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五鬼运财术吗?谁会做这个法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听说过五鬼运财术吗?谁会做这个法术?,第1张

民间传说五鬼:即瘟神,又称五瘟,其中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民间关于五鬼的说法有很多种,举个例子胡适就说中国有“五鬼":盆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和我所说的并非一辙。

回答中我上传了三册法术符咒古籍的封面,此几册古籍中有详细记载了五鬼运财的法术及施法方法,注意看图中右下角处,此很多奇术古籍均出自于此,

    数术中的五鬼运财大致上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符咒类五鬼运财术,依靠法术来驱使五鬼来运财,

第二种就是风水类五鬼运财术里面特指的某种格局也叫五鬼运财。这就是传说中的五鬼运财符,但是内有秘法,并非画符成咒的。

1、符咒类的五鬼运财及法术的做法

符咒类的五鬼运财我也是道听途说,过去是用五个骷髅来祭拜,现在因为不易取得,就改用五个草人或者用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做成五个纸人来代表。然后每晚上点五根香迎请五鬼,一周之中任择一晚,香烧到一半时就在门口把草人或者纸人连同金银帛纸拿到门口一起烧了,然后念什么话什我忘记了,好像是财来什么的,旨在迎财入门。

没见谁真的实践过,按照法术高深的人来说, "五鬼运财术"没有什么理论,完全是异术。其中做法也有好几种,不是只有特定的-种。由于"五鬼运财术"属阴属邪,祭祀用"办桌,供奉菜饭及烧冥纸的方式请鬼,施法的法师以后不会有好结果,待其年老法力衰弱时五鬼就会来找他算财。求财者就是有财了以后也守不住,也许家庭会发生风波,因为五鬼当时是在法师恩威兼施的压力下搬运来的,一旦五鬼改变心意后,就会对求财者兴风作浪,带来灾厄。故此,有人管此法叫五鬼搬运数。

符咒类五鬼运财术使用方法:午夜一、两点属阴时,找一具死人的骨架,不限性别,尊称他为某某公(以生前的姓为准) ,说明这个法要做给什么人,在其坟前供以菜饭,烧以具纸,再点上一支或三支香,用“卜杯”的方式来与之构通,须连掷三个同意杯方可。法师再用法力以"驱阴五鬼符" (东西南北中各五张)压它去拖贵人来助求财者先烧"五鬼总符(也算中符一张) " ,内容如下:奉雾斩耳勒令东方五鬼到此运财人本人得罡,要做法四十九天,在五方鬼当中推一方鬼即可,越是冤枉死的鬼,力道越强。做这个法,求财者必需要具有偏财或横财的八字条件,完全是靠法师的法术“压鬼行事"而已,不过每月初一、十五须在自家门口祭拜那位亡灵以示答谢。

2、风水类五鬼运财术及这个法术的做法

还有一种就是风水术里面的五鬼运财法,五鬼运财风水局,源于九星法,又称天星法九星即指北斗之贪狼(天枢)、巨门(天璇) 、禄存(天玑) 、文曲(天权) 、廉贞(玉衡)、武曲(开阳) 、破军(摇光)、左辅(洞明)、右弼(隐光)九星。五鬼就是指九星中的廉贞星。

五鬼运财风水局,即山水龙翻卦,源于此九星法之龙、向、水理论而成。在此法中,辅弼合二为一,而称为辅星。此法运用得法,可发人巨富于一时,地理之造化,须与本人之造化互相配合,方能相辅相成,使人巨富。此法虽可使人速富,然有使人易生吐血症之弊端,故在使用中,往往与法术、符咒配合使用。方能发挥其应有的效验且不致发富不成反招祸。望不要随意妄用。

九星配八宅:辅星-伏气贪狼-生气巨门-天医禄存-祸害文曲一六煞廉贞-五鬼武曲-延年破军-

风水类绝命五鬼运财术使用方法: 

1,求财者交给他一件自己干净不穿的内衣,头发少许与十个手和脚的指甲,意在使五鬼能辨认求财者的体气,方便行事。

2、他替求财者“破障" ,即点三根香在求财者头上做法除去一切不洁之物。

3、这种法术法师只能替他人做而不能替自己法师做,求财者最好八字带有偏财的比较有效,无偏财者也可以做,如果求财者发了财,五鬼就会回来告诉他。

4、纸人中央粘到一根竹子置于米上,五张纸上分别写着东方生财鬼、西方生财鬼、南方生财鬼、北方生财鬼与中方生财鬼。每天晚上十点以后用水果、鸭、鱼、肉祭拜点燃五支香,然后口念密咒,念一次咒语、烧一张冥纸,共念四十九次,烧四十九张冥纸,需时四十九天。

五鬼运财释义:五鬼:即指九星中的廉贞星。财:指水而言,因水是发财之源。此水即巨门水。五鬼运财:坐为山龙,向为水龙,山龙水龙各立一卦,并依法进行卦,依净阴净阳及三爻卦纳甲原理纳入三十四山,把山龙上廉贞所在之向位,将来水排于巨门位上。阳宅中,便山龙廉贞位开门、窗等气口,使水龙巨门位有水。此即为五鬼运财。

五鬼运财术口诀:"山龙廉贞有向,水龙巨门见水"。

但须记住的是,五鬼运财局短则两三月,多则半年比当见效,此时切忌贪无止境,应立刻停用该格局,避免耗费神气,有碍健康

1 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诗句

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诗句 1 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孔子)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孔子)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2 最欣赏的儒家思想经典名句或诗句有哪些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

译文:成事不说: 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

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孔子

译文: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

译文: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译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5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爱心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孔子

