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渊·胆腑郁热证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鼻渊·胆腑郁热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2 饮食疗法 621 食疗方法 622 推荐食材 623 食疗方 63 外治法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6411 方一 6412 方二 6413 方三 642 穴位注射 7 鼻渊患者日常保健 8 鼻渊患者饮食宜忌 9 关于鼻渊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穴位 2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方剂 3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鼻渊·胆腑郁热证 1 拼音

bí yuān ·dǎn fǔ yù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渊·胆腑郁热证(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是指胆腑郁热,以鼻涕量多色黄,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1]。

4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症状

鼻渊·胆腑郁热证患者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色黄或黄绿,量多,从鼻腔上方流下,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鼻粘膜肿胀,尤以红赤为甚,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全身或伴有发热、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1][2][3]

5 证候分析

胆腑郁热,循经上炎,攻犯脑窍,蕴结于鼻窦,燔灼气血,熏腐肌膜,故见涕黄粘稠如脓样,量多而有臭味[3]。

火热较盛,蒸灼鼻内肌膜,瘀阻脉络,故肿胀,红赤尤甚,鼻塞及嗅觉减退等症状也较甚[3]。

热毒灼伤窦壁,故叩压眉间或颧部,则疼痛剧烈[3]。

胆经火热,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头痛剧烈,发热,目赤,耳鸣,耳聋[3]。

火热蒸迫,胆汁外溢,故口苦、咽干[3]。

胆热内郁,扰乱神明,故失眠梦多,急躁易怒[3]。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皆为胆经火热之象[3]。

6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清泄胆热,利湿通窍[3]。

612 方药

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该方以龙胆草、黄芩、柴胡、山栀子清泄胆热,泽泻、车前子、木通利湿,引热下行,当归、生地黄活血凉血,益阴制火,甘草调和药性[3]。

若鼻塞甚者,加苍耳子、白芷、鹅不食草,以芳香通窍[3]。

若肝胆火热塞盛,头痛剧烈,急躁易怒,便秘尿赤者,可用当归龙荟丸加减,以清泻肝胆之火[3]。

也可用奇授藿香丸[备注]奇授藿香丸(《医宗金鉴》):藿香连枝叶研细束,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大。,以木通,茵陈煎水送服:奇授藿香丸中以藿香芳香行气,辟浊化湿,猪胆苦寒,入胆经除胆热,配以木通、茵陈以清利胆经湿热[3]。

62 饮食疗法 621 食疗方法

清泻胆热,利湿通窍[2]。

622 推荐食材

丝瓜、鱼腥草、猪胆、苦瓜等[2]。

623 食疗方

丝瓜饮:经霜丝瓜1条,切碎,沸水浸泡,代茶饮[2]。

丝瓜根蕺菜饮:丝瓜根30g,鱼腥草30g,煎水,加白糖调味,代茶饮[2]。

猪胆蜜:猪胆1个取汁,与蜂蜜60g共煎或蒸,代茶饮[2]。

苦瓜泥:生苦瓜1条捣烂如泥,加白糖60g捣匀,两小时后将水滤出,去渣,分2~3次服用[2]。

63 外治法

1)选用滴鼻灵[备注]滴鼻灵(经验方):鹅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 ml,加盐酸麻黄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过滤消毒,瓶装备用。、葱白滴鼻液或1%麻黄素液等滴鼻[3]。

或用冰连散[备注]冰连散(经验方):黄连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细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风清热通窍,改善鼻腔通气,使鼻窦分泌物易于排出[3]。

2)上颌窦炎,可于穿刺冲洗后,注入鱼腥草液[备注]鱼腥草液(经验方):将鱼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馏器内加水过药面,加热蒸馏,以每3 ml相当原干药1g计算,收集第一次蒸馏液,再行蒸馏,以每1 ml相当于原干药3g计算,收集第二次蒸馏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钠使溶解,再加入适量吐温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过滤,滤液灌装,以流通蒸气灭菌30 min,备用。,以清热解毒[3]。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6411 方一

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强 [3]。

6412 方二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内庭、风池等穴为主[4]。头痛加上星、百会;眉棱骨痛加攒竹[4]。

