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对孝顺的定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古籍中对孝顺的定义,第1张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如果父母之命是错误的,你明知不对却又无条件服从,这就是不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4、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 有关于“忠孝信悌礼义廉耻”的文章的进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前几天,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写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以后,就有人问我,字的含义,如何对学生讲解,如何教育学生?

如何教育,就是两个字“身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以。)

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 ,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这八个字是做人的基础,以上也是大致的意思,没有扩展开说(也不是一言半语所能尽也 ),但是我们大致能够做到这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况更能探索它的深意呢。

2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比较可信。《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骞偶一称字,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子”的原因。

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

3 关于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短文

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诚是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信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礼是文明礼貌,知书达理,为人的素养

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

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占不贪,洁身自好,奉公为民

耻是羞耻心,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

这八项基本道德构筑成了炎黄子孙道德准则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从传统的观点讲,中国人的人情观就是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

忠孝为先,中国人拜“天地君亲师”,简单地讲就是做人要懂得规矩,不要犯上欺下

所谓“仁义”,讲的也是人际关系“仁”的字形就是“两人”,即将心比心,慈悲宽怀“义”的简体字形是“两人一心”,意即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礼义廉耻”的另一种讲法就是孔老夫子天天挂在嘴上的“克己复礼”,即忍耐克制,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我再补充一下,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这八个字若真做到了,不简单

4 道德文明礼义廉耻的短文

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程门立雪”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现在的小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意识淡薄,文明行为习惯差。因此,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很有必要。渐渐地国人们开始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校园里又能听到了那久违的《弟子规》、《三字经》。尽管很多孩子已经能熟练背诵,但是深入的究其含义,还是难得其解。由此可见,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这项工作又实非易事,要真正使文明礼仪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使文明成为每一个学生终生拥有的一种良好习惯,我们还任重道远。

近几年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证明,对小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一定要依据其身心特点,从“小”处着眼,在“实”处立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要求的认识。

古籍中对孝顺的定义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