译文: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7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译文: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8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

译文: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译文: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0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

译文: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

11 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译文: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12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译文:君子胸怀大志,意志坚强,但他可以泰然自若,不傲慢放肆,身上没有骄矜之气。

1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

译文: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1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孔子

译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呀

15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3 关于孔子的古诗

1、《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原文: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文: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2、《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代:李隆基原文: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译文: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

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3、《答伯庸》宋代 冯京 原文: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译文:孔子的文采天下皆知,孔子的儒道天下都用。得到他文的都是公卿徒,得到他道理的都是穷苦百姓。

4、《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唐代:张说原文: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龙骖回旧宅,凤德咏馀芬。

译文:孔圣人的家在鲁国,他的儒家风采举世闻名。皇帝的车驾来到他的住处,都称赞其功德。

5、《悲哉孔子没》宋代:王安石原文: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译文:悲叹这世上没了孔子,就好像千年没有麒麟。天下尽是无知貌,这种事谁能知道珍贵。

4 赞美孔子的诗句有哪些

赞美孔子的诗句如下:

1、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该诗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意思是孔子所说的都被成为齐桓公、管仲等辈,百姓受到恩惠。

2、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该诗句出自曾巩的《读书》,意思是世间已经很久没有像孔子那样的人了,读书学习有其规矩和方法了。

3、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冯京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答伯庸》,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名满天下,孔子为人处世之道也遍布天下。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该诗句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用来赞美孔子。意思是孔子的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5、孔子圣之诗,善学即邹孟。该诗句出自陈著的《次韵戴成叔》,意思是孔圣人的诗词,如果善于学习和吸收,也就能有邹孟这样的成就了。

搜狗百科-短歌行

搜狗百科-读书

搜狗百科-答伯庸

搜狗百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搜狗百科-次韵戴成叔

5 孔子儒家文化典故诗词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一、忠恕之道

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二、知命

含义: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是“知命”的人生态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就能保持快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 描写孔子教育思想的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学习态度:1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方 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交 友: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敬鬼神而远之

7 有什么能体现儒家学派思想的经典诗句呢

儒家的不是很多吗 你可以查阅古籍 如《论语》等 比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 《论语—学而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事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大集经》里佛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过去了,世间没有佛了,贤劫第五尊佛是弥勒菩萨示现成佛。在弥勒佛降世之前,释迦牟尼佛把度化众生的事情交给了地藏王菩萨。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经学典籍的主体——“十三经”

  经学研究的核心是被历代儒者奉为经典的“十三经”,宋明理学虽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等“四书”为重,但《大学》《中庸》终归是《礼记》中的篇章,《论语》《孟子》也在“十三经”之内,因而经学的主要典籍仍为“十三经”所包括。两千余年的 经学史,大致是围绕着这十三部经书的确立、考订、阐发和注解不断延深、反复纠辩、曲折发展的。十三部经书是经部典籍的主体,其他浩繁的经部书籍,都是由此 而派生的著述。因此,了解“十三经”是把握经部典籍的关键。“十三经”中各经的大致情况如下:

  《周易》

  全文 24000余字,原称《易》,又称《易经》,本是占筮书,后被儒家奉为讲究哲理的经典。相传古代占卜用的易书本有三种:一种是夏代的易,叫《连山》;一种 是商代的易,叫《归藏》;一种是周代的易,就是现存的《周易》。前两种已经失传,而《周易》则流传至今。《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 表阳和阴;把这两种符号迭列三层,如三(乾)、三(坤)等,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称为八卦;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迭,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又 有六爻。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分别阐述各卦各爻的意义,卦辞和爻辞是《周易》的经文。许多研究《周易》的学者认为卦辞、爻辞是西周初年的作 品,因为它所记的内容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周初的史实,但无后代任何色彩。

  除卦辞、爻辞外,还有《彖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象》上下、《杂卦》等解释经文的传,合称“十翼”。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十翼对《周易》经文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原意,因此不能依赖它们去理解正文。

  研究《周易》的“易学”历来有两派,一派重象数,卜筮灾异,如汉代的易学;一派重义理,阐发思想,如三国时王弼的易学。

  《尚书》

 全文2500余字,原称为《书》,是夏、商、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后来成为儒家宣扬二帝、三王及周公、孔子治道的圣典。《尚书》的内容 有所谓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为西汉初山东伏生所传,共28篇。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用周秦六国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在汉朝未 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根据一些散逸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 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他又吸收了原今文《尚书》,将其离析为33篇,两者拼凑,以符合刘向、郑玄校注的古文《尚书》58篇之数,向 朝廷呈献。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收在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合并的。因此,现传《尚书》,只有今文 才是真本,古文则是梅氏伪造的。《十三经注疏》中还有梅赜伪造的《尚书孔氏传》13卷,说是西汉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梅氏编选的这些伪书,直到清代阎 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时才被彻底揭穿。古代对《尚书》的研究,除了《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外,宋代蔡沈的《书集传》也是《尚书》研究的重要成果。

  《诗经》

 全文39000余字,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类,其中有庙堂之诗,卿大夫之诗,也有民歌,时代从西周到春秋中 叶。春秋战国时,诸子各家都曾习《诗》用《诗》,但各家相比,以儒家对《诗》的整理水平最高,传授最成系统,《诗》渐渐成为儒家专门的经典。《诗经》在汉 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前三家属于今文诗学,立于学官,但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属于古文诗学,流传至今,共310篇,其中 六篇仅存篇名而无诗文。历代《诗经》学研究的成就,除《十三经注疏》中的毛传、郑笺、孔颖达正义外,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清代陈奂的《毛诗传疏》、马瑞 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王先谦的《三家义疏集》等,成就也较突出。