6413 方三

治法:清热泻火,宣肺通窍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以清泻肺热;迎香挟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两侧,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鼻窍之功效。

随证配穴:行间,头痛加风池、太阳。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3]。

7 鼻渊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擤鼻方法,鼻塞甚者,不可强行擤鼻,以免邪毒逆入耳窍,导致耳窍疾病[3]。

急性者适当休息,注意营养[3]。

对本病应积极、及时地治疗,以免使急性转为慢性,迁延日久难愈,或变生它疾[3]。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3]。

注意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粉尘多者,应戴口罩[3]。

8 鼻渊患者饮食宜忌

饮食不当会使鼻渊患者病情加重或延长病程[2]。

鼻渊患者宜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葡萄、黑莓等;多吃全谷类、豆类、坚果,以摄取B族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2]。

鼻渊患者需戒除烟酒,忌食辣椒、大蒜、煎炸等辛辣燥热食物[2][3]。

9 关于鼻渊

鼻渊(sinusitis)鼻渊为病名[5]。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3]、控脑痧[3]、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5]。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3]。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对其病机、病位、症状及“脑渗为涕”的论述,故又有“脑漏”、“脑渗”、“历脑”、“控脑痧”等病名[3]。

《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鼻渊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类似[3]。多见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慢性副鼻窦炎,亦可见于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渊发病率高,影响工作、学习,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后果,故应积极防治[3]。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乌爹泥 1 拼音

wū diē ní

2 注解

乌爹泥

释名  亦名孩儿茶、乌垒泥。

制法:用细茶末装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出,捣汁熬制,即成乌爹泥。原产地在云南一带。

气味  苦 、平、无毒。

主治

1、鼻渊(鼻孔里常流清涕)。用乌爹泥末吹进鼻孔。

2、牙疳口疮。用乌爹泥、硼砂等分,研末搽患处。又法:用乌爹泥、雄黄、贝母等分,研末,米泔洗净患处后涂搽。

3、下疳阴疮。用乌爹泥末,米泔洗净患处后,涂搽。又方:乌爹泥一钱,真珠一分,片脑半分,共研为末,涂搽。

4、痔疮肿痛。用乌爹泥、麝香,共研为末,和唾液涂搽。

5、脱肛气热。用乌爹泥二分、熊胆五分、片脑一分,共研为末,调人乳搽肛上。此方亦可治痔疮。

附方  此外,乌爹泥还有化痰生津、生肌定痛、止血收湿等作用。

古籍中的乌爹泥 《本经逢原》:[卷一土部]诸土

,治黄肿积块,酒服五钱,潞州者佳。孩儿茶,一名乌爹泥,性涩收敛,止血收湿,为金疮止痛生肌之要药。白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土部

土蜂窠(窠)蚁蛭土(蚁封)蚯蚓泥(六一泥蚓蝼)乌爹泥(乌垒泥孩儿茶)伏龙肝(灶心土)土墼(煤赭)甘

《药性切用》:[卷之五下土部]孩儿茶

一名乌爹泥。苦涩微寒,清膈化痰,收涩止血,为咽喉口齿专药。《药性切用》

《本草述钩元》:附论药品序次

。土部蚯蚓泥。纲目在粪坑底泥前。今次于后。盖与乌爹泥俱名泥。实非泥也。至纲目伏龙肝后。墨次之。今伏

《本草纲目》:[纲目第七卷土之一]乌爹泥

苍耳子为辛温解表药。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炒苍耳子表面焦**,刺尖焦脆,微有香气。

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详见百科词条:苍耳子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22:46:43 共390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得效》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神曲酒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神曲酒 1 拼音

shén qǔ jiǔ

2 《得效》卷三 21 方名

神曲酒

22 组成

神曲1块(约如拳大)。

23 主治

闪挫腰痛;食积腰痛。

24 神曲酒的用法用量

上烧令通赤,好酒2大盏,淬酒便饮令尽。仰卧少顷即安。

古籍中的神曲酒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四身体门]腰痛

积散加桃仁煎。空心食前服。阳脏人不可服五积散。神曲酒(出续易简方)治挫闪著腰痛。不能转侧。陈久神曲

《金匮翼》:[卷六腰痛]食积腰痛

神曲、杜仲、黄柏、官桂、砂仁、葛花、桔梗之类。神曲酒陈久神曲一块,烧通红老酒,去神曲,通口吞青娥丸

《丹溪心法》:[卷四]鼻病七十六

(五钱)上为末。纳鼻中。治鼻渊南星半夏苍术白芷神曲酒芩辛夷荆芥上水煎,食后服。〔附录〕酒者,此皆壅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鼻塞]鼻渊

