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籍收藏?应该怎样鉴别真伪
说实话,古籍收藏是一个门槛挺高的门类,对于收藏者的学识及眼力考验极大。辨别真伪的话,首先要对书籍的版本有所了解,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古籍刻印有着不同的特点。其次,还可以从古籍的用纸、用墨等方面来辨别。不同时代的纸墨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第三,有一些藏书目录、文献学资料也可以作为辨伪的参考。总之,古籍辨伪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对于作者、刻者、藏家等信息有着一定的了解,才能较为准确的辨别。如果楼主有时间,可以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多看看古籍,也可以在论坛里与书友们多多交流!
传世书画真伪杂糅,因此对每一个收藏、购买书画的人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真伪。书画鉴定的依据除了作品的时代风貌和作者的个人风格外,还有书画作品的印章、题跋、材质等。那么如何从印章上鉴定传世书画的真伪呢?
俗话说,一字二画三印章,这是鉴定一张书画作品的大致次序。一张书画的往往有许多印章,其中有作者加的印,有收藏者加的收藏印,有鉴赏家加的鉴赏印等。通过这些印章,可以考察书画家的字、号、别号、生年、行次、籍贯、门第、仕途经历、嗜好志趣,还能了解这件书画的流传经过。所以说,印章可为书画鉴定提供重要的辅证。
唐宋时代的绘画作品上很少见作者盖印,而书画作品上盖印在唐代作品中已较普遍。无、明、清的画家一般者在作品上盖印。书画作品中常见的印章有:
人名字号印。一个书画家往往有多种人名字号印,如明清画家除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这些都常出现在书画用印中。
室馆常号印。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把个人起居、游憩、读书、藏画处题上一个堂号,并将堂号入印盖在其所作书画上。
书画鉴藏印。这种印在宋、元、明、清、现代书画作品上都常见如"子孙保之"印、"子子孙孙永保之"印等。
观赏印。这种印是观赏者在观赏完书画后在作品上所盖的印。
记事印。这类印多数与书画家在创作中经历的事情有关。如张大千先生是两次赴黄山,故有"两到黄山绝顶人"印;后来他又去了一个次黄山,故又有"三到黄山绝顶人"印。
官宦仕途印。这类印多记述作者仕途经历和官职。如唐寅考取南京解元,故有"南京解元"入印。
门第印。这类印反映作者的籍贯、家庭、乡里、氏族等。如唐寅有一方"吴趋唐寅"印,"吴趋"为古代苏州的一条胡同名,即今苏州吴趋坊。
行次印。这种印反映者在家庭中兄弟之间的排行。如清代乾隆时期的成亲王永 有一方"皇十一子"印。
箴言印。即将格言、成语、警句入印。quot;温故而知新"印。
吉语印。即以吉祥的词语入印。如"子孙世昌"印、"日利"印、"长寿"印等。
诗文印。有时是一道完整诗,有时是诗句。
纪年印。表明作者自己生年或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等。
此外还有肖形印、宫廷印等。
从印章固然可以判断书画作品的真伪,但是由于书画家谢世后其印章仍可存在,后人可以此来作假,同时印章也可翻刻,所以鉴别印章在鉴定书画中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前人考辨古籍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项:
①利用各种书目和提要,从文献的流传线索上去发现问题和寻找区别真伪的佐证。对文献的真伪产生疑问,是辨伪工作的起点,而这些疑问有很大部分是从流传上发现和提出的。至于区别真伪的佐证,更离不开查考作者生平和从目录学、版本学角度对文献形成、流传过程的考察。
②根据其他文献对一书的引证来核实该书真伪。任何一部真实存在的文献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流传过程中留下其形式和内容的踪迹,特别是当时能见到这部书的人对它的引证,这些资料可以作为鉴别真伪的有力佐证。例如当发现“后人谓某书出现某时,而彼时人未见此书”,或“甲书未佚之前,乙书有引用,而甲书今本无乙书所引之文”(以上梁启超语),则可基本断定此书系出于伪造。
③从文献的内容和文体上鉴别其是否与著作年代相符。例如可从作品所表现的史实、学术思想、文体、文法、语言文字(包括特定时代的方言)以及称谓、提法等方面去寻找佐证。如书中引及了后代的史事和学说,出现了与特定时代环境不符的语言现象,则至少可确定其书在著作年代上存在问题。前人对《列子》真伪的考定,即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这一方法。为了更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还要求人们对古书的著作体例有所了解。古代典籍尤其是先秦文献,有其独特体例,一些著名典籍往往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增补才定型的。这和严格意义上的伪书有所区别,张心说:“大抵战国及战国以后之伪书,由于后人之伪造者居多,其过多在作伪者;战国及战国以前之伪书,有由于读者之误会,其过或在于读者,此又辨伪者所宜知也”(《伪书通考·总论》)
古代书籍收藏?应该怎样鉴别真伪
本文2023-10-05 03:25: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