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上的猴文化
猴年与猴文化
辞别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碧绿草场,赶赴花果山洞天福地美猴王的故乡,躬手送上祝贺:申猴,春节快乐!
申猴不姓申。申是中国古老历法的一种称谓。十二地支申排九,十二生肖猴也排九,九九为申猴喜添吉祥。加之九九与久久谐音,猴子也就格外被人青睐。许多人认为属猴的人聪明伶俐,都是智者,有足够的才华受人赏识。2016年恰逢申猴年,不少育龄妇女选择此年生育,盼望生个活泼可爱猴气十足的娃娃,长命百岁,延续香火,光耀门庭。
十二生肖中,龙虚幻莫测,蛇丑陋恐怖,虎威严凶狠。而猴呢,与人类渊源很深,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猴喜好群居,以树上的果实、地上的野菜为食,善于模仿,自然和人类有一种亲近感。但猴子毕竟是猴子,与人类有不同之处,它口腔中有储存食物的颊囊,而人类没有。人类会创造,猴子只会模仿。
猴子是个大家族,种类少说也有上百种。猴、狙、狖、猱、猿、狨、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举不胜举,个头有的大如猪,有的小似鼠。众多的猴子中,数金丝猴、长臂猿最珍贵,堪称猴中极品。你看那金丝猴,躯干修长,鼻孔朝上,背部金**的毛发一尺多长,跑动起来,金毛飘动,流光溢彩,有时它会用尾巴勾住树枝,优哉游哉地晃动,如同深山中的神仙。长臂猿,顾名思义,臂(前肢)特别长,它身材娇小,没有尾巴,不仅能直立行走,还会腾跃,臂攀树枝用力一摆,从这棵树就飞到那一棵上,亚洲热带丛林中,才能睹到它的芳容,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
猴子被视为吉祥物,还因了一个“侯”字。《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人们盼望升官封侯,就创造出种种吉祥图案。例如:猴骑在马上,则示为“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树,则示为“封侯挂印”;母猴背上背了小猴,则示为“辈辈封侯”等等。更有人把猴子视为神圣,顶礼膜拜,于是猴子便成了他们的图腾。《山海经》里有一则神话故事叫“夸父逐日”。夸父也称举父,臂长善攀,是先夏时期一个部落的首领。文中这样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夸父。”禺即猴子。如此推断,猴子就应该是夸父族的图腾了。
猴子最大的特点是会模仿。猴子戴草帽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一个卖草帽的人背着一摞草帽过猴山,途中累了坐下歇脚。天热,于是取出一只草帽扇动起来。一群猴子见状,纷纷取草帽扇动。卖帽者把草帽扣在地上,猴子也迅速把草帽扣在地上。卖帽人把草帽戴在头上,猴子也赶快戴帽。卖帽人被猴缠住了,想赶路又不好脱身怎么办呢?干脆躺下养养神想办法,于是闭目养神,还故意打起呼噜。猴子也纷纷效仿,时间一长,还真睡着了。卖帽人急忙收起草帽逃离。猴子会模仿。不会创造,智力远远差于人类,永远也超不过“类人猿”的水平。
人们关注猴子,就形成了丰富的猴文化。“申”字是个象形字,仿佛一对母猴相对而坐栩栩如生。关于猴子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但多为贬义,什么杀鸡儆猴,什么尖嘴猴腮,什么猴头猴脑等等,这太不公平,有损猴子形象。比如“朝三暮四”,养猴人想限制猴子食量,又怕引起猴子不满,故把朝三暮四改成朝四暮三,耍弄花招,欺骗猴子。这个成语表面看似是嘲讽猴子,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其实遭指责的应该是养猴人,他太不诚实了。还有“猴子捞月”,嘲笑猴子是空欢喜一场。其实不然,一群猴子齐心协力,串成一长串,下到井底捞月,这种团队精神不可贵吗?当它们发现月亮不在井里而在天上,澄清了事物的真相,就改变了奋斗目标。如今,不是就有乘坐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事实吗?我们实在该为猴子勇于探索的精神点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戏曲杂耍,对猴子的描写更是丰富繁杂。
《宜都山川记》云:“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之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就是这几声情切哀愁的猿鸣,引发世代文人的无限感慨。南梁沈约《石塘濑听猿啼诗》云:“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
猴子的敏捷也为人称道。三国时魏国君主曹操的三公子曹植,才华横溢,诗词出众,青春年少就抒发了自己立志报国的雄心,在《白马篇》中,这样描述战场上自己机灵快速的形象:“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你看他,扬手迎上去一箭能射中攀援的猴子,俯下身去能把靶子击落,强健轻快赛过猿猴,勇敢剽悍如同猛豹和飞龙。这种动态感何其传神。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反衬的手法,写蜀道山高险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高飞的黄鹤飞不过去了,善攀援的猿猴面对蜀道也发了愁。