  《仪礼》

  全文 57000余字,原称《礼》,汉代又称《士礼》、《礼经》,晋代以后称《仪礼》,它是现存最早记载古代礼仪的书。《仪礼》成书于东周时期,但书中所载的各 种典礼仪式,应在此书之前就存在了。孔子办私学时,通过对古礼的整理编辑形成了《礼》的教材,礼是孔子讲学的重要课程,也是儒学的重要内容。

 西汉初,由鲁高堂生传下《仪礼》17篇,在西汉中分为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立于学官。1959年在甘肃武威 发掘出汉代抄在木简上的《士礼》多篇,属庆普传本,为研究《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流传至今的《仪礼》是由东汉郑玄注释的刘向《别录》本,其篇目与西汉 学官的《仪礼》相同,都是17篇,包括士冠礼、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礼、士丧礼、既夕礼、士虞 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礼古经》56篇,是古文《礼经》,其中有17篇与今文《礼经》基本相同,另外 39篇汉代称为《逸礼》,已经失传。《仪礼》研究,除《十三经注疏》中的郑注、贾疏外,南宋朱熹的《仪礼经传通释》、清人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凌廷 堪的《礼经释例》、胡培晕的《仪礼正义》,都是较重要的著作。

  《礼记》

  全文99000余字,又名《小戴礼记》。 先秦礼学家们传习《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种资料叫作“记”,是对《礼》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和补充。西汉时《礼经》立于学官,礼学博 士在讲《礼经》时也选用一些“记”作为辅助教材。东汉中期,注讲《礼经》的“记”只存两种:一是戴德选辑的85篇本《大戴礼记》;二是戴圣所编的49篇本 《小戴札记》。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于是传习它的人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礼记》。由于郑玄也给《仪礼》《周礼》作注,所以三书 并称“三礼”。

  东汉以后,《礼记》的地位逐步上升,这是由于《仪礼》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而《礼记》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度 的意义和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更利于统治者发挥和利用。于是到了唐代,《礼记》从原来经传的地位升格为正经,并代替《仪礼》进入唐代 “五经”。

  《礼记》作为一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有不少内容是专门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等,这些篇章探讨了制礼的深 义,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有些篇章谈到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如《王制》《礼运》;有的篇章讲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如《大学》《中庸》和 《儒行》;有的篇章借孔子之名阐述儒家理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还有讲教育的《学记》,讲音乐的《乐记》。此外,有不少篇章是杂记各种礼制、 礼仪规则及丧服丧事的。除《十三经注疏》中对《礼记》的郑注、孔疏外,注释《礼记》较有名的著作还有宋代卫湜的《礼记集说》,清代朱彬的《礼记训纂》、孙 希旦的《礼记集解》。

  《周礼》

  全文45000余字,原名《周官》,西汉末年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这是一部记 述政治制度的书,由战国时期的儒者以周王室及春秋各国的官制为基础,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论,设计了一套理想化的制度作为全书内容。《周礼》分天官冢宰、地 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其中“冬官司空”已亡佚,汉人用先秦古籍《考工记》补入。全书记载300多种职官,并对其职掌作 了介绍,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周代政治制度的如实记录,因此《周礼》仍是研究古制的重要典籍。

  据《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西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在民间搜集到古本《周官》,因此《周礼》属于古文经书,汉末立于学官。《周礼》除《十三经注疏》中的郑注和贾疏外,清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是研究此书的重要著作。

  《春秋》及三传

 “春秋”曾作为东周各国国史的通称,现存《春秋经》是东周时鲁国国史的专称。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4年的鲁 国历史。孔子曾对《春秋》进行修订和整理,列为“六经”之一,作为在私学传授历史知识的教材。《春秋》经文对史事的介绍十分简短,全书不过16000余 字,所以分别出现了一些解释《春秋》的“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解释《春秋》的有五家,即左氏、公羊、觳梁、邹氏、夹 氏。但邹氏无师,夹氏无书,实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左传》《公羊传》和《姅梁传》。《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著,在司马迁《史记》中称为《左氏春秋》,东 汉班固作《汉书》才使用《春秋左氏传》的名称。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觳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事实上,《左传》是参考《春 秋》经而作的史著,并不单为解释《春秋》。西汉时,《左传》作为古文经,一直在民间流传,未立于学官,刘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汉书·刘歆 传》),并力争将《左传》立于学官,遭到今文经博士的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它不传《春秋》。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后,才将《左传》拆开附于《春秋》各 条经文之下,合为一书。两书合并后,可看出《左传》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比《春秋》经多出17年。合并后的《春 秋左氏传》中还有不少“无经之传”,则原《春秋》不载而《左传》有文。以隐公元年为例,经有七条,都有“传”;“传”有14条,其中7条是“无经之传”。

 在《春秋》三传中,《左传》以叙事为主,而《公羊传》、《姅梁传》则以释经为主,叙事极少,因此后两传不能作为史书,而只能作为纯粹的经书来读。汉代 《公羊传》和《觳梁传》都立于学官,属今文经,汉代以后儒者常利用此两传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因此这两部经传,特别是《公羊传》,在经学史、思想史上也具 有很大影响。

