,Clerck, 1757

  亚目:

  中突蛛亚目 Mesothelae

  原蛛亚目 Mygalomorphae

  新蛛亚目 Araneomorphae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ida或Araneae)所有种的通称。除南极洲以外,全世界分布。从海平面分布到海拔5,000公尺(16,000呎)处。均陆生。体长1∼90公厘(004∼35吋)。身体分头胸部(前体)和腹部(后体)两部分。头胸部覆以背甲和胸板。头胸部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螯肢,有螯牙、螯牙尖端有毒腺开口;直腭亚目的螯肢前后活动,钳腭亚目者侧向运动及相向运动;第二对为须肢,在雌蛛和未成熟的雄蛛呈步足状,用以夹持食物及作感觉器官;但在雄性成蛛须肢末节膨大,变为传送精子的交接器。步足4对,分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后跗节、跗节和跗端节(上具爪)。步足上覆刚毛,并具数种感觉器官,如细长的盅毛(感受气流和振动)。步足自割后,下次蜕皮时可再生。单眼8个或8个以下。某些足肌及腭肌附著於头胸部的胸内骨上。头胸部与腹部之间有纤细的腹柄相连。因腹柄的存在,纺器纺丝时腹部可自由摆动。神经系统完全集中於头胸部,咽上有脑(咽上神经节),尚有食管下神经节。裂缝感觉器官散布於身体或位於足关节附近,用以司振动觉或听觉等。

  腹部不分节,有消化系统、心脏、生殖器官和丝腺。进食时先吐出消化液,进行体外消化,再吸入液化的食物。兼具书肺及气管,但直腭亚目只有书肺,合腭类仅具气管。除蟱蛛科外都有毒腺,位於螯肢内或背甲下方,毒腺管经过螯肢开口於螯牙末端附近,毒腺可能起源於一种辅助消化腺。许多种蜘蛛的毒腺分泌物全是消化酶,有的种分泌物能制服捕获物,甚至对抗掠食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寇蛛属(Latrodectus)的寡妇蛛,尤其是黑寡妇(L mactans)的毒液含神经毒,且叮咬甚痛。黑寡妇常倒悬於网上,体色黑,腹部有红色沙漏形纹,并常有一红色条纹。棕隐士蛛(Loxosceles reclusa)叮咬后引起局部坏死。蛛丝的化学成分与昆虫的丝相似,均为丝心蛋白。丝腺可能来自排泄器官,共有6类。各类丝腺产生不同类型的丝,泡状腺产生的丝用来束缚猎物,壶腹状腺产生蛛网螺旋的黏性小球,圆粒形腺的丝构成卵囊,雄蛛胃上丝腺的丝从腹部书肺间的吐丝管排出,覆於精滴表面。原始的Mesothelae科仅有2种丝腺,但圆蛛有6种。纺绩突系变态的附肢,1∼4对(第10及11腹节各两对),多数有3对,而前排中间一对消失,或退化为无功能的舌状体或平板状的筛器,上有数千个吐丝管开口。

  据文献记载,全世界的蜘蛛已知约有4万种,中国记载约3000种(截至2007年11月)。分属于66个科,在我国生存的有39科。

  最大的蜘蛛是南美洲的潮湿森林中的格莱斯捕鸟蛛。它在树林中织网,以网来捕捉自投罗网的鸟类为食。雄性蜘蛛张开爪子时有38厘米宽。施展蜘蛛,曾在西萨摩尔群岛采到一只成年雄性展蜘蛛,体长只有0043厘米,还没有印刷体文字中的句号那么大。我处饲养的捕鸟蛛,最大体长近10厘米,堪称“世界毒蜘蛛之王”。

  在我国古籍中,记载蜘蛛的异名甚多。如网虫、扁珠、园珠等,在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蜘蛛即尔雅土蜘蛛也,土中有网”。

  蜘蛛对人类有益又有害,但就其贡献而言,主要是益虫。例如,在农田中蜘蛛捕食的,大多是农作物的害虫。同时许多中医药中,都有用蜘蛛入药的记载,因此,保护和利用蜘蛛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保护稻田蜘蛛有三大好处:一是有效地稳定了生物种群的平衡;二是减少了稻米化学农药残毒,保障人畜安全;三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获得增产增收。所以,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中,提倡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天敌,两项并举。

  蜘蛛的种类繁多,分布较广,适应性强,它能生活或结网在土表、土中、树上、草间、石下、洞穴、水边、低洼地、灌木丛、苔藓中、房屋内外,或栖息在淡水中(如水蛛),海岸湖泊带(如湖蛛)。总之,水、陆、空都有蜘蛛的踪迹。

  蜘蛛,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属蛛形纲的是中小型或极小的节肢动物,共有14个目,已有5个目绝灭了种群。我国已发现7个目,属蜘蛛目的有66个科。

  种类划分

  [编辑本段]