猴学人,令人捧腹;人学猴,那就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猴戏了。
现在6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旧时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乡间耍猴艺人便进城巡回演出。他们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寻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橛子,便筛锣开演了。
锣声开场之后,猴子登场,先表演翻跟头、拿大顶等几套动作。随后,按锣声的变化和艺人的不同唱词,猴子不断变换面具和盔头,时而装文官,时而扮武将,时而又是一副王爷相。最后当艺人唱道:“什么样的官儿都不怕,就怕衙门里的活阎王!”猴子就拿出一个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对着观众呲牙咧嘴,活脱脱一个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耍猴人唱罢词曲,牵过羊或狗来,套上一辆小车。猴子就跳上小车,手挥小鞭,赶着小车跑起圈来。猴子还不时跳到羊或狗背上,拿个倒立,翻个跟头,逗得观众开怀大笑,纷纷掷钱,以作酬金。
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猴子形象莫过于孙悟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美猴王。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翻出十万八千里。它闯龙宫,闹天宫,神通广大而又天不怕地不怕。它嫉恶如仇,西天取经路上,降妖除怪,化险为夷,顽强坚韧,目标专一。这个文学形象,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轰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毛泽东很推崇孙悟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2年,***实行了“精兵简政”。毛泽东这样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以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个很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把她打败了……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和日本驴子。”
神话归神话,传说归传说,那只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现实中的猴子可以是人类的朋友,古书上说养马人常在马厩里放只猴,俗称马留,用来辟马病。以前云贵高原上常有马帮。马帮在贩运途中会携带一只猴子,因为猴子对骡马疾病很敏感,能及时发现马疾,预防疾情扩散,打尖住店,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入住。猴子会避马瘟。《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令其掌管天马,“避马瘟”与“弼马温”这个谐音词是不是巧合,不得而知。但玉皇大帝慧眼识才,让孙悟空专业对口也很不错。只是老孙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一怒之下便扯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号。
中国是茶的故乡,国人尚茶由来已久。品茶悟人生,怡情养性。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抛缺纷扰杂乱,静听梧桐细雨。琴瑟相伴,悠扬四溢,得闲之所惑,感闲之所益。
品茶愉悦而取茶唯艰,好茶生长于巉岩峻崖,人们凭自身的手脚很难采得,于是便寻思灵巧轻捷善于攀援的猴类。人们将猴子驯化,为它穿上红色坎肩,指挥它登临悬崖绝壁采摘,并命名为大红袍。南岩铁观音俗称“击猴反得”。我国的乌龙茶,首推安溪铁观音。其味芳香喜人,饮后心旷神怡。乾隆六年,王士谅携茶上京,乾隆垂询茶史。王士谅奏称:“此茶发现于观音石下,身重如铁,清香神美赛观音。”乾隆乃赐茶名“南岩铁观音”。史传,最早是居于深山幽谷的僧人每逢茶树“芽尖细如枪,叶开展如旗”的时节,在群猴攀爬茶树嬉戏之机,遂以石头或者弹弓袭之,引诱猴子发怒折茶枝反击,僧人拾取后返回寺庙烘制方得此茶。还有一种是猴子报恩来得,称“义猴偿得”。冬季的深山,猴群缺少食物,人们便以食物饲养。聪明的猴子知道人们喜欢喝茶,于是来春采茶报答。杭州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记载:“温州雁荡山有猴,每至晚春,辄采高山茶叶,以遗山僧,盖僧尝于冬时,知猴之无所得食也,以小袋盛米投之,猴之遗茶,所以为答也。”