  《论语》

  这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少数学生的言论行事的书。“论语”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坊记》,说 明《论语》在西汉以前就已流行。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是在孔子身后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将平时的记录汇纂成书的。它在西汉时还被看作是 传、记一类著作,只作为经书的辅翼。东汉以后才作为正式经书列入“七经”。《论语》全书12000余字,分20篇,书中保存了孔子大部分丰富的思想内容, 是研究孔子及孔门弟子的必读书。西汉流行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三家,前者属于古文经学,后两者属今文经学。自汉代开始,《论语》就受 到高度的重视,历代研究著述层出不穷,较重要的研究著作有《十三经注疏》中的何晏集解和邢禺疏,还有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刘恭冕的《论语 正义》。

  《孟子》

  这是一部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门人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孟子》一书主要由孟子的门人万章、 公孙丑两人所记,孟子本人亲自润色过,成书于战国晚期。全书34000余字,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每篇又分上下。班固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凡十一篇”。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篇》说:“孟子著书十一篇,七篇为中,四篇为外。”与应劭同时的赵岐认为外书四篇 文义肤浅,怀疑是后世伪作,因此他作《孟子章句》只作内书七篇。后来,赵岐作注的七篇流传下来,而外书四篇则逐渐亡佚了。在汉代,《孟子》同《论语》一 样,仅被看作是传、记类著作,直到宋代,才被作为经书列入“十三经”之中,《孟子》一书是最后进入“十三经”的。它反映了孟子系统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 观,其中“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重民思想非常可贵,而明太祖朱元璋则对此极为不满,他下令删节《孟子》中有关重民内容的章节85条,书称《孟子节 文》,并不准士人学习这些删掉的内容。

  对《孟子》的研究从汉代就已开始,《十三经注疏》中赵岐的章句和孙爽的正义是重要成果。此外,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则被推为清代注《孟》书中最高水平的著作。

  《孝经》

  今传《孝经》1700余字,分18章,是“十三经”中最短的一部。基本内容是讲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等各类人如何行孝,由讲孝进而劝忠。《孝经》在东汉时被列入“七经”之一,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经学者考证,发现《孝经》的内容有些是抄袭《左传》《孟子》《荀子》的。又根据《吕氏春秋·察微篇》中引《孝经》之文,可知《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汉代曾有古文《孝经》,但在南北朝时亡佚。

  《尔雅》

 《尔雅》是“十三经”中较特殊的典籍,实际上它本身不是“经”,其内容并无经义可言,只是一部古代训诂资料的汇编。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十二经”,才把 它上升为“经”的地位。后世经学家只是利用它的训诂知识来解释经书。《尔雅》共19篇,全文10900余字,从它所涉及的文献和利用的制度、史实来看,它 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杂采几代诸家的训诂材料汇编起来的。此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汉代经典传注发达起来后,经过增补才成为现在的状况。除《十三经注 疏》中的郭注、邢疏外,清代又有两部研究《尔雅》的重要著作,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重在对郭注的证实和补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则从经学的角度对《尔 雅》进行发挥。

  经学的解经典籍

  经学中的正经仅13部,总计字数不过65万,一部《十三经注疏》才416卷,而历 代解经典籍的数量则要超出数百倍。仅据《四库全书总目》与《贩书偶记》正续编收载的经部典籍就有3900余部,近5万卷,这是大致流存且经著录的经部书 籍,未见著录者当不止此数,历代散失的经学典籍更无法统计。因此,绝大多数的经学著述都是解经典籍。

  古代解经典籍的体例最为多样,居 各种典籍之冠。一部儒家“正经”,经过历代学者以各种体例和形式的注解、发挥,产生几百部乃至近干部著作,是不足为奇的。我国注经典籍繁富的体例,在唐以 前就基本齐备了,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传、故、笺、注、说、微、通、章句、条例、集注、集解、集释、集义、音、解、解说、解谊、通解、疏、讲疏、义 疏、训、释、撰等著作体例在当时都已出现,唐以后基本沿习,少有改变。

  传“传”有传述之意。据说《周易》中十篇解释经文的文字,就是 孔子写的传,因此又称《易大传》,这是注释正经最早的传。后世采用“传”这一体例注解经书的著述极多,就一部经书来说,由于注解的角度不同,各种传的内容 差别也很大。如《春秋左传》主要在于论证本事;而《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则主要在于阐述经义。传的形式也有多样,有的是照经文一字一句解释的,如 《毛诗诂训传》;有的是杂引他说,借经义以证事理的,如《韩诗外传》。

  注“注”的本义是用水灌注,使之畅通。引申为对古书中难解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东汉郑玄曾遍注群经,今存尚有《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这种体例经郑玄推扬光大,成为后来最常见的一种解释、疏通文义的形式,经部中以“注”而称的典籍也较多。

 说“说”是释讲的意思,大致以阐说大义为主。“说”的体例起源也很早,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易》有《五鹿充宗略说》,《书》有《欧阳说义》, 《诗》有《鲁说》《韩说》,《论语》有《齐说》《鲁夏侯说》《燕传说》,《孝经》有《长孙氏说》《江氏说》。清人惠世奇撰《礼说》,不载经文,但按经文顺 序编列,对古音古义疏通说明。

  笺“笺”是表识的意思,这种体例由郑玄首创。郑玄治《诗》尊崇《毛传》,如《毛传》有隐晦不清之处,便 记下自己的见解,标识其旁,成为“笺”。在郑玄《毛诗笺》之后,以“笺”解经的著述历代不绝,仅清代就有胡永珙的《毛诗后笺》,会钊的《周官注疏小笺》, 万斯大的《礼记偶笺》,俞樾的《礼记异文笺》,刘逢禄的《公羊何氏解诂笺》,赵坦的《春秋异文笺》,潘维城的《论语古注集笺》等。