  蜘蛛目分2个亚目:①中纺亚目有1科,共20余种;②后纺亚目(约107科,近4万种)。

  其中,后纺亚目又分A:原蛛下目(约有14科1500余种);B: 新蛛下目(约有93科38000余种)。

  蜘蛛是许多农、林业害虫的天敌,在生物防治中起重要作用,保护和利用蜘蛛已成为生物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蜘蛛可以入药,主治脱肛、疮肿、腋臭等症。少数蜘蛛如黑寡妇(间斑寇蛛和红斑寇蛛)的毒液对人畜有害。狼蛛科的穴居狼蛛分布于欧、亚两大洲,在中国新疆常见,其毒可致死人畜;有的蜘蛛毒素中有溶血酶,可使伤口组织局部坏死和溃烂,并向四周扩展。

  蜘蛛的种类数目繁多,自然界中蜘蛛有近四万种。这些蜘蛛大致可分为游猎蜘蛛、结网蜘蛛及洞穴蜘蛛三种。第一类会四处觅食,第二类则结网后守株待兔。而人们作为宠物饲养的大多是第三类:洞穴蜘蛛。它们喜欢躲在沙堆或洞里,在洞口结网,网本身没有黏性,纯粹用来感应猎物大小,并加以捕食。

  外形特征

  [编辑本段]

  蜘蛛体长从005毫米到60毫米不等。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部分种类头胸部背面有胸甲(有的没有),头胸部前端通常有8个单眼(也有6个、4个、2个、0个的),排成2~4行。腹面有一片大的胸板,胸板前方两个额叶中间有下唇。腹部不分节,腹柄由第1腹节(第7体节)演变而来。腹部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有的具各种突起,形状奇特。腹部腹面纺器由附肢演变而来,少数原始的种类有8个,位置稍靠前;大多数种类6个纺器,位于体后端肛门的前方;还有部分种类具4个纺器,纺器上有许多纺管,内连各种丝腺,由纺管纺出丝。感觉器官有眼、各种感觉毛、听毛、琴形器和跗节器。

  蜘蛛体外被几丁质外骨骼,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胸部及腹部,二者之间往往有腹部第一腹节变成的细柄相连接,无尾节或尾鞭。蜘蛛无复眼,头胸部有附肢6对,第一、二对属头部附肢,其中第一对为螯肢多为2节,基部膨大部分为螯节,端部尖细部分为螯牙,牙为管状,螯节内或头胸部内有毒腺,其分泌的毒液即由此导出。第二对附肢称为脚须,形如步足,但只具6节,基节近口部形成颚状突起,可助摄食,雌蛛末节无大变化,而雄蛛脚须末节则特化为生殖辅助器官,具有储精、传精结构,称触肢器。第三至六对附肢为步足,由7节组成,末端有爪,爪下还有硬毛一丛,故适于在光滑的物体上爬行。

  蜘蛛大部分都有毒腺,螯肢和螯爪的活动方式有两种类型,穴居蜘蛛大多都是上下活动,在地面游猎和空中结网的蜘蛛,则如钳子一般的横扫。

  无触角,无翅,无复眼,只有单眼,一般有8个眼,但亦有6、4、2眼者,个别属甚至没有眼,就眼的色泽和功能而言,又分夜和昼两种。

  蜘蛛的口器,由螯肢、触肢茎节的颚叶,上唇、下唇所组成,具有毒杀、捕捉、压碎食物,吮吸液汁的功能。

  有些蜘蛛的跗节爪下,有由粘毛组成的毛簇,毛簇有使蜘蛛在垂直的光滑物体上爬行的能力。结网的蜘蛛,跗节近顶端有几根爪状的刺,称为副爪。

  大多数蜘蛛的腹部不分节。有无外雌器(称生殖厣)是鉴定雌体种的重要特征。在腹部腹面中间或腹面后端具有特殊的纺绩器,三对纺绩器按其着生位置,称为前、中、后纺绩器,纺绩器的顶端有膜质的纺管,周围被毛,不同蜘蛛的纺管数目不同,不同形状的纺管,纺出不同的蛛丝,纺管的筛器,也是纺丝器官,像隆头蛛科的线纹帽头蛛的筛器上有9600个纺管,可见其纺出的丝是极其纤细的。经由纺管引出体外的丝腺有8种,丝腺的大小及数目随蜘蛛的成长和逐次蜕皮而增加。蜘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十分粘细坚韧而具弹性,吐出后遇空气而变硬。

  雌雄异体,雄体小于雌体,雄体触肢跗节发育成为触肢器,雌体于最后一次蜕皮后具有外雌器。

1、《食品毒理学》:

2007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宁。《食品毒理学》讲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

2、《放射毒理学》:

主要研究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后,对机体近期和远期的损伤效应以及核素致伤机制。研究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急救和处理以及加速核素从体内排除。核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毒理学研究的基础,是估计其危害及进行医学处理的重要依据,并且也为制定放射性物质的最大容许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生态毒理学》:

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孟紫强。全书分三大部分,共十三章。系统阐述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生态毒理学概念与任务、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毒物毒性作用的概念与基本机制、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与转化规律、生物富集及不同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等。

4、《环境毒理学》:

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微生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编写,涵盖了环境毒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大部分内容。

在阐明环境毒理学的基础、扩展概念、毒性机理和一般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典型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与病原微生物的环境生态行为和毒性效应以及辐射与超声波污染的毒性效应。

5、《农药毒理学》:

《农药毒理学》旨在阐述农药毒理学是一门关于农药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农药对机体可能诱发的毒性,在空气、水、土壤、食物、职业和居住生活环境中农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病名·热毒热毒即时毒,一名温毒。《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其六兼毒,病名温毒,一名热毒,重称时毒。”时毒指温热病之兼毒者,包括温毒痄腮及发颐,温毒发斑,温毒喉痧等 。《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其六兼毒,病名温毒,一名热毒,通称时毒。”病邪名·热毒热毒为病邪名,又称“火毒”。火热郁积所成,易导致疔疮痈肿之类的邪气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在泉,热毒不生。”疮疹病因之一·热毒热毒为疮疹病因之一 。《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五》:“凡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蓄浊恶热毒之气。有一二岁而发者;有三五岁至七八岁而作者;有年老而发丹熛、瘾疹者;亦有伤中温毒而发癍者;亦有阳毒发癍者。癍有大小,色有轻重,大者为阴,小者为阳,均是热也。但色重者热深,色轻红者热浅。”

详见百科词条:热毒 [ 最后修订于2015/12/18 1:36:56 共36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医宗金鉴》卷七十五:琥珀碧玉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琥珀碧玉散的用法用量 25 备注 26 摘录 3 《金鉴》卷七十五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琥珀碧玉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琥珀碧玉散 1 拼音

hǔ pò bì yù sǎn

2 《医宗金鉴》卷七十五:琥珀碧玉散

21 处方

滑石180克 甘草30克 琥珀15克 青黛24克

22 制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

23 功能主治

利水通窍,清热解毒。治疯犬咬伤,毒物血片堵塞茎中,以致小便涩滞若淋者。

24 琥珀碧玉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服6克,用灯心煎汤调下。

25 备注

方中滑石清热利水为君;琥珀散瘀通淋,青黛清热解毒为臣;甘草和中,合滑石利水而不伤津,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利水通窍,清热解毒之功。

26 摘录

《医宗金鉴》卷七十五

3 《金鉴》卷七十五 31 方名

琥珀碧玉散

32 组成

滑石6两,甘草1两,琥珀5钱,青黛8分。

33 功效

通利。

34 主治

疯犬咬伤,毒物血片填塞茎中,致小水涩滞若淋者。

35 琥珀碧玉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灯心煎汤调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37 用药禁忌

终身忌食狗肉及蚕蛹、赤豆;百日内忌见麻物,忌饮酒;三年内忌食一切毒物及房事,可常食杏仁,以防其毒。

古籍中的琥珀碧玉散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杂证部]疯犬咬伤

若毒物血片,堵塞茎中,致小水涩滞若淋者,即服琥珀碧玉散以通利之。被咬之人,顶心有红发一根,速当拔去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五杂证部]疯犬咬伤

;若毒物血片堵塞茎中,致小水涩滞若淋者,即服琥珀碧玉散,以通利之。被咬之人,顶心有红发一根,速当拔

《卫生宝鉴》:[卷十一]咽喉口齿门

服此药活血安神。更胜如至宝丹。每两作五铤子。碧玉散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

《喉科集腋》:[卷下]咽喉杂症

吹之奇效异常又可作服药又可点眼亦可生肌长肉清瘤碧玉散硼砂(三钱)胆凡冰片(各三分)研细以筋蘸点之梅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五节·清凉剂

最常见的就是用银针,古代的银针只是对食物中是否含有砒霜有用,其他都是检测不出来的。

银针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吗如果你不小心走了,那么为什么古人对这项技术感到高兴呢

众所周知,银(AG)是一种白色物质,只有在硫化银状态下才会由白色变为黑色。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人们常用的毒药一般都是砒霜。因为砒霜的药性很猛,人一碰就会死。没有时间去拯救。砷中含有大量杂质,杂质主要为硫化物。砒霜一碰到银针,马上就会变黑。

对于其他毒药,如附子、爱情花等,银针绝对不会被检测到。如果人们接触到这些有毒物质,他们不会立即死亡。一般来说,他们会先胃痛。如果不救他们,他们就会死。

因此,由于技术的落后,古人用银针来检测食物是否有毒,主要是砷。对于其他毒药,绝对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当时,银针可以检测到砷的存在,这自然降低了中毒的可能性。

当然,在当今社会,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砷中的硫化物含量几乎没有了,所以用银针是检测不出来的。所以现在人们不用银针来检测饮食习惯。

然而,银产生的离子对人体有益。他能杀死很多细菌,加速伤口的愈合,使人没有口腔溃疡,并有很好的保存效果。许多有钱人现在用银器吃饭。

蝎子位居榜首

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

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

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

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

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

扩展资料

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这一习俗在山东,山,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认为五月是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由于古时人们自然知识匮乏,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

参考资料:

——五毒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