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躁狂、失眠、腰痛的典型医案
近日阅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针灸推拿分册》,下面分享对我有启发的3则医案。
孙森田医案1则
滋阴降火安神镇静针刺治疗癫狂病
病史:略
西医诊断:躁狂症
中医诊断:癫狂病,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安神镇静。
处方: 百会、情感区、腹一区、安眠(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照海(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情感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腹一区针刺时要求与皮肤表面呈15°平刺入腧穴,切勿伤及内脏,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不提插,得气为度。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Ⅱ型电针仪,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嘱百会、情感区长时间留针,达8小时
疗4次,一疗程痊愈。
按:静坐不能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自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又难以描述清楚。本案治疗,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健脑宁神。情感区位于印堂穴直上,入前发际处向后平刺10 15寸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一穴,均向后平刺10 15寸深,是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而选取的头穴,其相当于大脑额叶的额极部,能够对精神障碍性疾病起到很好的调节及治疗作用,以达开窍醒神之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百会穴、情感区针刺的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孙老在临床中常常按照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关系选择相应的头穴治疗,他认为应用针刺的方法在头皮表面投影处选穴,必须经过特殊的手法操作才能使其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大脑区域而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所以,没有一定的刺激量是达不到针刺效果的。因此,要求施术者必须认真按规定的时间捻转再配以提插手法,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刺激时间、刺激频率加刺激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腹一区出自孙老独创的“孙氏腹针疗法”(尚未公开发表),与薄氏腹针疗法不同,孙氏腹针疗法是把腹部划分为十个穴区。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处为第一穴,在该穴旁开05寸处各选一穴共三穴,同时从三穴向下平刺15寸深,稍加捻转,得气为度,该穴区治疗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失眠以及精神方面的各种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在神志病的治疗方面,孙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法”治疗,主方选取百会、印堂、情感区及“腹一区”,同时辨证配伍选穴治疗,如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阴跷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心悸怔忡加内关;失眠健忘加安眠;狂躁易怒加太冲;心烦不宁加三阴交等,穴位选择不拘泥于常法,临床疗效卓著。
王国才医案
健脾养心法治疗不寐
病史:略
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镇静安神。
(1)推拿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在床头,先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开始向上推至神庭,往返3 5遍,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穴,往返3 5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做“∞”形推动,往返3 5遍,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穴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3 5遍。
最后,沿上述治疗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往返3~5遍。按揉印堂、睛明、攒竹、鱼腰、四白、百会、四神聪、头维、角孙、率谷、脑空等穴,扫散两侧胆经,抓拿五经,勾揉风池,拿颈项部,拿两侧肩井。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掌振中脘。然后再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患者取俯卧位,术者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用滚法治疗,点按脾俞、胃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等。接着用直擦法擦背部督脉,横擦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2)针刺:取穴:印堂、百会、头维(双)、风池(双)、风府、曲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太冲(双)。手法以禅针法为主,不留针。每日1次。
二诊(2003年3月24日):神志清,精神好,面色如常,眼周微黑,表情自然。患者诉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夜间能睡5个小时左右,自觉神疲乏力之症较前明显好转,头痛头沉基本消失,纳可,心悸胸闷较前减轻,脘腹微胀。夜间多梦已有所减轻。治疗方案同前。
按: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心,总由心神失舍所致,但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治疗总以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太阳、印堂、神庭、百会、角孙、风池穴位于头部,可以疏通局部经络,调整局部气血,对不寐的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具有直接作用。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等穴能健脾和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擦督脉,能起到温经通络,镇静安神作用。
王国才禅针法,是将推拿的运气功法与振法的动作形式,应用到针刺手法上来,禅针法的特点是术者拇指与食、中两指握针,在运气功法状态下,运用振法的发力形式运针,捻针频率非常快(每秒8次左右),捻转幅度在180°~360°之间,可任意调控,一次操作可持续捻针数十分钟。临诊时,根据需要或补或泻,提插、捻转、飞、弹、振、摇诸法任意组合,一气呵成。禅针法持久均匀,得气率高,传导性好,刺激量可调性强,补泻手法量化组合,无痛、安全而不滞针。掌握这种手法,必须要有坚实的内功基础,同时针刺手法与推拿手法都要精通。