猴子与人类的关系,虽然不及六畜那么紧密,但也给人们带来不少益处。在猴年到来之际,希望猴子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神州处处都是花果山,到处都有洞天福地,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借助申猴的九九,祝人们健康长寿。
本文来源于网络
(一) 神奇的石山森林
在遥远的南方有一片广袤的石山地带。这里山体险峻,虽然并没有高耸入云,但是悬崖峭壁处处皆是。组成山体的石头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形成了很多洞穴。在洞穴里,则是千奇百怪的石笋,或者倒吊的钟乳石。有的洞穴里,雨水从石缝里渗透下来,则形成河流。河流或穿过上百里连绵不绝的山洞,或流往地下,形成暗河。暗河中常年不见日月,一些不为人知的鱼虾、昆虫生活在这里。有的全身透明,有的眼睛逐渐丧失功能,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或者光线。
在这样神奇的石山之上,地表的水流稀少。但是植物仍然异常茂盛,与恐龙同时代的苏铁就适应这样干旱的、炎热的天气,在悬崖之上、阳光普照之处,处处丛生。它们叶片尖长,像一枚枚柔软的剑,它们经过很多年会开一次花。苏铁不孤单,热带的标志植物龙血树也有生活在这里。当龙血树受到损伤时,它会流出深红色的像血浆一样的粘液——这种在传说中被认为是龙血的粘液,龙血树便因此得名。而高大的蚬木往往历经上百年的风霜而不倒,形成巨大树干,几个人合抱都围不住。榕树更是在沟谷里独木成林,气生根漏在空气中如丝丝拂柳,板状根则深入地下,显示岁月的痕迹。不仅如此,还有各种各样的兰花点缀在丛林里,或簇生在幽暗的角落,或高悬于树干上。红色的木棉花、热烈的火桐花、金黄的金花茶、如繁星点点般的苹蔢,不同季节一一灿烂的开放。
这样的世界怎么少的了动物身影。见过家里墙角吞食蚊虫的壁虎吗?这里有它的亲戚——蛤蚧,体型更大,色彩更斑斓。记得《葫芦娃》里的穿山甲吗?这里曾经也是它们的乐园。还有各种灵猫、鹿麂和猫科动物,比如身披褐色斑点的豹猫、全身金黄的金猫,甚至传说的云豹。黑熊也出没在这里,眼镜蛇也出没在这里。还有我们所吃过的肯德基的鸡的祖先——原鸡,也生活在这里。傍晚走在山弄之间,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
这样的世界离不开我们人类最亲近的朋友——猴子的身影。成群结队的猕猴在猴王的带领下,在石山和农田间扫荡,有时躲在山上吃嫩叶果实,有时又窜入农田偷食玉米等庄稼。比它们稍大的是熊猴,十多只就是一群,往往难以见到。更大的就是红面猴,尾巴极短,面色却是越老越红,就像是喝醉了酒似的。它们的性格也像是喝醉了酒似的,经常为了王位而打架。其它动物见到它们也是绕着走。
(二) 白头叶猴的传说
这里生存的所有猴类中最独特的却是一种被人称为白头叶猴的动物。它仅仅生活在这里的石山之中。一些研究认为,白头叶猴的祖先至少3000万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经过漫长的岁月,最终仅活跃于左江和明江之间一片不足2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中。后来骆越人乔迁到这里,在这里开辟农田,种植玉米、水稻、木薯和甘蔗。而白头叶猴在紧挨农田的悬崖之上,注视了成千上万年。它们既不靠近人类这里和它相近的物种,却依赖着峭壁这样的天险不曾走远。以至于无论在哪个村落,都流传着白头叶猴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穷苦的小山村,乡亲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常常忍受饥饿。在那里,当老人去世时,人们要把他安葬在悬崖上。送葬的人要在头上裹一块白麻布带子,以示对老人的哀悼。在一次葬礼之后,一些孩子留在野果满山的树丛里,渐渐长大,生儿育女,一代又一代过着快乐的生活。日子长了,原来扎在头上的白麻布变成了白毛,腰上的白麻袋变成了白色的尾巴,以示对父母的怀念。
这样的传说,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起源于何时何处。但是这样的传说,却诉说着白头叶猴和人类的关系。白头叶猴曾经被叫做岩猫或者是岩蛛猴,说的是它们在丛山之间、陡峰之上,像猫一样灵活,想蜘蛛一样安稳。白头叶猴也被叫做白猿,猿者,善援,宋代程普有诗:“缘崖攀木作猿猴”,都是说猿很擅长于攀登悬崖、攀援树木的意思。白头叶猴正是如此。这些名称都说明了古人对白头叶猴并不陌生。
见过白头叶猴的人惊叹于白头叶猴的善跃,十几米的落差之上,一个纵跃,稳稳的抓住树枝,就轻而易举地荡过去了。但是他们也迷惑于它们的沉寂。在清晨和傍晚,朝阳刚刚升起,或者夕阳尚未完全落幕之时,白头叶猴或单独、或几只依偎在一起,坐在山峰之巅,静静地阳光所来之处。它们如同在群山之中苦修的僧侣一般,享受着石山的世界。
苦修的僧侣们以石窝中积聚的雨水或者清晨枝叶上的露珠为饮,以丰饶的各种树叶为食。它们不像猕猴,依赖于脸颊下的特殊的颊囊来储存食物,而是在胃形成有一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胃室。面对我们人类看上去难以下咽的树叶,这个胃室就可以将其消化为运动需要的能量,甚至它们还会舔舐一些矿物质盐,协助分解叶里的苦味和毒素。它们不挑剔,科学家们开始观察时,以为他们选择几十种不同的食物,结果几十年研究下来,发现它们的菜谱广泛,会利用超过150种食物来源。它们是这片茂盛的石山原始森林最出色的收集者。