  解 “解”是剖析解释的意思。“解”这种体例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诸子著作中就有解,如《韩非子》中的《解老》,便是解释《老子》的名篇。后人沿用这一体例来 解经,或称“解谊”,或称“解诂”,如东汉服虔的《春秋左传解谊》,贾逵的《周官解诂》《左氏传解诂》,保存至今的是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

 疏“疏”即疏通之意。这种体例最早起于南北朝时的“义疏”,梁朝皇侃在《论语义疏》的序中分析其特点是“引取众说,以示广闻”。到唐代,对于汉人的经 解,唐人看起来已不甚明了,于是出现“疏”这种新的注解形式,疏不仅给正文作注释,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释,形成了经、注、疏三个层次。一般来说,疏不 违反注的意思,所谓“疏不破注”。唐代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及后来的《七经正义》。私人的注释之作仍称“疏”,如贾公彦的《周 礼疏》、《仪礼疏》。

  章句“章句”主要是分析经文的章节,盛行于西汉,为经师讲经所习用。先秦古籍,整篇直述,既不分章,也不断句, 后来儒生进行分章断句,在分章断句中也表述了对内容的理解,汉人的“章句”保存至今的有赵岐的《孟子章句》,可以从中看出章句的特点。这种著作体例后代也 有所沿用,如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都很著名;清代则有焦循的《易章句》,任启礼的《礼记章句》等。

  集解“集解”这种体 例是汇集诸家之说来进行注释。《十三经注疏》中的何晏《论语集解》、范宁《春秋姅梁传集解》是这种体例的代表作,而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则不属这种体 例,其注释仍是杜氏一家之言。集众家之说荟萃一处的方法,不仅有集解,还有集说、集注、集讲、集要、集意、集传等等,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注释领域之中,数量 甚多。以“集传”而言,宋代较有名的著述就有朱熹的《诗集传》、蔡沈的《书集传》、苏辙的《春秋集传》等。

  丰富的解经典籍是随着经学 的发展逐步积累起来的。春秋时只有“六经”。战国以后,儒家著述中解释“六经”大义的传、记开始兴起,《周易》的彖辞、象辞等“十翼”就是《易传》; 《礼》所附的“记”以及《春秋》各传,都是早期的解经著作,只是到了汉代才升格为“正经”。西汉时经学家所写的传、注等,以阐述经义为主,如《尚书大 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等。但这时有些解经著作则开始出现了繁琐的弊病,东汉桓谭在《新论》中就记载说,《书经》大师秦延君竟然用十多万字来解 释“尧典”两字的含义,这种流弊在以后的解经著述中时有出现。东汉以后,注经典籍逐渐转向通训诂、究名物的方向,主要是解释字义和考证名物制度,发展了章 句训诂之学,出现了像许慎、马融、郑玄等有名的注经学者。流传至今的有《毛诗传》《三礼注》《公羊传解诂》《孟子注》等,后世称为古注。

 魏晋以后,随着音韵学的发展,解经典籍中的音注著作大量增加,晋代的徐邈对“五经”都作了音训,成为当时诸经音注的典范。为经书作音注声训的传统,到唐 代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为经文注音的解经典籍,其中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成就最大,他的音训做到音与义结合,注一不同的音,即表达一种不同的解释。 全书36卷,搜采汉魏以来凡230余家而遍注群经,“十三经”中仅缺《孟子》,是因为唐时《孟子》还未进入“正经”。后来宋儒刊刻《十三经注疏》时,将 《经典释文》内容散于各经注释中,称为“陆德明音义”。

  宋代注经典籍的数量迅增。在南宋时,经学学者将汉以来注解“十三经”的一批重 要解经典籍确定下来,刊成封建时代通行的《十三经注疏》。这套注疏典籍中,古注除《孝经》为唐明皇所注外,汉人与魏晋人各居其半,义疏部分是由唐宋人完成 的。大体而言,其内容注多宗汉,疏多宗唐,倾向于训诂名物的汉学,与当时理学诸儒注经的方式迥异。宋儒的解经典籍虽然进入《十三经注疏》者很少,但有不少 著述的成就是为历代学者公认的。例如,《易》注方面,程颐的《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皆有新意,尤以程颐的《易传》为清代朴学大师顾炎武所推崇。《尚 书》注方面,蔡沈的《书集传》、宋末元初金履祥的《尚书表注》不亚于《伪孔传》和孔颖达的“正义”,后来学者多所利用。《诗》注,则有欧阳修的《毛诗本 义》,往往能探本诗人之旨。《三礼》方面,朱熹晚年所作的《仪礼经传通解》,就《仪礼》分章分节,眉目清楚,并引《礼记》内容进行注解,溯本追源。朱熹的 《论语集解》和《孟子集解》,虽然重在义理的阐发,但词句简明,便于初学,可与何晏的《论语集解》、赵岐的《孟子章句》配合起来阅读。明代的解经典籍虽然 数量不少,但多承宋学,未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清代解经典籍成就辉煌,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许多经学领域的研究超越了汉唐。择要而言,首 先是在对经书的辨伪上意义重大。清代学者万斯同的《周礼辨非》、《仪礼商》,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惠栋的《古文尚书考》,胡渭的《易图明辨》,都是 当时疑经辨伪的力作。特别是《古文尚书疏证》一书,引经据典,共列128条,一一陈述《古文尚书》的矛盾,彻底揭穿东晋梅颐对《古文尚书》和《尚书孔传》 的伪造,使遗留千年的问题成为定案。其次,清儒的解经典籍几乎遍注群经,“十三经”中除《礼记》和《毂梁传》外,每部经书皆有数种新注新疏,这些著述对经 文经义的考证和注释,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全新水平。清末学者章炳麟曾对清人解经典籍加以研究,从中选出一批著作定为“群经新疏”,颇有代表性 意义。其所列举:《易经》有惠栋《周易述》,江藩、李松林《周易补述》,张惠言《周易侯氏义》;《尚书》有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 疏》;《诗经》有陈奂《毛诗传疏》;《周礼》有孙诒让《周礼正义》;《仪礼》有胡培晕《仪礼正义》;《左传》有刘文淇《左传正义》;《公羊》有陈立《公羊 义疏》;《论语》有刘宝楠《论语正义》;《孟子》有焦循《孟子正义》;《孝经》有皮锡瑞《孝经注疏》;《尔雅》有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 疏》。这些著述可以大致反映清代经学研究的水平。此外,清人还对经书注释典籍作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康熙年间由纳兰性德刊刻的《通志堂经解》1860卷,由 徐乾学、何烽主编,编者收集了唐、宋、元、明人关于《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等解经典籍146种,其中尤以宋元诸儒著 述居多,收罗宏富,颇多罕见之本。此外,清儒还对当代的解经著作进行总结,如阮元所编《皇清经解》和王先谦所编《皇清经解续编》。