陈全新医案3则
1手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处方:肾俞(左)、委中(右)、大椎、手腰痛点(右)
手法:肾俞、委中以平泻法,委中穴逆时针捻针导气上行,使针感向腰部扩散;大椎平补法;针委中穴位时患者觉自右侧大腿酸麻感,虽经施行导气手法后,针感亦传不到腰部,出针后嘱患者站立,针刺手腰痛点捻针大泻法,配合腰部做侧身弯腰运动,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稍有缓解。
二诊(2009年11月19日):患者可自行行走,不需扶持。患者诉经6次针灸治疗后腰痛缓解,可做弯腰动作,但腰部尚余隐痛。舌质淡白,苔薄白微腻,脉滑。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缓解大半,虽为急性腰扭伤,但起因为久坐气血郁滞所致,所以疗程较一般急性腰扭伤长,取穴以肾俞交替使用,取后溪以通调督脉,余法如前。
三诊(2009年12月23日):患者精神可,行走自如。患者腰部疼痛缓解,行走如常,腰部活动如常,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前法合度,守初诊方,仍旨原法。
按:陈老认为,急性腰扭伤在针灸临床属于常见病,临床报道有单取一穴水沟或者后溪等穴而取效者,这类腰部扭伤多属于局部一时的气血郁滞,所以经针灸疏通经络,可有立竿见影之效。而属于气血郁滞久而导致的急性腰扭伤往往不能单穴或经过几次针灸就能痊愈,这就是《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坐伤肉”病机所在,所以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宜明确判断气血郁滞的轻重而做出疗效判断。
2和气血补肝肾针灸治疗老年急性扭伤腰痛
按:本例腰痛患者属于气血不和,又兼有年老肾虚,所以治疗上以调和气血为主,兼调补肝肾,取穴遵行脏腑配穴法,可取肾俞、肝俞,又因督脉所过,主治所及,调补任督,具有通调一身经气、补肝肾的作用,所以取穴用关元、气海,任脉穴位的应用具有从阴引阳的意思。局部取穴以阿是穴、关元俞为主,远端取穴取委中、委阳以通调经气。患者经两次治疗后腰痛明显缓解。
3针灸并用补肾健脾法治疗腰肌劳损
取穴:肾俞(双)、脾俞(双)、委中(双)。
刺法:陈教授以补法刺肾俞、脾俞,施术时进针得气后,反复捻针,拇指偏重向前推捻,同时持针手缓慢地将针从浅层向深层插进,轻快地将针上提。运针以轻捻转、慢按轻提为基础。运针时,使针下经气向腰部周围传导。以泻法针刺委中穴时,针尖斜向上,捻针幅度较大,拇指偏重向后拉捻。当陈教授捻针导气后,患者渐感针下有一股气自腰向双足放射,腰部酸痛感减轻。留针30分钟。
灸法:出针后以艾条温灸双侧膈俞、关元俞。
治疗后,患者自觉腰部酸痛感减轻。于右耳的腰、肾点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二诊(2007年5月22日):患者诉经针灸治疗后,夜间腰部酸痛感大减,活动腰部亦无牵掣不适,昨晚夜尿次数减少为3次。但仍有耳鸣眩晕,纳仍欠佳。乃取穴:气海俞(双)、听宫(双)、阴陵泉(双)。以补法刺气海俞;听宫穴刺以补法,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拇指偏重向前推,不提插;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阴陵泉健脾祛湿。留针30分钟。
因患者小便频数,夜尿较多,出针后陈教授以艾条温灸关元穴与中极穴,加强固摄与气化功能。嘱其回家后仍可以艾条温灸腹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加强疗效。
三诊(2007年5月25日):患者诉经昨日治疗后,耳鸣及眩晕症状减轻,精神改善,思食,小便次数减少,昨晚夜尿1次。察其舌脉,舌淡苔薄,脉细。陈教授认为前法合度,症续改善,取穴:百会、翳风(双)、命门、大肠俞(双)、阳陵泉(双)。百会、命门、大肠俞均以补法刺之;以平补平泻刺翳风、阳陵泉,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导气,不提插。配以艾灸膈俞(双)、足三里(双)。留针30分钟。
四诊(2007年7月9日):患者喜诉经1个多月治疗后,困扰多年之腰痛消失,现步履如常,腰部活动自如,食欲增进,已无耳鸣眩晕。视之精神爽利,察其舌苔薄润,脉平,病已愈,乃除去右耳之贴压,治疗守上方再针治1周巩固疗效。嘱其平素注意避免腰部受寒,适当参加运动,增强体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照海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照海穴的定位 10 照海穴的取法 11 照海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照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照海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照海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肾功能的影响 182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83 增加输尿管蠕动 184 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185 治疗咽喉肿痛 186 治疗梅核气 187 治疗梅尼埃病 188 治疗不孕症 189 治疗失眠 1810 治疗肋间神经痛 1811 治疗癃闭 1812 治疗足内翻 1813 治疗咽喉肿痛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照海 1 拼音
zhào hǎi
2 英文参考Zhàohǎi KI6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àohǎ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照海 汉语拼音 Zhaohai 罗马拼音 Chaohai 美国英译名 Shine to Sea 各
国
代
号 中国 KI6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R3 富耶氏 R6 德国 N3 英国 K3 美国 Ki6
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阴蹻[2]。属足少阴肾经[1]。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1][3]。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1]。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嗜睡,痫证,咽喉干痛,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尿频尿闭,癫痫,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子宫脱垂等。
4 照海的别名阴蹻[2],漏阴(《备急千金要方》),阴阳跷四穴[4]。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跷四穴。
6 穴名解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1]。
照,明也,指光明照射。海,意为广大之四海,此指全身,海又是深洼之处。照者光明所及,海为百川之会。言肾之真阳深藏肾水之中,虽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水泉虽迂,终归于海。穴在内踝下方之凹陷中,亦可比拟为海。肾为水脏,中寓真阳,水中有火,即所谓雷龙之火。照海者,深水之中,雷龙之火,明照四海,及于周身,不遗微小也,故名照海。[4]
7 特异性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张洁古曰:“痫症夜发灸阴跷。”本穴即阴跷之起也。
8 所属部位足部[5]
