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十六字佛经楷书书法对联》旧裱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弘一《十六字佛经楷书书法对联》旧裱老,第1张

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俗名李叔同,初名广侯,一名息,字叔同,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祖籍山西洪洞,明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近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亦是著名的佛教僧侣。

是一种处世态度,入世之法,并非 同流合污 ,褒义词。是有「 和其光,同其尘 」之心灵;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

“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尘”。《晋书·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释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堵塞沟通知识的穴窍,关闭传递知识的门窗;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 蕴藏 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既不可能跟他亲近,也不可能跟他疏远;既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因此,就为天下人所重视。

一、弘一大师的书法,文文雅雅、一派雍容,那样的内容(多是经文)就该配那样的字。那不是华贵的庙堂气,不是寒俭的山林气,不是锋芒毕露的才子气,更没有伦父愚氓的痞子气。他写字多是行楷书,不讲究大小参差、错落有致,也不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牵绕连带。字的大小基本一致,而且笔划的粗细变化亦不大。这样的写法易成“算子”。

二、弘一大师的书法欣赏:

扩展资料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

写一只黄铜的墨盒盖。

长度7厘米、宽度7厘米、高度15厘米。

仅剩一只盖子,还是很珍贵。

上刻:“抱篇章而景慕,乐琴书以消忧。弘一铁笔 。”章草字体,字迹间,涂抹朱砂。

铜墨盒,主要用作储存墨汁。一般墨盒里或存棉丝,或存一方小小的砚台,上面加盖,用过的墨汁不会很快挥发,提笔便写,省得灵光一现,现找砚台现磨墨现较劲,思路全废。

墨盒在古物领域,算是铜器中的边缘品种,一来,墨盒在铜器中往往年代浅近,二来往往不如铸造铜器精美,还经常搞得黑乎乎。

当然还是不乏一些特好的铜墨盒,被人抢着买。

墨盒一般分为黄铜、白铜、紫铜等等。盒盖上往往刻诗、刻座右铭、刻画、刻口号。除了拿刀刻,墨盒上的图案也有用腐蚀法印上去的。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铜墨盒还在制作,之后终被铅笔、钢笔、圆珠笔所取代。

铜墨盒的出现年代问题学界还没有解决,大约分为三派观点:“明代说”、“清嘉道说”和“说不清”说。

“明代说”,主要依据1983年在南京海国公吴祯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铜墨盒,考古简报中写道:铜墨盒一件,出土于左壁龛,铜盒外加木盒,出土时盒中残存吸过墨汁的干棉丝。

此外,还有一位叫胡果存的藏家在1999年广州文物总店买到的一件错银(或错白铜)铭文墨盒,这件墨盒指名道姓写着是明代万历年间刻玉高手陆子冈的作品,铭文中还说明了,在明代铜墨盒不叫墨盒,而叫”书带铜器“。

“清嘉道说”,主要根据 “一得阁” 墨汁创世人谢松岱先生在《论墨绝句》中的考证:古用砚,无所谓盒。墨盒者,因砚而变通者也。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递变,亦其势然欤。“

他最后总结一句”(墨盒)是始于道光初年无疑“。此外,谢先生还说过:”刻字于盖者,始陈寅生茂才。店与人尤在,实盛行于同治初年。“谢先生做墨汁,与北京琉璃厂制作铜墨盒的高人是邻居,他的考证,很有分量。

“说不清”说,依据《古董琐记》的作者邓之诚。他在《墨盒》一文中说:墨盒之制,不详始于何时”。

其中持”清嘉道说“观点者,抨击吴祯墓出土的不是铜墨盒,而是”黛盝“——描眉染发用的小盒。持”明代说“者,抨击”清嘉道说“:你们在明代典籍中找不到墨盒这个词就说明代没有墨盒,这是武断。再说,吴祯墓主是男人,描眉花眼成何体统。

总之,分歧挺大的。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清嘉道说“,因为,确实,吴祯墓中的”铜墨盒“出土于墓室左壁龛中,旁边还放了铜镜,挖耳勺、镊子啥的。而且他的墓中除了”铜墨盒“再无其他文房用品,海国公恐怕写字少,头发白吧。

陆子冈那件是否到明,不好说。再无实物了,也无记载了。而清道光年间的铜墨盒实物很多,到咸丰已然琳琅满目。

再来说说咱们这个小墨盒盖子吧。

上面的诗文,是弘一法师用铁笔(篆刻刀)以章草字体雕刻的。

弘一法师(1880-1942),民国四高僧之一。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等等等等。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教杭州,刘质平、丰子恺为其学生。1918年,37岁的李叔同皈依佛教,同年农历七月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法号弘一。九月,入灵隐寺受比丘戒。1942年10月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前,预知时至,念佛往生,留遗笔:悲欣交集,见观经。

弘一法师出家前,在书法、音乐、绘画、戏剧、篆刻等方面绝世出尘。出家后一心弘律,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同时精修净土,晚号晚晴老人。

弘一法师的书法,以魏碑为纲,兼修汉隶、章草,自成一空灵、自在的书体。法师出家后,谨戒在艺术方面的创作,独以书法、绘画为媒,弘法利生。

墨盒上的“铁笔“一词专指刻刀,弘一法师的铁笔为自创的锥状刻刀。

在他《致马东涵书》中写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

在晚清民国时,章草再度复兴,代表人物有沈曾植、王世镗、马一浮、王荣年、弘一法师等。目前可以见到弘一法师章草纸本作品几乎没有。章草作品似乎仅见于他亲自雕刻的铜墨盒上。而且,在弘一法师雕刻的铜墨盒,几乎全为白文章草。

综上分析,弘一法师大概认为在小小的铜墨盒上刻文,还是白文章草最为适合,苍劲,干净,古朴。

再说诗文。前半句:”抱篇章而景慕“是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赞语,后半句”乐琴书以消忧 “是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佳句。

墨盒上两小句,读起来一片清凉,暗含隐逸的趋向,大约也包含了对使用者的希冀。

当然,将梁陶两句和合二为一,并非法师独创。留存有清初张文陶先生的对联为其证。

只剩的一只墨盒盖,却见证了民国一代高僧的书法篆刻水准和逸气。愿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子子孙孙永宝用。

1、课文介绍了弘一法师的书法近年精进的原因,源自日常的用功用心,得出功夫在笔墨之外的结论。

2、《弘一法师的书法》是叶圣陶所写。 3、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

余秋雨《庙宇》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和《一念放下,万般从容》都是很好的选择。

《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的自传体小说,它展示了弘一法师的生平、艺术成就、治学经验、佛学修养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弘一法师的人生和思想。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是一本集人物传奇和作品于一体的独特传记,它描述了弘一法师的成长历程,以及如何通过放下自我、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从容与平静。这本书在销售量和评分上都很高,可见其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

总之,无论选择哪一本弘一法师的书,都可以从中领略到他的智慧和修行之道。

弘一《十六字佛经楷书书法对联》旧裱老

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俗名李叔同,初名广侯,一名息,字叔同,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浙江平湖人,生于...
点击下载
上一篇:古代标点下一篇:最有价值的古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