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体例有哪三种
古书注解的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
现试举主要者一二: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传有的阐明大义,有的引申未言之意,有的逐句解释。
古语云“圣人作其书,贤者作其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注,取义于如水注物,对文字古奥、文义艰深之处,略疏典故。注也是现在通用的注释名词。
扩展资料:
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
2、谓 意为“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
3、貌、之貌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
4、犹“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
5、读若、读如表示注音的术语等。
参考资料:
(一)汉代的注和唐宋的疏
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汉代人已不能完全读懂先秦古书,于是有人作注。汉注虽多是儒家的经书,注家思想也受儒家局限,但因时代距先秦较近,对字句的解释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同理,唐人不易读懂汉注,于是出现了新的注解方法“疏”(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
(二)注疏的体例
后人把注疏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十三经注疏》。以《毛诗正义》为例,注疏的体例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一)汉唐人的注解
1内容:汉唐人注解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也有通释大意的。唐代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重在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有的重在阐明哲学思想。
2范围:汉注从经书开始,后渐扩大。唐人除给经书作疏外,也注子书,还为汉代以后古书做笺注。
(二)宋人的注解
风格与汉唐大不相同,常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习称“六经注我”。
(三)清代的注解
1详尽可靠。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较深的研究,注解风格为之一变,重视从材料出发,方法也有进步,所作注解大都详尽可靠,因此称为“朴学”。但有的不免于烦琐。
2注重校勘。
[附]两个校勘术语:(1) “衍文”,指古书中误增的字。(2) “脱文”,指脱落的字。
四、旧注中常见的术语
(一)曰、为、谓之:用来释义或辨析同义词,相当于“叫做”。被释词在后。
(二)谓: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相当于“是指”、“是说”。被释词在前。
(三)貌、之貌:表明所解释的是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四)犹:用来说明是以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或用引申义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不完全相同,相当于“等于说”。
(五)之言、之为言:常用于声训。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用来注音(注释和被注释字不完全同音)。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注音兼释义;读若、读如:主要是注音,偶尔也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五 对待旧注的态度
了解旧注的局限;不抹煞古人,也不迷信古人。吸收其有价值的东西
古书注疏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的一种学术活动。在古代,许多文献都没有经过现代的编辑和整理,因此需要专门的学者加以研究和解读。这些学者通常会编写注疏,即在原文旁边或下方加上注释和注解,以便读者理解文献的意义和背景。
古书注疏的内容通常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的解释和注释,同时也会涉及到文献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注解。这些注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还可以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书注疏的编写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古书注疏的编写者往往是经过长期学习和研究的专业学者。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宝藏。
总之,古书注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也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自己整理、校注的会更好。这些辑注本身辑注的人自己可连话都说不清楚。中文不行呢!还是自己努力来整理、校注吧!你曾看过什麼这类的古籍,把中文的义理弄得服服贴贴,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段落和整个辑注都贯穿到一块的呢?没有吧!既然每一个辑注的开头,从第一个中文字起,其中的义理连话就说不清楚,那麼还能巴望以次的文字能贯通的吗?这样的一些注疏都是一些蛀书虫搞出来的,只会害人,不会助人。所以还是自己别开新局,总是保险些。起码你不会一开始就误入歧途。人生时间不多,人世诸多险恶。巨奸大恶其一就是这些古籍的注疏。历代诸多腐儒,他们没什麼本事,他们行的玩意就是搞这些误国误民的东西。还美其名为读书呢。
导引(physicalandbreathingexercise)一作道引。指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吐纳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保健方法,也是古代养生方法,后为道家承袭。《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唐·成玄英注:“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南华真经注疏》)。晋·李颐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指通过调整呼吸,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通过肢体运动,使人体动作灵活柔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唐·王冰注:“导引,谓筋骨,动支节……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宋《圣济总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人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图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法二百六十余条。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一种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道经中列有大量导引法。
详见百科词条:导引 [ 最后修订于2016/8/19 21:09:44 共6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书注解的体例有哪三种
本文2023-10-05 02:51: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