,食后服,日三。〔丹〕治鼻渊。南星半夏苍术白芷神曲酒芩辛夷荆芥尝治一中年男子,右鼻管流浊涕,有秽气

《医学课儿策》:正文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辛夷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准绳·类方》卷八 71 组成 72 主治 73 辛夷丸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辛夷丸 辛夷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īn yí wán

2 处方

南星 半夏(各姜制)苍术(米泔浸)黄芩(酒炒)辛夷 川芎 黄柏(炒焦)滑石 牡蛎(煅)各等分

3 制法

上药研末,糊丸。

4 功能主治

祛风化痰,清热通窍。治头风,鼻流白色粘液者。现用于慢性鼻窦炎。

5 辛夷丸的用法用量

薄荷汤送下。

6 摘录

《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7 《准绳·类方》卷八 71 组成

南星、半夏(各姜制)、苍术(米泔浸)、黄芩(酒炒)、辛夷、川芎、黄柏(炒焦)、滑石、牡蛎(煅)各等分。

72 主治

头风,鼻涕白色稠粘。

73 辛夷丸的用法用量

薄荷汤送下。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为丸。

古籍中的辛夷丸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七窍门下]鼻

丹。亦有痰气者,宜南星饮。头风鼻涕下如白带,宜辛夷丸。久患鼻脓极臭者,以冷水调百草霜末服。治脑漏验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鼻]鼻渊

贴囱前,熨斗火熨透。或香附末及荜茇末,入鼻中。辛夷丸治头风鼻涕,下如白带者南星半夏(各姜制)苍术(

《明医指掌》:[卷一]病机赋

经》云∶胆移热于脑,令人辛鼻渊,传为衄蔑瞑目,辛夷丸。)手麻有湿痰、死血,手木缘风湿、气虚。(丹溪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七窍门下]鼻

内服,乌犀丸、甘露饮、黄连阿胶丸。外治,地黄煎、辛夷膏、杏仁研乳汁敷,乌牛耳垢敷,黄柏、苦参、槟榔为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上求子第一]承泽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渊·肺气虚寒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鼻渊·肺气虚寒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2 饮食疗法 621 食疗方法 622 推荐食材 623 食疗方 63 外治法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642 艾灸 7 鼻渊患者日常保健 8 鼻渊患者饮食宜忌 9 关于鼻渊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鼻渊·肺气虚寒证 1 拼音

bí yuān ·fèi qì xū hán zhèng

2 英文参考

sinusitis with lung yang deficiency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渊·肺气虚寒证(sinusitis with lung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气虚寒,以鼻塞时轻时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嗅觉减退,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嗅沟见有黏性分泌物,伴头昏、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1]。

4 鼻渊·肺气虚寒证的症状

鼻渊·肺气虚寒证患者鼻塞时轻时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嗅沟见有黏性分泌物[1][2][3]。

全身症状可见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1][2][3]。

5 证候分析

肺气虚弱,邪滞于鼻,结聚窦窍,侵蚀肌膜,津败为涕,故见鼻涕白粘而无臭味[3]。

鼻内肌膜失养,故肿胀淡红,肺气不足,卫表不同,御邪力弱,外邪易于侵袭,故遇风冷则鼻塞,流涕症状加重[3]。

肺虚则清阳之气不升,体失充养,肌腠疏松,故头昏脑胀,自汗恶风,气短乏力,懒盲声低[3]。

肺气虚弱,宣降失职,故咳嗽痰稀[3]。

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为肺气虚寒之象[3]。

6 鼻渊·肺气虚寒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温补肺气,疏散风寒[3]。

612 方药

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备注]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加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进行治疗:温肺止流丹以细辛、荆芥疏散风寒,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桔梗、鱼脑石散寒除涕[3]。加辛夷花、苍耳子、白芷,以芳香通窍[3]。