  三元九运24山正、零神定局

一、正神与零神

正神、零神,源于洛书之合十,以当运为正,相对为零。

一白当运,以北方坎卦为正神,一九合十,以南方离卦为零神;

二黑当运,以西南坤卦为正神,二八合十,以东北艮卦为零神;

三碧当运,以东方震卦为正神,三七合十,以西方兑卦为零神;

四绿当运,以东南巽卦为正神,四六合十,以西北乾卦为零神;

五黄当运,中五立极,土旺于阴阳之交,故分寄坤艮二宫。因土无定位,寄生于四时,故前十年寄生于坤宫为正神,二八合十,以艮宫为零神;后十年寄生于艮宫为正神,八二合十,以坤宫为零神。

 六白当运,以西北乾卦为正神,六四合十,以东南巽卦为零神;

七赤当运,以西方兑卦为正神,七三合十,以东方震卦为零神;

八白当运,以东北艮卦为正神,八二合十,以西南坤卦为零神;

九紫当运,以南方离卦为正神,九一合十,以北方坎卦为零神。

 古人以正神管山,零神管水的风水理念来推论地运吉凶,山水同到则发福神速。所谓山水同到,即当运正神方位正好有山,或有高大建筑物;零神方位正好有水,如河川、湖泊、池塘,或低洼之地,广场、马路等。

 二、24山三元九运正、零神定局

上元:1864——1923年。

一运:甲子(1864)至癸未(1883)二十年,一九合十,天地定位。壬子癸一白水管山,丙午丁九紫火管水。

二运:甲申(1884)至癸卯(1903)二十年,二八合十,雷风相博;未坤申二黑土管山,丑艮寅八白土管水。

三运:甲辰(1904)至癸亥(1923)二十年,三七合十,水火不相射。甲卯乙三碧木管山,庚酉辛七赤金管水。

 中元:1924——1983年。

四运:甲子(1924)至癸未(1943)二十年,四六合十,山泽通气。辰巽巳四绿木管山,戌乾亥六白金管水。

五运:甲申(1944)至癸卯(1963)二十年,前十年寄坤,后十年寄艮。

即:甲申(1944)至癸巳(1953)十年,未坤申二黑土管山,丑艮寅八白土管水。

甲午(1954)至癸卯(1963)十年,丑艮寅八白土管山,未坤申二黑土管水。

六运:甲辰(1964)至癸亥(1983)二十年,六四合十,山泽通气。戌乾亥六白金管山,辰巽巳四绿木管水。

 下元:1984——2043年。

七运:甲子(1984)至癸未(2003)二十年,七三合十,水火不相射,庚酉辛七赤金管山,甲卯乙三碧木管水。

八运:甲申(2004)至癸卯(2023)二十年,八二合十,雷风相薄。丑艮寅八白土管山,未坤申二黑土管水。

九运:甲辰(2024)至癸亥(2043)二十年,九一合十,天地定位。丙午丁九紫火管山,壬子癸一白水管水。

从2044年起,又从上元甲子开始,如此周而复始,永无休止。

一、真 气 运 行 法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自我导引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采纳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气功养生治病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整理而成。操练不难,只要按要求练习,不会出偏差。操练步骤井然,各有反应或效果可证,治疗范围亦较广泛。