(三) 重新发现白头叶猴
但是人类真正认识到它的独特之处时,尚没有超过百年。1952年,谭邦杰作为北京动物园的园长,一位热爱动物的专家。他带队来到广西考察我国的动物资源。第一次他听说到“白猿”的消息,这种当地的名称疑惑了他,他以为是那种没有尾巴的长臂猿,但后来又听说这种“白猿”长着一条长尾巴,他又推测是一种白化型,类似于我们在动物园见到的“白虎”和老虎的差别。直到有一天,他在南宁郊区的一家小中药店里发现了一张很陈旧的叶猴皮张,才揭开了这个谜团。据药店的人介绍说,它就是由传说中的“白猿”的皮,采自广西南部的扶绥到龙州一带。谭邦杰先生第一次看到白头叶猴。
当时世界上知道在广西还生活着一种黑叶猴。黑叶猴和白头叶猴极为相近,仅仅的差别是,黑叶猴在脸颊的两侧,有白色的毛发,像是两道白色的胡须一样。而谭邦杰先生观察到他面前的这张皮毛上黑白交错。在1955年,他在《我国的猿猴》一文,称其为“花叶猴”,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头部以下,至喉部、颈部和两肩是乳白色,手脚的上面和两肘、两腿内侧,也有一部分白色,尾巴的上五分之二是黑色、下五分之三是灰白,身体的其余各部都是黑褐、面皮也是黑色。一般的形态、姿态、各部位的比例等,都和黑叶猴完全相似。”
不久以后,他终于见到了白头叶猴的活体,1957年,这个发现提交给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时,“白猿”没有被叫做花叶猴,也没有定为“谭氏叶猴”,而是根据自然的造化,根据它最显著的特征赋名为白头叶猴。这个特征经过白头叶猴的传说,是古人和今人共同的见证。
时至今日,人类发现白头叶猴并不孤单,从爪哇岛和部分印尼岛屿、到中南半岛的越南、泰国等、到中国和印度分布有乌叶猴、白腰叶猴、白头叶猴、黑叶猴和金头叶猴等等17种左右相近的动物。它们亲缘关系密切,使得科学家们还在不断争执它们的差异和进化。但是动物们只是受到各种河流、海洋的限制,独自寻找着未来的生活。
(四) 挑战生存的极限
2013年5月,炎炎夏日,太阳炙烤着大地,天气异常闷热,然而闷热天气并没有让我们美丽的喀斯特精灵——白头叶猴消沉下去,相反的,母子山猴群正因为新成员的到来而雀跃着。经过六个月左右的孕期,几只小白头叶猴先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其中一只新生儿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称之为“小石榴”。
小石榴和它的父母不同,刚出生的它,全身毛色金黄,一扫父母黯淡的黑白。这是白头叶猴奇特的特征:在幼年时期,极为鲜亮的金**,十分惹眼,即使在数百米外也能一眼就能认出。按照道理,刚出生的幼仔是极为脆弱的,仅能威胁到白头叶猴的天敌对幼小的个体最为虎视眈眈。这种鲜亮却是暴露的最大危险。
但是,也许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对于白头叶猴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父母亲们。美丽的颜色能够使得整个家庭将所有的关注力都放在这些小东西身上。亲生母亲自是不别多说,年轻的妈妈会紧紧怀抱自己的孩子,对周边环境丝毫不敢松懈,不断警惕地搜索着四周哪怕是细小的动静和微小的声音。其他姨妈们,也能够不时地看上两眼,有情况发生时,就会提醒两声。
而最重要的是父亲的态度。白头叶猴是独特的一夫多妻制,在一个典型的8-12只的群体里,往往有妻子,但丈夫只有一个。丈夫的位置经常被激烈地争夺着。年轻的成年公猴打败了年老的公猴,成为新的猴王,可以产生自己的后代,但是同时又要提防着更年轻的公猴前来挑战。那么,除了保证自己的食物来源,猴王丈夫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树梢、在山顶放哨。而在辛苦的间歇中,产下自己的后代就成了最紧迫的事情。结果就是,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有好几个孩子陆续出生。哪个孩子更重要?最能长大成年的孩子最重要。怎么样能看出它最能长大成年?美丽的毛色最反映着这一切。
刚出生的小石榴,就是那批孩子最漂亮的之一。但是妈妈太年轻了。与她为敌的不仅仅是天敌,还有炎热的天气。年轻妈妈自顾自的享受着天伦之乐,却手上过于用力地搂着小石榴,往自己怀里捂着,像是捂着一颗最亮眼的珍珠似的。她或许幻想着,这只健康的、美丽的小石榴,将来经历不断的毛色变换。一个月之后,身上的毛色变成黑褐,三个月后,头上的毛色也开始变成黑褐。直到和父母一致。再过一年,它能够独立活动,知道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再安安稳稳的生活几年,如果是个姑娘,则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是个小伙子,就会像它的父亲一样,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拥有它自己的家庭。
天气太炎热了,5月的崇左早日进入高温时节。而最近几年又是最热的时候,石山裸露在阳光之下,炽热的热浪滚滚而来。母亲虽然能够适应,但小石榴贴在母亲皮毛形成的小棉袄下,温度太高了。它需要风,它也需要水。但母亲脱离了群体,没有其它的猴子能够提醒它。小小的手再也抓不住自己的妈妈,小脑袋也无力地垂了下去。毫不知情的妈妈怀抱着小石榴攀着石壁离去,她怀里的小石榴是那么的惹人怜爱:金黄的毛发,小小的模样,甚至连脐带都没有脱落。紧闭着双眼,那么地安详,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它睡着了······
