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英雄文言文,第1张

1 有关英雄人物的古诗文

1、《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人活在这世界上,就要做一个人上之人,就要有杰出的贡献!即使是已经死了,也要成为魔鬼中的霸者,领导群魔!

我(指李清照)直到今天还在想念当初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因为兵败,宁愿死去也无颜面对自己的江东父老!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2、《出塞》 (选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只要让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3、《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

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4、《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5、《从军行》 (选一)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 英雄古文里有没有下过什么定义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汉书·刑法志》:“[高祖]总擥英雄,以诛秦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 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高适《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刘知远见史弘肇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杨秀清《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天京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美援朝前线的英雄”

另解: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

另解: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

解: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

3 古文著作中关于英雄的

推荐项羽老套而不俗套永恒的经典

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李清照挽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评价:项羽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依然不失英雄本色 洒脱而又不羁其对命运桀骜不驯的嘲讽态度让人钦佩。试想一想谁人不犯错误,从发展角度看犯错这种事情有严重的偶然性,这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他的奇迹在于他犯了错误并勇敢的接受了命运他继续与命运抗争,这直接导致他后期错误非但没能影响他的一生英明,反而人民依然传颂他的英勇无畏 他的独立人格以及爱情故事。他的自杀造不但造就了一个悲剧英雄也造就了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男人。

本人推荐原因:越堕落越英雄

推荐风评:傲骨铮铮 本色英雄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所以我这里要介绍司马迁的漫游,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马迁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那么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你比如说他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这大家知道,这个典故,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而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还能够建功立业吗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再比如讲,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我要讲司马迁这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史记》讲了许多能人的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生平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史记》十大名篇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茹列传》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共130篇

鲁迅称赞: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将史记与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反映司马迁之伟大

当然有啦比如有关秦始皇的和李将军传里面说到霍去病以及卫青的都表露出了的明显太史公也是会按自己的好恶来进行品评的~主要么就是我们自己阅读的时候不要太受他的影响就好啦,自己的见解保留就成,没什么不妥的~

《史记》每篇基本都有"太史公曰",这就是司马迁的评价啊!

没什么不妥的!

记史出于的公正、真实性的要求,更重要的还是言/论限制,所以中国历代史书都缺乏作者的独立见解,这是公认的,记得《全球通史》里这么说过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

而且偏见十分明显

看看他对汉武帝的记述,写的倒是挺长,可主要功绩只字未提,光记载了一些求仙问卜的荒唐事

不知道历史的还以为汉武帝在位几十年光去找长生不老药了呢

不就是因为汉武帝把他给阉了么

于是他就想在史书上把汉武帝搞垮搞臭。

1、大禹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

2、愚公移山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

3、鲁班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英雄文言文

1 有关英雄人物的古诗文 1、《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人活在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