基 本 内 容

(一)、练功姿式

  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与意念

  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

  (三)、收功

  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

练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练功准备就绪,即微合双眼,先注视鼻尖片刻,接着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吸,勿使有声。意念随每次呼气自喉部下达心窝部,尽可能逐渐放慢、放长,每次呼气的时间,以每分钟呼 8 — 12 次为宜。吸气时任其自然,无念无识。练功时若有杂念,要用数息法制之:只须数呼气之数,从 1 — 10 ,再回头从 1 — 10 ,反复进行,杂念平息,即不必数息。本步练功时间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钟。尽可能固定每日练功时间,易于形成条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时间者,则每日早、中、晚 3 次不可缺。练功约 3 — 5 日,便自觉心窝部有沉重感,至 10 日左右心窝部有温热感,即告第一步完成,为第二步奠定了基础。炼本步期间,无练功基础者,可能出现头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腭不习惯等,这些是初练时的生疏现象,只要坚持按要求去练,便会逐渐纯熟,各种不自然现象渐会消失。在练本步过程中,一般脾胃虚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渐增食欲,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当第一步功法练至每次呼气自觉心窝部发热时,即可意息相随,于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热气流逐渐向下延伸,一步步趋向丹田(小腹内)。但必须注意轻松自然,不可过分用意和操之过急。如此每日练功 3 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约 10 天左右,即可于每次呼气时出现一股热流下达丹田的感觉。此时可出现小腹中汩汩有声,矢气增多,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者渐趋正常。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当每次呼气皆有热流下沉丹田,丹田温暖发热后,即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过分注意呼气。每日练功 3 次,每次 40 分钟左右。本步锻炼时间约需 40 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内形成一个“气团”。随着功夫的积累,气团逐渐增大,小腹充实饱满有力,有时会出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肾区及四肢发热等,这些现象或感觉可因人而异。一般患有失眠、阳痿、月经不调、二便异常者渐可明显好转。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接上步,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即会沿脊柱上行。此时,意念须随之上行而不为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当其止于某处不复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时,也不要用意向上导引(勿助)。因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决于丹田中真气充实的程度,丹田越充实,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则上行中止,甚或倒退。当上行至脑后“玉枕关”,屡屡欲上难通过时,可用内视头顶法,一般即可冲过玉枕关。本步是关键的一步。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至 4 — 5 次,每次需 1 小时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内,气流即可冲过“玉枕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过,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须数次;慢者需数天;个别人可因特殊情况而久久难以通过。练本步过程中,可出现项背强急,头如紧箍等情况,是冲关通督之前兆,不可疑虑放松;通关后 ( 尾闾、夹脊、玉枕 ) 自然轻松愉快。通关后呼气时热流直下丹田,吸气时热流沿脊而上过头顶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环(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悸气短、精神恍惚等病证者,皆可明显改善,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无病者亦可致身轻体捷,精力充沛。

一、丹功筑基过程中,常出现三个毛病,导致无法完成。

   1练习中,欲念旺盛无法自制,导致无法进步。

   2不明身心反应,或自我要求不严格,而轻易放弃。

   3气足但不纯,且通督而不通任,无法形成循环。

   此外尚有腹痛、腹胀、阴气重、身凉、头痛等诸多流弊。

忠告:1没必要把真气运行法看得太难,要知道现代人身体很差,经络也很脆弱,所以气通经络反而很容易。

  但也别太在意身体上的种种感受(尤其是不太会指导自己的,别乱掉了),要知道反应越多越强越特殊,反而说明身体越差。

   2筑基完成,视努力程度看效果。除非绝症缠身,否则身体肯定很恢复得比较好。用工勤的,身心气质都会适度发生变化(但能否稳定住就要看自己了)。所以,切勿偷懒。

   3切勿胡乱修改,也不要自恃有基础而直接从第三步开始,不然会后悔的,请勿自欺,一切照原方法进行就好。至于一些注意事项,妖怪下面说得很清楚了,有些没有说明原理,信得过就照作。

   妖怪以李少波老先生的“真气运行法”为“百日筑基”、“炼精化气”的高效方法。并认为女性练法和男性相同(仅在月经来当日不可意守丹田和命门,只呼气到胃而已)。

   真气运行法五步中,依次可能会出现的生理感觉(不一定全部出现,但可以拿来客观衡量进程),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一二步中:

   1心窝温热

   2心窝沉重(稳定后,开始进入第二步,往下呼气注意小腹)

   3肠鸣放屁(正常,别在意,肚子响也很好玩。放屁就放吧,不要憋,应该不臭的,也没听说放屁放死过人)

   4小腹温热(感觉稳定后开始第三步,但意守时要把丹田位置偏后,切记切记不可在腹前,不然容易腹胀腹痛或欲望强烈!)

   此时脾胃功能有明显改善。胃口可能会变大或变小,但精神很好。

   此二步绝对不可以忽视,千万不可自认为有基础就跳过

三步中:

   5丹田开合

   6丹田运动

   7丹田饱满

   8丹田蕴珠(5-8,意守而已,别乱添花样比什么都好)

   9会阴跳动(或发痒。有时会出现快感,克制欲望别乱想,不行就去看玄幻小说,那可是超强的纯YY)

   此时可以转守尾闾,每次用意点下小腹,然后是会阴,然后转守尾闾。也可依然守丹田(位置偏后)。

四步中:

   10尾闾气动(炼气过程中欲望来时可能尾骨附近微胀,只是不知道初学者此时是否会有此现象,没摸过)

   11命门气动(可以开始转守命门)

   12两肾汤煎(5-12中,有的人可能小腹内部形成一个循环,任其自然)

   13项背强急

   14玉枕阻遏

   15环头拘紧(13-15中,可以帮助呼气加压,呼气到小腹,依旧守命门。之前一直守丹田者,此时一定要开始改守命门。坚持)

   16玉枕通气

   17玉枕轰隆

   18头箍松解(初步通督)

   19头皮奇痒(恨不得把头皮挖去,坚持,勿挠,痒死也要忍)

   20百会灵动(到此督脉初步通,然后转接到任脉上形成循环)

   21印堂拘紧(之前任脉没通的,到此就辛苦了,要么从前额开始散开,要么气滞于头而种种不适)

   22舌尖颤麻(顺接任脉,从此如环运转)

   此时任督循环,身心感受明显,始知以前种种用意不过虚妄。数日后新鲜感渐去,缓缓趋于平淡。

五步中:

   23津液甘醇(有时顶上如聚水珠,然后流下来,口水清甜无沫。此着甚紧要)

   24头微昏晕(神智很清醒,微晕但很舒服)