四天之后,母亲终于意识到悲剧的发生。整整一天,年轻的妈妈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失神的双眼望着一处,如同一座雕塑:不吃不喝,寸步不离,灰烬落在身上也全然不觉·······傍晚,伤心的妈妈怀抱着小石榴的黯然离开了猴群。她要将小石榴留在我们也许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同时,她也要让自己与过去诀别······
(五) 保护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被世人所知是一件人类很开心的事情,但是人类也很忧伤。从80年代前后,中国人花了四十年调查和研究这种动物。但是这种动物实在是太少了。白头叶猴的生存范围只有200平方公里。而这样的土地还养活着数万人,适合白头叶猴生存的,据估算为112平方公里,而白头叶猴实际生存的范围受到村庄、道路、河流的限制更少。
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调查仅发现白头叶猴为600只左右。聪明的你可以计算一下,白头叶猴一般8-12只组成一个家庭群体,600只意味着白头叶猴有多少个家庭呢?而人类的一个小型村落,也基本上在20-100个家庭之间。白头叶猴不过是1-3个人类最基本的村落单元而已!
白头叶猴是如此之少,以至于当已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之后,全世界都开始保护它。它被列为需要保护的最高等级,它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专门为了保护这个物种,建立了两个相关的保护区——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它太少了。一场台风刮来,它可能又失去了它的兄弟姐妹。但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少呢?人类从很早知道白头叶猴时,不仅仅是亲近它,而是屠刀也指向了它。自唐代起,白头叶猴就被剥去皮肉,仅仅保留骨头,将骨头蒸煮后,炮制进酒中,以为喝酒就可以强生健体。医疗在发展至今天后,这些酒早已被证实都是人的迷信,喝这种酒一点意义都没有。可惜的是,那些死去的白头叶猴再也无法复活。
过去的二十年,人类又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去保护它。减少捕杀、保护它的生存环境,白头叶猴最近发展到了1000多只,这个数量还没有超过安全水平。但是这是否能够证明,只要人类愿意保护它,它还是可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呢?它是否在各位有机会前往崇左时,能够见到它们呢?
猴”与“侯”同音。“侯”为中国古代的爵位之一。《礼·王制》中记载:“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后,五爵虽有变化,但历代都有侯爵。人们希望加官封侯,于是给“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猴子经常出现在绘画中,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中以“猴戏”为主题的占了很大比重,而以猴为题材的吉祥画亦有许多,例如:一只猴爬在枫树上挂印,其寓意是“封侯挂印”;画毛猴跨一骏马而行,称这为“马上封侯”;如画着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的背(“背”与“辈”同音)上,它即表示“辈辈封侯”;画九只猴子攀牵或坐在一棵松树中,因松树被人视为常青之木,赋予延年益寿、常青不老的吉祥寓意。而九(久)猴又可以表示长久富贵的意思。在剪纸艺术形式中,其图案上表现一只猴子屈蹲在桃树上,猴子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宛似一对蝠形状,(“蝠”与“福”同音),构成“福寿双全”的画面;猴桃瑞寿,在吉祥物中,桃为五木之精,天上的神物,桃是增寿的瑞果,有长寿的寓意。猴与桃的结合,恰应了民间谚语“猴桃瑞寿”,表示吉祥如意。
猴入选生肖,有个民间故事说是老虎向天王引荐的。那时,老虎早已经入选生肖,一次老虎误入猎人的网,猴子解救其出来。老虎心存感激,应猴子要求举荐其为生肖。
这个故事当然远远不是对问题的解释,古今学者对猴能成为生肖之一,可谓是众说纷纭。
有一说法认为,十二生肖依照十二种动物的活动时间来确定。其中,申时( 15 ~ 17 点),太阳偏西,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 。 “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也较合理。
明代李长卿认为,申时与猴子的生活习性有关。他在《松霞馆赘言》中说:“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也就是说,申时正值日落之际,猴子在此时啼叫并且活动手臂,兴奋异常,所以人们便将申时与这一时段内最活跃的猴子联系了起来。