9 照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3]。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1]。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2]。
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
照海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1]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10 照海穴的取法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1]。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正坐位,两足跖心对合,当之凹陷处取穴,上与踝尖相直;或正坐或仰卧位,内踝尖垂线与内踝下缘平线之交点略向下方之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内踝尖垂直向下推,至下缘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照海穴[7]。
11 照海穴穴位解剖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内侧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照海穴的功效与作用照海穴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1]。
照海穴具有滋阴清热,调经止痛的功效。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为阴跷脉所发之处,根据“癫痫夜发者,灸阴跷脉”,取本穴可治疗癫痫病[9]。
足少阴肾经脉络于心,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两脏均与神志关系密切,故取照海穴可治疗神志病[9]。
肾主生殖,司二便,肝肾同源,故照海穴主治妇科病[9]。
足少阴肾经人肺中,循喉咙,故取照海穴能治疗五官病[9]。
照海穴在内踝正下方,故取之也可治疗内踝关节的局部病[9]。
肾经经脉联络心脏,交于手厥阴心包经,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是治疗癫痫夜发的重要腧穴之一[9]。
照海穴系阴跷脉之气生,八脉交会穴之一。有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之功,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小便频数,癃闭,便秘,痫证,不寐,咽喉干痛,气喘。[4]
玩此前 名,阴阳交错,相与为功。涌泉为水之初出,得然谷之热以化之,太溪虚象,有待容受;大钟盈象,有待发扬;水泉幽也,阴也,得照海之阳以灼之,而能化气飞升。阴阳错综,消长互变。以见人身气化,本乎自然也。故本穴治症极为复杂,犹海江之大包含细流也。本穴为阴经之阳穴。治大风、肢懈、经逆不调、久疟、偏腹痛、嗌肿、咽干、卒疝。尤长于目疾,即银海朗照之意也。[4]
13 照海穴主治病证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嗜睡,痫证,咽喉干痛,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尿频尿闭,癫痫,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子宫脱垂等。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1]。
照海穴主治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8]。
照海穴主治失眠,嗜睡,痫证;咽喉干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6]。
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2]。
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4 其它:便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03~05寸[2]。
直刺05~08寸[6][1],局部有酸麻感[6],可扩散至整个踝部[6]。
直刺05~1寸[8]。
注意:照海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后侧,以免刺破胫后动、静脉[6]。
14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照海穴的配伍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照海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6]。
照海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照海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6]。
照海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6]。
照海配三阴交、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6]。
16 特效 :常用拇指指腹轻轻向下揉按照海穴,每次1~3分钟,有补肾、养肝、健脾的功效[7]。
17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疝,四肢*泺,心闷,照海主之。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饥不欲食,照海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少腹热,咽干,照海主之。女子不下月水,照海主之。妇人阴挺出,四肢*泺,心闷,照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痹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刺照海。
《针灸聚英》: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针灸资生经》:照海、水泉、曲骨,治妇人阴挺出。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肾功能的影响如给健康人饮水1500 mL后,针刺照海可促进肾脏的泌尿功能,空腹饮水后3h内,平均排尿量,对照组1480 mL,而针刺组为1780 mL,较对照组增加19%。针刺肾炎患者的照海、列缺、太溪,可使肾泌尿功能明显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多,尿蛋白减少,血压也下降。[6]
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1]。
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1]
182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据报道观察健康人,空腹饮水后3小时内,针刺组与对照组平均排尿量、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加19%。
183 增加输尿管蠕动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1]。
184 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点按照海、肾俞可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减轻运动性疲劳[6]。
185 治疗咽喉肿痛患者220例,取一侧照海,实证用泻法,留针40 min;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2次为一疗程,间隔1d。每次照海进针后,行针至咽部有蚁行感或疼痛减轻时停针。结果:痊愈195例,占538%,显效3例。[6]