   25如痴如醉(身心舒畅,初遇到者此时不欲言语行动思考。但此不过是气机顺畅的初步反应而已)

   26内息偶现(循环虽然不如最初几日那么感觉强烈,但转得很明显、很稳定,有时甚至会突然出现逆转,有时呼吸也会暂停,或者吸气或呼气变得很长。切勿刻意追求,一切任其自然)

2012-03-25 09:37回复举报 |

wuwangm2

核心会员7 2楼

   27额前闪光(到此可以开始还丹)

   这五步在正常情况下,就算是病人也应该可以在百日内完成,身体健康者应该可以在两个月内完成的。也有极个别的人一两周内即可到第四步初步开通任督循环,但要么是身体很好,要么是人病体虚,无论何种都需要继续练习直到稳定下来。

   此五步完成即完成丹道第一步“运子午”,然后可以速速下手“小还丹”,片刻内神水还丹,然后就算是摸到丹道的边了。还丹之后内视可以见到有物,神气稳定后将身体内部放松,丹光反照上映于眉心,自然见到白光,即流行所谓“性光”(只是流行概念而已,其实离本来尚远)。至此可知,身心现象不过是一线之隔。

   然后炼气,经过“凝神气、转卯酉、操八卦、大还丹”,乃至“合四象,现虚空”(乱起名字而已,无需在意,先做好可以作的再说,流程和方法还是看原来的帖子)。后天渐转至先天,归根复命,元气显现,才有资格真的炼丹(炼神炼形)。若有机缘见到本来,甚至元神显露,方可算真的入修行之门。

   常见自称方法高明者,却说数年无进步,仅仅停留在身心感觉上却不起变化的方法真的对吗?方法正确,过程中少走弯路的话,从第一步开始到上面说的有资格,约需一年。如果有基础或很勤奋或体质好的,也许六个月就能搞定。但懒人肯定是没药医的(妖怪懒得该乱棍打死)。

   有遇到不少做梦的,自说“元神”“婴儿”可化身万千,只可惜都是自己长相;知道对方错了还不敢乱说,免得对方不高兴。那些东西还差得远呢,不过是自我意识的缩影,依然是识神用事。元,就是本来,而不是玩弄意识造出来的。  也有遇到不少苦修的,很辛苦的见到本来,练出了真实“元婴”,并随着功力提高而成长。只是可惜了点,归根复命,不是老树发新芽。但这不算错,这本来也是丹道的一个特点,自己造一个真实的生命来保证不生死流转。只是当初能生出这生命的那个,在此肉身成形前在哪里,又是谁呢?

   (扯远了,打住)

注意:

   1筑基中最难过的不是欲望一关,而是坚持。虽说是否遗精确实对生理上有影响,但此时才是初步,影响并不大,只能说当日所练消耗掉了而已,并无退步之说。妖怪认为丹道并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似登山,坚持爬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可以歇脚了。关键还是在坚持上,时间是最基本的保证。方法正确,时间花的并不太多。根据妖怪几年来的经验以及和朋友的交流来看,筑基过程中每天约需一次一小时或二次40分钟或三次30分钟,是最基本的时间要求。(试究其原因,可能是现代人营养好,也可能是身体差架子轻容易立起来。)

   2筑基完成,算是初步精化气,任督的通也只是初步。如同小学生大学生都在学习数学,层次上有区别而已。一条排水管,每分钟流5吨水是通,每分钟流500吨水也是通。任督循环在生活中的初步验证就是感冒、鼻塞、打嗝,噎住等,转个几圈就没有事情了。任督循环就是所谓“小周天”,是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直到后面都要用到这个,切勿轻视。

   3通常情况下小周天通且还丹之后,性能力会提高很多(仅通小周天而不还丹,则不清楚,妖怪没遇到这样的例子)。无论是朋友自炼,还是有神修基础的人转开小周天(不还丹,但上丹田本来有光团),有妻室女友的多人都出现一些状况,在名副其实的“不耻下问”后得知平均性行为时间在45分钟到3个小时之间,而且似乎可以更久,不过多人说中途体力不支提前释放了。

   听他们说开始几天时虽然时间长,但比平时软很多,几天后才正常。晕哦,一直不明白。在上海时查房中术资料,“宗筋,心气至则热,肾气至则刚”,那么很可能是肾气内收造成的。就单身朋友以及妖怪自身状况而言,梦醒之间确实可以体会到闭锁的。只是大家公认,生理上的反应也许容易断绝,断除心理上的欲望相对难很多。

   无论是双修还是房中,都是以内炼为基础的。可惜一直不知道正统双修的详细方法(是双修,不是单修,也不是双丢)。唉,房中易流于采补或纵欲,而双修对双方身心起点要求实在太高了(和朋友交换所知,类似道家地仙水平。差不多是心要不系情和欲,识得祖宗,明心见性;身要能任运先天元气,或修灵热拙火真的有成。)。只是妖怪和朋友们一直没见到有真会双修的,无论是密宗还是道家功。偶有听闻后互传资料,可惜所见不过是高明点的房中术或借用瑜伽术而已,再不就是古法的断章取义,至于那些流行所谓的东西就更是惨不忍睹。

   4之前所说筑基完成后可能有身心气质变化绝非虚妄,不过是体内阴阳调和气机顺畅而对于心理上的影响而已。近来将丹道与佛教显密以及瑜伽作比较,以丹道入手门槛最低,上手生理变化最明显,整个流程也最清晰,只是方法趋于过简(远不

听说过五鬼运财术吗?谁会做这个法术?

民间传说五鬼:即瘟神,又称五瘟,其中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民间关于五鬼的说法有很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