根据明代李长卿的观点,十二地支与十二个动物的性格有关。他在《七修类稿》中对申猴的解释是“申为三阴,阴性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认为猴子聪敏、狡猾的性格造就了它成为当值日落之际、‘三阴”时辰的生肖。
尽管对于申猴的由来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猴子以它的机智、灵动、活泼的形象获得人类的认同和喜爱。 猴,属灵长目动物。灵长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动物。地球上的灵长类动物不过有三种:人、猿和猴。无尾的是猿,有尾的是猴,因为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人们一般不严格区分它们,统称“猿猴” 。
猿猴的种类众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有六百多个品种。它们属于不同的进化等级,比较低等的有亚洲的懒猴、非洲的婴猴等;中等进化的猴有亚洲的杂食猴子、非洲的各类卷尾猴等;高等猴类有各种长臂猿等。
不同种类的猿猴形态差异非常大,小的猴类只有十厘米高,体重只有四十至一百四十克,如鼠狐猴;而大型猿猴,如大猩猩,雄性身高能达到一百八十厘米,体重达三百五十千克。
中国猿猴的种类占世界总种类的百分之十,从最原始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都有,如懒猴、猿猴、叶猴、丝猴、长臂猿等。其中,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金丝猴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是和大熊猫齐名的国宝。
中国分布最广的猴类是猕猴,不仅能在动物园和马戏团见到,而且在年画、文学作品中也常能见到它的身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以猕猴为原型的。 古人认为:“猴,候也。”“候”的意思是伺望、观察。猿猴生性聪明警觉,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发现食物后并不轻易去取,而是观望探察良久,感到确实没有埋伏方才行动,所以古人干脆就用“候”的谐音字“猴”来为之命名了。
猴子好动,自古被视为聪明伶俐的形象。华佗首创五禽戏,仿效动物姿态的-种体育治疗法, 《后汉书·华佗传》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猨即猿,运动时模仿猴子的姿态动作。
猴体态轻盈,动作敏捷,是机智灵巧的象征。“猱升猿引”形容攀登的灵活轻盈之状。李白《秋浦歌》有“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的诗句。宋人陈允平《观猿》描写了林中猿矫健的身姿:“挂石攀云目半斜,乱山深处绝烟霞。”所以,人们常用猿猴类比武艺高强的勇士。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飞将军李广身材高大,用“猿臂”来形容。三国时代,曹植写诗《白马篇》,吟咏马上习武的豪爽,其中“仰于接飞揉,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之句,赞美游侠儿神奇和英勇。
在民间故事中,猴大多被塑造成巧用智慧的形象。成语“火中取栗”山自于法国拉·封丹的寓言故事《猴子与猫》,猴子花言巧语诱使猫从火中取栗,结果栗子被猴享用,而猫爪的毛却被火烧秃。猴还能与人和动物周旋。如民间故事说乌龟和猴子结拜,乌龟把猴子骗下海希望得到猴肝治病,猴子说猴肝都挂在树上,乌龟信以为真,驮猴子出水面,猴子马上溜走。明人刘基《郁离子》载楚国有养狙为生的人叫狙公,每天让众猴为自己上山摘果,还经常惩罚。众猴忍无可忍,趁狙公睡觉拿走克扣的果子,逃往山林。狙公最后饿死。
但猴的聪明也仅为小聪明。成语“朝三暮四” 源自庄子,“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猴子掰苞谷”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用以讽喻那些三心二意、难拒诱惑之人。猴子捞月的故事,小猴发现月亮的倒影误以为月亮掉入湖里,召集众人打捞,最后出尽洋相。
猴类憨态可掬,恰似人的童年时期,性情毛躁,所以有“猴子偷桃一一毛手毛脚”,“猴子唱戏——一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瓜一一连滚带爬”,以及“心猿意马”等俗语、成语。
猴的形态举止颇似人类,善于模仿。《史记·项羽本纪》中谋士韩生讽刺项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为其徒具仪表,而无内才。明朝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戚继光抗击倭寇,士兵在山中练习”乌锐火鼠之术” ,被林中猴子学会。倭寇大举入侵,戚继光让士兵把一些火器抛在山路上以诱敌深入。火器被群猴捡得,群猴见倭寇披发眈足,以为异类,施展自学的“乌统火鼠之术”,向敌冲击,戚家军借势伏击, 大获全胜。