186 治疗梅核气患者65例,用15寸毫针直刺照海,当有沉胀感时,右手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捻转,同时将针缓缓向上提,使针感传导过膝,极少数患者可传至咽喉。结果:治愈54例,明显好转5例,好转4例,无效2例。[6]
187 治疗梅尼埃病患者230例,照海向内踝下直刺05~1寸,至内踝出现放射样疼痛或酸麻胀重感为止,取单侧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侧交替治疗。结果:近期治愈207例,占90%,好转19例,占83%,无效4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3%。[6]
188 治疗不孕症针刺照海治疗子宫位置异常的不孕症12例,主穴取照海。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经行有血块、色黑者加三阴交。照海针刺05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受孕5例,6个疗程后受孕4例,9个疗程后受孕1例,无效2例。[6]
189 治疗失眠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蹻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1810 治疗肋间神经痛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1811 治疗癃闭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佳,虚寒者配肾俞、膀胱俞,出针后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肾俞、三阴交,中极透关元治疗尿闭。
1812 治疗足内翻照海配交信、公孙、蠡沟、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1813 治疗咽喉肿痛针灸在中国的历史要比中药还早,可以说,我们的先人最早发现的医疗技术是针灸。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讲了一半多是针灸理论与技术,可以说,每一种疾病都可以使用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黄帝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明显指出,针灸目的是取代药物和砭石(放血疗法),以针灸治疗一切疾病。
针灸的优势:针灸代替中药治疗杂病的优点与可行性,临床上也因此用针灸方法治疗了多种疑难杂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说,针灸治病优点非常突出,远胜过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其它治疗方法。
针灸是一大医学体系,其理论精深,其针法微妙,作为一名中医,不但是要通晓中药治病,更要通晓针灸治病。想要取得非常好的临床疗效,针灸之术,不可不通,也不能不通。
1、速效,不论任何沉痾痼疾,大部分病人在针灸后,即感觉症候减轻舒适。
《黄帝内经》里提到针灸的疗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古人把针刺之后的疗效比若是风来吹云一样神速。其主要原因是针灸直接作用于穴位上,通过经络传导,外联皮毛肢节,内系五脏六腑,立即可以收到针到病轻的效果。而且,针灸治疗急症有优势。特别是对一些症状非常明显的病症,如各种急性疼痛、高血压危象、痉挛、炎症、哮喘发作等等,都可以马上取得效果。这是任何其他医疗方法都无可比拟的。
自两千年前开始,针灸一直是急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但近年来,人们不相信针灸了,不知道针灸可以急救了,如此反而耽误了不少病人的病情,实在可惜。
什么是急症呢?就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突然的脏腑阴阳气血失去平衡。针灸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急症。越是症状明显,针灸越容易取得效果。在临床上大量的急症病,包括各种疼痛,如腰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头痛、腮腺炎疼痛、带状疱疹疼痛、坐骨神经痛、胃痛、腹痛、颈痛等等,都是针入痛止,甚至不少病人说,你还没针完,痛就没有了。再有急性哮喘发作,取三个耳穴,针入即止,丝毫不比西药效果慢。小儿高烧,针一次,当晚退热,这样的病例多得是。高血压危险期,血压高到200多,针上就能退下来。病人马上头就不晕了,也就是说对于预防中风非常有效。
2、方便,一针在手,立即就可以解除病苦,不用买药、煎煮等程序,是极为方便的治疗法。特别是在救急的关键时刻,针灸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中风突然发作的急性期,家庭成员在第一时间的针刺治疗可以抢救病人的生命,极大地减少后遗症。可以说,针灸擅长治疗临床上的各种病种。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可以治疗近三百种疾病,包括亚健康状态、急性病、痛症、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各种疑难杂症、神志病(精神病)等等。也就是说,针灸不仅能治疗机能性的疾病,对实质性脏器系统毁损亦有修复功能。也许有人会不相信,针灸怎么可能对实质性的脏腑器官毁损有治疗作用呢其实,针灸是通过经络的气机升降来治病的,而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得化,自然阴精可以成形,实质性的损伤自然得以修复,疾病得以治愈。乳腺肿块的病人经针灸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
千百年来,针灸在临床上创造了数不清的医学奇迹。还有什么理由怀疑针灸呢病人只是在西医治疗无效时才想起针灸,为什么不在早期就用针灸防患于未然呢。
3、高明,针灸是中医药学的最高境界。如果医学能创造奇迹,我认为首先是针灸。针灸治病,关键是气的通畅。而气的升降出入(气机)就是生命。针灸调整的就是气机,也就是调整了生命的状态。这一点不但在理论上可以得到证实,在临床上以针灸治疗杂病,的确能体会到针灸的神奇。可以明确地说,针灸治疗的能力是西医、中药所无法比拟的。
应该说,一个好的医疗方法所必备的几个条件:
1、无或少毒副作用。 2、适于临床各种病症。
3、操作应用方便,安全。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重复,可普及推广,先进性。
针灸都具备了这些条件!
4、自然,针灸是真正的自然疗法。目前盛行的自然疗法是主张利用营养疗法,及天然动物、植物、矿物类,来治病救人的学派,但仍然依赖身外之物,不若针灸利用体内自有的气,来治疗疾病,是完全以人体生理机制为基础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印堂 41 印堂的别名 42 出处 43 所属部位 44 印堂穴的定位 45 印堂穴的取法 46 印堂穴穴位解剖 47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主治疾病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印堂穴的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413 印堂穴研究进展 4131 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4132 治疗过敏性鼻炎 5 经外奇穴名·印堂 51 拼音 52 代号 53 印堂穴的定位 54 印堂穴穴位解剖 541 层次解剖 542 穴区神经、血管 55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56 功能主治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572 灸法 6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61 印堂穴的定位 62 取法 63 解剖 64 功用 65 主治疾病 66 刺灸法 7 体表部位·印堂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印堂 1 拼音
