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在古文中称做什么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芦”、“珍珠米”等。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在此之前,中土无玉米。
玉米祖先在美洲,
1492哥伦布从古巴带回玉米,这种当时这种很稀奇的植物。
中国本不产此物,某些电视剧让唐代,宋代人家院子里挂上玉米棒子,那是胡扯。
玉米据说是1512年传入中国。
(我在后面会专门讲述)。
有一种推断说是,中国最早发现了美洲,证据就古代史书中记载扶桑国。
扶桑就是玉米。
现在我把记述扶桑国纪录附上
梁书卷54
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
作板屋,无城郭。
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
无兵甲,不攻战。
其国法,有南北狱。
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
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
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
犯罪之身,至死不出。
”扶桑叶似桐”,玉米叶和桐叶有什么相同之处。
说它初生如笋倒有一定道理。
但以次认为扶桑就是玉米,有些专家未免有些武断。
有人认为扶桑国就是日本,(后来很多时候以扶桑指代日本)但是日本也没有两万余里,唐代日本派遣遣唐使,坐船走南线,快着三日可达中国。
两万余里,这么远就有人认为是美洲。
还有的人郑和下西洋到达美洲,这更叫人匪夷所思。
这不大可能是美洲,首先扶桑这种植物不可能是玉米,再个当时美洲没有成熟文字体系,印第安人没有文字,玛雅人的文字是天书没几个人懂。
哥伦布把玉米带回西班牙,西班牙把玉米带到全世界。
西班牙占据吕宋(菲律宾),很可能玉米从吕宋(伴随而来的还有梅毒,围城里方鸿渐曾经为此做报告)。
资料里说中国最早对玉米记述是嘉靖39年(1552年)《平凉县志》里,当时叫它番麦(和番茄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甚罕,说明当时种植人很少。
因为是新引进品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推广就有一个新名字,除了番麦、玉蜀黍、西天麦(好笑,象是唐僧带过来一样),还有包谷、苞谷、六谷、腰芦等名字,(至于其它叫发大家可以贡献几个)。
当时引进来是多用来做副食品。
后来由于它适应性强,且容易栽培,春玉米又比其它春播植物成熟早,易于填补青黄不接时候空白,因此很快成为山区地区农民的口粮,后来逐渐扩散到平原地区。
20世纪50年代后玉米栽培大为发展,超过栗成为第三大粮食作物,(前两位稻、麦)。
玉米在明朝末期传入我国。
玉米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当时随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远航和贸易,玉米通过日本和菲律宾等地进入中国。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曾出现了玉米的种植和食用记录。不过,玉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只是在一些地方作为奇特的食品或者观赏植物。
直到清朝时期,随着外交和贸易的不断发展,玉米逐渐被引入中国各地,并开始在南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种植。经过多年的改良和发展,中国的玉米品种逐渐丰富和优化,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食品、饲料、工业原料等方面。
对于我国的农业格局来说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应该说,在很久的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的夏粮种植格局来说,还是被大豆所主宰。随着玉米的逐步深入推广,现在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
玉米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便秘:玉米中的维生素B6、烟酸等成分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作用,可缓解便秘、肠炎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疾病患者症状的好转。
2、降低胆固醇:玉米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起协同作用,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因此,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3、促进新陈代谢:玉米胚芽所含的蛋白质、纤维素和烟酸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的产生。
4、明目:玉米含有的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有效的预防眼睛老化。
5、抗衰老:玉米以其成分多样而著称。例如:玉米含有维生素A和E及谷氨酸,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成分有抗衰老作用。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开始引入我国进行种植。传入中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
玉米在哪个朝代传入中国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开始引入我国进行种植。现在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玉米、马铃薯都是在明朝中后期引入我国的。
刚刚进入我国的时候,玉米也没掀起什么波澜,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
因为玉米相对于传统的大豆来说并未表现出太多的优势。并且玉米在我国的推广速度非常之慢。
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
史料记载,直至乾隆中叶,我国的玉米才逐渐扩大了种植区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出现。
但是虽然玉米面积有所普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户而言不过是多了一种夏粮种植选择而已。
对于我国的农业格局来说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应该说,在很久的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的夏粮种植格局来说,还是被大豆所主宰。
随着玉米的逐步深入推广,现在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
引入玉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①逐步得到推广
玉米对于我国农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对于杂交玉米的推广。这个影响显然就比之前大的多了,其直接颠覆了我国夏粮作物的种植格局。
②种植效益
由于杂交玉米产量提升十分显著,种植效益非常高。不仅受到农民青睐,从政府层面也直接为农民推广宣传。
这种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快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原先大豆就被玉米所取代。
毕竟这个时候的农民来说种植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还要依赖种植取得收益。
③超越大豆种植
传统大豆在领先了5000年的历史后,被杂交玉米迅速的在短短数十年迅速超越,原先领域于世界的大豆种植业也逐步走向了没落。
④产量高更好的解决粮食温饱问题
因为玉米的产量比大豆高出太多,在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没有足够的粮食就要闹饥荒,社会也就无法稳定。
因此,在杂交玉米出现后,快速的推广种植也就不奇怪了。因此说,玉米的出现对我国产生的影响直接改变的是种植结构。
而目前来说,青储玉米、水果玉米这些玉米的出现,也在改变着我国饲料及国人饮食结构。
1玉米亦称包谷、苞米、珍珠米,禾本科,一年生草本。
2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 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最大。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玉米在古文中称做什么
本文2023-10-05 02:18: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