成语“肝肠寸断”说明猴也有着刻骨的亲情。南朝《世说新语》讲,公元346 年,晋将桓温率军上溯长江,部将捉到一只小猿放到船上,母猿看到沿岸跟着船队跑了一百多里,在巫峡时跳到船上气绝身亡,剖开母猿,其肝与肠因为哀痛而断成一寸寸。 人类从猴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与人相近的外貌、灵巧机智的大脑,于是赋予其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猴崇拜的基础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的理解有限的结果,成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并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形象。
猴为人祖
古代众多民族都有人猴通婚的传说,充分反映古代以猴为载体的生殖崇拜。
四川成都地区,流传着将猴子嵌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之初,还没有人的存在,大地上是猴子的天下。后来,猴群中出现了一对不长毛的兄妹,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蜗。盘古要他们成亲,成为人类始祖。
中原地区如淮阳的农历二月人祖庙会上,大量出售一种叫“人祖猴”的泥塑玩具,现今当地人称“泥泥狗”。人祖猴半人半猿造型,男女生殖器官明显可辨,犹有如一尊神,彩绘图案大有古拙神秘之感,威严庄重。当地人认为伏羲女娲当初用泥土捏出人类,就是这副模样。
西藏古称吐蕃,吐蕃人古有“纹猴面”的习俗,藏族古籍《西藏王统记》中有关于其先祖系狲猴所变的神话:一个受菩萨点化的猕猴去雪城修法,遭到岩洞女妖罗刹女的逼婚,生了六只小猴。菩萨从须弥山中取出青裸、小麦、大麦和高粱等播种于地,让小猴作为食物。小猴吃后毛和尾巴都变短,成了会说话的人。至今,在藏族举行盛大庆典的“跳神”仪式中,仍保留着头戴猴王面具的舞蹈。
四川羌族神话《木姐珠和冉必娃》,猿猴冉必娃为了与天上阿爸(天神)木巴的女儿木姐珠结合,用大火烧自己,冉必娃双臂紧合,一手护住头顶,一手护住阴部,大火烧掉了全身的猴毛(只在腋窝、头顶和阴部留下少许),冉必娃变成美男子,成了羌人的祖先。羌族村寨每逢大事,如祭祀或者婚丧嫁娶,全寨人都会倾听巫师吟唱这段故事,且歌且舞的巫师头戴金丝猴毛制成的帽子。
夸父
“夸父逐日”是中国的神话故事。据《山海经· 西次三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禹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举父。”古时“举”与“夸”声近,故“举父”又作“夸父”,也说他行状如“禹”(即狲猴)。由此看来,夸父是一个神猴的形象。甘肃泾河镇原是夸父的居住地,世传剪纸“夸父桃都扶桑图”,为夸父桃林生命树,夸父立于八重圭表衍生的树干上,两手扶桃树枝,树上遍生蟠桃,群猴采食,树下獒犬伏兔,树干上獒犬负猴攀援,树顶四猴,共十二只动物。这是夸父氏族后裔对先祖敬祀的遗迹,也是夸父为猴形的见证。
孙悟空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光彩夺目的猴形象是孙悟空。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美猴王,七十二般变化,一筋斗翻出十万八千里,神通广大,嫉恶如仇,西行取经路上,降妖除怪,化险为夷,顽强坚韧,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有关孙悟空的原型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采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奴曼。哈奴曼是猴国大将,天风之子。腾云驾雾,纵身一跃便可从印度飞抵斯里兰卡,力大无比,能背走喜马拉雅山,善于变形。另一说是吴承恩在传说无支祁的基础上创造。元代杂剧《西游记》描写孙行者,就有“巫元祁是他姊妹”的话。宋代《太平广记》收录的一条唐代材料说:“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隔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各种描写元支祁的形象与孙悟空拥有的武艺本领极其类似,可谓是为孙悟空的塑造,提供粗线条的、轮廓式样本。
孙悟空最初被封为”弼马温“,源于古代认为猴子能避马的瘟疫的传说。南朝梁人陶弘景《名医别录》记道:“系猕猴于厩,避马瘟。”宋人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六引韩鄂《四时纂要》云:“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令马不着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马经》说: “马厩蓄母猴,避马瘟疫。”陕西一带的拴马桩也有以石猴作为造型。 汉族传统认为猴是吉祥动物。由于猴、侯字义相通,并且同音,在许多图画和摆件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爬在枫树上挂印,就是“封侯挂印”的意思;又如两只猴子攀松树,小猴坐在大猴背上,取“辈辈封侯”之意;再如一只猴骑在马背上,旁边还有一只蜜蜂,取“马上封侯”之意。这些都是民俗画中常见的题材,过去的衙门前所立的影壁上几乎都有这样的图画,以祈祷官运亨通。