yìn táng
2 英文参考ophry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ophryon [朗道汉英字典]
supranasal points [朗道汉英字典]
ophry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upranasal p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ìnTáng GV29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ìnt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HN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印堂:1经外奇穴名;2体表部位;3经穴名;
4 经穴名·印堂穴位 印堂 汉语拼音 Yintang 罗马拼音 美国英译名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9 日本 法
国 莫兰特氏 富耶氏 德国 英国 美国
印堂为经穴名(YìnTáng GV29)[1][2]。出《针灸大成》。别名曲眉(《千金翼方》)[2]。属督脉。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鼻内脓疙疽等。
41 印堂的别名曲眉(《千金翼方》)。
42 出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43 所属部位额
44 印堂穴的定位位于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1]。
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
印堂
45 印堂穴的取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于左右攒竹连线的中点取穴[2]。
快速取穴: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印堂穴[3]。
46 印堂穴穴位解剖印堂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47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印堂穴具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的功效。
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具有安神醒脑、宣通鼻窍作用,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鼻疾等[2]。
48 主治疾病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鼻内脓疙疽等。
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1]。
印堂穴主治神志病:痴呆,痫证,失眠,健忘;鼻病:鼻塞,鼻衄,鼻渊;其他病:头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颜面疔疮[2]。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目赤肿痛、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等。此穴治病举列:“穴道指压法治疗鼻内脓疙疽” 。
49 刺灸法 49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
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03~05寸,得气时局部胀痛;平刺透左、右攒竹,眉棱骨,局部有胀痛感;平刺透山根,鼻部酸胀;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
492 灸法可灸[2]。
可温灸[1]。
410 印堂穴的配伍印堂配迎香、合谷,有清热宣肺,利鼻窍的作用。治鼻炎[2]、鼻渊,鼻塞。
印堂配太阳、阿是穴、太冲,有平肝潜阳,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
印堂配攒竹,有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重如石。
印堂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2]。
印堂配太阳、风池,治头痛[2]。
印堂配曲池、丰隆,治高血压[2]。
411 特效若头痛、失眠、血压升高时,印堂就会晦暗,这时可以用中指指腹点按印堂穴3~5分钟,不适感觉就会得到缓解[3]。
412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斜一分沿皮先透左攒竹行补泻后,转归元穴,退右攒竹,依上补泻,可灸七壮。小儿惊风,灸七壮,大哭者为效,不哭者难治,随症急慢补泻,急者慢补,慢者急泻,通神之穴也。
《医学纲目》:头重如石,印堂一分,沿皮透攒竹,先左后右,弹针出血。
《外治寿世方》:伤寒衄血,井水磨黄芩、白及涂山根。又白及磨本人鼻血,涂山根。又纸浸白及水,贴眉心,或切白及片,贴眉心。重舌,黄柏浸苦竹沥点之。又巴豆半粒,饭四五粒,共捣烂为饼,如黄豆大,贴在印堂中,待四周起泡,去之即愈。各项舌病皆效。
413 印堂穴研究进展 4131 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动物实验模拟“印堂”、“百会”电针 ,可使大鼠脑内5HT含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另外,电针二穴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尿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排出量明显增加。说明电针 可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2]
4132 治疗过敏性鼻炎沿皮向鼻准方向刺1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有较好疗效。
5 经外奇穴名·印堂印堂(yìntáng EXHN3)为经外奇穴名[4][5][6]。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5]。
51 拼音yìntáng
52 代号EXHN3
53 印堂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印堂穴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5][7]。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4]。
印堂
54 印堂穴穴位解剖印堂穴下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通过[4]。
54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降眉间肌[7]。
54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内眦动脉分布[7]。
55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56 功能主治印堂穴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7]。
印堂穴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痛,鼻衄,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以及鼻炎,高血压等[4]。
57 刺灸法 571 刺法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7]。