头额冷痛者,可加川芎、藁本,以散寒止痛[3]。

若易感外邪,常罹感冒者,可加玉屏风散[备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以益气固卫,也可选用温肺汤[备注]温肺汤(《证治准绳》):升麻、黄芪、丁香、葛根、羌活、甘草、防风、麻黄、葱白,以补气升阳,散寒通窍[3]。

62 饮食疗法 621 食疗方法

温补肺脏,散寒通窍[2]。

622 推荐食材

人参、胡桃、黄芪、细辛等[2]。

623 食疗方

1.人参胡桃饮:生姜、葱白各10g煎水取汁,入人参3g、胡桃仁3个共煎,一次饮用后将人参、胡桃仁嚼食[2]。

2.黄芪冬瓜汤:黄芪30g煎汤去渣,加入去皮子、切成块的冬瓜半个,如常法熬汤,作正餐汤食用,分3次[2]。

3.黄芪细辛茶:将炙黄芪30g、细辛3g沸水浸泡,代茶[2]。

63 外治法

1)滴鼻灵滴鼻,每天3~4次,以疏风散寒通窍,利于脓涕排出[3]。

2)鱼脑石散吹鼻,每日2~3次,以散寒通窍除涕[3]。

3)孩儿茶60g、鹅不食草30 g、冰片15 g,共研末用香油调成稠浆,纳鼻内,每日2~3次[3]。

4)上颌窦炎,采用上颌窦穿刺冲洗,冲洗出窦内积脓并尽量排清窦内积液,灌入鼻窦灌注液2~3 ml,以达到辛温祛风,消炎解毒,调和气血,培补正气等作用[3]。

5)鼻痔堵塞,妨碍脓涕流出,应手术摘除(见鼻息肉摘除术条)[3]。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主穴:迎香、百会、上星、合谷[3]。

配穴:攒竹、通天、风池[3]。

刺灸法: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强 ,留针10~15 min,每天1次[3]。

642 艾灸

颅会、前顶、迎香、上星,悬灸至患者觉焮热、皮肤潮红[3]。

7 鼻渊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擤鼻方法,鼻塞甚者,不可强行擤鼻,以免邪毒逆入耳窍,导致耳窍疾病[3]。

急性者适当休息,注意营养[3]。

对本病应积极、及时地治疗,以免使急性转为慢性,迁延日久难愈,或变生它疾[3]。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3]。

注意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粉尘多者,应戴口罩[3]。

8 鼻渊患者饮食宜忌

饮食不当会使鼻渊患者病情加重或延长病程[2]。

鼻渊患者宜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葡萄、黑莓等;多吃全谷类、豆类、坚果,以摄取B族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2]。

鼻渊患者需戒除烟酒,忌食辣椒、大蒜、煎炸等辛辣燥热食物[2][3]。

9 关于鼻渊

鼻渊(sinusitis)鼻渊为病名[4]。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3]、控脑痧[3]、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4]。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3]。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对其病机、病位、症状及“脑渗为涕”的论述,故又有“脑漏”、“脑渗”、“历脑”、“控脑痧”等病名[3]。

《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鼻渊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类似[3]。多见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慢性副鼻窦炎,亦可见于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渊发病率高,影响工作、学习,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后果,故应积极防治[3]。

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明堂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位于四围之中,凡朝会及各处祭祀、庆赏等大典皆于此进行。《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人体部位名·鼻·明堂明堂为人体部位名,指鼻。以其位居面部中央,故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人体部位名·鼻准·明堂明堂特指鼻准。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鼻尖、面王。是鼻前下端隆起之顶部。《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今解剖学名鼻尖。其色泽的改变可作为脾胃病变望诊的参考。针灸经 书·明堂明堂指针灸经 书。如《明堂图》《明堂经》等。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明堂明堂在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为明堂。《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将人体经脉孔 称为“明堂图”或“明堂孔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太平圣惠方》:“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GV23,DU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指头部。

详见百科词条:明堂 [ 最后修订于2017/2/16 22:44:56 共26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鼻渊·胆腑郁热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鼻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