猴子爱吃桃,而桃子象征长寿,所以民间剪纸中也常见“猴桃瑞寿”的图案,取健康长寿之意。倘若是一只猴子蹲在桃树上,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宛似一对蝠形,“蝠”与“福”同音,其寓意就更美好,为“福寿双全” 。
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农家,常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母亲将一根红绳系在石猴腿部的圆孔上,另一头拦腰拴住六七个月刚学爬行的婴儿。当地人相信,猴能保佑娃娃平安。云南纳西族一些地区,每当小孩出生,就在婴儿帽上缝一条猴尾,据说可以祈福辟邪。 猴戏
在汉代,有专门为宫廷贵族表演的“百戏”,其中就有猴子的表演。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驯猴图,猴欢舞跳跃,非常温驯。南朝陈时百戏中有“掷倒称猴”节目,唐代猴戏表演还是皇家百戏节目之一,民间百戏亦有猴戏,称弄猢狲。唐昭宗竟因喜爱一只猴子的表演,“踢以排袍,号孙供奉。弄猴人因献猴戏有功赐绊,孙供奉驯练的猴子颇能倍尽臣节。
宋朝起,猴戏开始走入民间,成为老百姓的娱乐对象。《清稗类钞》载凤阳人韩子尤善耍猴戏,养了大小猴子十几只,皆不用绳索羁勒, “每演剧,生旦净丑,鸣征者,击鼓者,奔走往来者,皆猴也,无不一备,而无一逃者。”从敲锣打鼓到生旦净末丑都由猴子充当,井井有条,十分精彩。
过去,在街头巷尾常能见到民间艺人耍猴。他们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找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概子,便开始表演。猴子能够翻跟头、拿大顶、戴鬼脸、穿衣服、爬竿、向人行礼等等。今这种场景已经少见。
摸猴
明代以来,北方道教圣地、“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中出现石猴的浮雕造像。于是, “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的俚语不胫而走。人们春节逛庙会时, “摸石猴”便成为幽燕胜地的一种风俗。所谓石猴,就是观内三只巴掌般大小的浮雕,据说逐一摸过就会得福佑顺遂。但石猴刻得又小,分散三处,想要找齐并非易事,是谓”三猴不见面“。现今每一个都被摸得圆润光亮。
河北沧州杜林古桥上的雕猴也被游客们摸得十分光亮,当地传说,只要摸猴时紧闭双眼,井且足够虔诚,雕猴就会降福于人。
猴节
贵州省荔波、独山一带的布依族有“ 猴节” 。节前几天,家家都要上山采割春藤,再到田里摘梅花菜,挖来几丛石菇,将香藤捣烂浸泡,过滤后用香藤水泡糯米,与石菇、梅花菜一起蒸熟,合在一起打成香藤粑。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带着节前准备的“ 香藤粑” ,涌上山顶唱歌狂欢,孩子们像山猴一样满山乱蹄,山野沸腾起来。妇女们还要晒种、选种,男人们检修农具,猴节一过就要下地忙农活,所以猴节又称“ 动土的日子” 。
祭猴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一个支系卑南人有“ 猴祭” 习俗,“猴祭” 是男孩十二三岁时的传统祭祀仪式,通常在十一月早稻收成后举行。祭祀仪式以杀猴为主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少年的胆识。之后还要举行葬猴仪式,目的是攘灾辟邪。在杀猴和葬猴的过程中,人们都要唱猴祭歌。
扎猴
在陕西的某些地区,有一种布扎的玩具,多是“双猴吃挑”的模型。陕西宝鸡一带,每逢姑娘出嫁,其嫂都要为她做一个男根突出的布猴,藏在陪嫁的衣箱中,抬到婆家,秘不示人。这些玩具显然是求子的吉祥物,有祈愿多子多孙、人口兴旺的寓意。
1、杀鸡儆猴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2、海底捞月
夜凉如水。古井旁,一棵高大的树上,一只小猴子享用完美味的果实后正悠然地梳理身上的毛发,蓦然间抬头。只见无数的星星如钻石般镶嵌在无际的苍穹。残月如钩,高高地悬挂在众星中央,散发出皎洁的光晕弥漫周围,显得无比的神圣,庄严。猴子一下就迷恋上着狼牙般的弯月。于是乎以后的日子里除了寻找食物外,便多了一项节目,看月。。。。从上弦月到下弦月,从月缺到月圆。一天夜里,猴子敏捷地攀爬在树杈边缘,伸手采摘那成熟的果实。无意间看到古井中,一轮皎洁的圆月静静地躺在墨汁般的井水里。小猴子痴痴地看了很久,心中萌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念头————-捞月……它兴奋的手舞足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同伴,并得到大家的支持。集思广益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一个猴子用尾巴卷在树枝上,用手抓住另一个的尾巴,然后一个接一个倒挂起来。最底下的那只小猴子呆呆地看着那轮皎洁的圆月。它第一次近距离的面对这洁白无瑕的月亮,仿佛梦幻般。接着它虔诚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的……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文物上的猴文化
本文2023-10-05 01:09: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