沿皮刺05~1寸[4]。
572 灸法可灸[7]。
艾条灸5~10分钟[4]。
6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印堂穴
61 印堂穴的定位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62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63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64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65 主治疾病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66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7 体表部位·印堂目录 1 拼音 2 脑盖骨·脑盖 3 经穴别名·脑盖 31 络却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所属部位 35 络却穴的定位 36 络却穴的取法 37 穴位解剖 371 层次解剖 372 穴区神经、血管 38 络却穴的功效与作用 39 络却穴主治病证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3102 灸法 311 络却穴的配伍 312 文献摘要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脑盖 1 拼音
nǎo gài
2 脑盖骨·脑盖脑盖指头部覆盖包围脑髓的骨骼部分[1]。主要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骨、枕骨构成[1]。
3 经穴别名·脑盖脑盖为经穴别名,即络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络却 汉语拼音 Luoque 罗马拼音 Lochueh 美国英译名 Discard Refut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8 富耶氏 德国 B8 英国 B8 美国 BI8
络却为经穴名(Luòquè BL8)[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3]。属足太阳膀胱经[2]。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2]。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31 络却穴的别名脑盖(《针灸甲乙经》),胳却(《备急千金要方》),络郄(《医学入门》)、强阳[4]、及行[4]。
32 出处《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目妄见,恍惚不乐,狂走瘛疭,络却主之。
33 穴名解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2]。
络,意指经脉别出的细小络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载:“经络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却,本作却,有退、还之义,又作却,音隙,同郄,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络却”。足太阳之脉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还由此退出而下项,此穴正当脉之还、退之处,故名络却。[4]
34 所属部位头部 > 后头[5]
35 络却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络却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6][2]。
络却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5寸,再旁开1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
另说络却穴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8寸(《针灸甲乙经》)、或5寸(《备急千金要方》)、或53寸(《针灸集成》),再旁开15寸处。
络却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络却穴的位置(肌肉)
络却穴的位置(骨骼)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36 络却穴的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穴。
络却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2]。
正坐仰靠位,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向前05寸,与神庭和头维连线的内1/3与外2/3处垂线的交点上取穴[7]。
37 穴位解剖络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有枕动、静脉分支。分布著枕大神经分支。皮肤厚而致密,由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纤维束组成,该层有与神经伴行的耳后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顶支和枕动静脉等。 帽状腱膜厚而坚韧,其下面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连于骨膜。组织内的导血管为颅内、外静脉血管吻合的途径之一。
3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2]。
372 穴区神经、血管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3]。
38 络却穴的功效与作用络却穴有搜头风、定神志、消肿结的作用[2]。
络却穴有清热安神,平肝熄风的功效。
络却穴位于头部,内通于脑,故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神志病为主[9]。
针络却穴可使目赤血络消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青风内障,目无所见。”有清头散风之功[4]。
39 络却穴主治病证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鼻塞、癫狂、瘸证、目视不明[8]。
络却穴主治头痛,鼻塞,目视不明,耳鸣;癫狂痫[7]。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视不明、口㖞、鼻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等[2]。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青盲内障,鼻塞,口㖞,癫狂等[3]。
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等[2]。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
2 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鼻炎;
3 其它: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2][3]。
平刺03~05寸[8][7],局部有酸胀感[7]。
3102 灸法可灸[2][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条温灸5~10分钟。
本穴少用或不用灸法[7]。
311 络却穴的配伍络却配率谷、列缺,有清热祛风镇静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
