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籍文物常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关于古籍文物常识,第1张

  鉴定古籍版本对收藏者的意义重大,版本学是从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刀法、墨色、刻印、题跋、批稿、印章等方面来研究图书版本的,在鉴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古籍(即全文、序跋、版式、刻工姓名等都具备)的情况下,所审阅、考察和判断的古籍版本不仅是文献,也是文物。鉴定版本是一项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其实质就是要熟悉旧书,熟悉版本,从而能举一反三。学习版本鉴定方法最好是多看、多比较、多实践,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纸上谈兵是永远行不通的。还要懂一些金石学、印章、目录学的知识,笔者对古籍版本研究已有10多年了,收藏各种宋、元、明、清、民国版本达500多册。

  在长期实践中,笔者逐步掌握了鉴定古籍版本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套鉴定的程式,每当鉴定一种版本,我首先要揭开卷首看一看,从字体、版式、纸张的特点来判断一下,是何朝何时所刻,也可以从书名、编著者、校订人的姓名来作参考,心中有了底,再考证真伪,详看序跋、目录、卷末、书尾,查找有无牌记、封面、刊工姓名等。我的鉴定经验是:

  字体鉴定。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刻本字体都有不同,如北宋早期多用欧体,瘦劲清秀,丰厚淳朴。南宋刻字多用柳体,工整有力。金代多用柳体。元代初期似宋,后仿赵孟兆页体,流利活泼,柔软圆润,官家刻本不惜重金,故字体工整漂亮,而书坊以刻书营利为目的,贪多求快,字体多恶劣粗俗。明刻本保留元末遗风,自嘉靖年起变化成一种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直挺整齐严谨的长方形字体,清刻本多为仿宋体,尤显柔美、秀丽,令人耳目一新,但以后字体变得呆板,字行密集如涂鸦一片,很不雅观。

  版式。北宋早期多白口,后期左右栏,版心为刻工姓名和字数,南宋四周双栏,元代也是如此,只是鱼尾多,行间更窄,书口更阔,明初刻本多承元刻版式,内府刻本字大行疏,独具一格。正德以后仿宋版格式,并且出现毛氏汲古阁刻本的名家雕刻版本,清武英殿刻本最好辨认。

  印纸。书坊刻本大多用价格低廉的劣质纸印书,官家刻本纸张要好一些,宫廷刻本印纸更好,要分清竹纸、棉纸、麻纸、皮纸的不同,宋刻本主要用麻纸和竹纸,白棉纸印本是嘉靖刻本的特点,万历多用竹纸、黄棉纸,清代刻本印纸繁多。

  墨色、刀法。宋代刻印书籍,用墨比较讲究,墨色浓厚似漆,字黑纸白,十分显眼,宋版刻工刀法较精细认真,笔划不苟。元版墨色较混,刀法生硬而无力,明代一些仿宋刻本,形似原版,细加比较,差强人意。

  装帧。宋代书籍主要是蝴蝶装,少有施用装,南宋出现色背装,流行于明嘉靖、隆庆时,至万历开始广泛用线装形式。

  序跋、版记、避讳字。看序跋作者查年代,看版记知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都有避讳。

  题跋。藏书印章,题跋内容较广,清代很多藏书家,精于版本鉴定,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们的题跋多有百年之论,可供后人参考,藏书印章是藏书家钤印在藏本上表示所有权和鉴定意见的信物,以及藏书印章。

  行款字数。伪本的鉴定,如宋嘉定刻本为半页7行,行15字,小字双行,宋代黄善夫刻本为半页10行,行18字,注文双字,行24字,四周双边,左有耳,耳记篇名。

  综上所述,古版本的鉴定较为复杂,以上只是笔者收藏古籍版本的一些初浅体会,供藏友参考

说到鲛人这个词,大家肯定都不是很熟悉,毕竟现在的叫法是美人鱼。对于这个生物的存在,在很多童话中或者是一些小说中出现过,而且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记载过关于人鱼的事情。那么在古代,真的有鲛人的存在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鲛人这种自古以来就十分神秘的生物,最早出现在《山海经·海内南经》,其中的记载是: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这里只是提到了鲛人的生活环境,而关于鲛人的形象,在《山海经·海内北经》当中有具体的记载为: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同时,在这里提到的便是鲛人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陵鱼。

很明显,陵鱼有着半人半鱼的姿态,有着和人一样的脸和手脚,这也希腊神话当中人鱼的下半身是鱼尾是大不相同的。

在《山海经》之后,由于鲛人极具神秘性,所以,便在记载在了很多的志怪古籍当中,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东晋时期的干宝在《搜神记》当中的记载。

在《搜神记》的第十二卷当中,干宝对鲛人的描述是: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意思便是说:鲛人生活在南海之外,它们虽然像鱼一样居住,却仍然像人类一样过着耕织绩麻的生活,比较神奇的是,鲛人所流出来的眼泪,在干涸之后就会变成珍珠。

除了《搜神记》之外,《博物志》《述异记》等志怪古籍当中对鲛人也有相关的记载,在具体描述方面大致相差不多。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志怪古籍的广泛流传,鲛人也就变得更加具有神话色彩,不仅无论雌、雄的样貌都十分出众,而且还有着一定的功力,上半身为人身,下半身则为鱼尾,当他们想要到陆上的时候,一旦修炼到一定的程度,鱼尾便可以化作双脚。

正因鲛人属于水族,所以,此后又有了泉先泉客这些称谓,并且还与龙王等神话人物有了紧密的联系,更是成为了水族当中兼具美丽和智慧的一支。

至于说鲛人这种神秘生物是不是真的存在,这跟到现在为止一直被各国的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美人鱼之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据科学家们考证,无论是我们所说的鲛人,还是西方神话当中的美人鱼,其实都应该是一种叫做儒艮的哺乳动物。

儒艮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食草性哺乳动物,之所以说这种动物就是鲛人,最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等到儒艮成年的时候,从形象上来看,上半身的两只鱼鳍会退化到,仅仅剩下一个尾鳍。

第二个便是在它的前肢根部恰好便有着一对与人类女性极其相似的乳房,这便加强了儒艮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所以,当古人在海中看到这种生物的时候便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有着神秘色彩的自然精灵,此后,便有了与鲛人相关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

按活字性质分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编辑本段书册制度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目瞳子为经穴别名,即瞳子髎。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瞳子髎为经穴名(Tóngzǐliáo GBl)。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

详见百科词条:目瞳子 [ 最后修订于2017/2/7 11:38:23 共29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关于古籍文物常识

  鉴定古籍版本对收藏者的意义重大,版本学是从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刀法、墨色、刻印、题跋、批稿、印章等方面来研究图书版本的,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