络却配天柱、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络却配合谷、印堂,治鼻炎[7]。
络却配肾俞、神门、耳门、听宫,治耳聋、耳鸣[7]。
络却配百会、风池、肾俞、足三里,治头痛眩晕[7]。
3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络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青风内障,目无所见,头旋耳鸣。
《针灸大成》:主头旋耳鸣。
《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 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每个病症仅用1 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临证经验
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选录于下:
(一)头面疾患
头痛 :灸囟会。
鼻病 :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 :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 :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 :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 :针承泣。
喉病 :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 :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 :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 :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 :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 :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 :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 :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 :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 :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 :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 :灸肺俞、天突。
下痢 :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 :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 :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 :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 :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 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 :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 :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 :针肩髃。
脚气 :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 :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 :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 :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 :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 :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 :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 :灸关元、大敦。
肿满 :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 :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 :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 :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 :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 :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 治:心动过速。
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 治:心动过缓。
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 治:足心热。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 治:头顶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 治:偏头痛。
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 治:白内障。
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脑疲倦,(醒脑)
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 治:眼皮浮肿。
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 治:坐骨神经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钟。
21、穴 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 治:小儿厌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 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 治:喉头肿痛。
手 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 治:鼻窦炎。
手 法:按揉1-2分钟。
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结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 治:麦粒肿。
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 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 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 治:失眠、偏头痛。
手 法:中度点按。
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点按。
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
名老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躁狂、失眠、腰痛的典型医案
本文2023-10-05 02:16: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